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14&rec=11&run=13

【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府的
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实施名牌战略,
加快由小康向富裕型跨越”总揽全局,团结奋斗,真抓实干,改革和发展迈出了
新步伐,圆满地实现了“开好头,起好步”的目标。据统计,1996年全市国内生
产总值73.9亿元(不包括大家洼镇)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3%。其
中,第一产业23.4亿元,第二产业28.6亿元,第三产业2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
长31.9%、19.0%、25.6%。
一、农业。1996年,全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
的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粮食大面积丰收,总产量达到7.47亿公斤,单产达到
1051公斤,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小麦单产501.2公斤,建成了小麦千斤市。
棉花总产4100吨,较上年增长2.5%,蔬菜总产达225万吨,增长12.5%;水果总产
量17.9万吨,增长22.6%。
林业生产发展较快。 全市共完成以鸭梨为主的成片造林12300亩,完成育苗
3150亩; 建设大型基干防护林带40公里;发展以枣粮间作为主的农林间作30000
亩,提前完成了寿北“绿色工程”规划任务。
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 主要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全市肉类总产量达9.3万
吨,比去年减少16.4%, 禽蛋产量13.6万吨,增长 74.4%;肉蛋鸡存养量2627
万只,生猪存栏34.1万头, 分别增长60.9%和14.8%,大牲畜年末存栏7.6万头,
增长8.3%。并出现一批饲养场和专业村、专业户。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 全年水产量22.2万吨(含大家洼镇4.2万吨) , 增长
30.0%。其中海产品21.7万吨,增长40.0%;淡水产品0.5万吨,与上年持平。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加强。年末农业机械总动
力达120万马力, 比上年增长7.1%;农村用电量达41158万千瓦小时,增长12.6%;
年末耕地面积137.9万亩; 全年新建改建高标准蔬菜大棚5.56万个,成为寿光市
历史上建棚最多的一年。
二、 工业。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17.14亿元,增
长3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产品产量 较上年增长(%)
纱 8040吨 -30.95
布 2313万米 5.86
农用运输车 22469辆 67.55
服装 287.15万件 3.86
原盐 153.99万吨 6.41
啤酒 10.10万吨 0.01
白酒 4.09万吨 64.92
食用植物油 21914吨 84.26
配混合饲料 11.95万吨 52.62
机制纸及纸板 228969吨 19.80
发电量 8133万千瓦小时 10.29
合成氨 8.76万吨 25.86
化肥(100%) 6.93万吨 18.87
其中:氮肥 6.40万吨 29.82
磷肥 0.53万吨 -41.11
人造板 19.77万立方米 33.22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1996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
利税7.65亿元, 增长54.46%, 资金利税率1%,比上年提高3.74个百分点,劳动
生产率为35765元/人(按工业增加值计算) ,增长36.20%,工业产销率达96.7%,
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产销率 100.63%,集体工
业产销率94.10%,乡办工业产销率93.89%.
电力发展迅速。 全市全年共完成供电量7.3亿千瓦时,较上年增长13.23%。
其中完成售电量6.98亿千瓦时, 增长11.26%。全市人均用电水平由上年的938千
瓦时, 提高到994千瓦时,增长6%。全市供电可靠率达 99.5%以上。设备完好率
继续持续100%, 电压合格率提高到92.5%以上。 全市平均用电负荷保持在8.5万
千瓦以上, 最高达到17.5万千瓦,用电水平居潍坊首位。
三、 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5亿元,比上年
增长5.7%,市属及以上单位完成投资53818万元,比上年增长63.1%,其中:市属
工业企业完成投资34259万元,比上年增长57.2%。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5940
万元,比上年下降13%, 农村集体单位完成投资62028万元,比上年下降15.7%,
其中: 乡镇、村集体企业投资61608万元,下降13.9%。城、乡私人投资59970万
元,比上年下降2%。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市属以上单位第一产业投资130万元,
比上年增长18.2%, 第二产业投资43684万元,增长92.2%,第三产业投资3127万
元,增长1.5倍, 住宅投资3647万元,增长24.1%。市属以上国有经济投资36880
万元,比上年增长71.2%,其他经济投资16938万元,比上年增长95.7%。
商品房建设投资5940万元, 竣工面积63170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的投资
5310万元,比重为89.4%,竣工面积56860平方米。
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市64个资质五级以上建筑企业完
成产值18.4亿元, 施工项目个数1555个,房屋施工面积171.3万平方米,房屋竣
