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卫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14&rec=141&run=13

【概况】 2000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74处,其中:卫生系统41处,
村卫生所422处, 企事业单位卫生室52处,个体诊疗点59处。医院病床1782张,
比1995年增加604张, 全市平均每千人占有病床1.65张(不包括企事业单位卫生
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2466人,乡村医生1121人,医生、护理、医技、防疫、
妇幼保健人员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均达到和超过山东省到2005年末医疗卫生资源
配置规划标准。卫生系统医疗卫生单位固定资产总值达23728万元。
卫生改革。1997年,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寿发[1997]35号文件《关于卫生
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决定》,不断
深化卫生改革,实施卫生全行业管理。市卫生局转变职能,依法对卫生资源进行
统一调配,优化组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改革传统的
村卫生室管理模式,实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规定卫生所是村级卫生组织的唯
一形式,是乡镇卫生院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院外科室。村卫生室的区域布局和
设置由卫生院统筹安排,其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一律归属乡镇卫生院,法人
代表为乡镇卫生院院长。这种管理模式规范农村医药市场,取消农村个体行医,
取缔游医药贩,解决乡村医生以赢利为目的乱收费现象,保证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理顺乡镇卫生院与卫生所的关系,农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各项工作任务
得到贯彻落实。村卫生所医生24小时值班,文明行医,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
卫生院与卫生所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乡镇卫生院自我发展能力。1997年,市委、
市政府决定在规模和功能上把乡镇卫生院逐步调整为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两
个层次,将寿光镇、上口镇、稻田镇、羊口镇、纪台镇、台头镇、营里镇、侯镇
8处中心卫生院确定为副科级单位, 将市卫生防疫站和市妇幼保健站规模调整为
正科级,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组合搭配更趋合理,协调指导功能明显加强。改
革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积极推行全员聘任制、工人合同制、绩效工资制、综合目
标管理责任制、院科两级经济核算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向
心力、凝聚力,各项工作步入了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良
性运行轨道。
农村卫生健康发展。 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提前5年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到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初级阶段)的目标,1998年,寿光被国家卫生部评为
全国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普及阶段先进县(市)。积极开展争创初级卫生保
健合格乡镇活动, 全市100%的乡镇提前2年达到潍坊市卫生局确定的初级卫生保
健合格乡镇标准。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上档次、上水平,1997~2000年,全市累计
投入资金8000万元,加强医疗设施配套建设和诊疗设备的更新,共购置万元以上
大型先进医疗设备366台(件),救护车42辆,工作车38辆,其中:稻田、上口、
马店3处乡镇卫生院拥有CT诊断仪, 居潍坊市各县(市、区)之首。迁址新建乡
镇卫生院7处, 有24处乡镇卫生院新建或改扩建了楼房,乡镇卫生院整体服务水
平进入了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巩固,100%的乡镇推行了
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受益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加强村卫生所管理,依据全市
区域卫生规划, 合理设置村卫生所422处,择优聘用乡村医生1121人,对村卫生
所实行“五统一”,即:业务统一管理、药品统一供应、财务统一核算、工资统
一发放、人员统一调配。并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为在职乡村医生办理养老保险、
大病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提高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
预防保健工作成绩显著。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急慢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
到基本消灭和控制, 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降至134.08/10万以下,杜绝了重大
疫病暴发流行。积极推行规范化集中接种门诊制度,新生儿及时建卡建证率、适
龄儿童四苗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均达100%,提前达到第三个85%的目标。1997年,
市卫生防疫站被潍坊市卫生局确定为县级一等卫生防疫站。2000年,经潍坊市卫
