第八辑 农救会开展文化教育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1&rec=71&run=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坚持抗日游击战的同时,也开展了抗日新文
化运动,以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文化侵略。鲁西北、胶东、鲁南在抗战初期即兴起办
报刊、剧团(社)、学校的热潮,广泛宣传抗日。各抗日根据地的农救会组织,配合
有关部门,广泛宣传、教育群众,促进了抗战文教活动的开展。
  (一)抗战文化活动。抗战初期,各地农救会在文化方面的主要工作是扩大团结
抗战、反对汉奸卖国、增加胜利信心的宣传。广大农救会会员运用群众集会、纪念
活动、戏曲、演讲、活报剧、漫画、报刊等多种形式,在各种场合宣传抗日。某行
政区的群众团体在4个月内就召集反对妥协投降的群众大会326次。农救会会员们还
利用春节、中秋等节日,在城镇大集上化装宣传、街头演讲。经过各种形式的宣传
教育,多数农民认识到,只要团结抗战,一定能够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胜利,
大大增强了反“扫荡”的信心和决心。他们热爱和支持自己的队伍,在八路军驻地,
军民关系非常好,群众与战士们象一家人一样亲热。
  抗战后期,随着形势的好转,抗日根据地内文化娱乐活动更加普及。各中心区
普遍建立了农村话剧团、文艺宣传队、秧歌队等,文化生活十分活跃。1940年8月,
全省共有剧团31个,俱乐部583处。春节期间,农村里处处锣鼓喧天,青年妇女们
穿红戴绿,扭秧歌、踩高跷、演出戏剧,热闹非凡。
  伴随着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农民们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纷纷反对封建
迷信,拆除庙寺,不再烧纸烧香,有的组织起来反对道会门。
  抗日根据地开始改革封建婚姻制度,实行自主婚姻,反对婚事大操大办,提倡
新式结婚仪式。过去封建束缚与不合理的习俗有了转变。许多人自由恋爱或自由解
除不称心的婚约。许多地方娶亲时已不用花轿、花车,而是妇女识字班象亲姊妹一
样,扭着秧歌欢送、欢迎新娘,有的村子全村对贫穷户结婚时实行资助,送二丈布、
五斤油、一领席等。
  农村中开始放足。一批农村妇女走上基层领导岗位,妇女们的地位有了很大提
高,男女平等的风尚开始形成。
  (二)国民教育。抗战时期,省战工会在国民教育方面制定的原则是:以工农大
众为主要对象,实行免费的普及教育,实现知识大众化、教育社会化、文化组织化,
定期消灭文盲。抗战初期,在一般农救会会员和青年团团员中,进行了扫除文盲与
识字比赛运动。清河区群众文化程度提高较快。农救会与俱乐部配合,成立补习学
校、识字班,推行小先生制,举行识字比赛,要求文盲在一定时间内最低识字标准
300~500个。胶东区群众文化素质一直较高,蓬莱、黄县、掖县抗战初期平均每两
个村就有一所学校。据1939年统计,鲁中的泰、莱、淄、博等县,有70处高小、
1900处初小、728处短期小学。
  抗战前三年,全省共有抗日小学2895处、识字班1023处、夜校2452处,扫除文
盲9900人。各地还利用冬闲、春闲推行冬学、春学运动。据统计,1942年各地办冬
学至少有5889处,学生有397688人。胶东1941年冬学平均每人识字120~150个,冬
学学生317253人。鲁中冬学共有813个,学员23850人。
  新文化运动开展以后,抗日根据地内推广了知识大众化,大量编辑出版了一些
通俗易懂的抗战群众读物,普遍开展了抗战文化教育活动。组织青年读书会、时事
座谈会、宪政座谈会、新文字研究班、救亡室,以及俱乐部、民教馆、街头宣讲队、
剧团、歌咏团、读报会等,广泛进行教育活动。农救会会员,也是民众教育的积极
参与者、提倡者、支持者,配合中共党组织和各级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据1940年
9月统计,全省计有高小793处,学生4680人;初小7614处,学生220054人;小学教
员达6987人。仅北海、泰山区的统计,共有民校及识字班4800多处,参加学习人数
达108000人。两区各种训练班培养师资及各种干部达3000多人。1941年,全省共有
小学7839所,学生365247人。
  1941年6月,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公布的《山东省各级文化教育宣传委员会
组织条例》要求,省及行署、专区、乡以及村级文教委员会,应延聘农救会等代表
参加,使农救会组织直接参与各级文教宣传工作的研讨及领导实施工作。1943年秋,
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公布《冬学运动方案》,号召通过冬学广泛提高群众的政治文化
水平。方案将冬学运动的有利条件、任务、要求都作了强调,并要求各地从当年冬
开始,分阶段贯彻实施,用群众的话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根据地内继而兴
起学习热潮。各地创办的各种形式的群众教育方法,对宣传民主与抗战,提高群众
的文化水平,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滨海区创办的“庄户学”,切实可行,为群众
教育的普及指出了新的方向。在农救会组织倡导和带动下,农民群众在“庄户学”
里受到了更加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各村庄普遍成立了各种识字班,学写路条、记
帐,学生产知识,以及进行“谁养活谁”和抗日的道路等教育。他们在冬天采用各
团体编组上课或集体上大课的办法,或春夏季在田野里、地头上课,在锄头上挂个
识字牌、小黑板,随时识字学习。村里则经常出一些小墙报、黑板报给农民看,提
高他们的识字能力。鲁中区开展的工农通讯运动,培养了很多工农通讯员。他们给
报纸写稿子,经常用“群众先生”、“群众学生”的称谓,自教自学。儿童里也出
现了一些“模范小先生”。在家中,实行父母教子女,子女教父母的互相学习的办
法。(1942年山东省小学教育发展状况统计见表2-14)

