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生产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4&rec=63&run=13

长期以来,郝家的居民与大多数中国农村老百姓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的田园生活。一年四季,黎明即起,男担水,喂牲口,背起粪筐外出拾粪,或下地干
活;妇女则洒扫庭院,烧火做饭,缝补浆洗,推磨轧辗。农忙时节,一天的农活可分
为五闷:早晨一闷,上、下午各两闷。下地、间歇或换地作业时,有地头一袋烟的习
惯。
一年的农业生产活动,一般是过了正月十五,便开始整地、运肥。清明前后,开
始春耕。农谚有“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之说。谷雨一过,开始播种。农谚有“谷
雨前后,点瓜种豆”、“枣芽发,种棉花”等。一般以耧播为主,当地叫“耩地”。
一人在前牵畜,一人手提竹篮,往耧斗里抓种,一人扶耧,且行且摇,使种下的均匀。
耩过的地,拢沟笔直。扶耧、抓种者均是技艺超群又富经验的老农。小块地则实行点
播。春播作物以高粱、谷子、棉花为主,幼苗出土后,长到一定高度便进行间苗。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本地多春旱,50年代以前,只有靠天等雨。1956年,
曾掀起过打井高潮,但打出的井,大多水质苦咸,不能用于浇地。60年代以后,依靠
引黄灌溉,一般春田都是灌后播种。小麦则浇返清水、拔节水、灌桨水。芒种一过,
进入麦收季节。有“芒种三日见麦茬”、“蚕老一时,麦熟一响”等农谚。为防干热
风、冰雹、阵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危害,要进行抢收。天不明便下地,有时干到昏天地
黑才收工。旧时,多用手拔,实行引黄灌溉后,地皮发硬,便改用镰刀收割。割下的
麦子捆成捆,运往麦场。先用铡刀铡下麦穗,称为“轧麦子”。麦穗晒焦后,套上牲
口打场脱粒。骄阳下,一人站在麦场中央,牵了拉着碌碡的牲口,一圈一圈的轧,满
场一片吱吱扭扭的响声。70年代以后,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逐渐增多,用牲口打
场的已很少见。麦收后,田间管理进入紧张时期。玉米要间苗、锄草、追肥。棉花要
定苗、修棉、锄草、治虫。特别是60年代以后,普遍使用农药,喷撒农药成为棉田管
理的一项重要活路。
旧时耕作制度是两年三熟。“处暑”一过,开始收割高粱、谷子。收割高粱时,
先用镰刀在离地面1尺左右的地方, 将高粱秸割下整齐的摆在地里,然后用腕刀子将
高粱穗割下,叫“扦高粱”,捆成捆,叫“高粱头”。割去穗的高粱秸捆成个,叫秫
秸。最后用大镐把楂子刨下来。这时各家打谷场上都晒满高粱、谷子。60年代后,耕
作制度改变,变三年两熟为一年二熟。麦收后顶茬播种夏玉米,种高粱、谷子的已很
少了。“白露”过后,家家忙于收玉米、运肥、耕地,准备秋种。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秋分前后进入冬小麦播种季节。这时棉
花也盛开,农活特别忙,仅次于麦收,人们天天早起晚归。秋种完成后,摘拾棉花成
了主要活路。家家院子里、屋顶上晒满白花花的棉花和金灿灿的玉米锤,呈现出一派
丰收景象。
“立冬除萝卜除葱”,“小雪(除)白菜,大雪(除)菠菜”。收获的蔬菜一般都存
入地窖或挖坑埋起来越冬。进入冬季,有封地之前冬耕的习惯,冬耕完毕,一年的田
间劳作才算基本结束。
田地封冻之后,一些有条件的农户便搞起了家庭副业,馍馍坊、油坊相继开业,
卖花生的、卖油条的、卖糖果的挎上篮子沿街叫卖。
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化以后,随着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变,当地的生产习俗也开始
变化。如耕作逐渐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农业科技的推广,不仅提高了耕作的速
度和质量,也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变了传统的耕作制度和习惯,农业生产迅速发
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4年全村转为城市户口以后,传统的农业生
产方式,已被城市化、半城市化的以工商为主的生产工作方式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