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063&A=20&rec=29&run=13

【泰山风景区】泰山,古称岱山,亦名岱宗,春秋时改称今名,因地处东部,又称东岳。主峰在
泰安城北,海拔1545米,次于华山、恒山,居五岳第三位。因古人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
古之帝王每每要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故有“五岳独尊”之说。其山势突兀峻拔,景色壮
丽,总面积426平方公里,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乃天然的历史、艺术博物馆,著名的游览胜地。泰山
主景区面积19.5平方公里,分为丽(山麓)、幽(登山东路)、渺(山顶)、奥(后石坞一带)、旷
(登山西路)五个游览区。主要风景名胜点56处,历代摩崖刻石一千多处。登山的东路与西路交汇于
中天门,东路到山顶全程9公里,6660级台阶,主要景观有柏洞、中天门、云步桥、望人松、对松山、
仙人桥、瞻鲁台、日观峰、后石坞;西路有黑龙潭、百丈崖、龙潭飞瀑、长寿桥、扇子崖、傲徕峰等。
著名的文物古迹有岱庙、王母池、红门宫、普照寺、斗母宫、五松亭、南天门、碧霞祠、玉皇阁以及
历代石刻,此外还有古代农民起义的遗址、孙中山奉安纪念碑和冯玉祥、范明枢墓等。
岱宗坊 距岱庙北门约一里, 是由东路步行登泰山的起点。 始建于明隆庆年间, 清雍正八年
(1730年)重修,1950年翻修了石坊基座,为四柱三洞式石坊,全部选用优质花岗岩砌筑,中宽4米,
两边各宽2米,上覆石瓦,单檐挑角。坊东西两侧为岱宗坊游园,游人多在此休憩。
王母池 从岱宗坊向北,再转折向东不远就是王母池。这是一组依山傍水,高下相间,玲珑紧凑
的古代建筑群。古称瑶池,也叫群玉庵,创建年代无考。宋皇佑五年(1053年)曾予以重修,明清均
有扩建。魏曹植泰山《仙人篇》曾提到“东过王母庐”。唐代诗人李白在游泰山诗中也有“朝饮王母
池,暮投天门阙”的诗句。现存多为明清建筑,由山门、王母殿、东西配殿、东西耳房、悦仙亭、七
真殿、蓬莱阁、观澜亭等建筑组成。三进式院落,平面呈长方形。从前院到后院逐步登高。内中有王
母池,池西为王母泉,泉水清莹、甘冽,经年不涸,“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王母池正殿三间
祀王母铜像。殿前一株腊梅已有300多年历史,冠盖10多米。七真殿,是祭祀吕洞宾等七真人的地方。
殿为明代所建,原有明代七座彩塑,栩栩如生,素称海内名塑,可惜在“文革”中被破坏,今之雕像
为1986年所补塑。蓬莱阁是因庙北原有小蓬莱景点而得名。七真殿前的悦山亭俗称会仙亭,传为王母
约会群仙的地方。王母池附近还有明代八仙桥和吕祖洞、虬在湾诸名胜。
红门宫 沿登山公路直上到登山盘道,就是红门宫。登上台阶映入眼帘的是四座石坊,前后相连,
故有“小坊群”之称。第一座牌坊为“一天门坊”,初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修。其后紧连着就是
“孔子登临处”石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再后是“天阶坊”和“瞻岩初步”两座
石坊。红门宫因其西北悬崖有两块并列如门的红石而得名,现有建筑为明天启六年(1626年)所重建。
它以飞云阁为中心,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弥勒院,西为元君庙。元君庙内正殿三间,原祀泰山元君,
今置九连菩萨铜像。铜像高3.4米、宽2.28米,系明代铸造,为泰山上最大的铜像。弥勒院原是供奉弥
勒佛木雕像的地方,另建有更衣亭,乃是帝王登山换銮更衣之处。
万仙楼 旧称望仙楼,坐落在红门宫以北,为一跨盘道楼阁式建筑。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
建,1954年重修。原祀王母,配以众仙,后祀碧霞元君。门洞高4.4米,进深13.6米,东西长17.4米,
上层楼阁三间,重梁起架,九脊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门洞之阴上刻“谢恩处”三字,传为旧时帝
王登山,地方官员送驾至此谢恩返回之处;又传为朝山善男信女返归至此,叩谢泰山老母佑护之恩的
处所。楼南墙内东侧有隐真洞;楼东侧挺立三株古柏,名为三义柏;楼北东溪内有平广亩余的大石坪,
上有五色自然花纹,秀丽美观。
“(上“丿”+下“虫”二)”石刻 在万仙楼盘路西侧的石壁上。此二字为历下名士刘廷桂光
绪二十五年(1899年)所题,系采用拆字方法,喻风月无边之意,以示该处自然风景之优美。虽系文
字游戏,但立意新颖,足堪玩味。
斗母宫 坐落在泰山龙泉峰下,东临溪水,古称龙泉观,原为供祀“先天斗母大圣元君”(传说
