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农救会动员群众支援前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1&rec=65&run=13

  (一)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在抗日战争期间,全省各级农救会会员,包括民兵、自卫团,一面坚持生产,
一面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他们侦察敌情、传送情报、作向导、抓敌特汉奸、策反、
锄奸、掩护运送伤员、挖抗日沟、运输物资弹药、破坏敌人交通和通讯设施、掩藏
各种物资等,完成了大量的战勤任务,并运用麻雀战、地雷战、破袭战等战法,灵
活机动地打击或骚扰敌人,支援抗日队伍的前线作战。
  沂南县鲁山后、艾山后等5个村的农救会员、民兵和群众,在敌人进行“清剿”
过程中,先后分散掩护了八路军1300多名伤病员。沂蒙山区的广大农救会员和青年、
民兵,大力加强岗哨,封锁消息,清除敌探奸细,广泛开展灭狗活动,掩护了抗日
武装的隐蔽活动。平原地区的群众,广种高杆作物,采取多种办法推迟收割时间,
并挖掘四通八达的“抗日沟”,帮助抗日武装隐蔽打击敌人。各地民兵、群众还普
遍建立了秘密情报网,掌握敌情,及时传送给抗日部队。他们还实行空舍清野,组
织群众破袭,拆除敌人碉堡、炮楼、破坏敌人交通、电话,四处埋设地雷,使敌人
寸步难行。泰山区组织两万多名农民配合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经常破坏泰莱博
公路。胶济路北和鲁西平原地区的广大农救会员、农民在敌人稠密的据点、碉堡之
间大掘“抗日沟”,阻滞敌人行动。蓬莱、黄县的农民自卫团经常以土枪土炮配合
部队作战。鲁南的自卫团经常在山头打麻雀战。1939年11月,某区自卫团配合八路
军在大店附近歼日伪军100余人。1940年9月,泗水、曲阜、邹县的日伪军200余人
向邹东抗日根据地“扫荡”,当地民兵群众配合八路军苏鲁支队在泉沟、罗头一带
伏击,打死日军27人,伤多人,缴获炮弹300余发、子弹8000余发。1943年4月,成
武县刘菜园、乔庄一带民兵群众50余人,配合主力队伍拔除了苟村伪据点,并烧毁
其房屋和汽车。次日,又反击前来报复的日军,激战一天,砸毁敌坦克一辆,迫敌
逃窜。1943年冬,东明县五霸岗、王庄等村的民兵群众配合地方武装,将敌人诱入
伏击圈,生擒伪军30多人。民兵群众组织的联防还经常小股出击,打游击战。由于
敌人的“扫荡”、封锁,抗日根据地民兵、地方武装的武器弹药非常缺乏,他们想
方设法,自己动手制造。1942年以后,各地推广了打制石雷技术,不仅解决了武器
弹药不足的困难,而且还给敌人造成根据地内“草木皆兵”的印象,发挥了震慑敌
军的作用。
  在八年抗战中,全省的农救会民兵、群众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革命英雄
主义精神,有力配合了前方的抗日战争,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英雄事
迹,涌现出了象“渊子崖”、“五虎村”、“英雄村”和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
郝怀友、李念林、马道远、金维三等大批著名英雄集体和英雄人物。被誉为“英雄
村”的茌平县张楼村,1945年3月遭到1000多名日伪军的围攻,全村男女老少奋力
抵抗,用土枪、长矛、大力、棍棒,同敌人血战4昼夜,取得了毙伤日伪军250多人
的胜利。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全省的农救会组织以及自卫团、民兵、群众,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配合部队作战32900多次,单独作战2600多次,共毙伤俘敌
57.6万人,缴获各种武器数万件,破除敌军碉堡1957个,城墙6座,围寨731处,破
坏公路1.4万公里,桥梁385座,铁路75公里,拆除铁轨8.6万余根,割线5.8万公斤,
砍电线杆2.1万余根。(山东省人民武装历年发展情况,山东省民兵历年战斗及毙伤
敌伪人数。
  (二)对前线的物资支援
  抗战初期,各地起义武装陆续开展游击战,不断打击敌人,壮大自己。1938年
上半年就作战百余次,部队已发展到4万余人,吃穿用问题越来越突出。起初,部
队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如1938年4月,胶东抗日武装部队进驻蓬、黄、掖县城,
筹募粮食50万斤;1939年,莒南界首、相底乡,沭水县的板泉、兴云二区,4个月
内就筹集并向部队提供粮食100余万斤,超出规定负担数的1至2倍。1941年起,实
行了平衡负担和交救国公粮办法,由农救会等群众组织宣传发动,为部队募集粮款。
抗战期间,财政经济问题多半是粮食问题。由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省民主政府实
行了正确的土地、生产和负担政策,再加上农救会等群众组织的广泛宣传和深入工
作,根据地广大群众生产和抗日救国热情高涨,把缴纳公粮作为自己应尽的光荣义
务,将粮食扬净晒干,争先恐后地多交粮、交好粮。村与村、户与户之间开展了交
粮竞赛,大村几天内、小村有的仅用几小时即可完成交公粮任务,出现了许多负担
户争相多交,许多免负担户也自动交粮的局面。日照县黄墩区秦滩井村原为大汉奸
朱信斋所把持,1943年民主政府成立后,全年只交公粮6300斤,1944年减至3200斤。
群众感到交粮太少,纷纷要求多交。全村180户中自愿多交的就有135户,全村共多
交公粮880多斤。滨海区莒南县大山前村1943年夏季交纳公粮1万斤,秋季交2.2万
斤。渤海区沾化县张新村1943年交公粮8.85万斤,1945年交13.28万斤,几年中平
均每亩地负担公粮占亩产量的15%以上。(1941~1942年山东各地区粮食征收统计
见表2-6)

