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基础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14&rec=124&run=13

【概况】 1996~2000年,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动力,
以巩固“普九”,落实“两全”为目的,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现代化
工程为重点,以依法治教、规范学校管理为手段,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中
心,扎实搞好各项工作。到2000年,全市有普通高中7处,在校生1.2万人;初中
52处, 在校生8.4万人; 小学317处,在校生6.1万人;幼儿园417处,在园幼儿
3.3万人;聋哑学校1处,在校生155人。

【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 高标准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 全市以
“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为奋斗目标,狠抓普及程度,保证普
及率。小学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小学毕业后全部升入初中就读。市教委在认真落
实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关于学籍管理的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1999年
制定下发了《寿光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初中小学学籍管理的规定》,规范了转
入学、休复学、缓免学、辍学等工作环节和工作时间。2000年,作为全省首家实
验市,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照片、监护人等信息实行微机化管
理,便于对义务教育工作进行宏观监测和指导。市教委主任与乡镇教委主任、乡
镇教委主任与所属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校长与班主任层层签定固生责任状,并对
各中小学的固生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全面做好固生工作。对于学习困难
学生,开展“三心帮扶”活动,即教师方方面面多关心、因材施教有耐心、启发
诱导树信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998年,市教委倡议全市教职员工捐款20余
万元,设立了“寿光市献爱心教育基金”,社会各界也通过不同方式资助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
市各中小学加大依法治教力度,规范办学行为,认真落实省教委普通中小学
教育教学管理八条规定、潍坊市教委“双十条规定”和寿光市关于实施素质教育
的规定要求,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经济负担、心理负担,控制学生流失,
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爱学、乐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
的完成。1997年2月,市教委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市)”。
在1999年月12月召开的全省普九经验交流会上,市教委作了《巩固提高“普九”
成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介绍。
市教委总结多年来普九工作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巩固提高
普九实施水平的关键所在。1997年,市教委确立“整体构建,系统改革,典型引
导,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工作思路,紧紧抓住一个核心,突出一个重点,实施
三项改革。一个核心,即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核心,遵循教育规律,正确
处理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学任务与心理调适、学科教
育与德育渗透等四种关系,向课堂要质量、要素质,提高学习效率和求知能力;
同时,充分发挥电教、微机、实验仪器的作用,加强实验、微机教学,大幅度提
高教学质量。一个重点,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一根本,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
大力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能力。三项改革,即改革考试制度、招生
制度和评价制度。1998年市教委制定了《关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规定》,将
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教学体系、德育体系、管理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价体
系等层层分解,系统进行改革,从整体上把握,全面推进实施;每年组织评选素
质教育示范乡镇、示范校、十佳学校,有重点地对素质教育中的各个子体系进行
改革实验,逐步做到“小学抓面,初中抓片,高中抓点”;建立完善“两多、双
向、四结合”的素质教育评价方法。同时,把定性与定量评价、分解与综合评价、
稳定性与灵活性评价、 过程与终结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全市小学实行了“等级+
特长+评语” 、初中实行了“100分+50分”评价学生的做法,推行素质教育报告
单制度,不定期进行过程监测。改革招生考试制度,高中招生实行划片就近招生,
并将高中招生计划按乡镇人口数、毕业生数、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等因素全部分
配到乡镇和学校,1999年,高中招生考试加试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查,并以10分的
分值计入总分。实行“一考多取”制度,摒弃只重分数的片面做法。进一步完善
导向正确、科学有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体系。
1997年,全国素质教育评价研讨会在寿光召开,市教委做了题为《构建整体优化
立体评价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典型发言。1998年11月,在全省中小学素质
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市教委作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
介绍。1999年,被授予全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市。