生防疫站综合考评,市卫生防疫站工作成绩居潍坊市第一名。地方病以防治碘缺
乏病为重点,理顺碘盐销售渠道,采取盐业主营、村卫生所送销的办法,碘盐入
户合格率达95.3%, 得到国家地方病防治专家的认可,在厦门召开的碘缺乏病防
治工作会议上推广寿光的经验。大力普及麻风病、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巩固
了国家卫生部确认的“寿光已基本消灭麻风病” 成果。2000年4月,中科院院士
曾毅教授到寿光市检查指导性病防治工作。 2000年8月,市卫生局、市皮肤病防
治站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联合开展性病、艾滋病防
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潍坊市成立首家“性病、艾滋病监测中心”。1997年,
市皮肤病防治站被潍坊市卫生局确定为县级示范皮防站。广泛开展以城市卫生综
合治理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蚊蝇鼠害密度不断下降,降
氟改水工作在措施和效益方面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自来水普及率达98%,先
后有10处乡镇、10个行政村被潍坊市爱卫会评为“市级卫生乡镇”、“市级卫生
村庄” 。1998年9月,经全国第四次城市卫生检查审评,寿光被全国爱卫会命名
为“全国先进卫生城市”。积极推行妇幼保健保偿服务,孕产妇和儿童系统化管
理率分别达99.42%和96.54%,住院分娩率达100%,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
分别降至3/万和11.29‰, 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和全部乡镇卫生院先
后被潍坊市卫生局评为“爱婴医院”、“爱婴卫生院”。1999年,市妇幼保健站
被潍坊市卫生局确定为一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实施人才培训计划。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培养临床
业务骨干,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市卫生局每年选派60余人次到上级医院学习
深造,每年邀请10余名医学专家教授实地进行业务指导,每年组织80余人次外出
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同时,每年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对卫生系统
在职人员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全员培训率和考试及格率均
达100%。1996~2000年,以市卫生学校为基地招收培训学员2738人,市卫生学校
连续5年被市政府评为“职工教育先进单位” 。1996~2000年,全市共取得医学
科技进步奖28项,其中省级6项,潍坊市级11项,寿光市级11项,有396篇论文在
各级医学刊物上发表,有6名医务人员被评为潍坊市和寿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卫生行业作风明显好转。“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深入开展实施
“民心工程”、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活动,各医疗单位普遍设立了导诊员,
配备担架车、候诊椅,增加服务窗口,解决病人就医过程中存在的“三长一短”
(即:挂号、收款、取药等待时间长,诊疗时间短)问题。市直医疗单位每年都
多次抽调业务骨干组团下乡进村开展义诊, 为民送医送药上门。 以市人民医院
“120” 为中心的市、乡、村三级急救网络健全完善,各乡镇卫生院全部开通电
话号码尾数是“120”的急救电话,做到人员、设备、药品、车辆、措施五配套,
免费接诊急症病人,实行“六先三后”(即:先出车、先抢救、先住院、先治疗、
先检查、先用药,后查明病人来历、后补办手续、后交费)。各医疗卫生单位普
遍都实行院务公开、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公开诊疗收费标准和常用
药品价格,杜绝冷硬顶横、吃拿卡要和乱收费等不正之风,树立卫生行业良好形
象。1998年,在市纠风办组织的对服务行业千人行评中,卫生部门居第三名,市
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双双进入“十佳单位”较高位次。同年,市人民医院、上口
中心卫生院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百面红旗竞赛“红旗单位”,市中医院、稻田中
心卫生院被评为百面红旗竞赛“先进单位”。1999年,市中医院、张建桥乡卫生
院被评为百面红旗竞赛“红旗单位”,市卫生学校、文家乡卫生院被评为百面红
旗竞赛“先进单位”。同年,市人民医院被省卫生厅评为“山东省卫生文明单位”。

【医疗保健】 为患者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
活水平的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病等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各医疗单位主动适应这一医学模式的转变,由原来实行的单纯医疗服务转变为生
理、心理、社会等综合服务,在保证医疗服务的同时,为患者提供预防、保健、
康复等一系列服务。各医疗单位普遍建立了温馨病房、保健病房,开展心理咨询
服务,其中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积极推行整体护理。同时,主动满足不同层次
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建立家庭病床,服务上门,积极尝试
开展特需服务项目。为解决特困群众治病难问题,各级医院都建立扶贫病房,按
规定减免一定数额的住院费、诊疗费。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医院各科室协调
配合,节假日不休息,实行弹性排班,病人随到随检查随诊治,增设导诊员指导
病人就医,义务为病人开检查单、处方笺,减少病人不必要的麻烦。并全面推行
“一日清单制度”,即:用清单方式将住院患者每日费用逐项明细交患者本人或
亲戚查验签字,让患者明明白白看病。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1996~2000年,全市各级医疗单位从加强“三基三严”