表2-6   山东各地区1941-1942年粮食征收统计表

┌──┬─────────┬─────────┐
│  │1941年      │1942年      │
│  ├────┬────┼────┬────┤
│  │夏   │秋   │夏   │秋   │
├──┼────┼────┼────┼────┤
│鲁中│7994804 │27703558│5534254 │12244819│
├──┼────┼────┼────┼────┤
│清河│    │17118068│    │14076724│
├──┼────┼────┼────┼────┤
│鲁南│    │3238184 │3184328 │4300000 │
├──┼────┼────┼────┼────┤
│滨海│11532961│20787564│10241073│19737747│
├──┼────┼────┼────┼────┤
│胶东│    │    │    │    │
└──┴────┴────┴────┴────┘

  据1944年的统计,各战略区共征粮3亿斤以上。其中,渤海3122万斤(不包括原
冀鲁边),鲁中7513万斤,鲁南3936万斤,滨海7000万斤。1945年,随着根据地的
扩大,部队数量大增,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的公粮数量显著增加。计划滨海9000万斤,
鲁南11151万斤,渤海6900万斤,鲁中13600万斤。四地区合计征4.0651亿斤,再加
上胶东,当在5亿斤以上,是根据地内粮食总产量的15%左右。
  1938年底,军事吃紧,需款很急,征收救国捐成为根据地内一项突击任务,由
各军民机关团体派人分赴各县成立经济突击队分头工作。这次在北海专署的3个县
总计募得捐款约150万元。由于胶东地区商业比较发达,募捐工作成绩较为突出。
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壮举,深得山东各界民众的拥护,再
加上各群众团体,包括各级农救组织的发动工作,广大民众自动捐款捐物始终未断。
1939年2月至5月,《大众日报》曾刊载过大量的“捐献名单”、“鸣谢启事”和“
纵队感谢”的消息和报道。广大群众积极为抗日部队捐献物品、慰劳品数量十分可
观。仅据1940年夏秋之际的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捐献:法币7.12万元,鞋7.2万双,
袜子2.61万双,手套1.5万副,毛巾0.7万条,衣服1.5万件,背包0.62万个,棉被
450床,棉花500斤,子弹袋0.22万条,口罩0.5万个,枪套85个,牙粉211包,枕头
17个(给伤员做的),肥皂212条,耳套1.2万副(仅清河区的),凯旋帽400顶。食品
有:鸡蛋6.3万公斤,肉700斤,羊7只,点心170盒,以及大米、白面、鱼和纸烟等,
有的难以计数。募捐慰劳部队的钱30多万元,仅胶东就占20多万元。胶东抗战初期
发动的献金运动中,共捐黄金50多两,白银1.24万两。各地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
妇女,还在农救会、妇救会的组织发动下,为部队缝军衣、捐助劳务等,仅1939年
冬季,各地妇女会员就为部队缝制10万余件棉衣。
  1938年,胶东地区捐款支前的数目占财政收入的71%,1939年占66%。1940年
以后不提倡募捐,但这一年胶东、清河、滨海3地区的募捐仍占财政收入的32%。
直至抗战末期的1944年,抗日根据地部队的经费,仍有50%是由地方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