表2-14      1942年山东省小学教育发展状况统计表

┌───┬────┬────┬────┬────┬────┬────┐
│地区 │学校数目│教员数目│学生数目│人口总数│我政令管│学生占人│
│   │    │    │    │    │辖人口数│口百分比│
├───┼────┼────┼────┼────┼────┼────┤
│胶东 │6360  │11991  │365719 │7902794 │4423962 │8%   │
├───┼────┼────┼────┼────┼────┼────┤
│清河 │576   │1361  │19159  │636955 │636955 │3%   │
├───┼────┼────┼────┼────┼────┼────┤
│鲁南 │102   │130   │2170  │485497 │485497 │0.44% │
├───┼────┼────┼────┼────┼────┼────┤
│鲁中 │239   │301   │8553  │2404591 │816000 │1%   │
├───┼────┼────┼────┼────┼────┼────┤
│滨海 │446   │661   │17222  │2005892 │1018949 │1.5%  │
├───┼────┼────┼────┼────┼────┼────┤
│冀鲁边│260   │500   │6200  │4000000 │    │0.15% │
├───┼────┼────┼────┼────┼────┼────┤
│合计 │7983  │14944  │410023 │17435729│7381363 │5.5%  │
├───┴────┴────┴────┴────┴────┴────┤
│附记:鲁中数字中,缺泰山、泰南两专区之统计数字。         │
└─────────────────────────────────┘

  中学教育东区办得最好。1938年蓬莱县就设立了抗日中学,随后是兴办胶东公
学。至1943年,全区中学毕业者达763人。(山东省1943年中学概况统计见表2-15)

表2-15    山东省1943年中学概况统计表

┌────┬──────┬──┬──┬──┐
│类别区别│现有中学数目│教员│学员│总计│
├────┼──────┼──┼──┼──┤
│胶东  │13     │114 │2485│2599│
├────┼──────┼──┼──┼──┤
│清河  │1      │10 │160 │170 │
├────┼──────┼──┼──┼──┤
│鲁中  │1      │8  │142 │150 │
├────┼──────┼──┼──┼──┤
│鲁南  │      │  │  │  │
├────┼──────┼──┼──┼──┤
│滨海  │1      │10 │170 │180 │
├────┼──────┼──┼──┼──┤
│合计  │16     │142 │2957│3099│
└────┴──────┴──┴──┴──┘

  至1944年底,山东抗日根据地内已建立各类学校8400多处,有学生51000多人,
冬学学员达626000人。
  在抗战期间国民教育的主要成绩是推广和改造了小学教育,各级农会及广大农
救会会员在这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7d13841c6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