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c&A=3&rec=134&run=13

【概况】 全市共有幼儿园649所,在园幼儿33197人。中小学(含省驻莱厂矿)341
所, 在校生160198人,教职工14670人。其中,小学268所,在校生71298人;初中63
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3处),在校生61170人;普通高中10所(含完全中学2处),
在校生27730人。 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5所,在校生8541人。特殊教育学校1
所,在校生233人(含随班就读)。职业技术学院1所,在校生5800人。乡镇成人文化
技术学校19所, 年培训能力2.5万人次。各类民办学校50处,其中,全日制民办中小
学8处, 在校生3969人。全市小学毕业生优秀率87%,合格率99%;初中毕业生优秀率
76%, 合格率98%;普通高中会考合格率达96.5%,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普通高考再
创历史新高。全市有8676人参加高考,共录取本科2817人,按万人比在全省十七个地
市中居第4位。 本、 专科录取6800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1%,比全省平均高
13.2个百分点。 8名考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名牌大学录取人数创历史最好
成绩。年内,市教育局被评为招商引资暨工作实绩先进单位、履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
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全市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先进单位、全市党的机关公
文处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市保密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政府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市
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各级各类教育】 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有新发展,下发《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
发展的意见》,抓好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等3项“十五”重点课题,完成省级实验园、
示范园的自查工作, 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90%。基础教育再上新水平,全市中
小学共有省级规范化学校11处、市级规范化学校79处。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进“双高
普九” 。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99.8%;残疾儿童入学
率达98.4%,均位居全省前列。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普及率为75.6%,
2004年各普通高中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81.4%,位居全省前
列。
职业教育。抓好重点学校和骨干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市职业中专
参加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调整评估认定工作,投资近80万元建起PLC编程实验室、
数控车床实验室和三电实验室,顺利通过省专家组复评,被命名为全省示范性骨干中
等职业学校和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成为继电子技术应用专
业后,又一个被命名的省级骨干示范专业。组织开展职业学校优质课和优秀教学论文
评选活动,选拔40多名专业课教师,参加了省及高等院校组织的各类培训,评出第二
批学科带头人5名,8名教师获省级优质课、优秀教学论文一、二等奖。全市共报考对
口高职270名,其中,本科上线人数32人,本专科录取率达98%。抓好招生工作,充分
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初中毕业生及家长到职业学校参观考察,邀请优
秀职校毕业生回校作报告,开展人才市场调查,根据市场需求,增设新专业,增强了
招生吸引力,教育部门所属中等职业学校实际完成招生1500多人。
成人教育。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立足服务“三农”,通过在城乡广泛开展继
续教育、岗位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步伐,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
移。全年共培训3.5万人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50余项。围绕实施“富民强村”
工程,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形成了区、乡、村三级实用型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积
极开展创建国家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活动,在农科教实验基地、师资配备、内部
设施配套等方面都有完善和提高。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企业职工培训,全
市不同类型的职工教育培训达5000人次。扩大紧缺专业招生规模,在面向市场、广辟
就业渠道上下功夫,圆满完成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招生3000人的任务,有1100多人顺
利毕业,高校驻莱22个函授站点在校生达6000人。推进社区教育,下发《关于开展社
区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抓好组织机构和体系建设,全市社区教育进入实质性
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年内开设专业达26个,在校生5800人,三年翻了一
番。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建立就业信息网络,认真做好毕
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通过科研资助、岗位锻炼、外
出培训、攻读学位等措施,大力改善教师的成长环境,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成
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各类考试人数也上了新台阶。2004年成人高考报名3795人,自学
考试人数7343人、13072科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1113人参加,全国信息技术(NIT)
考试677人参加, 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1162人参加,研究生报名406人,577名考生
获得了本、专科毕业证书。

【重点学校建设】 莱芜一中新校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被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
的十件实事之一。莱芜一中按照“完善老校,开发新校”的工作思路,在抓好老校配
套建设的同时,通过银行贷款、政府贴息的方式,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起了高标准、
现代化的莱芜一中新校, 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并招生, 在校生达1200人。莱芜四中在
2003年新建25554平方米教学楼、 学生公寓、食堂餐厅基础上,年内又新建3座15045
平方米的教职工宿舍楼, 总投资3380万元。市特殊教育学校投资65万元建成1座高标
准的食堂,改善了学生的就餐条件。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作,全市共改
扩建初中、小学24处,撤并30处,新建校舍12.1万平方米,维修校舍11.4万平方米。
2004年市财政安排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专项经费860万元,争取省政府贴息贷款700万
元,争取省以上各种专项资金354万元,区、乡财政投入616万元。全市23处危改项目
学校, 规划改造面积40000多平方米,总投资2600多万元,年内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
成。
高中以上学校,基本实现了与国内外名校联合办学。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与东北大
学联合举办工程硕士班, 充分利用480万欧元的西班牙政府贷款,进一步改善了办学
条件。莱芜一中在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办学的基础上,与加拿大菲莎河谷基督高级中
学结成友好关系学校。莱芜十七中与北京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清华大学实现联
合办学,成为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英语教学试点校、天津体育学院全国单招考点和清华
大学美术学院优秀生源基地,并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硕士课程研究生进修班。初
中、小学联合办学也有很大进展。通过与省内外名校的联合、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学
校办学水平。