是北斗众星之母)的道观,后改为佛门的尼姑庙院。创建年代无考,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
分南北三层院落。中、北两院各有大殿三间,宫中有殿宇、楼阁、亭榭、庑廊等房屋数十间。整个建
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中院正殿是全宫的主体,原祀佛像,现已无存,菩萨铜像系1981年移置。宫
门西向,门口枕石上有琢雕精细、形象逼真的石狮子一对。南院寄云楼建于1914年。北院正殿为送子
观音殿三间,东轩为听泉山房,凭牖远眺,可观泰山著名胜景三潭迭瀑。宫前一株明代古槐,犹似卧
龙翘首,故名卧龙槐。此处景致静中有动,别具一格。
柏洞 在斗母宫北面。盘道两侧山崖上布满古柏,连绵一、二里,使人犹如进入了一个由柏树组
成的隧道之中,故有此称。这里古柏茂盛,荫翳蔽日,人行其间,虽在盛夏烈日之下,亦觉清爽可人,
游人多在此休憩。柏洞北端,有大槐树四株,俗称唐槐。东侧有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奉安
纪念碑。
壶天阁 在柏洞北面。始建于明代,原名升仙阁,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扩建后改今名。所谓
“壶天”即道家所称的仙境。门洞两旁镌有对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层尚多福地”。
阁楼为重檐歇山式,黄色琉璃瓦覆盖。阁北为元君殿,阁西有倚山亭。三面环山,一面古柏遮掩,诚
若壶中望天。
回马岭 位于壶天阁西侧,旧称石关,也叫瑞仙岩。盘路上立有石坊,上书“迴马岭”三个朱红
大字。使人意识到登山至此,道路险峻,马已不能上,只可徒步攀登了。这里重峦叠嶂,峰回路转,
形势险要。至于“迴马岭”名称的来历,则众说不一。过去多传为宋真宗回马处,也有人说是唐玄宗
到此回马,莫衷一是。
中天门 位于泰山中、西两路交汇处,也叫二天门。高踞于黄岘岭之上,为泰山主峰屏障。登上
此处,仰观岱顶,莲花峰前危崖万仞,云烟横锁;南天门形如天阙,门下天梯倒挂,似一条白色彩带。
俯视脚下,中溪山水曲折蜿蜒,奔流而下。中天门石坊立于十二连盘和倒三盘的结合处。旁有巨石仆
卧如虎,因名伏虎石,石壁上有清吴大澂大篆“虎”字,古朴雄健。1983年9月,我国第一条大型客
运索道——泰山客运索道建成,中天门为索道起点。游人乘上缆车凌空俯视,“如乘黄鹤度幽壑,似
立天宇阅翠微”的心境便会油然而生。
云步桥 位于中天门上,“快活三里”的北首。因石桥飞架在云雾缭绕的断崖之上,人行至此如
在云中漫步,故名。云桥高悬如虹,百丈崖瀑布似白练倾泻而下。是为“云桥飞瀑”,乃泰山十大自
然景观之一。桥横跨中溪长27.2米,宽4米,高11米,为单孔石桥,桥洞跨度约15米,造型美观。桥北
为御帐坪,相传宋真宗登泰山时曾在石坪上搭帐驻跸。桥东有建于光绪年间的酌泉亭。
五大夫松 御帐坪以北有五松亭,“五大夫松”即在其中。《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
山至此遇雨,曾于树下躲避。因护驾有功,该树遂被封为“五大夫”。原树早被山洪冲走,现存松树
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负责泰山维修工程的官员补植的。松前原有亭,1950年扩建为五间。五大夫
松石坊下,有巨石一块,上刻“飞来石”三个大字,是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在一次狂风暴雨中,
从山上滚落下来的。山坡上有古松一株,状若伞盖,长枝下垂如拱身行礼迎接宾客,故名望人松,亦
叫迎客松,相传为秦时古松,已成为泰山标记之一。东北悬崖上刻有清乾隆皇帝《朝阳洞诗》,俗称
万丈碑,为泰山最大的摩崖刻石。
对松山 又叫万松山,或称松海,位于南天门下。这里两峰对峙,松生绝壁,云出其间,风起则
松涛轰鸣。清乾隆皇帝至此,遂有“岱宗最佳处,对松真奇绝”的赞叹。
升仙坊 在南天门下,“十八盘”的盘道中间。以此坊为界,坊南谓“慢十八”,坊北为“紧十
八”,旧有过得此坊便可成仙之说。石坊建于明代,系两柱一洞的跨路坊。在此抬头仰望南天门,但
见盘道陡峭,犹如天梯悬空,回视来路,青峰浮云,碧海涌波,宛若置身天街。
南天门 坐落在登山盘道的尽处,又名三天门。翔凤、飞龙两峰雄峙东西,天门扼隘口而立,险
中出奇,气度非凡。门始建于元初至元元年(1264年)。门分两层,下为拱形门洞,上为阁楼,名摩
云阁。门西侧有元代杜仁杰撰、严忠范书写的《天门铭》石碑,铭词古雅,楷法端严。门内有铁瓦大
殿一座,名“未了轩”,匾额为郭沫若手书。门洞两侧刻有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
俯临千障奇观”,形象地道出了此处的险奇景致。
无字碑 矗立于泰山极顶处,高6米,宽1.3米,厚0.9米,重约170吨,由石灰岩琢磨而成。其形
制自下而上渐次收分,顶部覆以方石一块,其上又叠置一小型雕柱,遥观如一通巨型经幢。据清代学
