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辑 农村经济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14&rec=73&run=13

【概况】 市农村经济管理局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下设“三科一室”,即农村
财务管理科、农村财务审计科、农业承包合同管理科和办公室。局内编制人员为
15人, 实有在编人员15人,其中国家正式干部11人,招聘干部4人。农经管理工
作的业务范围和职能是“三大管理”和“三项指导”。“三大管理”即土地承包
合同管理、农民负担管理和集体财务管理。“三大管理”工作主要是解决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管理制度问题。“三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维护农村稳定,保护农民利益,其核心是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
系;“三项指导”即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
服务体系三项指导工作。三项指导工作主要是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机制问
题。三项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其核心是解决好
分散经营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关系,增强农民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
农业的整体效益。

【经管队伍状况】 全市21处乡镇设经管站。乡镇经管站人员的人事任免、工
资关系等管理权归乡镇政府。市经管局负责业务指导。市乡两级从事农经管理工
作的干部共达228人,其中男122人,女106人,在编人员225人。在编人员中编制
在经管系统的166人,包括国家正式干部139人,招聘干部27人。全市农经经管人
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日趋合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截止到2000年底,全市
在编经管干部中, 年龄30岁以下的156人,年龄31~40岁的46人,年龄41~50岁
的22人; 大本及以上毕业的26人,大专92人,高中或中专毕业的110人;具有高
级职称的3人,中级职称的21人,初级职称的156人。

【农村财务管理】 自1996开始,全市农村财务实行“双代管、双监督”。至
2000年,全市21处乡镇976个行政村已有961个村实行了“双代管、双监督”。有
3个村即圣城街道的城里、 东关及侯镇的西河南村因不属于代管范围的集团化企
业而未代管;其他未代管村是因为财务遗留问题多、班子瘫痪。全市有代管资金
总额1.2亿元。 代管后,乡镇设立农财办。农财办设主任一名,由一名副乡级分
管领导担任,设副主任一名,由经管站长担任,设总出纳一名。各乡镇按每10个
村配备一名记账员的标准设记账员,记账员在农财办设立“七账”,代管村里所
有账务;总出纳员代管各村的所有资金,形成“双代管”。农财办与经管站系一
套人马,二块牌子,其业务人员大部分是原经管干部或机关工作人员,工资由乡
镇财政全额拨付。村里的原村会计成为报账员,负责部分财务的登载和报账;原
村保管继续留任,村会计和村保管的工资由所在村负担。各村成立民主理财小组,
于每月村会计报账前对村内收支进行理财,乡镇由审计员审核把关,形成“双监
督”。全市各乡镇经管站配备审计人员,其中,专职审计38名,兼职审计29名。
全市实行日常审计与重点(专项)审计相结合。日常审计主要是针对每月的村会
计报账日进行的报送审计, 重点审计主要是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审计。
2000年,全市共开展各类重点(专项)审计167次,审计金额1.8亿元,审出违纪
事项320起,金额47万元,退回贪占挪用金额23万元。全市每年冬春时节举行1~
2次农经管理人员培训班, 培训对象主要为乡镇经管站长、乡镇农财办审计员、
记账员、出纳员、村级会计员、保管员。培训内容为农村经济政策、金融政策、
财务管理以及有关法律、 法规,培训期限为7天。历年来培训人数均在1200人左
右。 至2000年,全市已配备微机的乡镇12处,其中已有9处乡镇进入正常运行阶
段。

【土地承包合同管理】 至2000年,全市有901个村完成了土地延包工作,占村
总数的93%。全市签订各类承包合同270267份,签订率92.9%。其中土地承包合同
207526份, 机动地承包合同33990份,工副业承包合同2273份,“四荒”承包合
同1632份, 其他承包合同3883份。鉴证各类承包合同261332份,鉴证率96.7%。
“一证一书”按规定要求及时发到了农户手中。各乡镇、村按照市里的统一要求,
建立土地延包档案,制定承包合同管理制度,加强了管理。