【教育体制改革】 民办教育从小到大,蓬勃发展。2004年全市各类民办学校发展到
50处, 其中民办中小学8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17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25处,初
步形成了国办学校、民办学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
理体制不断完善。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以区为主、工资发放以区为主
的基础上, 年内又在省政府组织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3月31至4月3
日,由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为团长的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对莱芜市教育工作进行全面
督导, 该团共督导青岛、 淄博、 日照、临沂、枣庄、莱芜等6个市,莱芜市取得了
2003年度教育发展水平第一、综合评比第二、总成绩第二名的好成绩。
推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实行教师持证上岗。畅通教师进出口渠道,2004年引进
和录用骨干教师、 年轻教师279人,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实行以教师、校长聘
任制、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调动了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
师的积极性,增强了教育内部活力。按照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原则,局
机关通过竞聘答辩,公开选拔了12名同志担任副科级干部。通过公开报名,试讲面试,
从全市教育系统公开选拔9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挂任市教研室教研员, 进一步增
强了机关干部队伍活力。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制定《莱芜市名师建设工程实施方
案》,重点抓好高层次教育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工作,努力培养一批专家型的教育
名师,加强了全市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行政领导、科研先导和业务指导,调整充实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课程改革研
究小组,设立课改办,成立小学、初中、高中各级新课改中心组,构建起了较为完善
的培训网络。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国家级研修培训和省教育厅组织的全
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骨干培训。制定《莱芜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关于进一
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实施意见》,多次对新课程实验工作进行调度检查。
积极探索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督导评估制度与考试评价制度,争取
家长、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形成了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教育信息化建设】 年初,莱芜教育城域网一期工程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城域
网的核心是莱芜教育信息中心,上连至省教育信息中心及中国教育科研网,下连至各
区教育信息中心、市直各学校,并接入莱芜市政务信息平台。截至年底,全市共有87
所学校进入教育城域网,其中高中和初中学校全部进入,小学部分进入,67所学校建
成校园网, 共建有微机室155个,全市教学用微机达到9801台,初、高中信息技术教
育的普及率达到100%,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60%。同时,重视信息技术的
实际运用,组织参加省2004年初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优质论文评选
活动,均取得较好成绩。在省“泰山杯”中小学电脑制作评选活动中,莱芜市代表队
获得三等奖。

【教师队伍建设】 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的原则, 组织全市10000多名教师参加了岗位培训、现代信息技术培训、选修课程专
业培训和新教材课程培训,为广大教师尽快转变教育理念,理解和实施新课程搭建了
平台。市级财政投入资金60多万元,先后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级通识培训、学科培
训64场次,邀请全国著名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华、崔允漷及省基教处杜希福处
长等教育专家来莱芜市讲学、授课,极大地开阔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制定校本
培训规划,健全校本培训学习制度,建立起新型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培训模式。
3月召开全市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 制定《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
校本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莱芜市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实施方案》等文件。大力建
设高素质的名师队伍, 组织评选第二届中小学“十佳校长”和 “学科带头人”,实
施《莱芜名师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名师骨干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带动
全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把对骨干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考核作为重要
工作,对学科带头人实行动态管理,严格年度考核,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大力加
强师德建设,开展“身教一例,育人一得,格言一条”自我教育活动,编印并赠发各
级各学校《师德“三一” 自我教育成果集》 3000册,评选表彰“十佳”师德单位和
“十佳”师德标兵,在全市组织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报告活动。制定对全市中小学教师
进行师德考核的意见,全面构建起中小学教师评价机制,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全市又有79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国家、省、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培训基地都把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调
整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充实办事机构,加强领导力量。市、区重视培训基地建设,
配置必须的设备、物品,为提高培训质量提供了保障。2003年,市、区共筹措校长培
训经费12万元,2004年达到17万元。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严格规范,各项制度健全,对
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加强了校长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干训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
立了一支专兼结合、高层次的干训师资队伍。