训练入手,对职工进行“病人至上,质量第一”的教育,健全和完善了医院各科
室工作制度和工作人员职责,进一步严格“首诊医师负责制”、“三级查房制”、
“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各病种诊疗、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加
强医疗基础质量、医疗环节质量、医疗终末质量控制措施,完善医疗质量逐级保
证体系,对抢救间、急诊室、手术室、产房等重点科室和手术过程、临床输液、
疾病诊查等重点环节及节假日、交接班等重点时间进行重点管理,使每个医务人
员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同时,落实一系列具体措施,不断加强督查力度,
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1996年, 针对基层医院实际,先后出台了寿卫发
[1996] 14号文件 《关于对医疗护理文书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意见》 、 寿卫发
[1996]33号文件《关于对医院感染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意见》、寿卫发[1996]
32号文件《关于对妇幼保健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意见》,1998年又出台了寿卫
发[1998]22号文件《关于对医院被服、敷料、病床单元配备进行规范化管理的
意见》,并组织召开全市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会议,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年”活
动,从而较好地控制院内感染,全市医院感染率降至国家规定的8%左右,提高医
疗质量,杜绝医疗事故,减少医疗差错,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实施专科发展战略。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加强科室建设,科室设置基本满足
临床诊疗需要,其中市人民医院临床科室发展到23个。同时,按照“院有优势,
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专科发展思路,积极培植效益增长点。各医疗单位根据
各自所处的区位优势和工作实际,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各自的特色
“专科”,并从资金、人员、床位、设备等方面对专科发展实行倾斜政策,重点
扶持。市人民医院骨外科、心内科、心外科和所设立的市道路交通事故伤员急救
中心、心血管病治疗中心、骨伤骨病治疗中心、CT诊断中心、放射治疗中心;市
中医院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眼病治疗;市妇保站的妇女儿
童疾病治疗;市皮防站的皮肤病、麻风病、性病防治;文家卫生院的整骨治疗;
建桥卫生院的腰椎病治疗;马店卫生院的脑血管病治疗;北洛卫生院的精神病防
治;口腔医院的口腔病防治等已成为各医院的特色专科和全市技术中心,深受群
众欢迎。其中:市人民医院骨外科专业开展的断指(趾)再植、拇指再造、全髋
关节置换,心外科开展的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法洛氏四联征纠正术,心内科开展
的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冠状动脉造影等技术项目达到全省同类医院同专业先进
水平。市中医院开展的颈腰椎病治疗专科被潍坊市卫生局确定为重点专科。
医疗设备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市、乡两级医疗单位全部对业务用房和职工
宿舍进行了扩建、改建或新建,5年间增加床位260张,并对院内、院外环境进行
绿化、美化、硬化,每个单位达到两季有花,四季长青。为给群众就医创造洁净、
优美、 舒适的条件,全部乡镇卫生院实行锅炉集中供暖,90%的村卫生所达到了
五室(即: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值班室)硬性分开,石膏板吊顶,
地面砖铺地,墙壁刮瓷,安装土暖气,为了拓宽服务范围,提高诊疗水平,各医
疗单位加强了先进医疗设备的购置和更新, 先后购置CT、 彩超、直线加速器、
200~500毫安X光机等万元以上较大型先进诊疗设备366台(件),其中,市人民
医院以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的发展速度,成为潍坊市乃至全省设施一流、技术上
乘的现代化医院, 1998年建立的远程会诊系统,在全省属第4位,全部乡镇卫生
院配有B超、200~300毫安X光机、心电图机、激光治疗仪和手术室、化验室等开
展生化检查,上口中心卫生院、稻田中心卫生院、马店卫生院购置的CT诊断仪在
潍坊市各县(市区)中时间最早。
急诊急救能力明显增强。1996~2000年,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为中心,
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了市、乡、村三级医疗急诊急救网
络,及时调整和充实急诊急救领导组织和队伍,市、乡两级医院均建立了急诊科
和抢救室,制订各种急危重症抢救程序、操作常规、规程和应急预案,配备救护
车、抢救药品、抢救器械,向社会公开急诊急救电话,急救人员24小时值班,接
到急救电话3分钟之内装备齐必备药品、 器械,医护人员准时到位,城区15分钟
之内救护车到达救护现场,能在复杂条件下就地抢救处理各种突发伤亡事件和急
危重病人,并建立“绿色生命通道”,对急症和“三无”(即:无单位、无资金、
无陪人) 病人, 实行先组织抢救后办理手续,对危重病人医护人员陪检陪查。
1996年, 市人民医院建成ICU病房,制定了《关于加强急危重病管理的意见》,
ICU病房设病床8张,配有中心监护站、美国多参数监护仪、组帮呼吸机、心电除
颤监护仪、 高频射氧呼吸机、德国产贝郎输液泵、微量泵等价值142万元的先进
医疗设备,建立的“120”急救中心与“110”联动,做到院前院中抢救及时有效。
2000年,全市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达到90%。
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按照“城市卫生社区化,乡村卫生一体化”的工作思路,
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单纯医疗服务模式,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制定社区
