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14&rec=12&run=13

【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9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
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
中、 四中全会精神, 以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率先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大力弘扬
“创业至上、誓争一流”的寿光精神,团结拼搏、知难而进。面对来自国内外的
严峻挑战和困难,积极采取调整经济结构、增加投入、扩大需求、引进技术等措
施,有效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改革和发展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国民
经济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初步测算,1999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1亿元,
比上年增长1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36.8
亿元,增长19.1%; 第三产业增加值28.5亿元, 增长15.3%。一、二、三产业之
比为28.4:40.4:31.2。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6135元/人,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土地延包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全市有817个村完成了延
包方案报批,占需延包行政村的89.4%,有748个村已将“一书一证”发放到群众
手中。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万亩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等一批具有较高科
技水平的农业示范工程相继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
企业改革取得新成果,乡及以上中小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改制面达
到95%, 部分市属和乡镇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了规范完善;资本运
营有新的突破,晨鸣集团完成了对内蒙古海拉尔造纸厂的破产收购,进一步壮大
了集团实力;海源盐化集团与连云港碱厂合资兴建了山东寿光海连盐业有限公司,
成功实现了盐碱跨地区联合;晨鸣热电与中信泰富公司合资,巨能集团与美国贝
欧公司合资项目进展顺利; 联盟化工集团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为A股上市打下了
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企业养老保险实现了统一管理,养老、工伤、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得以普
遍施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住房制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住房商品化进展顺利, 全年出售公有住房
10.04万平方米,售房总额达4393万元。
个体、 私营经济发展加快。到1999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47416户,从业
人员105717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16.7%;私营企业达1060户,从业人员16613
人,分别增长7.4%和2.4%。私营经济注册资金总额达26350万元。
全年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全市经济改革和发展能够保持这样的好形
势,是市委、市政府正确估量和判断经济走势,在关键时刻,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突出问题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结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少行业产品供大于求,结构性矛
盾相对突出;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不好;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
民收入增长趋缓;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压力加大等。这些矛盾和问题
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农业。1999年,全市牢牢把握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个主题,积极调整优化
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以发展名、特、优、稀产品为突破口,先后从荷兰、以色
列、日本、美国、 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科研院所引进、 推广名优粮食、
瓜菜、花卉品种200多个, 带动了全市农业的全面上档升级。农作物获得较好收
成。1999年粮食总产达到68.9万吨, 与上年持平,平均亩产975公斤。其中68.8
万亩小麦总产35万吨, 单产508公斤,再创历史最高水平;72万亩秋粮总产33.9
万吨, 平均亩产472公斤; 棉花面积4.8万亩, 总产2816吨,分别比上年减少
28.8%和41.4%; 瓜菜面积达61.0万亩,总产258.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4.2%和
5.2%;水果总产19.8万吨,比上年增加13.6%。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1999年全市以提高造林绿化美化水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
重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完成造林面积5505亩,比上年增加42.2%;育苗
2130亩,比上年减少9.2%; “四旁”植树92万株,比上年增加46.0%;完善农田
林网22.4万亩,年末农田林网化面积达81799公顷。
畜牧业生产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面对畜产品价格下跌,效益滑坡的不利形
势, 全市及时调整饲养结构, 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规模化饲养成效显著。
1999年,全市共有畜牧业规模养殖户6745户, 年末大牲畜存栏4.2万头,生猪存
栏25.9万头,家禽存栏1589.0万只, 分别比上年增长7.1%、26.9%和5.2%;全年
出栏肥猪39.5万头,比上年增长9.7%; 出栏羊5.8万只,比上年增长9.4%;出栏
家禽1428.6万只,比上年减少0.7%;全年肉类总产6.1万吨,禽蛋产量13.2万吨,
分别比上年增长5.8%和3.1%。
渔业生产稳中有升。全市坚持“养捕并重”方针,在抓好基础设施改造的同时,
不断优化结构调整,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34.3万吨,
比上年增长2.5%。 其中,海水产品33.7万吨,占总量的98.2%。海淡水养殖发展
势头强劲,效益喜人。 全市海淡水养殖面积5.1万亩,总产量6300吨,比上年增
长134%, 开发利用海水育苗水体20600方,培育蟹类种苗4300多公斤,比上年增
长1.5%。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1999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9.9
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8.8%。农业机械总值达6.3亿元,其中,农用汽车、运输车
和农用机动三轮车保有量达1.6万台,比上年增长29.0%;小麦联合收割机1096台,
比上年增长63.6%。 全年农村用电量4.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5%;农用化肥
