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州庙全”历史溯源(赵建华 张同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3&rec=67&run=13

昔有谚云: 泰山神多,莒州庙全。据志书记载,清末民初,莒县存庙360余座,
庙宇之纷繁,可谓盛极一时。本文试将形成这种状况的历史根源做一追溯,并就教于
各位同行及方家。

一、先秦时期的庙宇
1、 祭祀“鬼神” 的建筑。 郦道元在《水经注·沭水》中引用战国时期的著作
《尸子》里的一句话:“莒君好鬼巫而国亡。”说明在春秋至战国初期,建都于今莒
城的莒国国君, 崇拜鬼神、 巫术。根据《莒县志》“文物”卷对“莒城春秋墓”、
“于家沟春秋殉人墓”的记载得知,春秋时期,莒国的国君和贵族死后习惯用人和动
物做殉葬,也说明这个时期的莒人有信鬼的土俗,统治者死后想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统
治人民,而做为殉葬品的被统治者,也情愿死后到另一个世界继续侍候他们的主子。
既然“莒君好鬼巫”,那么莒国国君也一定会设立一个可以搞这种迷信活动的场所,
这个场所应该就是后来专供信奉者祭祀之用的庙的原始建筑。
2、 祭祀先人的“宗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
《通典·吉礼》云:“唐虞立五庙。夏氏因之。”可见,宗庙早在夏代之前的唐尧、
虞舜时期便已产生。古代统治者对宗庙非常重视,从《礼记·曲礼》中的一段记载便
可看出:“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宗庙如此重要,莒国
国君不能不修。据《礼记·王制》记载:“王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祭于寝。”东汉郑玄注:“此周制”。始封于西周初期的莒子国,虽是小国,但
也在诸侯之列,因而也应建有宗庙。又据《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凡邑,有
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由此断定莒国国都建有宗庙无疑。

二、汉代祠庙
汉代莒城,先后建有“高祖庙”和“城阳景王祠”。
高祖庙是汉高祖刘邦的祠庙。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死后,朝廷“令
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西汉时期,莒城初为城阳郡治,后为城阳国都,
按当时朝廷法令,必定建有高祖庙。《齐乘·古迹》云:“汉时惟高(祖)庙有神灵,
王莽畏而毁之。”可见,莒城内的高祖庙毁于王莽时,由于毁坏年代久远,故址无从
查考。
城阳景王祠是城阳王刘章的祠庙。据《后汉书·光武十王传》记载:东汉光武帝
刘秀之子刘京被封为琅琊王,建都于莒城,“京国中有城阳景王祠”。城阳景王祠的
始建时间应在西汉时期,据东汉应劭《存城阳景王祠教》一文:刘章因诛灭吕氏有功,
被封为城阳王,建都于莒,刘章死后,“自琅琊、青州六郡,及渤海都邑,乡亭聚落,
皆为立祠”。由此推断,城阳景王祠初建时间应在二世共王(刘喜)元年(公元前176年)。
毁坏时间约在宋末元初,历经一千多年。元代于钦《齐乘·古迹》载:“城阳景王庙
(在)莒州城内……庙久废。”说明元代还有古庙残迹。下文又云:“州署内有古槐,
半体如枯槎,而根叶繁茂,相传是章手植。”刘章手植槐现已不存,原位于城阳镇大
街,城阳景王祠也应在这附近。清代翰林管廷鹗有诗:“宿草牛眠燕将垒,古槐鸦
噪景王祠。”也说古槐与景王祠相距较近。

三、佛教寺庙
佛教于晋代传入莒县,《高僧传》记载了东晋太元间的莒籍高僧竺法汰,但这时
莒地有无寺庙却无史料可查。
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为逃避赋税和兵役,许多穷人家的子女
出家做僧尼,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孝文帝时期,“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
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佛教空前兴盛。这一时期莒县也建有许多寺庙,据志
书记载,浮来山定林寺,檀特山善寂寺,东莞宁泰寺,黄埠寿圣寺,后仲固大宁寺,
均系这一时期建筑。隋代,莒县建有宝愿寺、玄武庵,宝愿寺在今县府西侧,玄武庵
在今东莞镇玄武庵村。到了唐代,由于皇帝对佛教的虔诚信奉,使这一时期涌现出许
多历史名僧,如玄奘、僧一行等。佛教寺庙遍布全国各地,据《旧唐书·武宗纪》载:
“大凡寺四千六百,兰若(佛教寺院)四万,僧尼二十六万五百。”莒县在这一时期的
佛教寺庙,载于志书的有:省堂寺,在陈村(清代属莒,今属安邱县);净土寺,在棋
山;集卢山寺,一名明额寺,在今五莲县境内卢山前(清代属莒);佛塔寺,在北汶。
未见记载的寺庙应该还有许多。唐代之后,佛教对国人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地位越
来越高。撰写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旧唐书》,在“方技列传”中收录了六位知名高僧。
宋代《太平御览》一书,以“释部”六卷介绍佛教及高僧,并将其列在“道部”之前。
正是由于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使佛教寺庙的建筑之风,愈演愈烈。据《莒县
志》“风俗·宗教”卷记载:“至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莒地禅宗已分成‘临济’
与’曹洞别支贾菩萨’两大派别,‘临济派’时有寺院72所,’曹洞别支贾菩萨派’有
寺院15所”。莒地佛教寺庙之盛状,可见一斑。
元、明、清三代,莒地不断建有新的佛教寺庙,并且对旧的佛教寺庙不断修整,
《重修莒志·文献志》已有详细记载,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四、其他庙宇
1、 道观。道教最早传入莒县时间无史料可考。据《旧唐书》记载:道士赵归真
向唐武宗举荐,“罗浮道士邓元起有长年之术,帝遣中使迎之,繇是与衡山道士刘玄
靖及归真胶固排毁释氏,而拆寺之请行焉”。正是由于唐代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利用
道教排毁佛教的斗争,使这一时期的道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据《莒县志》
记载:唐代永徽年间至五代残唐时期,道观已遍及全县。至民国时期,仅莒城内就有
道观20余处。
2、 儒教庙宇。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针,从
此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正是由于封建统治的需要,以及历代学子
对孔子的崇拜,莒地曾修建过许多儒教庙宇。
文庙,即孔庙。莒城文庙在宋代之前即已修建,初建时间无考。据《重修莒志》
记载:“毁于金季之乱。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知州孔源始建。”此处所谓“始建”,
应是毁后重建。后又多次扩建维修,民国时期称“孔子庙”。位于今县府西南。
莒城的儒教庙宇还有:文昌宫、崇圣祠、魁星阁、二贤祠等,这些庙宇是众多学
子们在科举道路上的精神寄托。
3、为扶正压邪,提倡忠义,莒城内曾建有关岳庙(也称武庙) 。为表彰贞女、节
妇,灌输封建夫权思想,莒城内曾建有节烈祠。为保农业丰收,祈求风调雨顺,免除
灾害,莒城内曾建有龙王庙,八蜡庙,雹泉庙,三官庙。医药界建有药王庙,手工业
界建有鲁班庙。各种庙门,不可尽举。
“莒州庙全”真是名不虚传,但因年代久远,事过境迁,古迹今大都不存,加之
笔者学识浅陋,资料匮乏,所言一孔之见,定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赵建华日照市史志办公室 张同旭 莒县党史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