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20&rec=67&run=13

【概况】 2009年末,市及县(市、区)、乡(镇)有统计机构100个,其中市级2个、县(市、区)级12个、乡镇统计站86个。各统计机构共有专兼职统计人员386人,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142人,中级以上技术职务者131人。年内, 市统计局被评为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国家级先进单位,继续保持“省级文明机关”和“全省统计系统文明单位”称号,市统计局和6个县(市、区)局均被评为全省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全省共表彰2个市、31个县级局),7个乡镇统计站被命名为全省示范统计站(全省共表彰100个),全市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实现了突破进展。在全省信息化评比中,市统计局荣获全省统计信息化工作特等奖、统计网站特等奖和网络安全一等奖。

【统计方法制度改革】 ①创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电子档案管理制度。自主研发“固定资产投资档案及部门信息抄送系统”,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和部门信息抄送的电子化,成功完成全省投资项目档案电子化管理试点,受到国家和省局领导的充分肯定。6月,国家统计局在泰安市召开现场会,推广该项经验和做法,省统计局授予突出贡献奖。②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建立能源季度核算制度,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耗的监测,强化节能减排情况的督查,为做好节能减排提供了可靠依据。③推进服务业统计改革。开展服务业“1030工程”统计监测工作,建立服务业“1030工程”统计监测制度,完成服务业三大载体统计监测任务,及时反映全市服务业发展状况。④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完成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参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和督导工作,全面掌握市及各县(市、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为市委、市政府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⑤强化数据审核评估。把提高数据质量放在统计工作的首位,印发《主要统计数据评估办法》,对主要统计指标数据进行认真审核和评估调整,提高了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保证了主要统计数据真实客观反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⑥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工作。受市委组织部委托,利用社情民意调查电话访问系统,组织开展2008、2009年度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满意度调查。

【统计调查】 ①完成统计年报和各项定期报表任务。在2008年统计年报和2009年定期报表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统计制度,狠抓源头数据质量,强化数据审核评估,各项统计数据较为准确、客观地反映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省统计局专业评比中,各专业均获先进位次。②基本完成第二次经济普查。各级普查机构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统筹兼顾,圆满完成了各阶段工作任务。坚持以数据质量为中心,在普查的各个环节都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了数据质量,顺利通过省经普办组织的质量抽查验收。③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R&D资源清查各项准备工作。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统一部署,市、县两级下发《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成立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完成了普查经费的预算编报,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查宣传,营造了良好的普查氛围。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顺利完成了R&D资源清查摸底调查,为下一步R&D资源清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统计信息服务】 ①打造“数说发展”服务品牌。编辑出版《数说发展—2008》和《数说发展—2009》卷。在继续做好泰安日报“数说发展”专栏的基础上,与泰安电视台合作,从3月开始,在“泰安新闻”推出“数说发展”访谈,定期发布全市宏观经济数据及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剖析,扩大“数说发展”服务品牌的社会影响。及时为领导提供“数说发展”呈阅件,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供领导参阅。②开展社会调研和专项调查。围绕领导关心和社会需要,相继开展工业成本费用调查、交通运输车辆能源调查、失业返乡农民工调查、夏收农作物跟踪监测调查、畜牧业生产形势调查、旅游卫星账户调查、外国专家调查、城乡划分和地址码编制清查等一系列专项调查,及时撰写调查报告,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③加强统计监测分析研究。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提高统计快速反应能力,强化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密切跟踪监测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及时反映苗头性问题和政策措施实施效果,提出警示预测,在增强针对性、提高超前性上下功夫,得到了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年内,完成统计分析150篇,被领导机关和新闻媒体采用175篇次,分析和建议进入领导决策,有多篇被市领导批示。继续实行统计分析课题制,着力打造精品工程,撰写14篇有情况、有问题、有建议、高质量的分析课题,多数课题被有关方面采用并获奖。积极撰写上报政务信息,被市以上采用167篇次。(张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