施用量(折纯)11.2万吨,比上年增长3.5%;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35.1万亩。
三、工业。全市工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克服资金紧张、社会
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等困难,深化改革、迎难而上,实现了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的
稳步提高。1999年, 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142家企业, 全年实现工业总
产值(现行价) 826318万元,较上年增长19.9%;实现工业增加值23.7亿元,较
上年增长18.5%; 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50254万元, 较上年增长17.95%; 实现利
税102041万元,较上年增长9.18%; 实现利润58680万元,较上年增长12.3%。全
市亏损企业12家,亏损面占企业总数的8.5%, 较上年减少20%,亏损额2814万元,
与上年持平。产品销售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5.63%、12.54%和
57.73%, 依然保持了较好水平。 全员劳动生产率(按不变价工业增加值计算)
35461元/人,较上年增长32.4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4.62%,比上年提高4.6
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产品产量 较上年增减(%)
机制纸 394397吨 67.94
机制板纸 85876吨 21.28
原 盐 146.7万吨 60.29
啤 酒 86943吨 -3.94
白 酒 6820吨 -71.0
化 肥(折纯) 125913吨 42.63
合成氨 148191吨 36.62
农用车辆 24781辆 21.41
服装 60.12万件 1.55
发电量 27791万千瓦小时 32.68
供电量 104817万千瓦小时 24.98
人造板 181603立方米 51.8
油毡纸 1432.8万卷 8.3
电力工业不断发展,全年供电量达10.48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5%。全年
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4亿元, 利税7834万元, 利润4537万元, 分别较上年增长
49.2%、 26.2%和27.7%。农村电工全部实行统一管理,率先对农村生产、生活用
电实行了统一电价。投资5374万元, 完成了483个村的电能表以上的电力设施改
造,全面完成了户表以下低压网改造。使全市乡村供电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
的先进行列。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全市把增大固定资产投入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
重要举措来抓,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大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收到较好效
果。经测算, 1999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9亿元,比上年下降15.7%。
尽管投资额出现较大下降,但这一结果是在有关政策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取得
的,来之不易。
199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有两大突出特点: (1)投资主体发生很大变化,
民间投资比重迅速提升。全市城乡私人投资完成83683万元,比上年增长19.8%,
占全社会完成额的42.1%,比上年上升12.1个百分点;农村集体单位投资42968万
元,比上年下降3.1%,占全社会的21.6%,比上年上升2.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
企业投资完成9918万元,比上年下降25.8%,所占比重为5%,比上年下降0.7个百
分点; 市属及以上单位投资完成62327万元, 比上年下降42.5%, 所占比重为
31.3%, 比上年下降14.7个百分点。 (2)投资方向得到进一步调整,农业、科
教成为新的投入热点。在市属及以上单位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农、林、
牧、渔各业的投入达5324万元,占全部投资的8.3%, 较上年增加7.5个百分点。
万亩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稻田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高效生态林业开发示范
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带动乡村集体、私营、个体增加农业投入6.2亿元。 全市用
于工业的投入29191万元,占县以上全部投资的46.8%,比上年减少35.9个百分点。
供电公司金玉米集团热电淀粉二期工程、 联盟化工集团1830工程、晨鸣集团小
裁纸及苇浆生产线、 自来水公司一水厂扩建等一批项目相继峻工投产, 新增生
产能力: 发电量0.6万千瓦/年,硫酸1万吨/年、氮肥10万吨/年、自来水2万吨/
日。 用于交通、科教、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投入24980万元,占投资额的40.1%,
比上年增加25.7个百分点。潍高路绕城一级公路、羊口港、沿海防潮堤等工程已
顺利峻工;现代中学、寿光市生态示范区二期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这些项目建
成后,对改善全市的投资环境,推动全市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必将起到重要
的推动作用。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四级以上建筑企业36家,完成施工产值11.3亿元,比
上年增长2.7%;全员劳动生产率39155元/人,较上年增长7.4%。工程招投标制度
得到较好落实,全年有239个工程实行了招标投标,建筑面积207万平方米,分别
占施工工程总数和建筑总面积的52.8%和80.5%。
五、运输、邮电。交通设施得到加强,运输体系更加完善。1999年全市完成
货运量697万吨, 货运周转量72468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135万人次,客运周转
量6274万人公里。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投资641万元新建、改建柏油路111.4公
里。 现全市共拥有公路通车里程2700公里, 其中柏油路1059公里,公路密度达
到每百平方公里116公里, 柏油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分里58公里。年末全市共拥
有营运汽车、客车及其他机动车分别达到2490、313和11210辆,运输能力分别达
到8190、5198和9935吨(位)。
邮电通信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1999年, 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不含联通、下
同)13803.9万元, 比上年增长14.9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完成6127.8万元,邮
政业务总量完成1887.74万元, 移动通信完成业务总量5788.3万元,分别较上年
增长25.73%、 10.7%和57%。 至年底全市交换机总容量达14.2万线,实装电话达
9.5万部,较上年净增长2.1万部,增长43.9%,其中农村电话达6.6万部,较上年
增长50%,主线普及率达到9.3%, 电话普及率超过10%。全年移动电话放号11905
部, 现累计达21793部。电信事业取得较大成绩,全年共投资6000多万元,用于
接入网等工程建设项目,使全市20个乡镇完成了接入网工程, 占乡镇总数的66%。
现全市共有电信局(所)32处,其中农村局(所)30处;邮政局(所)35处,其
中农村局(所)33处。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单程)达3081公里,投递质量有了
较大提高,城乡通邮率达到100%。
六、商业。1999年,全市国内市场稳中渐旺,下半年以来,社会购买力明显