卫生服务站(点)设置和检查考核标准。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站、
市皮肤病防治站、市卫生学校和寿光镇中心卫生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觉
地服从城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照统一部署,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12处,
做到人员、房屋、设备、制度、通讯及交通工具六配套。社区卫生服务站坚持为
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
年人、慢性病人、低收入居民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居民基
本健康需求为目的,积极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
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根据社区居民要求,
定时或不定时上门服务,对居民生命全过程实施有效地健康监护。
加强医药市场治理整顿。认真贯彻《药品管理法》和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
条例》,按照上级要求,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医药市场治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无
证行医和制售假劣药品等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稳定医药市场,保证人民群众用
药安全有效。2000年,全市连续开展三次大规模的治理整顿医药市场活动,共出
动监督检查人员185人次,检查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109家,取
缔无证行医人员29人,无证经营药品、医疗器械50户,查处药品210种,价值3.4
万元。
推行病人选医生制度。为满足不同层次病人的就医需求,促进医疗行风转变,
各医院普遍推行“病人选医生”制度。各医院将有关科室医生的姓名、学历、专
业特长、技术职称和值班时间等详细注明,以版面形式悬挂于病人就医明显关注
位置,供病人选择,让病人充分行使对医疗服务的自主选择权利,打破传统病人
就医过程中的被动局面,增加医患透明度,提高医患信任度,在社会上引起积极
的反响。
(秦安德 李秀东)

【中医药事业】 1996~2000年,寿光市的中医药事业步入稳定、快速、健康
发展阶段。到2000年底,有中医医院1处,市人民医院中医科1个,潍坊市重点中
医专科1个, 全市重点中医专科3个,6处乡镇中心卫生院设有中医科,全市32个
乡镇医院全部开设了中医门诊, 开展中医药诊疗业务的村卫生所达到136个。全
市开设中医病床180张,各类中医药技术人员达到311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专
业技术职称的57人。 91%的乡村医生能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诊治疾病。形成结构比
例合理的中医药人才梯队。
以市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为“枢纽”,农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
为“基础”,逐步达到三级有机结合,层层有中医有中药,医疗与预防保健相配
套的目标。充分发挥市卫生学校培训基地作用,加强对乡村两级中医工作的指导
和中医药人员的培训。坚持依靠教育为主,在职培训,自学考试和老中医药专家
学术经验继承有机结合的办法, 全市共培养中医药人员191名,另有46名中医药
人员获得全国高等教育中医药专业自学考试大专毕业证书。在搞好在职人员继续
教育的同时,全面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共选送60名业务技
术骨干到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济南、青岛、潍坊等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开
展新技术、新项目50余项。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36篇。申报设立科研课题
11项, 完成5项。其中,《五虫胶囊治疗中风后遗症》、《牵引加压手法整复治
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万应止痛膏治疗骨伤癌痛的临床研究》三项成果获市科
技进步二等奖,《强力糖尿灵的临床研究》获潍坊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均达到国
内先进和领先水平。
为突出寿光中医工作的特色和优势,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局充分发挥市中医院
的带动作用,坚持“基础建设与内涵建设协调发展,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发展
方向,以中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创建“省重点中医院”、“爱婴医院”、“星级
医院” 、“红旗单位”为契机,市中医院完成投资610万元,新建、扩建医疗用
房483.35平方米, 新建职工宿舍楼及辅助用房4374平方米,占地面积达到1.6万
平方米, 固定资产达到1600万元,医疗设备总值达到800万元。购置引进装备德
国产CT机、 徕卡显微手术系统、日本产彩色B超诊断仪、眼科超声乳化仪、心脏
综合检测系统等先进的医疗设备130台件, 提高了临床诊断和医疗服务水平。
2000年接诊门诊病人9.2万人次, 收住院病人2560人次,完成手术4120例。手术
前后诊断符合率100%,临床治愈好转率98%,医院感染率<1.09%,甲级病历率98%。
完成业务收入1150万元, 比上年增长20%。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病人为
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总体要求,配套开展医药费用
“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逐步降低药品
收入比例,摆脱“以药养医”格局;推行“病人选医生”制度;坚持“住院费用
一日清”,增加医疗收费透明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切