者顾炎武考证,此碑当系汉武帝封禅泰山时所立。碑身为何不著一字?以唐乾陵武则天“无字碑”证
之,当是汉武帝刘彻自认为“受命于天”,“功高莫名”,任何语言、文字都不足以充分表达其丰功
伟绩而已。
经石峪刻经 位于泰山中路东侧大罗汉崖山涧之中一块广约3000平方米的石坪上,自东而西镌刻
有47行经文,内容为北朝以来广为流行的《金刚经》。每个字径约50公分,铭深1~2公分,被后人尊
之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经文隶书,字体圆润,气势雄奇,是我国重要的佛经刻石。可惜的是
因历年风雨剥蚀、山水冲刷以及人为破坏等,至今仅存1038字。郭沫若在《访经石峪诗》中曾写道:
“经字大于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
鸳鸯碑 又名双束碑,是泰山现存最早的唐代碑刻,由两块高2米,宽0.6米的碑合并而成,除两
碑衔接处无字外,其余每碑三面均刻有文字,内容为唐高宗至德宗年间(650~805年)六帝一后时期
岱宗观修斋建醮文书,共27篇。其中仅武则天时期的就有9篇,并保留了武则天独撰的一些新字。最
早的醮文刊刻于武则天称帝前的显庆六年(661年),尽管当时的武则天尚未执政,但从此碑独具匠
心的形制设计上,却已隐隐透露了她欲与李唐王朝平分秋色、共治天下的雄心和抱负。这种造型新颖、
集中刻石纪事的碑刻,为我国碑刻史迹所仅见。
纪泰山铭 雕镌在泰山极顶大观峰东侧,高13.3米,宽5米,全文四段,24行,每行51字,共996
字,连同额名正好一千字。这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封禅泰山时亲自撰书,也是他
封禅泰山的历史见证。铭文由隶书写成,形制端庄,书艺遒逸,文词典雅、气魄恢宏。书家评论“自
汉以来碑碣之雄壮未有逮者”。填金字体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富丽堂皇。
碧霞元君祠 坐落在泰山极顶南面。建于宋代,明清均有增修。初名昭真祠,金称昭真观,明称
碧霞元君庙或碧霞灵佑宫,清乾隆年间改今名。祠内供奉主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亦名泰山玉
女,俗称泰山老母。该祠为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以山门为界分为内外两院,主要建筑有大殿、
配殿、香亭、山门、御碑亭、钟鼓楼、歌舞楼、神门等,建筑面积3900多平方米,为防雷击,采用金
属铸件和土木砖石相结合的设计,造价极高,仅洪武年间一次修缮,即耗黄金4954两。门内五间正殿,
殿瓦、鸱吻、檐铃皆为铜铸,殿中供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铜像;配殿覆以铁瓦,内中的配祀神像亦为铜
铸。香亭两侧的两通明代铜碑,至今仍光亮鉴人。整个高山建筑群及其范铜铸铁,玲珑精巧,国内罕
见。
瞻鲁台 亦称凤翔岗。在泰山极顶日观峰之南。传说当年孔子曾登临此处瞻望鲁国之都,故名。
东北为鹰愁涧,往南是陡壁悬崖。1965年在此建起石栏,凭栏可观赏独秀峰、对松山、神霄山诸处佳
景。
日观峰 位于岱顶天柱峰东南,为观看日出的最佳去处。1984年在峰东侧建了观日长廊。峰北有
巨石探出,长约二丈,名拱北石,又名探海石。“旭日东方”乃岱顶之奇观,初始只见一红线,渐渐
扩张,绚烂多彩,久之忽现弓形,须臾即呈半圆,转瞬跃出海面,顷刻间便光芒四射普照人间。
玉皇顶 也叫天柱峰,是泰山的顶峰。因建有玉帝观(俗称玉皇庙),故名。极顶石周围有石栏
杆,石上有南阳王均1921年题“极顶”二字。西北有“古登封台”碑,是古代帝王登高封禅的地方。
玉皇庙建于泰山极顶,为泰山上地势最高的建筑物。整个院落由山门、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和东
西禅房组成。主殿内供明代铸玉皇大帝铜像。东有迎旭亭(又名观日亭),西有望河亭。在亭内可东
观海上日出,西望晚霞夕照。大殿及山门筒瓦等等均为铁制。庙前台基下有汉武帝时所立无字碑。
丈人峰 在岱顶西北不远。似一巨石屹立,石形方中带圆,上刻丈人峰三个大字。此乃去岱阴后
石坞的必经之路。古人尊称老人为“老丈”、“丈人”。此石峰状如老人伛偻,又加周围群峰如儿孙
绕膝,故又称“老翁弄孙”。
后石坞 在泰山之阴的山峪中,三壁环抱,被称为“岱阴奥区”,谓奥妙无穷之意。著名胜景有
丈人峰、八仙洞、天烛峰、玉女山、九龙岗、黄花洞、天空山等。石洞内泉水叮咚,寒冬形成的冰柱,
如同玉圭,虽盛夏亦不融化,故有“六月寒冰坚玉柱”之说。此处多松柏,姿态各异,“石坞松涛”
堪称佳景;且多怪石,嶙峋如笋,有“笋城”之称谓。
黑龙潭 位于东百丈崖之下。西溪之水曲折奔流来到这里骤然飞落绝涧,架空悬注,如飞虹闪电,
飞驰而下,顿时云烟吞吐,晦明变幻。潭边西溪石亭楹联一首:“龙跃九霄云腾致雨,潭深千尺水不
扬波”,所言非常形象。潭上有长寿桥,状若彩虹;潭南有龙潭水库,晴日可观傲徕倒影。