增强。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0471万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城
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达123423万元, 增长3.22%;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
额147048万元,比上年增长8.64%。 随着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占据了消费品市场的半壁江山,零售额达134321万元。
国有、集体贸易企业表现出强有力的反弹势头,全市21家国有集体大中型贸易企
业实现销售额192284.3万元,利润总额99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32.7%。
1999年全市专业市场建设成就斐然,蔬菜批发市场通过强化管理上档升级,
其龙头地位更加巩固。西苑大世界商场,西苑农副产品市场和西苑副食商场三家
跨入亿元商品交易市场行列。专业市场总数稳居全省县级前茅。
七、外经外贸。对外贸易工作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上下
同心协力、 开拓进取、使外经外贸工作有了新的起色。1999年,审批利用外资
项目8个, 合同外资额255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38万美元,合同外资、实际
外资绝对数在潍坊市名列第一。 完成出口创汇(按海关统计数)1785万美元,
同比增长32.6%, 其中自营出口获权企业完成224万美元, 三资企业出口完成
1561.9万美元。新办自营进出口企业5家。 至此,全市自营进出口获权企业达到
17家。 外经工作也有进展。新办海外企业1家, 获对外劳务签约权企业1家。全
年完成劳务工程额33万美元,劳务输出8人。
对外交流和合作取得新成绩。 在成功接待国外考察访问团体的同时,先后
组织6批出国招商团组, 并组织参加了青交会、广交会、厦交会等一系列招商洽
谈活动,草签合同、协议18项,合同外资额2840万美元,签订进出口贸易10笔,
贸易额1330万美元,为全市今后对外经济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财政金融。1999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65603万元,比上年增长25.0%,
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8692万元, 增长15.4%;上交中央“两税”26911万元,
增长42.1%。 地方财政支出完成39236万元,增长12.1%,连续四年实现财政收支
平衡。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 预算内财政支农支出完成1596万元,减少10.9%;安排科
技三项费用240万元, 增长17.1%;企业挖潜改造支出3514万元,增长11.3%。教
育事业费支出14279万元,增长24.1%。
金融形势稳定。 1999年末, 全市社会各类存款余额达694087万元,较年初
增加89553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61343万元,较年初增加61636万元,贷
款投放逐月加快, 有效支持了骨干企业、 重点技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年末
各项贷款余额429811万元, 比年初增加63219万元。货币投放大幅度增加,全年
现金总收入281.5亿元, 总支出291.0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95369万元,较年初
增加55812万元。
九、科学技术。科技工作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率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技兴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科技与经济
的结合,积极为全市创建“山东第一强” 提供有力支撑。1999年,全市有1项成
果获省科技进步奖, 8项成果获潍坊市科技进步奖。目前,全市共有57个科技计
划项目正在组织实施,其中,国家重中之重星火支柱产业项目“十万亩高效经济
农业规模经营产业示范”和省重点项目“持续高效农业综合科技发展试验区建设”
进展顺利,扶持孙家集镇三元朱、 胡营乡钓鱼台等8个村及机械林场、万芳花卉
中心等地建立了一批优质高效农业示范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绿色食品蔬菜无
土立体栽培工厂化生产”技术,在留吕、洛城等乡镇试验的基础上,今年又在卧
铺乡成功进行了盐碱缺水地区蔬菜无土栽培技术开发,为全市北部地区蔬菜生产
带来新希望。被列为省重大良种产业化开发项目的“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项目,
集科研开发、引进、示范于一体,使全市蔬菜育苗走上工厂化、产业化、集约化、
规模化的路子。全年组织申报科技计划项目65项,17项技术含量大、水平高、开
发前景好的项目申报了潍坊市级以上科技计划。 目前已有5个项目列入省科技计
划, 有5个项目列入潍坊市科技计划。1999年全市共推广各类科技成果21项,这
对提高全市新技术、新成果的普及率,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将发挥
积极作用。
科技市场日趋繁荣。1999年全市技术贸易机构已达到90家,市乡两级技术市
场网络体系得到明显完善和加强。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346项,技术贸易额达430
多万元。民营科研机构已发展到41家,成为全市科研开发的生力军和新的经济增
长点。 专利工作进一步加强。 今年,全市共申报专利93件,实施43件,实施率
达46.2%。第七届全国专利技术博览会上,全市有3项专利分获金、银奖和创新奖。
科技活动日趋活跃,1999年,全市“借脑工程”向更高层发展,先后聘请国
家科技部副部长韩德乾、中科院院士卢良恕、陈宜瑜、方智远、余松烈等13位资
深专家学者为寿光市科技顾问, 聘请4位农业专家深入乡镇赶科普大集,接待咨
询群众20000余人次, 解答解决农民群众提出的科技热点、难点问题5000余个,
发放蔬菜实用种植技术资料8000余份。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2期,培训2000
余人次,传授食用菌种植、蔬菜高效种植、蔬菜无土栽培、蔬菜病虫害防治等实
用技术10余种。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1999年城区共
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投资11472万元, 新增城市自来水供水管道3.6公里,供热管
道6公里, 排水管道11.6公里,植树15万株。新增公共绿地2.92公顷;城市用水
普及率100%, 用气普及率96.6%, 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5.0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36.69%,新建、扩建了东、 北两环路,金光街东段、兴隆街南段等4条道路,新
增道路面积47.9万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厂累计完成投资2309万元。城市功能得
到进一步完善。
环保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大执
法力度, 强化监督管理, 环保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99年,全市污水排放量
2205.7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563.7万吨,污水处理量4305.5万吨,处理排
放达标率达90.85%。为有效控制整体环境污染物排放,对全市87个单位的12种污
染物实行了重点监控,大气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取缔了县城集中供热区内
分散锅炉36台,有效地改善了全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对规模小、污染重的46家油
毡企业列入了限期治理名单。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1999年,全市以综合污水
处理场为中心,逐步建成了集生态湿地系统、生态农业系统、生态林业系统和生