工率62.6%。
四、运输、邮电。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1996年全市进一步加强各项交通设施建
设,运输体系更加完善。 全年完成货运量74万吨,货物周转量10400万吨公里,
发送旅客38万人次。 公路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年共完成新建沥青路面223.4
公里, 完成投资3600万元。 至目前,全市共有晴雨天通车里程2626公里,其中
柏油路里程达963.6公里, 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55公里。全市共有营运货车
2224辆,客车189辆,拖拉机3662辆,机动三轮车2750辆,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
邮电方面,全市坚持以通信建设为主线,大规模上能力,强化经营与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6136万元。较上年增长30.9%,其中:中
央国营完成4189万元, 较上年增长29.9%,电信业务全年共完成业务量3219.9万
元,较上年增长29.4%。全市发展市话用户12226户;移动电话2291户;无线寻呼
8186户。农村住宅电话达17339户,较上年增长20.9%,通话量达1535万次。全市
邮电局所35处,邮政信箱达1159个, 公用电话761处,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单
程)达2281公里。电话增容1.2万门,程控电话总容量达7.8万门。通信服务水平
进一步提高。
五、商业。199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3642万元,比上年增长16.97%,
其中: 县及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06587万元,比上年增长24.3%,县及县以下消
费品零售额107055万元,比上年增长10.47%。
在市场建设方面,以总公司(社)为龙头,建立起大规模的购销群体,实行
联购分销,分购联销,提高市场覆盖率,靠规模战略赢得市场。1996年,完成了
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扩建整修,新建了城区服装鞋帽城,摩托车商城,供销大世
界等重点项目, 使国合商业的主渠道功能进一步强化。 全年全市规模经营达到
12.6亿元,现全市商业网点达20286个,其中,大型商业网点30个。
新增个体工商户3300户,私营经济也有了较快发展。
六、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1996年,全市按照“三外并举,三级齐上,突出
重点,全面推进”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使寿光市对外开放工作稳步发展。去
年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4个,合同外资额539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58万美
元,完成出口创汇6258万美元,兴办海外企业3家,外派劳务11人。
三资企业出口创汇实现了新的增长。 年末,全市已投产三资企业达114家,
完成产值15亿元,实现利税2.18亿元。实现出口创汇5666万美元,占全部出口创
汇的90.5%,较上年增长18%。
对外交往和合作进一步活跃。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三胞联谊会,接洽了来自十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港澳台胞、 海外侨胞和国外客商101人。并成功组织接待了荷
兰、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四个国家的考察、访问团,青岛小交会期间接洽外商
99人, 签订外商投资项目20个,合同协议外资额1.08亿美元。全年为100多人办
理了出国审批手续,出访了美、日、韩、德、新加坡、埃及、匈牙利、瑞典、芬
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新结识客户200多人,签订合作、贸易项目30多个。
七、财政金融。财政收入增幅较大。1996年全市围绕全年财政收支平均目标,
加大税收征管力度, 强化预算约束, 严格支出管理,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21525万元(不包括大家洼镇),比上年增收8019万元,增长59.4%。其中,工商
税收完成17066万元,农业四税完成2496万元。财政支出22556万元,增长61.4%,
首次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平衡。
金融形势稳定。1996年末,全社会各类存款余额达到46亿元,比年初净增12
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存款33.3万元(纯金融系统) ,较上年增加8.3亿元;各项
贷款余额28亿元,全年新增贷款6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 1996年末, 共承担保险总额172171万元,比上年增长
18.3%。 全市有235家企业参加了企业财产保险,33082户居民参加了家庭财产保
险,全年完成保费收入2594万元,赔款1528万元。
八、科学技术。全市坚持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
须面向经济建设” 的方针, 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重点,大力推进
“科技兴寿”,提高全市的科技水平。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5项,
其中国家、 省、潍坊及本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0项, 国家、省星火计划项目11
项, 省科技兴海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十万亩高效经济农业规模经营产业示范