扇子崖 位于长寿桥西北约六、七里处。石壁穿空,峭如刀劈,宛如扇面,故名。又如巨掌凌空
拨云,亦称仙人掌。1988年泰山区迎胜街投资140多万元,对该处景点进行了开发。修复了元始天尊庙,
太阳庙、太阴庙、地母官、圣贤洞等。崖东为天胜寨遗址,是西汉末年赤眉起义军安营扎寨的地方。
普照寺 在泰山南麓,是山南保存最完整的禅寺。初建于六朝,后多有扩建,明清时均予以重修。
该寺依山建造,分上中下三重。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及摩松楼为中轴线,东西配以殿庑、禅房、花
园等,共有大小建筑物20多座,总面积6169平方米。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内供奉释伽牟尼涂金趺座大铜
像。殿后有一亭取名“筛月亭”,取古诗“长松筛月”之意,亭旁盘立着著名古松六朝松。亭西院内
有华盖松,亦名一品大夫松,亭北是摩松楼,当年冯玉祥曾在此居住。
冯玉祥墓 在西溪谷口东侧,环山路西首。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安徽巢县人,行伍
出身,曾在北洋陆军和国民党军中任职。抗日战争时期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组织民众进行抗战。他反
对蒋介石的独裁政策,与李济深等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在由美国归国途中遇难。
1953年迁葬于泰山。墓借山崖用泰山花岗岩砌成,正面镶嵌冯氏铜像,墓碑乃郭沫若手书。
【岱庙】在泰山脚下,处于南起旧泰城南门,北抵岱顶南天门的中轴线上。是泰山最大、最辉煌
的古建筑群,为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场所。岱庙创制久远,《宋天贶殿碑铭》云:
“秦既作畴”,“汉亦起宫”。唐代增修,宋代扩建,元至正十三年立《东岳别殿重修堂庑碑》称:
“宋大中祥符兆建今祠,大其制一如王者居,其殿宇门观长廊回阁,总八百一十有二楹。”嗣后历代
均有增修。岱庙现存规模形成于明清,格局仿宫城制度,组群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轴依次建有遥参亭
枋,遥参亭,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钟、鼓楼,碑廊,宋天贶殿,寝宫三,后宰门。东
轴前后有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庙周匝城堞式围墙,原
有正阳门、左掖门、右掖门、仰高门、见大门、东华门、西华门、后宰门。门上皆有楼。庙城四隅分
别建有巽、艮、乾、坤四角楼,与紫禁城角楼相似。岱庙占地96637.2平方米,周环3华里,殿宇轩昂,
松柏蔽日,气势恢宏壮观。岱庙碑碣林立,具有重要的史料和艺术价值。其中又以秦二世泰山刻石、
汉张迁碑、晋任城太守之妻孙夫人碑、唐神宝寺碑等最为著名。汉画像石也极富地方特色。迁移保护
的文物还有明代铜亭、铁塔等。这里还保存陈列着历代帝王封赐泰山的祭品、供器和工艺品,以及泰
山典籍和道经等。泰安地区出土、征集和馆藏文物精品也荟萃于殿堂之中。
遥参亭 位于岱庙前,是岱庙建筑群轴线上的第一组建筑。古帝王凡有事于岱宗,必先在此“草
参”,再入庙祭祀,后行祭封,故又称草参亭。亭占地南北长66米,东西宽52米,由南山门、正殿、
配殿和后山门组成。唐称遥参门,宋代在门内建亭,清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遥参亭。
南山门三间,三柱五檩五架梁式,九脊歇山顶。进南山门迎面是一造型别致、兼有屏壁功能的木
构仪门。庭内高台上建正殿五间,系四柱五架梁前后廊式,黄琉璃瓦歇山顶建筑。明清间内奉碧霞元
君像。殿前东西有配殿,系五脊硬山式建筑。亭前有遥参亭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坊
两侧各有铁狮一具,甚为壮观。清光绪六年(1880年)坊前增建方石垒砌的双龙池一处,其水源自王
母池,环绕岱庙西注入池内。因池中西北,东南角各有石雕龙头一个,故名。池前有《双龙池碑》和
《万古流芳碑》,均系同期建造的记事碑。池后另有《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一通,立于民国十八年
(1929年)。此地是岱庙的第一个景观,石碑、龙池、石坊、铁狮、旗杆、古槐,气象宏阔,由此极
目远眺,岱顶历历在目。
天贶殿 岱庙主体建筑。 坐落在仁安门北柏荫蔽日的宽阔大院中。 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史载,“澶渊之盟”后,真宗为巩固君权,派王钦若拜迎“天书”于泰山,并以“授大
中祥符之锡”,改景德五年为大中祥符元年。十月东封泰山,以谢“天书”,该殿即为此而建,因名
