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组织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0&rec=7&run=13

一、“文化大革命”前的组织发展
1950年9月, 民革山东省分部筹委会成立后,根据民革中央二届二中全会规定的
组织发展方针,注重“质量并重”、“巩固与发展相结合”,发展对象主要是政府机
关工作人员及政治面貌清楚的原国民党员和与国民党有历史关系的人士,发展的重点
是中层人士,发展的地区是大、中城市,发展的方法是在政治运动、工作和学习中吸
收积极分子。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统战部的帮助下,省民革筹委会的组织发展工作比
较顺利,到1952年底,已基本上树立了骨干。
从1953年起,根据民革中央二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省民革筹委会在发展中更着重
吸收上层人士,并做了向社会发展的准备工作。到1954年10月,民革山东省第一次代
表大会召开时,山东省已有民革党员172人。建立了青岛市委会,在济南建立了9个支
部、12个直属小组。
从1955年初到1957年上半年,省民革的组织发展工作抓得紧,落得实,发展较快。
1957年6月统计,全省民革党员已达540人。在此期间,还相继建立了潍坊市筹委会,
泰安、聊城直属支部和济南市的20多个支部。
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开始,省民革的组织发展工作受到极大的影响,一些党
员被错定为“反、坏、右”分子,被开除出党,组织发展基本停顿,党员人数开始呈
下降趋势。1958年底统计,全省民革党员486人,到1959年底,减少至417人。
从1959年到1962年,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省民革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
基本上陷入停滞状态,加上有的党员去世或转往外地,省民革所属党员进一步减少。
1963年4月民革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时统计, 全省民革党员总数降为384人。 而自
1958年 10月至 1963年4月,4年多时间内,仅发展新党员9人。
1963年4月, 省民革第四次代表大会后, 组织发展依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民革组织被迫停止一切活动。
二、“文化大革命”后的组织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民革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山东民革着手恢
复活动。1978年6月,民革山东省临时领导小组成立。至1980年5月,省民革在全省的
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相继恢复活动,经过重新登记的民革党员共有214人。
1980年以后,省民革贯彻民革中央“积极发展组织,增加新鲜血液”的指示,组
织发展工作逐步加快,新党员的平均年龄逐渐降低。1980年,发展党员12人,平均年
龄71.75岁; 1981年,发展党员27人,平均年龄67.4岁;1982年,发展党员54人,
平均年龄62.98岁; 1983年,发展党员80人,平均年龄58.86岁。截止到1984年1月
底, 全省共有民革党员357人,接近“文化大革命”前的党员总数。其中,1980年至
1983年新发展的党员173人,占党员总数的48.5%。
1984年至1988年第六届委员会期间,山东省民革组织有较大发展,党员人数增加
较快。省民革所属的市级组织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8个,还新建了山东大学、山东医科
大学、山东建工学院和枣庄、曲阜等省直属支部。在党员发展中,本着既积极又慎重
的精神, 坚持“发展是为了工作,在工作中发展”的原则,严格把关,注重质量。4
年间, 新发展党员近500人。新发展的党员有三个特点:一是平均年龄下降,层次提
高;二是政治素质明显提高;三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界别的在职中年知识分
子大量增加。
1988年后,省民革根据民革中央《关于近两三年内健全和巩固组织的通知》精神,
对基层组织进行了整顿巩固工作,完善制度,培养骨干,充实组织生活内容,提高党
员素质,增强组织活力,使基层组织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在党员发展上,坚持德才并
重的原则,严把政治质量关,恪守民主党派发展对象的重点分工,适当放慢了发展速
度。在吸收新党员中,坚持考察了解,弄清其历史情况和现在的政治表现、工作表现,
由所在单位党委盖章的程序。同时,对吸收对象进行入党前的教育,使其了解民革的
章程, 端正入党动机。截止到1992年9月换届前,省民革党员总数为1142人。其中,
新发展党员348人。
1992年以后,省民革坚持按照发展与巩固相结合,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有计划地
稳步发展的方针,着重发展了一批政治素质好,知识层次高,参政议政能力强,比较
年轻的党员。截止到1997年底,省民革党员总数已达1480人,全省的基层组织亦有所
发展, 先后成立了省直属临沂、德州、东营、胜利油田、石油大学、医卫等6个支部
和省直属莱芜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