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生态示范区,得到了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环保执法
进一步加强,1999年,全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实行“先评价,后建
设”,严格落实新建项目“三不准”、“五不批”管理制度,对全市20个新扩改
项目全部按程序办理了环保审批手续,对所有产生环境污染影响的建设项目实行
了跟踪管理,进一步完善验收标准,有效地保证了项目的建设质量,杜绝了新污
染源的产生。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1999年全市办学体制、
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基础教
育、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都有了新的起色。到1999年底,全市有各类学校983处
(包括幼儿园529处),在校生220858人。其中高中7处,在校生4104人;职业中
学(含职业中专)8处,在校生6161人;初中58处,在校生92019人;小学385处,
在校生79316人;高等职业学院1处,在校生860人;聋哑学校1处,在校生143人。
1999年初中招生14786人, 入学率为100%, 在校生巩固率为100%;小学7~11周
岁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100%。素质教育的开展,使全市教育质量
进一步提高。今年全市高考本科上线1096人,实际录取1641人,首次突破千人大
关,继续保持了在潍坊市的领先地位。
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现全市小学、初中、高中老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
99.3%、 88.4%和74%。全年举办各类师资培训班56期,培训教师5120人次,选派
46名校长、350名骨干教师参加了潍坊市级以上培训班和高级研修班, 中学、幼
儿教师通用基本功合格率达85%。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1999年全市文化工作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
方针,群众文化活动、文艺创作和文化市场管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春节期
间组织的新春文艺晚会和春节大型文化活动, 演出文艺节目180多个,参演人员
1500多人,极大的活跃了城区节日气氛。全市积极参与“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山东
省少年儿童六项艺能比赛”、“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山东省‘小飞天’
舞蹈比赛”等一系列较高级别的文化活动,均取得较好成绩。在全省少年儿童六
项艺能比赛中,全市被选中音乐、舞蹈、故事、书法、美术等作品34件;在“小
飞天”舞蹈比赛中,全市新编舞蹈《菜乡的祝福》获大赛一等奖。
“文化下乡” 活动空前活跃,市京剧团下乡演出230多场(次),市电影公
司先后与农行、 邮政等单位联合下乡送映科教影片400多场,观众达16万人(次),
放映《冬暖型蔬菜大棚》等科技影片近20部,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科
技文化水平发挥了良好作用。文艺创作日益繁荣。1999年在县以上发表作品1500
余件,其中潍坊市级以上402篇, 省级以上136篇, 国家级76篇,其中包括《安
静子文选译注》、《清河激浪》、《寿光传说》、《流光集》等大部头作品多部,
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比以前有较大提高。 文化市场管理成效显著, 全市继续坚持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积极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对书刊、音
像制品、电子游戏厅等场所进行清理整顿,保证了文化市场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医疗机构41个,其
中:市直医疗卫生单位8处, 乡镇医院33处, 设有固定床位1364张, 拥有卫生
技术人员1955人。1999年全市继续以实施初级卫生保健为龙头,积极开展争创初
级卫生保健合格乡镇活动,年底全市33处乡镇均已通过上级业务部门审评验收,
达到“合格”标准,农村卫生工作继续保持了省、市领先水平,全市率先推行的
乡村卫生一体化,适应了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得到了原国务委员彭珮云和省、
市有关领导及专家的肯定。加大卫生执法力度,农村医疗医药市场混乱现象得到
有效遏制。1999年全市查处假劣药品130批次, 价值30余万元,取缔非法和不合
格医疗单位59家。 医疗水平有了新的提高,1999年诊疗人数达到181.9万人次,
其中住院病人38841例,入院诊断符合率和住院治愈率分别达到98.24%和93.07%。
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91%, 杜绝了重大医疗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计划免疫工作走在了省、市前列。全市33处乡
镇全部实行了计划免疫集中接种门诊制度, 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100%, 适龄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8%以上。 母婴保健得到加强,使全市婴儿死亡率和孕
产妇死亡率分别降至11.39‰和17.1/10万,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
体育事业取得优异成绩。1999年,全市共举办“优苗杯”排球赛、“建行杯”
乒乓球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初高中篮排球等专项比赛21项,是历年来举行
单项比赛项数最多的一年。认真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开展家庭体育、
街头游园体育、游艺性体育等多种活动,并成功举办了寿光市首届老年人体育运
动会,有1129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学校体育常抓不懈,学生体质不断提高,全
市各类学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达到了90%,被评为山东省体育达标先进市。
全市积极组织参加省、潍坊市的篮篮球赛、越野长跑、竞走及家庭趣味体育比赛
等活动,并成功举办了全国甲A队男、 女排球四强精英赛,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
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市人民的参与热情, 目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
达44.5万人, 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5%。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推动了竞技体育水
平的提高。1999年全市共有15人次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性比赛, 获金牌6枚,银
牌4枚,铜牌4枚。有16人次代表潍坊市参加全省性比赛,获金牌11枚,银牌4枚,
铜牌7枚。在潍坊市组织的比赛中,获金牌28枚,银牌21枚,铜牌19枚。
十二、 人民生活与人口。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1999年末, 全市在岗
职工54762人,在岗职工全年工资总额42729.5万元,比上年增长5.6%,人均工资
7841元, 比上年增长7%。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33432人,人均工资8281人,
较上年增长6.4%;城镇集体单位职工13273人,人均工资6043元,较上年增长7.2
%; 其他所有制单位8057人,人均工资9055元,较上年增长3.7%。与此同时,离
岗职工生活有了一定改善。 到1999年末, 全市离岗职工已达4023人,比上年的
2669人增长61.7%,离岗职工生活费总额674.7万元,人均1774.0元,比上年增长
45.5%。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和文化消费水平也有了新的变化。1999年,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50元, 比上年净增200元,增长5.5%。农民收入增加,