【语言文字工作】 为迎接省对二类城市的语言文字评估,下发《莱芜市中小学校
普通话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通知》《关于举办市直党政机关、窗口行业普通话骨干培训
班的通知》,并组织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莱芜一中、莱芜十七中、莱芜五中参加第二
届山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画大赛和规范汉字书法大赛,均取得较好成绩。认真做
好《国家语言文字法》《山东省实施〈国家语言文字法〉办法》及第七届普通话宣传
周的学习宣传发动工作。积极与党政机关、窗口行业联系,与莱芜人民广播电台联合
举办首届“联通杯”山东省普通话大赛莱芜赛区选拔赛,组织3名选手参加全省比赛,
获得3个优秀个人奖和优秀组织奖。

【教育督导】 建立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和工作制度。将市教育局督导室升格为市政府
教育督导室,充实专职督导人员,加大督导工作力度。全市建立起了中小学、幼儿园
督导评估制度和教师工资发放监控机制,针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建立专项督导评估
制度,加大监督力度,依法治教得到落实。全面启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抓住迎接全
省教育综合督导评估的契机,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对两区、高新区和泰钢工业园
多次进行专项督查,解决了一系列困扰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乡镇教师工资普遍有所
提高。2004年,钢城区各乡镇教师工资比2003年平均增加300多元,莱城区、开发区、
泰钢工业园教师工资平均增加150元。 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危房改造配套资金的拨付力
度加大,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进一步落实。钢城区、高新区、泰钢工业园按小学生均
30元、初中生均40元的标准列入了2004年财政预算,莱城区区直学校按小学生均30元、
初中生均40元的标准由区财政直接拨付,乡镇中小学公用经费区财政按小学23元、初
中26元拨付,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列支。

【教育投入】 2004年,全市各项教育经费总收入为54002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
育经费34061万元, 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1026.8万元,事业收入8826.9万元,其他
收入8540万元。全市各项教育经费总支出54002万元,人均教育经费总支出432.71元,
其中用于个人部分28993.5万元,公用部分9249.4万元,基建支出1203.01万元。在教
育经费总支出中,财政性教育经费63.07%,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860.45万元,
其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66.27元;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645.15元,其中生均
预算内公用经费66.17元; 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1816元,其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80
元。2001年决定设立贫困生救助基金,重点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2002年
以来, 全市共发放救助金141万元,救助8867人次。2004年共发放51万元,救助3108
人次。

【学校安全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一是创新机制,建设“平安校园”。制定
下发《关于建设“平安校园”的实施意见》《莱芜市学校安全工作实施细则》《关于
明确岗位职责健全中小学安全工作组织管理网络的通知》,4月底至5月底,在各区、
各学校自查的基础上,采取对换检查的方式,对全市所有学校进行安全工作大检查;
6月, 组织开展以“安全进校园知识进课堂”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月”宣传活动,促
进了“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二是部署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专项
整治行动。召开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联席会议,成立领导小组,
下发《关于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工作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的意
见》《关于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对学
校安全工作4大类13种情况61个方面进行责任分解。 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职责分工,
分别对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进行拉网式排查,进一步加强了校园安全设施建设,
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三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
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
德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网络,配合有关部门
深入开展“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创建活动,认真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确
保了校园安全稳定。
(鹿忠勤 任甲斌)

图片新闻:
莱芜一中新校实现招生
莱芜一中始建于1952年,1962年确立为山东省重点中学,1993年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
学校。占地800多亩,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在校生7500余人,教职工600余人。先
后荣获山东省基础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山东省文明单位等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三十余项。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培养合
格高中、 初中毕业生2万多人,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先后培养出山东省理科
状元杨振峰、 文科状元李燕, 被誉为“状元学校”。2003年,成立国有民办初中。
2004年,成立国有民办高中,迈出了体制改革坚实的一步。一中实验学校按照“学校
国有、独立承办、民办运营、自主发展”的原则,实践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培育优
良的校风学风,体现了“班级组织小班化、教学辅导家教化、师生关系亲情化”的办
学特色。 按照 “完善老校——开发新校——教育规模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高
新区建设了大规模、高标准、高品位的一中新校,占地702亩,设计规模120个教学班,
总投资1.5亿元, 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整体设计体现了人本、绿色、现代等设计理
念。2004年,新校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并招生,在校生达1200人。(图片见《莱芜年鉴》
2005卷第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