实改善服务态度,用比较低廉的费用,为患者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全
市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市中医院先后取得了国际“爱婴医院” 、国家
“二级甲等中医院” 、 山东省“重点中医院”、潍坊市“一星级医院”、全市
“行风建设窗口示范单位”、“百面红旗先进单位”、“百面红旗单位”、“文
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为在新世纪向现代化中医院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安德 李文)

【卫生防疫】 通过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和强化科学管理,1996~2000年,全
市卫生防疫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杜绝了重
大疫病的暴发流行;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卫生整体水平不断
提高;科研培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绩斐然。市卫生防疫站于1996年顺利通过
省级计量认证,1997年被卫生部命名为全国县级一等卫生防疫站。
计划免疫工作稳步发展。全市以做好常规免疫为基础,以消灭脊髓灰质炎和集中
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加强计划免疫的程序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各
项工作走在了潍坊市乃至全省的前列。坚持一人一针一管和一运转一培训一检查
制度,积极开展脊灰、麻疹、百白破、卡介苗、乙脑、流脑、腮腺炎、风疹等各
种疫苗的免疫接种。全市适龄儿童基础疫苗全程接种率和新生儿及时建卡建证率
保持在100%。 到2000年底,脊髓灰质炎、麻疹、百白破、卡介苗四种基础疫苗
及时接种率分别比1996年上升了2~3个百分点,分别达99.19%、98.73%、99.12%、
98.56%。积极开展疫情监测和强化免疫,进一步巩固消灭脊灰工作成果。自1996
年以来,全市已无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在坚持做好零病例旬报的基础上,加强
和完善AFP监测系统, 及时发现和处理可疑脊髓灰质炎病例16例,均经山东省防
疫站脊灰监测中心鉴定予以排除。为提高人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在每年的冬春季
节, 组织开展0~4岁年龄组儿童的脊灰强化免疫工作,服苗率达95%以上。为全
面提高计划免疫工作质量,1997年,根据潍坊市卫生局印发的《潍坊市乡镇计划
免疫集中接种门诊工作规范》的要求,全市加强规范化集中接种门诊建设的组织
领导、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制定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并在房屋建设、设备配
置等方面加大投入,逐步实现门诊设置、设施和人员配备、工作程序、工作管理
的规范化,达到集中接种门诊三落实、三分开、四隔离、四固定以及六及时、四
相符、四一致的要求。1999年底,32处集中接种门诊全部通过潍坊市卫生局检查
验收。 通过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计免相应疾病得到控制,5年内,全市继续保
持无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麻疹、乙脑、流脑、结核病
发病率也降到较低水平。
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市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全面
落实各项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结核病、霍乱、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重
点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确保无重大疫病的暴发流行。结核病防治。深入实
施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积极做好项目宣传、病人发现和病人的治疗管
理工作。 每年的3月24日“世界结核病防治日”,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结核病
防治知识宣传。继续巩固市、乡、村三级防痨网络,加强防痨队伍建设。进一步
加强项目病人的治疗管理,严格按照《项目手册》的要求,健全病人督导化疗和
访视制度, 做到督导访视及时、规范,保证病人的有效治疗。5年来,共发现结
核病人1059人,其中免费治疗894人,治愈率达98%以上。霍乱防治。按照省、市
霍乱防治工作意见要求,全市健全各级霍乱防治领导小组和机动队伍,配齐抢救
药械和消杀药品,加强市乡两级专业人员的霍乱诊治技术培训,积极开展霍乱防
治工作的检查督导。同时,严格执行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每年的5月1日~10月
31日, 各医疗单位全部开设腹泻病门诊,对就诊腹泻病人进行登记和SPA快诊。
市卫生防疫站还加强重点人群监测和饮用水源、 食品等外环境监测。1999年6月
18日,寿光发生建国以来的首例霍乱病例,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市卫生防疫
站迅速深入到各疫点、疫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卫生消杀,避免了霍乱二
代病例的发生。病毒性肝炎的防治。继续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和及时疫点处理为
主,实行甲、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全面加强卫生知识宣传、
食品卫生监督和医疗卫生单位的消毒管理,及时做好病毒性肝炎疫点、疫区的调
查处理,积极开展新生儿和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全市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
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保持在98%、 95%以上。2000年始,对HBsAg阳性的孕产妇逐