为全市农村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
了明显的变化,吃饱、穿暖不再是生活消费的唯一要求,舒适、方便、营养、健
康则成了当今农民追求的新时尚。据百户调查资料显示:1999年全市农民人均食
品消费支出、衣着消费支出分别为855元、160元,均与去年基本持平;人均家庭
设备支出和医疗、 保健支出分别为230元、 19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75%;
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253元, 是上年的3倍多;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55
元,比上年增长12%。
饮食结构明显改善,食品消费继续向着精细及多样化方向发展。主食消费逐
渐减少, 副食及其他食品消费逐渐增加。1999年,全市农民人均消费粮食238公
斤,比上年减少约16公斤。蔬菜、油脂、肉、肉制品及蛋制品、水产品等各类副
食消费均有了不同程度增加。各类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又有新的增加。据抽
样调查, 1999年末,全市一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320辆;缝纫机94架;电风
扇223台; 洗衣机25台;电冰箱17台;摩托车75辆(包括三轮摩托车);彩电82
台;录像机5台;电话30部。
1999年末全市总人口986034人, 其中: 男500001人,女486033人。非农业
人口124577人。 全市全年共出生人口11337人,死亡6199人。人口出生率为11.5
‰, 死亡率为6.3‰。计划生育率、晚育率分别为99.6%和99.8%。人口自然增长
率为5.2‰。
注:本公报中所有经济指标的绝对数均以当年价计算,增长幅度均按可比价
计算。

【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
导下,全市各条战线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
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扩
大开放等一系列方针和部署,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解放思想,抢
抓机遇,努力开拓,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
显好转,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改革和发展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
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 初步测算, 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0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6亿元,增长3.7%;第二
产业增加值41.62亿元, 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 33.57亿元,增长16.4%。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6.5:40.7:32.8。分季度看,国民经济增长呈现持续加
快的趋势。
经济结构逐步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大了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大力推进产
业化升级,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依托科技进步,大力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
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了1.76个百
分点,第二产业提高0.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4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
进一步优化。 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全市
个体工商户47421户,从业人员10.6万人; 私营企业1062户,从业人员1.7万人。
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
济的比重已超过30%。
大力推广高新技术,推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在农村,土地延包政策进一步落
实,农业内部结构日趋优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万亩蔬菜高科技示
范园、沿潍高路农业科技走廊等高科技、外向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的龙头带
动作用更加突出。现全市农业先进技术应用率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8%。
企业改革目标已基本完成,至年底市属39家企业中,已有29家企业有两个以上的
投资主体。同时,放开搞活中小企业,通过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出售、兼
并、租赁、破产等多种形式,优化盘活不良资产达2.84亿元。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劳动用工
制度改革等取得了重大进展。现代中学,现代、兆祥居住小区等城市重点工程进
展顺利,羊口、稻田、上口、侯镇等中心镇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全市城市化
水平已达46%。另外,计划生育管理已顺利通过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验收。
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
会事业都有新的进展。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表现在:经济回升的
基础还不稳固;制约民间投资增长的环境改善还不明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 农业。2000年,面对全国即将加入WTO的形势,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
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紧紧围绕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步
伐,促进了全市农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粮食生产受严重干旱影响,出现一定
程度减产,全年粮食总产 48.5万吨, 比上年减产29.7%,平均亩产767公斤。其
中63.7万亩小麦总产30.5万吨, 单产479公斤,52.5万亩秋粮总产17.9万吨,平
均单产342公斤;棉花面积4.9万亩, 总产2838吨, 分别比去年增加1.6%和0.8%;
瓜菜播种面积达78.4万亩, 总产315.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28.5%和22.0%;水
果总产量达21.3万吨,比上年增加7.5%。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2000年全市以提高造林绿化美化水平,改善农业生态环
境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狠抓落实,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全
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1万亩, 比上年增加90.7%; 当年育苗3000亩,比上年增加
40.8%; “四旁”植树65万株, 比上年减少29.3%;完善农田林网17.9万亩,使
年末农田林网化面积达到114.1万亩。
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2000年畜牧业在稳定猪、鸡生产的同时,及时调整优
化饲养结构,大力发展以小尾寒羊、肉牛、奶牛、肉兔等食草动物和蓝狐、鹌鹑
等名优动物饲养。 年末,全市大牲畜存栏4.2万头,生猪存栏25.8万头,家禽存