【规范化学校建设】 创建规范化学校是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战略性举措,
是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激励机制和发展方向。1998年年度教育工作会上,市
教委提出,完全小学争取一、二年内全部达到全市规范化学校标准;初中两年内
全部达到潍坊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普通高中尽快向省市级规范化学校迈进的工
作目标。各乡镇教委、各学校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及时规划,分步实施,市教委
安排专门人员和科室抓规范化学校建设的督促检查。市教委配套出台了“调整学
校布局,建设规模学校,优化资源配置”的总体规划目标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
发展规划。 1997年, 市政府批准侯镇人大、镇人民政府的请求,决定市里投资
500万元, 镇政府筹资1500万元,联合迁建寿光四中,使寿光四中的办学规模由
600人扩大到1500人。 1999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城区新建一所大型高标准普
通高级中学, 7月3日,占地460亩,规模100个教学班,投资2.1亿元的寿光现代
中学举行了奠基仪式, 2000年8月交付使用。1999年12月30日,市委、市政府做
出将原寿光师范、市教师进修学校整体合并到一中的决定,将一中的规模扩大到
100个教学班。
鉴于农村少年儿童逐年减少,农村部分初中规模偏小、小学布局分散的状况,
1998年市教委做出撤并初中、 合并小学的决定, 按照初中3万人口设1处,小学
4000人口设1处的原则, 根据状况、生源和校舍实际,规定办学标准,确立乡镇
规划、市审批、村投入的办学体制。到2000年,初中由1996年的59处减少到52处,
小学由623处减少到317处。市教委抓住高中改建扩建、初中撤并、小学合并的时
机,鼓励各中小学积极争取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创建规范化学校,促进学校
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1996年王望初中、留吕一中、市实验小学、寿光市中日友
好学校、 寿光一中等5处中小学,1998年九巷小学、马店初中、丰城初中、胡营
初中、 田柳三中、 寒桥二中、 洛城初中、羊口初中、圣城中学等9处中小学,
2000年寿光二中、 纪台一中、杨庄初中、岔河镇东岔河小学等4处中小学创建成
省级规范化学校;还有48处中小学创建成潍坊市级规范化学校、42处中小学创建
成市级规范化学校。到2000年,潍坊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覆盖乡镇数、绝对数均
居潍坊市第一位。

【教育科研】 1996年, 市教委先后制定出《寿光市教育科研发展规划》 、
《寿光市“科研促教工程”实施方案》、《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成果
奖励办法》,把教育科研工作列入市教委工作议事日程。全市的教科研工作经过
组织发动阶段(1996年1~7月)、初步发展阶段(1996年8月~1998年7月)、深
化阶段(1998年8月以后) 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实验基地16处,省级重点实验
基地6处, 有11项课题在全国立项,10项课题获得省级立项,30项课题在潍坊立
项, 全市已开展的市级课题达300余项。其中,寿光一中、寿光二中的“诱思探
究”教学研究实验、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推进
素质教育的实施,起了重要的作用。原寿光十一中开展的“农村一般高中学生非
智力因素与智力潜能开发研究”课题实验,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实验研
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寿光被评为山东省教科研先进单位。
教育科研推动教学改革。小学推行“双语训练”、“创造教育”、“探究教
育”、“小班化教学实验”。初中推行“目标教学”、“张思中外语教学法”、
语文“大量阅读、快速作文”实验、数学“分层教学”实验。1998年在全市中小
学开展了教学基本功(通用基本功和学科基本功)比武活动。并选拔部分学科带
头人和教学能手面向全市开展一年一度的“送课下乡” 和“送功下乡” 活动。
1999年制定下发了《课堂教学达标标准》,面向全市中小学开展轮次性课堂教学
达标活动。高中自1996年启动课堂教学达标工程,形成了“四级量化、轮次递进、
螺旋涌动”的教学达标策略。面对高考改革的新形势,探索出“降低难度、减缓
坡度、放慢速度、层次递进”的基础年级教学思路和高考“24”字三轮次(一轮
“全面、系统、扎实、灵活”;二轮“巩固、完善、综合、提高”;三轮“回扣、
模拟、调节、升华”)复习模式。教学评价机制改革。小学实行了“等级+特长+
评语”的教学评价改革,初中实行了“100分+50分”的教学评价改革,高中实行
了“合格、升学、优秀的教学评价改革。整体上形成“两多、双向、四结合”立
体教学评价方式。按照“抓牢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丰富活动课、开发隐形课、
尝试研究课” 的原则, 逐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并选点进行研究课开设实验。
1996~2000年, 教育实现了一步一层台阶的发展。5年共向高校输送本科生5000
余名。先后被评为“全国目标教学先进单位”、“全国农村小学达标建设先进单
位”,“山东省先进教研室”。“小班化教学实验”被潍坊市教委作为典型在全
潍坊市推广。