“天贶”。明改称峻极殿,后复原名。殿建造在宽大的双层品字形汉白玉高台之上,周起雕栏。殿面
阔九间,宽48.7米,深19.79米,重檐黄琉璃瓦庑殿式屋顶,檐下竖八根大红明柱,斗拱层层出挑,额
枋施金琢墨石碾玉彩画,重檐间高悬“宋天贶殿”巨匾。殿内祀泰山神像,自宋迄清,历代均有修塑,
民国间像毁,今像为1984年又塑。神龛之上有清康熙帝题“配天作镇”巨匾。像前及两侧有明清祭器
及仪仗,东次间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一架。殿内北、东、西三面墙壁上绘有巨幅《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传为宋代作品。全长62米,高3.3米。画面以描绘泰山神出巡的浩荡宏伟场面,表现宋真宗东封时的
威严气派。全画计697人,配以祥兽珍禽,山川树木,宫殿楼宇,气势磅礴,布局谨严,笔法流畅,
繁而不乱。画面虽历有补绘,但基本保存了宋画风格。
大殿尽间侧前方,对峙两座六角攒尖顶碑亭,造型挺拔。亭内立乾隆登岱诗碑,共载诗八首。殿
前正中置一巨大的铸铁香炉,两侧为铁缶,上铸龙凤云纹,甚为精致,为宋明遗物。除祭祀和消防的
需要外,亦成为整个建筑艺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铜亭 置岱庙后院东部。原称金阙。明万历四十六年(1615年)修岱顶,建金阙,内祀碧霞元君
像。亭长4.4米,阔3.4米,重30余吨,为仿木构形式,范铜铸件,两层起脊,顶有龙鸟兽等饰件,柱
间配有铜扉,铜门,铜窗,顶饰铜天花。造型尺寸适度,结构谨严,工艺精巧,是我国仅存几座铜亭
之一。明末李自成义军过泰山,误为金亭而移于山下,后存灵应宫。解放后历经修整,1972年迁建今
址。
铁塔 置岱庙后院西部,与铜亭对峙。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原存泰安城内宋真宗存放
天书的天书观,1973年迁建今址。塔分6面,原为13层,分层铁铸,传有10级被侵华日军盗运境外,现
残存3级。塔比例适度,造型壮硕,是我省范铁建筑佳作之一。
岱庙碑刻 岱庙内保存有历代碑碣151石,其中修庙祭告碑42,经幢6,题名12,石刻9,诗词82。
最早者为李斯篆书秦二世诏书石刻,现存东御座院内。最巨者为配天门东侧的宋《宣和重修泰岳庙碑》,
碑高9.25米,宽2.1米,仅龟座就达7立方米,重4万余斤,十分壮观。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之《汉
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中平三年(186年)《汉故榖城长汤阴令张君表颂碑》,西晋泰始八年(272
年)《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均是汉晋间碑石精品。《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唐双束碑》、
《大宋封祀坛颂碑》、《宋天贶殿碑铭》、《东岳别殿重修堂庑碑》、《宋升元观敕牒碑》、《大金
重修东岳庙碑》、《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铭》、《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记》、明《封东岳泰
山之神碑》、清《重修岱庙碑》等封禅、祭告、记事碑,对研究泰山史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另外,
汉柏院、 东御座等处保存有丰富的历代名人或书家赞誉泰山的题咏书作碑刻, 汉代大科学家张衡的
《四思篇》、魏曹植《飞龙篇》、何人麟书杜甫《望岳诗碑》、《秋兴八首诗碑》、米芾《第一山碑》、
陈毅书《纪念莱芜战役碑》、朱德《过泰山诗碑》、郭沫若《登岱六首》,均是此中名篇佳书。
秦二世泰山刻石 存岱庙东御座院内。为岱庙中保存最早的石刻,也是我国已发现最古的文字刻
石之一。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19年)封禅泰山时,为重申秦始皇二十八年泰山诏书,表彰始皇帝
伟业,命丞相李斯篆书镌刻而成,故又名“斯篆碑”。刻石原立于岱顶碧霞祠东的玉女池旁,后渐泯
灭。宋人刘跂曾两度登岱搜求,其《秦篆谱》称:“其可读者百四十有六。”南宋赵明诚《金石录》
载:大中祥符岁可见二世诏书凡四十余字。明嘉靖间尚存二十九字,后移岱顶碧霞祠东庑保存。清乾
隆五年失于火灾,嘉庆二十年(1815年),泰安知县汪汝弼、蒋伯生等人在玉女池缒井搜得残石二,
得李斯篆书十个,嵌于唐摩崖前之原东岳庙西的室斯亭中。道光十二年(1832年),山洪暴发,东岳
庙西墙圮,室斯亭倾覆,残石又毁于瓦砾之中。后由道士刘传业移于山下,嵌岱庙院墙,并据明嘉靖
拓二十九字摹刻一石。光绪十六年(1890年),刻石不幸被盗,知县毛蜀云严加稽查,石未运出,后