栏1434.7万只,羊存栏8.6万只,分别比上年减少0.5%、0.5%、9.7%和增加12.5%;
全年出栏肉猪42.9万头,比上年增加8.7%;出栏羊7.2万只,比上年增加24.0%;
出栏家禽1285.8万只,比上年减少10.0%; 全年肉类总产量6.1万吨, 禽蛋产量
12.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0.8%和减少9.0%。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2000年,面对近海渔业捕捞资源锐减的现实,积极筹措
资金,更新改造大马力渔船,提高远洋捕捞能力,同时按照“捕养并重”的方针,
实现海水养殖二次创业。全年水产品产量达34.7万吨,比上年增加1.1%。其中,
海水产品34.2万吨, 占总产量的98.6%。海水养殖实施二次创业取得显著成效,
全市5.1万亩虾池, 通过单养梭子蟹和多茬套养日本对虾, 海水养殖产量达到
11000吨,比上年增加41.9%,为93年以来最好的一年。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200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
100.1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1.3%。其中,农用汽车、运输车和农用机动三轮车保
有量达1.7万台,比上年增加3.6%;联合收割机1265台,比上年增加15.4%;全年
农村用电量5.3亿千瓦时, 比上年增加21.2%;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12.2万吨,
比上年增加9.1%;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35.1万亩。
三、工业。2000年,全市工业随着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扭亏增盈和中小企业的
全面改制,以及消费与投资的不断增长,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运行质量和经济效
益的稳步提高。 至年底, 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137家企业,实现工业总
产值(现价)931738万元,较上年增长19.59%;实现工业增加值260675万元,较
上年增长17.4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09033万元,较上年增长23.25%;实现利税
120318万元, 较上年增长14.02%;实现利润74201万元,较上年增长24.31%。全
市亏损企业6家, 亏损面4.2%, 较上年减少49%, 亏损额570万元,较上年减亏
2244万元。产品销售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按不变
价工业增加值计算)分别为97.68%、13.65%、47.54%、32403元/人,经济效益综
合指数为138.04%,较上年提高3.42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产品产量 较上年增减(%)
机制纸 462129吨 17.17
机制纸板 90433吨 5.31
原盐 186.1万吨 26.86
啤酒 67919吨 -21.88
白酒 2875吨 -57.84
化肥(折纯) 166343吨 32.11
合成氨 193644吨 30.67
农用车 27948辆 12.78
服装 65.70万件 9.28
发电量 29569万千瓦小时 6.40
供电量 130070万千瓦小时 24.09
人造板 171776立方米 -5.41
油毡纸 1316万卷 -8.15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全市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招商引资,加大固
定资产投资力度, 多元化筹措资金, 调整投资结构,收到明显效果。经测算,
2000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为31.2亿元, 比上年增长56.7%,增长
幅度之大,是全市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年。
市属及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2%,其中:用
于农、林、 牧、渔业的投入达6040万元,比上年增长13.4%,万亩蔬菜高科技示
范园、稻田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高效生态林业开发示范园等重点工程进一
步得到加强。 全市用于工业的投入高达104758万元,比去年增长2.5倍,占县以
上全部投资的63.6%,山东晨鸣纸业集团15万吨铜版纸工程业已开工, 完成投资
8亿多元; 寿光供电公司农网改造完成投资8794万元;寿光联盟化工集团合成氨
工艺改造及10万吨复合肥等项目完成投资4677万元; 寿光海源盐化集团TMP扩产
等项目完成投资1550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奠定了寿光工业的基础。用于交通、
邮电、科教文化、环保信息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41369万元, 比上年增长65.6
%。电话市建设完成投资21500万元,现代中学续建投入9000万元。全年市属及以
上单位共有5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47个,竣工项目28个,竣工率达60%。
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全市以“兆祥”、“现代”两个经济适用房居民区建设
为契机,大力发展房地产业,1999年全市5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完成投资18045万
元, 比上年增长81.9%, 房屋施工面积35万平米,竣工面积7万平米,竣工住宅
740套。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四级以上独立核算建筑企业31家,完成施工产值10.8
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全员劳动生产率41940元/人,比上年增长7.1%,工程招
投标制度得到较好落实,全年有247个工程实现了招标投标,建筑面积110万平米,
分别占施工工程总数和建筑总面积的51.8%和66.2%。
五、运输、邮电。交通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运输体系更加完善,现全市共
拥有营运性客运车511部,客运线路96条,营运里程12465公里,初步形成了不同
经济类型、 不同运输体制、 不同车辆相配套、辐射面较广的运输网络。年末全
市完成货运量700万吨, 货运周转量7.5亿吨公里,客运量达302万人次。公路网
络进一步完善,2000年总投资1449万元,新建改建柏油路98.5公里,其中县乡路
39.5公里, 乡村路59公里,新建桥梁3座。所有建设项目均符合设计要求,优良
产品达60%以上,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00公里,其中柏油路1190.5公里,公
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58公里。
邮电通信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2000年,全市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106.2万元,
较上年增长21.9%, 其中电信业务总量完成5299.2万元,邮政业务总量完成2307
万元,移动通信完成业务总量65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96%、22.1%和39.0%。
电信事业取得较大成绩。 为响应建设“电话市” 的号召,全市全年共投资
2.15亿元、48.5万个工日,使本地网交换机扩建12万线,总容量达到26.3万线,
新增农市话接网站160个, 整设光缆291皮长公里,各种电缆3.36皮长公里,新
设各类分线设备2万多个。 使全市电信综合通信能力、网络规模、技术层次达到
一个新水平。 全市全年新增电话10.69万部,电话机总数达到了19万部,主线普
及率达到18%,户均电话普及率超过65%,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
邮政综合通信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市网点恢复率达到85.5%,另外,加大了
对基础设施和通信能力的投入,进一步增强了通信生产能力。至2000年底,全市