步开展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 使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率达到97%以
上。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全市10岁以下儿童已无乙肝病例发生,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也由1996年的26.8/10万下降到2000年的21.4/10万。流行性
出血热防治。1996~2000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经过由持续上升到逐步下降的过
程。 1998年,全市发病168例,达到了1984年发生首例病例以来的最高峰。1999
~2000年发病率逐年下降,发病人数分别为162例、124例。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
坚持全民灭鼠和疫苗接种相结合,在广泛开展灭鼠、保粮、防病知识宣传的同时,
重点加强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 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199 6年,全市首次开展
出血热疫苗接种,当年接种6760人份。1998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流行性
出血热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同志还带
头接种疫苗,在全市掀起接种疫苗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高潮。仅1998年,全市就
完成疫苗接种7.9万人次, 使全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迅速得到遏制。碘缺乏病防
治。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搞好碘盐卫生监督检测和特需人群补服碘油丸是碘
缺乏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在每年5月5日的“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市卫生、盐
务等部门都联合开展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向人民群众宣传碘
缺乏病的危害和防治知识。继续开展儿童、新婚育龄妇女等特需人群补服碘油丸
工作。其中,1996年,全市共发放碘油丸40余万粒,服用人数达20余万人,服药
率达80%。 为保证合格碘盐的供应,进一步加大碘盐卫生监督检测力度。2000年
始,碘盐销售点和食品加工厂、饭店、食堂等食品单位使用的碘盐纳入食品卫生
监督管理,卫生部门开始对碘盐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和检测。疟疾防治。为做好
疟疾内源性病例的及时发现,全市加强了发热病人的病原监测,举办各医院化验
人员疟疾镜检学习班, 在每年的5~10月, 对全部发热病人开展疟原虫血检,
1999~2000年分别血检发热病人1122人、2102人,均未发现疟原虫。同时,全面
加强疑似疟疾病例、重点人群的管理工作,对全市往返于疟疾疫区的人员进行摸
底登记,并进一步开展疑似疟疾病例的假定性治疗和重点人群的预防性服药工作,
共假定性治疗疑似病例25例, 重点人群预防性服药520余人,杜绝了疟疾输入性
病例的发生。肠道寄生虫病防治。2000年2~3月,在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的帮
助指导下,市卫生防疫站对全市重点人群的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蛔虫、鞭虫、钩虫、蛲虫四种寄生虫的人群感染率为42%。2000年4月18日,市政
府下发了“在全市开展全民服药,防治肠道寄生虫病活动的通知”。同年5月8日,
市委书记刘命信、市长刘德成等市五大班子领导带头服药,推动了全民服药防治
肠道寄生虫病工作的开展。 到2000年6月底,全民服药基本结束,全市共完成服
药60余万人。
公共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以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和《公共场
所卫生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卫生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卫生相关用品为工
作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卫生监督运行机制,强化卫生执法队伍建设,积极开展
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劳动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监督管理,
全市公共卫生状况得到改善。卫生执法队伍建设。及时抽调政治觉悟高、业务素
质好的人员充实执法队伍,并定期开展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
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全面实行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相继制定立案
制度、调查取证制度、错案追究制度、奖励考核制度等工作制度,同时,采取内
部设立稽查科和外部聘请社会监督员的形式,加强对执法工作质量的稽查和社会
监督,有效地杜绝了执法过程中吃、拿、卡、要和生、冷、硬、顶等不良行为,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进一步增加卫生行政处罚的透明度,保证行政处罚的公
正性和公平性,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自1999年开始,对所有卫生行政处罚案
件全部实行卫生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食品卫生和公共
场所卫生。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积极开展从业人员的预防性健康检查和卫生知
识培训,继续保持查体率、培训率、职业禁忌症调离率100%。加强了经常性卫生