在县城北关石桥下发现,重又安置于岱庙。宣统二年(1910年)在岱庙环咏亭前凿石为屋保护,后移
至岱庙东御座今址。现刻石秦始皇诏书已不可见,仅存二世诏书十字残石。刻石历为世人所珍,晋刘
勰说:“始皇勒岳,政暴而文泽”。宋欧阳修、朱熹为之写过跋语;元郝经有《太平顶读秦碑》诗,
大加褒颂。鲁迅先生认为:“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
汉柏院 在岱庙配天门东。因院内有古柏五株,传为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东封泰山
时所植,故得名。大门悬“炳灵门”匾,汉柏在院北部,苍古绝奇,若虬龙蟠旋。“汉柏凌寒”为泰
安八景之一。炳灵门北有碑三块,中为乾隆帝之《御制汉柏图碑》,碑阴及两侧均有御制颂汉柏诗。
南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陈君言绘制《汉柏图碑》。北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河道总督张
鹏翮题书《汉柏诗碑》。院南原有北宋名儒孙明复学馆,金大定初又建鲁两先生祠,祀孙、石(介)
二先贤。今旧址有房,供游人小憩。院北炳灵殿(唐时为供奉泰山神三太子炳灵王而建)旧址上建一
汉碑亭,为1959年建。院中今存历代碑刻90余石,仅乾隆帝登岱诗作就有26块,诗30首。东墙有后人
书刻的汉张衡的《四思篇》,魏曹植的《飞龙篇》。汉碑亭基台上有西晋陆机、南朝宋谢灵运赋《泰
山吟》。米芾的“第一山”碑,清乾隆何人麟书杜甫《秋兴八首》也都是书刻佳作。其余多为记事碑
及咏岱诗碑。邓颖超题“登泰山看祖国山河之壮丽”、舒同题“汉柏凌寒”、刘海粟题“汉柏”、沙
孟海题杜甫《望岳》诗等也都有碑立于院中。
东御座 在岱庙配天门东侧,汉柏院北。因在东华门内得名。明代称迎宾堂,清康熙间增建三茅
殿,内祀三茅真人。“三茅”即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传为汉景帝时得道仙人。宋真宗东封时曾
封为“东岳司命上卿祐圣真君”,故后一直在岱庙崇祀。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拓建时改为驻跸
亭,三茅即移祀延禧殿。东御座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垂花门为东西向,与东华
门相对,卷棚悬山顶。仪门在垂花门里,为双柱卷棚歇山顶。大门三间,三柱五架梁后廊式,卷棚硬
山顶,正间装棋盘式大门。院内正殿五间,面阔18.8米,进深10.1米,四柱六架梁廊式卷棚硬山顶。
两侧有耳房。前有露台,东西19.6米,南北10.5米,高1.7米。东西配殿各三间,卷棚硬山顶前廊式。
东御座现已辟为泰山珍贵文物陈列室,其中有向为世人称道的清乾隆帝朝泰山时御赐之“镇山三宝”:
沉香狮子、温凉玉圭和黄釉瓷葫芦瓶。东殿陈列泰山工艺品、玉雕、陶瓷、织绣等。西殿陈列清乾隆、
嘉庆年间的祭器,其中一批具有浓郁喇嘛教色彩的银质錾胎和铜胎掐丝珐琅器,御窑粉彩器颇引人注
意。院中今存碑刻十五块,露台下西有《泰山秦刻石》,东有《青帝碑》。南廊嵌有朱德过泰山时赋
诗,陈毅作《纪念莱芜战役》诗,郭沫若登泰山诗六首和所书《孟子》语“挟泰山以超北海”,《庄
子》语“驭大鹏而游南暝”碑刻。
【隐仙观】坐落在徂徕山顶峰太平顶东南的礤(一作茶)石峪内。附近群峰耸立,山溪环绕,松
柏苍郁,景色秀丽而壮观。此处石坡广旷,旺水季节雪浪飞瀑、鸣泉喷珠,观北贵人峰孤峰插天。绝
壁之上“徂徕第一”、“桃园深处”等名人题刻雄浑有力。隐仙观修于明代,主祀吕洞宾,中有六逸
堂、吕祖殿、三清殿、玉皇阁等古建筑,占地3200平方米。观东曾有一天然丹灶,传为明代道士的炼
丹之处。
【汪洋台】在莱芜吉山河边,为纪念1942年10月莱芜吉山战斗中牺牲的汪洋等烈士于1945年修建
的。汪洋(1912~1942年),原名汪之正,东阿人(出生地今划归河南台前)。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到东北军做兵运工作,曾任抗日先锋队指导员。“七七”事变后,在
莒县、临沂、沂水等地发动组织人民抗日武装,组成一个营编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
任第三团团长。后历任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旅政治委员、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等职。
1942年10月,在莱芜吉山率部同日军作战牺牲。台的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台上建有二层八角亭,亭内
立有石碑,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司里山摩崖造像】 司里山又名“棘梁山”,位于梁山县城北27.5公里处,现属东平县所辖。