共有邮政局35处,其中农村局(所)33处。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单程)达3185
公里,投递质量、服务功能有了进一步提高。
移动通信事业蓬勃发展。以建设移动电话市为契机,努力实施“五个创新”,
保持了全市移动通信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全年移动电话放号36000余户,网
上净增用户20900户,累计达到41000户。
六、商业。2000年,全市贸易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努力健
全销售网络,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坚持经营与管理并重,使全市贸易工作保持了
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1858万元,同比增长4.2%,其中,
按销售地区分,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7241万元,同比增长3.1%;农村市
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4617万元,同比增长5.2%。随着农村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
善,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进一步得到快速发展,全年实现
消费品零售额145962万元,同比增长9.2%,在全市的消费品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
国有、集体贸易企业的改制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今年,全市坚持“抓大
放小”原则,结合各企业的不同情况,因企制宜,分类操作。其中,商业总公司
将百货大楼、商业大厦、副食品公司等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市联社对基层门店
进一步加大抽本经营力度, 对已抽本经营的实行延期承包,新建设的农贸市场,
建筑面积达1.9万平方米, 是目前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集经营化肥、农药、农膜
于一体的农业生产资料集散中心,对全市的农业产业化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
时还盘活了一些闲置资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七、 外经外贸。面对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势,全市在外经贸方面积极调整工
作思路, 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12月份,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3个,增
资项目1个, 对外借款项目2个, 合同利用外资额6854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
3299万美元, 同比增长247%和41%, 完成进出口总额1.7亿美元,其中出口完成
8200万美元,同比增长359%,进口8800万美元, 同比增长70%;对外经济技术合
作也有了一定进展, 共派出了劳务人员64人,劳务合同额143万美元,在委内瑞
拉办成海外企业一处。
八、 财政金融。2000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0887万元,比上年增收5284
万元,增长8.0%。 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43927万元,比上年增收5235
万元,增长13.5%;中央两税收入完成26960万元,比上年增收49万元,增长0.2%。
地方财政支出完成45526万元,比上年增长6290万元,增长16%,其中预算内支农
及农业综合开发支出2770万元, 较上年增长49.9%;科技三项费用375万元,增
长56.3%;企业挖潜改造支出3660万元,增长54.2%;教育事业费支出15393万元,
增长7.8%,收支相抵,市乡两级连续五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金融形势稳定。 2000年末, 全市社会各类存款余额783369万元, 较年初
增加89281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14028万元,较年初增加52685万元。各
项贷款余额493792万元, 较年初增加63981万元。现金投放幅度又有较大增长,
全年现金收入合计3104329万元, 支出合计3229040万元, 净投放现金124711万
元,较上年多投放29342万元,增长30.77%。
九、科学技术。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技实力有较大提高。2000年,全市
共申报科技计划项目58项,其中18项申报了潍坊市级以上科技计划,现有“蔬菜
科技产业化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寿北盐碱缺水地区万亩蔬菜无土栽培开发
与示范”列入了国家星火计划;晨鸣纸业集团的“高级亚光铜版纸”列入了国家
重点新产品计划;“梭蟹健康养殖综合技术开发试验”列入了省科技兴海计划;
“优质出口创汇蔬菜种植资源创新利用及新品种选育”列入了山东省良种产业化
项目;“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等列入了潍坊市级科技计划。农
业方面,全市组织实施的“十万亩高效经济农业规模经营产业示范”等十几项国
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有力地提升了全市的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在工业方面,组
织实施的“高级亚光铜版纸”等七项系列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应用等项目,极大
地提高了全市工业产品的技术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全市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达到408万元,比上年
增长52.2%。 科技市场日趋繁荣。2000年全市技术贸易机构已达到99家,市、乡
两级市场网络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310项,技术贸易额达354
万元。另外,全市经重新登记认定,保留的24家民营科研机构也已步入良性发展
轨道。专利工作进一步加强。 今年全市共申报专利102件,实施42件,专利申请
量和实施率都有稳步提高。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2000年共完成城
市维护建设投资5404万元, 新增城市自来水供水管道8.9公里,共达到98.5公里,
供热管道3.3公里,达到46公里,排水管道5.94公里,达到113.23公里。植树8.3
万株,新增公共绿地24万平方米; 城市用水普及率100%, 用气普及率97%, 人
均拥有道路面积24.3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7%。城市污水处理厂累计完成投资
达2798万元。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环保事业进一步加强, “一控双达标” 取得较大进展。 2000年全市COD排
放量7951.6吨, 石油类2.58吨,氰化物0.01吨,二氧化硫16821吨,烟尘7677.1
吨,工业粉尘541.4吨, 全部严格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总量指标之内。城市大气环
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至年底,全市已对限期治理的晨鸣热电厂、鲁丽热电厂等
10家废气重点污染源全部完成治理,另外对41家废气污染源下达了限期完成治理
任务。对32家企业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的排放口进行了规范化整治,
实现了对污染物的科学化、定量化管理。环保执法进一步加强。2000年,全市坚
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行“先评价,后建设”,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对全市新、扩、改项目18个全部按程序办理了环保审批手续,对所有产生污染影
响的建设项目实行了跟踪管理,进一步完善验收标准,有效地保证了项目的建设