监督监测,重点开展中小饭店、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的卫生整顿、公共场所
微小气候卫生监测和食品、化妆品、生活饮用水、公共餐饮器具的采样检测,监
督监测覆盖率和采样检测合格率不断提高。加强对上级领导来寿和各种会议、学
生高考等重大活动的卫生监督,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同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
公共卫生问题,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开展食品市场打假和食品卫生、公共
场所卫生集中整治。 1996~2000年,共查处各类假冒伪劣食品78种共2.5万余公
斤,查处各类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违法案件960余起。劳动卫生、放射卫生。
以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山东省职业病防治条例》等
劳动卫生法律法规为中心,加强职业病防治、农药中毒防治和射线装置防护监测
工作。 2000年,全市共有各类有毒有害作业企业85家,有毒有害作业点823个,
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工人5600余人。 5年来,全市共发生各类职业病68人。为从
根本上消除职业危害,全市积极开展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人的预防性健康检查
以及新建、改建、扩建企业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放射卫生工作加强医用射线
装置使用单位、X线探伤单位射线装置防护监测和从事射线工作人员的健康查体,
监测率和查体率达100%,保证射线的使用安全。学校卫生。加强学校食堂的卫生
管理,通过健全餐具消毒、食品采购等卫生制度,配备相应的卫生设施,做好从
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全市学校食堂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防止集体食物中毒
事故的发生。积极开展学生健康查体工作,在市教委的配合下,为全市中小学生
建立健全个人健康档案,加强蠕虫感染、近视、龋齿等学生常见病防治,1996~
1997年组织开展两次大面积学生驱虫服药, 服药率达95%以上。加强眼镜卫生监
督检查,实行眼镜验光资格管理和眼镜店卫生许可制度,开展眼镜店从业人员验
光知识、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查体,培训率和查体率达100%。
消毒、杀虫、灭鼠工作成效显著。认真落实各项消毒、杀虫、灭菌技术措施,
切实消除病媒生物、病原微生物的危害,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继续
深入开展了医疗卫生机构、托幼机构、计生服务机构的消毒质量监测,监测覆盖
率达100%,监测合格率不断提高。加大输液器、避孕药具、卫生纸(巾)等一次
性医疗卫生用品的监督监测力度,加强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和销售流通环节的抽
样检测。继续做好蚊、蝇、鼠密度监测和调查,在城区设立监测点,进行蚊、蝇、
鼠密度的定期监测,并制作标本,完善了全市的“四害”防治资料。积极筹措消
杀药械,大力开展消灭蚊、蝇、鼠害工作,使全市的蚊蝇鼠害密度进一步下降。
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深入。全市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
力为宗旨,紧密配合卫生防病工作中心,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和手段,有计划、有
组织地开展各项健康教育活动。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全国计划免疫宣传日、全
国防治碘缺乏病日、世界无烟日、《食品卫生法》宣传周以及流行性感冒、流行
性出血热、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等宣传活动中,利用出动宣传车、散发宣传材料、
开展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和卫生法律法规知识。1996~
2000年,制作宣传版面和横幅110余块,出动宣传车230余辆次、发放宣传材料80
余万份, 接受群众咨询9万余人次。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社会协作,充分利
用《寿光日报》、寿光电台、寿光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大力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
传和卫生防疫业务工作宣传, 5年来,《寿光日报》共刊发各类卫生科普稿件60
余篇,电视台采播新闻报道和专题报道30余次,与广播电台联合举办卫生知识专
题讲座8期,进一步扩大健康教育工作的社会影响。
(秦安德 刘庆河)

【爱国卫生】 1996~2000年,爱卫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
生工作的决定》,深入实施《山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继续坚持“政府组织,
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
积极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农村改水改厕、全民健康教育、除害灭病等各项工作,
使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和省、
潍坊市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的指示,市委、市政府加强对创建卫生城
市工作的领导,把城市卫生和创城工作当作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优化投资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
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城区范围内开展“门前四包”、“绿化美化年”、“城
