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社会联系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10&rec=10&run=13

1953年起,省民革筹委会开始联系散处在社会上无正式工作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
及与国民党有历史关系的中上层人士,开展社会人士联系工作。由于这部分人参加学
习和社会活动的机会比较少,省民革筹委会根据自身在统战工作中的分工,协助中共
贯彻对社会人士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组织他们参加学习、座谈和其他社会活动,
进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前途,提高觉悟,加速自我改造。
1956年2月召开的民革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 “以社会联系工作为我党今后的
首要任务”。根据这一指示精神,省民革成立了社会人士联系工作委员会,制订了社
会联系工作规划,并着手进行了分期分批的联系工作。在济南,主要是通过政协济南
市委会的“挂钩”介绍和党员及已联系人士的个别介绍两种方式,再通过逐一走访建
立初步联系,然后即根据他们的自愿,分别编组或采取个人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民
革青岛市委会则根据所掌握的情况作分析研究,确定分期分批的联系对象,采取走访
一批、 组织一批的办法进行联系。 据1956年底统计,省民革所联系的社会人士已达
1100人, 其中济南530人,青岛420人,散处各地的150余人。所联系的社会人士对联
系和学习都很重视,无论是参加报告会、座谈会或其他社会活动都很踊跃,学习热情
很高。除组织学习外,省民革还注意组织其他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济南,省民革配
合省、市政协组织他们参加国庆节社会人士联欢会,举办书画展览和文娱活动。孙中
山诞辰90周年时组织他们参加了纪念大会。另外,配合市政协组织他们参观了工厂、
农业合作社、学校、监狱以及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等。民革青岛市委会也组织社
会人士进行参观等活动,还成立了社会人士的“百花艺术社”,下分诗画、京剧、棋
奕三个组, 参加的社会人士达150余人。京剧组在节日期间还组织演出,受到群众欢
迎和党政领导的称赞。通过以上联系、学习及各种活动,省民革所联系的社会人士不
仅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而且他们的身体状况、精神面貌也与前不同,改变了
过去存在的消极情绪和“黄昏”思想,认识了国家无限光明的伟大前途,赞成社会主
义,纷纷表示愿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原来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
认识不清,心存疑虑或抱有不满态度的也都消除了疑虑和不满,进一步靠拢了党和政
府。
经过联系学习的社会人士,由于政治觉悟的提高,不仅消除了疑虑和误解,参加
或争取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同时也为他们本身的就业、生活创造了条件。根据社会人
士的情况和专长,省民革推荐了部分人士担任文史馆员,并介绍10余人到省图书馆、
市图书馆及省供销社帮助整理积存的古书和古币。对社会人士的就业问题,省民革也
积极进行协商并提供必要的材料和证明。在省民革所联系的社会人土中,有不少人还
担任了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职务。
1958年整风反右斗争后,省民革贯彻以“帮助社会人士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内容
的工作方针,所联系的社会人士也开展了向党交心和大辩论,投入了大炼钢铁、人民
公社化和扫盲运动。
1959年开始,省民革贯彻“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服务与改造相结合”的方针,根
据自愿和力所能及的原则,本着自力更生、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在济南、青岛先
后成立了5个社会人士生产组。 其中,济南市历下区社会人士生产服务社办得最好。
该服务社一开始只有15人参加,既无生产场所,又无生产工具,摸不着生产门路,议
论纷纷,不知所措。中共历下区委和济南市政协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了生产场所,并根
据社会人士的特点,提出先从誊写和制图入手,指出一定要向工农学习,只要艰苦奋
斗,就一定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这一指示,鼓舞了社会人
士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他们有钱的先垫钱,有家具的借出家具,情绪十分高
涨,很短时间就把生产组组织起来,并且提出苦干三个月不要任何待遇的口号。几年
下来,该服务社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参加人士逐步增加,最多达到50多人,公共积累
也达2万余元, 他们还以自身的人力和财力,在党委支持下,创办了一所民办职业学
校,设有会计、技术、普通中学三个班,培训学生 100余人。
通过上述劳动实践和锻炼,参加生产服务的社会人士在政治思想上有了很大提高。
首先,他们在实践中,认识了认真接受党的领导是搞好生产服务工作的根本保证。一
次又一次的现实教育和亲身体验,使他们深切体会到只有听党的话,真诚接受党的领
导,才能搞好工作,走上正路。其次,通过生产劳动的实践,加强了参加生产的社会
人士同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社会人士参加了生产组之后,他们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
己从此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之中,而不再是吃闲饭的人了。第三,集体劳动,共同改