质量,杜绝了新污染源产生。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0年全市办学体制、
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基础
教育、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都有了新的起色。至年底,全市有各类学校870所
(包括幼儿园471所) ,在校学生220237人。其中高中8所,在校生14401人;职
业中学8所, 在校生7117人; 初中57所, 在校生98042人;小学324所,在校生
65338人;聋哑学校1所,在校生143人。 2000年初中招生65105人,入学率为100
%, 在校生巩固率为100%; 小学7~11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
100%。 素质教育的开展, 使全市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今年全市高考本科上线
1264人,实际录取1154人,再次突破千人大关。
卫生事业发展平稳,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共建有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74处,其中,市直医疗卫生单位8处,乡镇卫生院33处,
村级卫生所423处, 厂企事业单位卫生所53处,个体医疗点57处。设有固定床位
1562张, 拥有卫生人员3630人, 使全市达到千人均床位1.56张,千人均卫生技
术人员2人, 其中医生、护理、医技、防疫、妇幼保健及大型医用设置配置均达
到和超过山东省到2005年末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农村卫生工作成绩突出。
2000年全市巩固与发展了以乡镇为单位初级卫生保健达标成果, 提前7年实
现了我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
保持了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市)荣誉。 医疗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市3处
二级医院全部达到部颁甲等标准, 33处乡镇卫生院中, 有19处达到了“一级甲
等医院” 标准。全年门诊人次达160万人次,住院人次4.3万人, 诊断符合率、
治愈率和抢救成功率分别达到了99.5%、94.07%和94%,杜绝了医疗差错和医疗事
故的发生。计划免疫工作继续走在了省市前列。全市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
针,积极开展计划免疫和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使霍乱、病毒性肝炎等25种
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降至134.08/10万以下。 进一步提高了计划免疫规范化管
理水平, 全年共完成7种生物制品的接种24万人次,接种率达95.98%。新生儿接
种率100%。母婴保健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全市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降
至11.29‰和3/万。 卫生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抽验药品2562批次,监督检
查药品10余万批次, 查处无证经营药品点126处,查处药品2520余种,药品监督
检查覆盖率达100%,有效地保障了全市人民的生命和医疗卫生环境的安全。
“文化下乡”活动空前活跃。组织了2000年春节文艺会演、大型工艺灯展等
一系列活动, 演出节目近200个,组织民间文艺表演队伍38支60余队次,参演人
员达2000多人次。 市电影公司先后同联通公司、 商业大厦、化工厂等单位联合
下乡放映电影460多场,放映科技片150多场次,观众达10余万人次。市京剧团下
乡演出各类文艺节目210多场, 观众达30万人次,极大的活跃了城乡文化气氛,
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文艺创作有了新的提高。2000年在县以上发表
文艺作品2900余件,其中潍坊市级以上发表430余件,省级以上102件,国家级83
件。已出版的大部头作品有《风流艳后》、《新世纪文论》等。文化市场管理成
效显著,全市继续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积极开展扫黄打非
专项斗争,对书刊、音像制品、电影、游戏厅等场所进行清理整顿,尤其对“法
轮功”出版物采取了统一查缴行动,净化了全市的文化市场,保证了文化市场继
续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体育事业取得优异成绩。2000年共举办越野竞走长跑运动会、“优苗杯”排
球赛、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等专项比赛16项。参加山东省、潍坊市组织的各种专项
比赛10次,全市主动承办了山东省、潍坊市的其中有关部分比赛项目。创办成立
的山东寿光永安男蓝,成为全国唯一县级市冠名的职业篮球队。向高一级学校、
运动队共输送优秀体育人才50名,其中:国家队2人,北体竞校2人,山东省武术
院2人,潍坊市体校33人,潍坊市竞校11人。其中有2人代表中国参加了亚洲田径、
划船棉标赛, 获金牌1枚,铜牌1枚; 有23人次分别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性比
赛,获金牌16枚,银牌5枚,铜牌7枚; 有33人次代表潍坊市参加了省各类比赛,
获金牌9枚、银牌8枚、铜牌6枚;在潍坊市组织的各项体育比赛中,获金牌48枚、
银牌52枚、铜牌19枚。
十二、 人民生活与人口。2000年末,全市在岗职工52040人,在岗职工年工
资总额47782.5万元,同比增长11.8%,在岗职工人均工资8981元,同比增长14.5
%。 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33267人,人均工资9752元,同比增长17.8%;城镇
集体单位在岗职工10826人,人均工资6906元,同比增长14.3%;其他所有制单位
在岗职工7947人,人均工资8909元,同比减少1.6%。同时,离岗职工人数有所增
加,到2000年底达到5612人,比去年同期4023人增长39.5%。
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全
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 达到了4010元, 比上年净增160元, 增长
4.16%。 较高的收入水平为全市农村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据百户调查资料显示:200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了2350元,
比上年净增80元。 其中:食品消费809元,衣着消费146元,居住消费470元,家
庭设备、 用品支出168元,医疗保健267元,交通通讯消费177元,文化娱乐用品
及服务消费253元。
饮食结构明显改善,食品消费继续向着精细及多样化方向发展。2000年,全
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原粮248公斤, 比上年增10公斤;人均消费蔬菜84公斤,比
上年增12公斤; 人均消费肉、禽类11公斤,比上年增2公斤;人均消费蛋类20公
斤, 比上年增3公斤; 人均消费水产品12公斤,比上年增5公斤。另外,各类家
庭耐用物品又有新的增加。 2000年末,全市百户家庭拥有大型家具239件;洗衣
机33台;电风扇262台;冰箱13台;自行车237辆;摩托车(包括三轮摩托车)63
辆;电话83部;手机6部;彩电90台;录放机7台,家用电脑1台。
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991727人,其中:男502619人,女489108人。非农业
人口129915人。 全年出生人口11823人, 死亡6073人,人口出生率为11.96‰,
死亡率为6.14‰。 计划生育率、晚婚率、晚育率分别为99.6%、97.4%和99.6%,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1‰。
注: ① 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
可比价格计算。
② 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年快报或初步统计数。
③ 全市人口数, 按国家规定应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准,在普查数
据未公布之前,暂使用此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