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掌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6a&A=3&rec=33&run=13

蓬莱"的由来

相传,很早以前,勃海中有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黄金白银为宫阙,珠
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吃了能长生不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
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山,求长生不死药。
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
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字。方
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蓬莱"做了回答。"
蓬莱"者,"蓬草蒿莱"也。据说,蓬莱这个神山名就是这样来的。

实际上,早在秦始皇之前,"蓬莱"作为海上神山的名字就已经传开了。成书
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有"蓬莱山在海中"之句;《列子?汤
问》亦有"勃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
瀛洲,五曰蓬莱"的记载。可见,秦始皇并不享有神山"蓬莱"的发明权。

"蓬莱"作为地名(而不是神山名) , 最早有文字可考的见于唐代李吉甫的
《元和郡县图志》:"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名之。"汉武
帝确曾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东巡至蓬莱,说他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
命名为"蓬莱",聊以自慰,这说法似乎可信:一、至今未见汉代以前的典籍
中有"蓬莱"作为地名出现的; 二、 据清代《蓬莱县志》载,蓬莱旧城鼓楼
(址在今画河桥西50米处)的前身,为古城东门,名"望仙",为汉武帝登临
望海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蓬莱"作为神山名,是战国时代的方士们
首先叫响的;而作为实实在在的地名,则应当始于汉代。我们姑且相信是汉
武帝把神山的名字送给了这方土地,为后人留下无边福泽的吧。

蓬莱阁下的桥

说起蓬莱阁下的桥梁,能引出一连串动人的故事。

蓬莱阁下的水城城墙外有条画河,画河上建有三座给中外游客以美好印象的
桥梁:会仙桥、迎宾桥、迎仙桥。其中,会仙桥和迎宾桥具有现代风格,分
别建于1988年和1979年;而迎仙桥则是明朝初年的古桥。有趣的是,这三座
桥梁虽然风格面貌迥异,却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一座名满天下,传说颇
丰的石拱桥——来宾桥。

来宾桥坐落在原画河入海口——小海南部画河上,长约8米,为单孔拱式石
结构,无扶栏,桥面拱状,由于桥下常泊商船,桥上有各地商客过往,来宾
桥由此得名。来宾桥还是唐宋时期联接蓬莱城与丹崖山上海神庙的重要交通
要道,是人们登临丹崖山朝拜海神的必由之路。到了北宋嘉六年(1061年),
登州郡守朱处约建蓬莱阁,来宾桥在由宋至明的三百多年中受蓬莱仙阁的影
响,逐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据康熙十二年《蓬莱县志?仙释》记载,
宋代曾有九名神丐在登州落脚。八丐俱瞽,一丐只目,出游时一只眼乞丐在
前领路,其余八位一个扶一个肩膀,彳亍而行,看似迟缓,但若想追赶,快
马也追之不及。他们白日行乞于市,夜晚憩息于来宾桥下;常在闹市作"踏
路歌",预昭郡内灾变,"草鞋鞑杖,一路狂唱"。这九位神丐曾在蓬莱城外
种植槐、枣、柳、桃,为后人留下了绿荫和果香。后人把这九位神丐称做"一
目九仙",把一目九仙出示天书的来宾桥改名为迎仙桥。

到了明洪武九年(1376年)筑备倭城(今水城前身),将画河改为护城河,
为方便蓬莱居民、沿海渔民和慕名而来登临蓬莱阁的游客,在备倭城东南角
的画河上以来宾桥为原型,建起一座石拱桥,坐名迎仙桥。当时,蓬莱城北
只有这座跨越画河的桥梁,由县城去水城登阁,都必须经过这里。清光绪七
年(1881年)该桥重修,官方称之为"赛画桥"(蓬莱城内画河上有桥,名画
桥),民间仍沿称迎仙桥。

如今,迎宾桥、会仙桥正以崭新的风姿在蓬莱阁下每年迎接100万以上的"仙
客";古老的迎仙桥则作为如今登州镇境内唯一的古桥,仍吸引着大量的游
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