【学前教育】 1996年,市教委正式设立托幼办公室,各乡镇也都以中心幼儿
园为依托,设置了园长、辅导员等组成的管理机构,形成市、乡两级行政管理和
教科研网络。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5%,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100%。
办园条件日益完善。自1996年以来,全市多渠道筹措资金近1500万元,新建、
扩建园所22处, 总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全市共计投入570余万元,加强园所内
部设施的配套建设, 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部实现了“四机一幕”进活动室,2/3的
乡镇中心幼儿园配备了多媒体。同时,各乡镇还进行合班并园工作。全市合并村
办园199处,扩大园所规模,改善办园条件。全市共有2处幼儿园验收为省级示范
园,8处幼儿园验收为潍坊市级示范园,30处幼儿园验收为潍坊市一类园所。
幼儿园管理趋于科学规范。先后制定下发了《寿光市幼儿园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加强全市幼儿园建设的意见》及幼儿园各级管理制度等,分别对各类幼儿
园的办园、收费、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市直各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都建立
幼儿持卡接送制度,确保幼儿的人身安全。全市幼儿园还普遍建立“家园联系册”
填写制度,促进家园共育的同步进行。
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实施“名师带动”战略,建立继续教育制度,全
市形成以市级培训为龙头, 乡级培训为核心的辐射式三级培训网。 目前,全市
1200名园长教师中, 专业学历和合格学历分别达80.2%和97.5%,并有11.2%的园
长教师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 共培养出潍坊市级教学能手6名,寿光市级学科带
头人6名,教学能手35名,骨干教师100名。为稳定幼师队伍,1998年10月,市政
府作出1987年以前参加幼教工作并获得潍坊市幼儿教师任职资格证,现在职在岗
的幼儿教师达到规定退休年龄的,享受市在编民办教师退休待遇的决定,市教委
已按规定为8名大龄幼儿民办教师办理了退休手续。
强化教科研, 幼教质量不断提高。 先后承担了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
“幼儿园学具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及“天津市〈十子〉实验”、“山东省听读游
戏识字”、“幼儿园整体优化课程改革”、“民间体育游戏”等实验课题,均已
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潍坊市第二届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寿光的《开展“八个一”
活动的尝试与探索》作了经验交流。在2000年潍坊市教委组织的幼儿教师优质课
评选中, 寿光选送的四节课全部利用多媒体操作,均获得前5名,并获省优质课
奖。 5年来,共有18篇幼教论文获国家级奖励,54篇获省级奖励,68篇获潍坊市
级奖励。1999、2000年幼儿基本体操通讯赛专题片《腾飞》、《雏鹰展翅》均获
山东省幼儿基本体操通讯赛第一名。在2000年“乐百氏杯”山东省幼儿基本体操
表演大赛上,寿光选送的三支代表队,一支获一等奖,二支获二等奖,其中一支
获“体育道德风尚奖”。1998年,录制了反映近几年学前教育巨大发展变化的专
题片《希望的绿洲》,获潍坊市幼教成果展一等奖。1999年,寿光被评为“全省
学前教育先进市”。
(王金芳 魏秋红 韩艳俊 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