造,推动了大家旧思想意识的改造,加强了劳动和服务的观念。社会人士参加生产之
初,有的人轻视体力劳动,怕脏怕累,运料送货拉地排车怕遇见熟人。通过劳动和学
习,逐渐改变了旧有的看法,共同劳动,搞好团结,彼此敞开思想,互相帮助,更加
有利于自我改造。第四,调动了社会人士的积极性,为他们找到了服务与改造的基地,
使他们身心获得了寄托。解放后,社会人士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思想觉悟有所提高,
但由于阶级局限性和在旧社会养成的积习较深,总认为自己是老而无用,无务可服,
工作没有出路,生活没有保障。他们在参加了生产劳动之后,原来有些技能和专长的
能发挥其所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没有技能和专长的,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
生产技能,把自己由消费者变为生产者,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实践证明,社会人
士生产组推动了服务,有利于改造,在团结、教育、改造社会人士和调动他们为社会
主义服务的积极因素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62年初,在统一战线新形势的鼓舞下,省民革根据民革中央指示的精神,与有
关方面密切配合,巩固、扩展了社会人士的学习组,加强了对社会人士学习的组织。
为了帮助社会人士有更多的学习和听报告的机会,省民革在对党员传达报告时,一般
也邀请所联系的社会人士参加。为了帮助、推动社会人士的改造,并给他们提供聚会
场所, 1962年4月,在中共济南市委统战部和市政协的支持下,省民革在济南市历下
区筹设了第一所社联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筹备成立、布置陈设以及日常管理,都由
这个区的社会人士自己动手,自己负责,被称为“老年之家”。社会人士在此学习、
谈心、读书、阅报、撰写文史资料等,并经常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1962年国庆
节前夕,省民革在此举办了庆祝国庆十三周年的扩大联欢会,邀请了本市书画名家和
较有代表性的老年人士参加联欢,省政协和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的领导莅临指导,给
与会者以极大鼓舞。
开展文史资料征集工作是省民革社联工作的一部分。根据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把
亲身经历记录下来传之后代”的指示精神,1962年开始,省民革组织所联系的社会人
士认真开展了这一工作。根据政协全国委员会和民革中央的指示,省民革社联工作委
员会同省政协、山东省历史研究所等有关方面作了必要联系,拟订了工作计划,并对
党员和联系人士作了初步的调查了解,于6月间先后召开3次座谈会进行动员。社会人
士一致认为这项工作很有意义,不少人当场就提出了准备撰写的题目,有的推荐了其
他有撰写条件的人士。在撰写文史资料的过程中,不少人通过撰写文史资料感觉到这
是他们年老力衰的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同时,他们在撰写工作
中感到,今昔对比,是非判然,更是个人思想改造的一个有效方法。因而,一般都欣
然接受任务,积极撰写。据1965年底统计,济南、青岛等地的社会人士已完成的文稿
139篇,计90余万字。
家属工作也是省民革社联工作的一部分。在家属工作中,省民革采取了勤联系、
多走访的方法,在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召开家属座谈会、茶话会,促膝谈心,话家常,
谈政策,促使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搞好家务,和睦家庭。为帮助他们进行经常性的学
习,还组织他们自愿结合,组成家属学习小组。
“文化大革命”期间,省民革社联工作也被迫中断。
1980年 6月,省民革恢复工作后召开的五届一次常委会上作出恢复社联工作的决
定,恢复成立了社联工作委员会,恢复开展了社联工作。1981年11月,省民革向各级
组织下发《关于社会联系工作的几点意见》,提出新时期做好社联工作的指导思想。
《意见》指出:“联系社会人士的目的,首先是帮助他们提高政治觉悟,采取多种形
式组织学习,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报告会、学习座谈会等,对他们进行
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并根据联系人士的情况,分别组织他们为四化建设服务和
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意见》还指出:“在社联工作中,
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在当地党委或统战部的领导下,取得有关部门的协助,依靠
广大党员,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进行联系工作。”省民革的社联工作又重新
开展起来。在开展社会联系工作中,民革青岛市委会采取了三项措施和三种方法。三
项措施是:依靠群众,领导亲自出面,党员对口联系。三种方法是:成立专业组,组
织学习组,个别联系。民革济南市筹委会成立后,组织成立了社会联系人士学习组,
联系人数也有新的增加。此后,省民革社联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广,逐步扩大到台属、
侨眷、宽释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等,有条件的还帮助他们发挥专长,调动他们为四化
建设服务和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的积极性。济南、青岛两市组织都吸收了一些联系人
士参加了中山业校、书画社的工作,并组织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祖国统一的宣传工
作。
社会人士不仅是民革帮助的对象,而且是民革组织发展的社会基础,在组织社会
人士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相当数量符合条件的社会人士被吸收参加了民革
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