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农民抗日救国会的成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1&rec=60&run=13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省广大农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全民抗战”的号召,各
地陆续建立了农民抗日群众团体和组织。初期,这些组织名称很不统一,如“农抗
会”、“民众救国会”、“农民互助会”、“农民抗日救国团”、“农民自卫团”、
“农民救国会”等,作用发挥得也不够充分。
  山东农救会组织发展最早的是鲁西、鲁北(清河)等平原地区。如泰西、运西、
运东、鲁西北专区,1940年以前都成立了农救会组织。这些地区多为敌占区、顽占
区,情况复杂,斗争激烈,工作难度很大。但农救会组织积极活动,工作开展得卓
有成效。泰山、湖西地区农救会发展稍晚,情况大体类似。鲁南、胶东一带多山区,
敌人据点少,顽占区亦不多,斗争相对较缓和,属和平发展地区。部分偏远地区的
农民也自发组织起来,从事抗战和农业生产等农救工作。1940年,全省80%的县有
了农运工作,群众组织达300万人。其中,农救会会员和农救会领导下的自卫团团
员约200万人。1940年7月26日至8月26日,山东省联合大会召开,会议期间,省级
抗日民主政权和各群众团体陆续建立。全省各级农救会组织由小到大,由分散到统
一,进入了巩固和持续大发展的阶段。
  1940年8月6日,山东省农民救国总会在沂南县青驼寺举行成立大会,民主选举
出省农救总会执行委员21人,常务委员5人,推举郭英为会长。代表们还讨论通过
了该会的组织章程、工作纲领和成立宣言。12日上午,郭英代表农救会向联合大会
作了题为《山东的农民工作》的报告,讲了乡村农民的特点,农救会是怎样组织发
展起来的,农民工作的收获与缺点、经验教训,今后工作的意见,我们的口号等六
个方面的问题。
  省农救总会成立后,对各级农民抗日团体进行了整顿,统一了组织和名称。各
级农救会不断发展壮大。截止1944年底,全省农救会会员已达1335629人,占根据
地人口的26.55%。其中:鲁中区农救会会员占根据地人口数的25.8%,滨海区农
救会会员占根据地人口数的22.43%,鲁南区农救会会员占根据地人口数的33.10%,
渤海区农救会会员占根据地人口数的22%,胶东区农救会会员占根据地人口数的23
%。抗战结束时,全省农救会组织又有了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