摩崖造像分布在山顶东西两块巨岩上,两岩间有一夹缝。东部巨岩西首,镌一大佛,佛高10余米,面
相丰圆,肉髻,双眉间白毫凸起,两耳肥硕及肩,袒胸,着双披肩大衣,腹部结帛带,右手似上举,
左手下伸置膝上,盘腿坐于须弥座上。惜乎自颈以下残破太甚,躯体、衣纹已很难辨认。主佛左右胁
侍也遭破坏。有趣的是这两尊胁侍菩萨都穿着鞋侍立左右,且裙裾盖足,与别处菩萨等造像不同,表
现出明显的地方特征。大佛右侧与巨岩东面,雕满了浅龛、造像,其中九尊或坐或立的单体造像,面
对着浩瀚沧茫的东平湖,默然并列。龛壁间镌有北宋嘉祐(1056~1063年)、治平(1064~1067年)、
熙宁(1068~1077年)等造像题记。巨岩西侧夹缝间镌六层摩崖及浅龛。西部巨岩东侧上下雕刻了八
层浅龛、造像,并有题记40余处,其中有唐玄宗先天(712~713年)、宪宗元和(806~820年)与宋仁
宗嘉祐等年号题记。
两处造像虽大多为唐宋作品,但从一处署有“皇建”年号的铭记及大佛形制布局推测,司里山摩
崖始造年代当在北齐时期。这是我省西南地区开凿最早的一处佛教遗迹。
【白佛山石窟造像】 白佛山原名危山,位于东平县城西4公里处焦村北,山腰现存隋唐石窟4座,
大小造像一百余尊,摩崖题记数处。窟前有明清道教遗址一处,残碑数段。最大的石窟为一大龛,形
制与青州市驼山第三大龛相似,中镌一坐佛,佛高近5米。肉髻,面相扁平,嘴唇较薄,斜披大衣,
衣纹简单,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左手下指作降魔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主佛左右无胁侍,仅在龛
内外壁上整齐雕造了八九层小龛小像,其中东壁最下一层雕有佛涅槃的图像,这是我省仅见的一处时
代较早的涅槃图石刻。小龛间大多镌有铭记。大龛外右侧摩崖上,有隋开皇七年、十年(590年)等
题记。由此考知,此龛与驼山大龛一样,当始造于北朝晚期。大龛东侧壁面下,凿一石窟,绕窟雕坐
佛及弟子共9尊,时代比大龛要晚。大龛左下一小窟,正面为一佛二菩萨,西壁为唐元和十年(815年)
齐州司马张府君造弥勒佛愿文。大龛右上有一透洞,中镌一坐佛,左右胁侍菩萨皆戴宝冠,从冠饰可
知,此佛当为阿弥陀佛。佛与菩萨面相丰满,具有较高艺术水平。
【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市大汶口村南。大汶河东西贯穿,将遗址分为南北两片:南片在宁阳县
堡头村西,亦称堡头遗址;北片在泰安市卫驾庄东,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1959年发现,
1982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地势南高北低,面积达8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一般2~
4米。1959~1978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了多次发掘,揭露面积近8000平方米,清理墓葬189座,
房址14座,灰坑120多个,陶窑1座,出土遗物2000余件。因其文化特性与中原仰韶文化有显著差别,
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14
座有木质葬具痕迹。绝大多数死者头向东,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侧身、俯身较少。合葬墓8座,
其中双人的7座,3人的1座。经鉴定,3座是男左女右的成年双人合葬,1座是成年男女与幼女的3人合
葬。部分人骨上存在枕骨人工变形和拔除上侧门齿的现象。绝大多数墓有随葬品,以陶质器皿为多,
分红陶、彩陶、灰陶、黑陶、白陶,器类有鼎、豆、壶、背壶、罐、杯、鬶、盉、尊、瓶、钵等,彩
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石器均磨制规整,有穿孔石斧、有段石锛、矛、锤、刀、凿
等,还有作为礼器的玉铲及较多的玉石质饰件、串饰。骨、角、蚌器除鱼钩、鱼镖等工具、日用什物
外,还有精致的透雕象牙梳、筒、琮及镶嵌绿松石的骨雕筒、骨针等。大多数死者指骨附近发现有獐
牙或獐牙钩形器,有的腰部放有龟甲,还有动物骨骼,如猪头、猪下颌骨、猪身半具、猪蹄及野兽、
鱼、鸟的骨头,最多的有随葬14个猪头的。墓葬分大、中、小3种,随葬品也极不均衡,有的墓穴仅
能容尸,空无一物,而大型墓中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
物品,说明氏族公社内部已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大汶口文化遗址当为父系氏族社会的遗存。它的
发现和确立,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