【农民负担管理】 全市严格执行国务院和省政府《农民负担管理条例》,自
1997年后,一直坚持“一定三年不变”的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了土地承包费抵顶、
“两工”使用及对困难户、五保户、烈军属的减、缓、免政策。2000年,全市按
规定程序审批“三提五统” 12362.2万元,人均143.91元,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
3.8%;审批“两工”1007.4万个,劳均23个。全市审批的“三提五统”和“两工”
没有超过《条例》规定,也没有超过1997年的预算额。各乡镇、村依据审批的方
案数层层分解落实, 全市签订农民负担合同212356份,占应签数的95.4%,入户
率为94.6%。到2000年底,全市已收取“三提五统”9816.5万元,人均114.35元,
占审批数的76.7%, 没有发生未批先提和少批多提的现象。全市已使用“两工”
240.9万个, 劳均5.5个,其中以资代劳5.4万个,收取以资代劳款62.3万元,平
均工值11.5元。“三提五统”的使用也基本合理。全市土地承包费应抵顶“三提
五统”1917.5万元,已抵顶1518.4万元,占应抵顶数的79.2%。全市共落实“减、
缓、 免”政策人数64839人,金额842.7万元,其中,70岁以上老人48015人,金
额670.5万元; 困难户4687户,12662人,金额119.6万元;特困户1550户,4162
人,金额52.6万元。其他各项减负政策也得到了较好落实。
(黄文
彬)

【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 1999年,为加强对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
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张世臣为组长,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杨
学荣为常务副组长的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领导小组。 6月18日开始,经过工
作准备、清产核资、分类处置、上报审批、业务交接和存款兑付等阶段,历时近
11个月时间, 到2000年5月,全市31处基金会中,实行清盘关闭的11处基金会的
首期兑付工作已于春节前完成,被批准并入农村信用社的20处基金会的业务交接
工作已全部完毕,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圆满结束,基本达到了乡镇党委
政府、 金融部门和股民“三满意” 。经过清产核资,全市31处基金会融资总额
4.6亿元,投放总额2.9亿元,有效资产3.51亿元,负债总额4.72亿元,资不抵债
1.21亿元。 清理整顿期间,市法院共执结以农村合作基金会为债权人的案件412
件,实现标的额2762万元。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也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对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点贷”、“引贷”资金进行深入调查摸底,并采取各
种措施清欠追缴, 先后有171名党员干部全部还清了“点贷”、“引贷”和担保
贷款, 回收资金790多万元。各乡镇党委、政府拿上得力人员,除配合市清产核
资工作组开展工作外,还积极组织人员抓贷款回收,在清理整顿期间,全市31处
基金会共回收贷款5104万元。为配合搞好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分类处置工作,向上
级争取了专项贷款3500万元,为清理整顿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根据清产
核资结果,对洛城、寒桥、留吕、东埠、马店、古城、牛头、王高、田柳、丰城、
化龙等11处基金会实行了清盘关闭, 并于1999年12月20日~2000年1月15日进行
了首期兑付,按照存款1000元以下全部兑付,1000元~2万元兑付30%,2万元以
上兑付20%的标准,共兑付股民存款3655万元,总兑付率达37.3%,居全潍坊市
之首。同时,决定将岔河、侯镇、上口、五台、道口、稻田、王望、赵庙、田马、
孙家集、胡营、纪台、寿光镇、文家、张建桥、北洛、广陵、营里、卧铺、市直
联合会等20处基金会并入农村信用社。 经过近3个月的艰苦努力,20处基金会全
部通过了潍坊市和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审批, 其业务并联入农村信用社。 到
2000年5月,被批准并联入农村信用社的20处基金会的业务交接工作已全部结束,
剥离的2万元以上的个人存款, 也按照市《农村合作基金会个人存款首期兑付工
作方案》确定的20%的兑付标准,进行了首期兑付,共兑付资金623.7万元。清理
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虽然艰巨复杂,社会敏感性强,但由于政策执行到位,
安排工作周到细致,解决问题及时,确保了整个清理整顿期间,全市股民情绪稳
定,社会秩序安定,未发生任何社会不安定问题。
(崔维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