市建设管理年”等活动,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形象、精品工程建设,进一步
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综合管理措施,提高城市整体卫生水平。特别是1998年,
结合第四次全国城市卫生检查,市委、市政府重新调整经济建设和城市卫生建设
策略, 把创建卫生城市工作摆上重要位置。(1)调整充实由市委常委、常务副
市长任主任,两名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25个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爱国卫
生运动委员会,在市卫生局设立爱卫会办公室,级别为正科级。建立由市长任组
长,一名市委副书记和副市长任副组长,22个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城
领导小组,设立创城办公室。在具体工作中,爱卫会负责制订创建规划和实施方
案,形成爱卫会和创城领导小组相辅相成,创城办、爱卫办、城管办三位一体的
创城领导指挥体系。 (2)落实创城迎查目标责任制。将创城迎查任务具体分解
到各部门各单位,层层签订创城迎查目标责任书,使各项工作得到很好的落实。
(3) 加强污水处理、垃圾粪便处理、公厕建设、人行道铺装、小街巷硬化、环
境保护等方面的硬件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4)强化食品、公共场所
等行业卫生管理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以上措
施,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和城市卫生管理水平以及市民的文明卫生素质有了很大提
高, 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现代化程度得到明显增强。1998年9月中旬,顺利通
过全国第四次城市卫生检查团山东潍坊分团的检查验收, 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
“全国先进卫生城市”。
在创建卫生城市的基础上,市爱卫会还积极开展创建卫生乡镇、卫生村庄和卫生
单位的工作。根据潍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关于搞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
体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各乡镇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提
高村镇规划、道路建设、绿化美化、排水供水等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品位和档次,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的力度,提高综合管理水平。1996~2000年,道口镇、张建桥
乡、王高镇、寿光镇、化龙镇、王望镇、稻田镇、洛城镇、胡营乡、田柳镇、五
台镇、台头镇、上口镇、岔河镇等14处乡镇建成潍坊市“市级卫生乡镇”;文家
街办的北付村、道口镇的南单前村、寒桥镇的北徐村、胡营乡的钓鱼台村、上口
镇的黄河口、贾王村、羊口镇的康平小区、岔河镇的东岔河村、孙家集镇的三元
朱村、北洛镇的北孙云子村、稻田镇的董一村、广陵乡的口子村12个村建成潍坊
市“市级卫生村庄”;市啤酒厂、市晨鸣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市人民医院、市自
来水公司、 晨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玉米集团公司6个单位被省爱卫会命名为
“省级卫生先进单位”。
农村卫生改水改厕工作。寿光市的卫生改水工作,在1992年建成“全国农村
自来水建设先进县”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果,突出抓了水源
地保护工作,积极探索以水养水、以副养水的路子,不断增强农村自来水建设的
后劲,努力提高供水质量和管理水平。截止到2000年底,全市百万人口全部用上
了安全卫生水。 其中自来水受益人口达90.4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98.73%,全市
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连年达到95%以上。 在卫生改厕方面,采取“因地制宜,因势
利导,政策推进”的方针,把卫生厕所建设纳入村镇建设规划,努力引导广大农
民进行厕所改造。 到2000年底,全市农村户厕改造完成16.88万户,卫生厕所普
及率达69.98%,提前实现国家“九五”计划所规定的指标。
除害灭病工作。市爱卫会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环境治理和
化学防治并重的防治措施,特别是结合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广泛开展城乡环境卫
生综合治理,大力消除蚊、蝇、鼠害的孳生地和栖息场所,有效地降低了“四害”
密度。在灭鼠方面,坚持由市政府组织,每年两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民集中灭
鼠活动,并进一步健全完善灭鼠组织和专业队伍,加强对灭鼠工作的技术指导和
检查监督,落实经常性的灭鼠措施,使全市村内鼠密度保持在1%以下,野外鼠密
度保持在2%以下, 有效地控制鼠源性传染病在我市的蔓延流行。1999年5月份,
寿光又代表潍坊市顺利通过了省灭鼠检查考核小组的检查验收,进一步巩固“无
鼠害市”的成果。在灭蚊蝇方面,与创建卫生城市活动相结合,采取旱厕改造、
垃圾收集袋装化、清除污水垃圾杂草等治本措施,并逐步健全专业消杀队伍,采
取专群结合的方法,积极开展对公共场所和单位内部蚊蝇孳生场所的消杀活动,
有效地控制了蚊蝇的孳生繁殖。
监督执法管理。1999年,针对鼠药市场混乱,剧毒急性鼠药严重威胁人民群
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状况,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剧
毒急性鼠药活动的通知》精神,按照《山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制售
剧毒急性鼠药活动, 依法取缔鼠药零售摊点30余家,鼠药制造、批发窝点2家,
没收剧毒性鼠药6万余袋,从而净化鼠药市场,消除剧毒急性鼠药的隐患。
(秦安德 张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