了重要线索。
【陆房战斗遗址】位于肥城县安站乡陆房村北的凤凰山南脚下。1939年5月初,八路军一一五师
东进支队奉中央之命东渡黄河,开辟鲁西南抗日根据地。日军纠集济南、泰安、兖州、东阿等17个城
镇的兵力五千余人及汽车坦克百余辆,分九路对泰安、肥城山区扫荡,11日凌晨突然将我一一五师师
部及部分部队包围在陆房村周围十几个村庄内。我军在极为险恶的处境下英勇抗击,激战终日,毙伤
日伪军1300余人,并于当晚胜利突围。为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解放后在该地建立了陆房烈士陵园。
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原指挥处(今凤凰山顶)树立了保护
标志。
【莱芜战役遗址】位于莱芜市辛庄乡石湾子村。1947年2月20日至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
军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莱芜境内对国民党军发起战略反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国民
党第二绥靖区前方指挥部、两个军7个师共5万余人,生俘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李仙洲及73军军长韩
浚。莱芜战役首创我军一次歼敌7个师的光辉战例,受到中央军委的嘉奖。战役指挥部设在石湾村中
部一个四合院内。土坯、小瓦筑成的三间正房两端附筑一间草顶耳房,西、南各有草房三间,东面原
也有三间草房,因塌毁早已拆除。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
对旧址进行了复原维修,辟为莱芜战役指挥所陈列室。室内陈列着当年办公用桌、木椅、木床等用品
及作战方案、地图、毛泽东电报手稿等。
【泰安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泰山南麓金山上,1953年动工修建,1955年建成,占地面积4.8万平方
米。1988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烈士纪念堂、烈士骨灰
堂均为1974年建,规模较小,1984年又新建一座展览室,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室内正中矗立着一座小
型烈士塔, 高4米, 塔上书写着3311位烈士的英名。室内有“徂徕山起义”、“泰西武装起义”、
“解放泰城”和著名烈士的事迹、实物、图片等。陵园北部是烈士墓区,安葬着514位烈士的遗骨。
其中有洪涛、鲁宝琪、朱玉干、李梅青、程若晓等14位著名烈士大墓14座,均用花岗石砌成,高2米,
长3.8米,宽2.25米,墓前均立有石碑。其他烈士墓,均用青砖砌成,排列整齐,庄严肃穆。
洪涛烈士墓 洪涛(1921~1938年),原名洪遇良,江西横峰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
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由战士提升为团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七·七”事变后来山东,任中共
山东省委委员。1938年1月1日,和黎玉等领导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
第四支队, 任司令员。 同年5月8日在泰安圈里村病故。墓用泰山花岗石砌成,高2米,宽2.25米,长
3.8米。
【莱芜革命烈士陵园】为纪念莱芜战役牺牲的革命烈士于1949年修建,原建在莱芜城西北矿山上,
1968年因开矿经省批准迁到莱芜城东北部黄土岗上重建,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1988年1月经省政府
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革命烈士纪念塔是陵园的主体建筑,坐落在陵园北
部高坡上,底座系花岗石砌成的三层平台,面积1446平方米,四周绕以花岗石栏杆。塔身矗立在平台
顶层中央,高22米,花岗石砌成,呈方棱形,正面刻着“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贴金大字,背面刻着
莱芜战役概况,两侧镶以浮雕画面。莱芜战役纪念馆坐落在烈士纪念塔前左侧,建筑面积330平方米,
8大间,2米走廊。馆内展出有关莱芜战役图片240幅以及烈士遗物、支前实物等58件。烈士纪念堂坐落
在烈士纪念塔前右侧,与纪念馆相对,堂内安放着1997位烈士的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