区”与省级“持续高效农业结合科技发展试验区”项目开发计划12项,省、潍坊
市及本市新技术、新成果推广计划项目11项。有25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潍坊市以
上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其中有1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 有1项获国家科
技进步奖,实现了我市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在专利工作方面,全年共组
织申报专利76项, 比上年增加20项,实施23项。有4个企业被命名为“潍坊市专
利明星企业”,3个单位被命名为“省专利明星企业”。
科技市场日趋繁荣,全市技术贸易机构已发展到62家,基本形成了市、乡两级技
术市场网络。 全年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27项, 引进技术12项, 培训技术人员
3600多人次,接待群众咨询3200多人次。组织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班60多期,培
训人员近2万人次。
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全年先后邀请荷兰、澳大利亚、泰国、日本、香港、台湾等
国家和地区的10多名专家来寿光市进行了科技考察,共举办培训班2期,引进8个
蔬菜良种进行试种, 引进3种新型肥料进行推广应用。另外,还举办了两期全国
蔬菜技术培训班暨农业产业化研讨会,来自北方地区14个省50个县(市)的科委、
农业部门和乡镇的领导、 技术人员近500多人参加了学习和研讨,促进了相互之
间的技术交流。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累计投资2.74亿元,
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68亿元,较上年增长5%。新建了西关街西段、新兴街
东段两条路, 拓宽改造兴寿街,修补移栽绿化带8万平方米,铺装人行道10万平
方米,新增供水管道4500米, 完成了第三水厂二期工程,市区日供水能力达到5
万吨,建设西关街西段,兴寿街排水明暗沟两条1509米;排水沟清於42条(段)
78公里; 日清运垃圾230余吨; 新增供热管道4000米, 供热面积达到80万平方
米; 新增管道液化气用户1000户,市区气化率达100%。
环保工作取得新成效。 1996年全市工业废水处理3883.7万吨, 处理率达
84.9%,工业废水排放1270.5万吨,达标率为87.23%,工业重复用水率为62.09%。
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 全年共完成治理污染项目4个,总投资2052万元。
日增废水处理能力265.5吨。
十、 教育文化 卫生体育。1996年,全市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不断增加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各类教育
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基础教育继续加强。全市各类学校发展到1405处(包括
幼儿园716处) ,在校学生达218268人,其中普通高中8处(含完全中学1处),
在校生8329人;职业中学(含职工中专)12处,在校生5947人;初中58处,在校
生56472人; 小学604处, 在校生达117618人;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处,在校生
1573人;成人教育稳步发展,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处, 在校生1077人。全市电大
分校1处,脱产、业余在校生581人;特殊教育也有了较大发展,聋哑学校达到11
个教学班,在校生148人。高等院校1处,在校生250人。
1996年全市初中招生17275人,入学率为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为99.6%;
小学7~11周岁学龄儿童全部入学, 入学率达100%,小学在校生巩固率为100%。
今年,我市高考夺取潍坊市本科上级人数“六连冠” 和万人比第一名, 顺利通
过了全国教育“双基”先进县(市)验收。
文化事业,全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围绕实施名牌
战略,繁荣和发展各项文化事业,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
春节期间成功组织了“96春节文化活动”,在市区及乡镇举办了盛况空前的
迎春灯展及秧歌、龙灯、大合唱等十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五四”、“六一”、
“八一”、“国庆”期间分别组织举办了不同形式的艺术节、文艺晚会、书画展
等。 专业剧团送戏下乡250多场,城乡放映6360多场次。全年组织举办书画摄影
展览5期, 选送了12件作品参加了省农民画展和省庆“七一”中国画展,选送了
22件作品参加了潍坊市“文博杯” 画展,选送8件作品参加了省农民艺术节书法
美术摄影大赛,创办了寿光画廊。
在文艺创作方面,中国画《中国古代寓言》获潍坊市第二届文艺奖一等奖;《卧
薪尝胆图》由中南海收藏,连环画《猛虎报恩》由明天出版社出版,有四首歌曲
在“世纪之声”全国音乐作品大奖赛上进入前百名。在文学创作方面,全市业余
作者已达1500余人,出版了长篇传记小说《李莪华传》、报告文学集《人生壮行
录》 、《李长明作品集》。全市全年在潍坊市以上报刊发表作品526件,其中国
家级128件,省级162件。在文博建设方面, 征集市内流散文物110件,并及时进
行了清理和修复,对库存文物进行了防腐、防潮、防虫蛀鼠咬处理,确保了馆内
文物的绝对安全。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依据法规,对全市文化娱乐市场进行了
彻底清理整顿,使各文化市场基本达到了守法经营。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医风医德有了较大改观。1996年
末,全市拥有医疗机构41个(不包括海洋化工区) (其中:市直医疗卫生单位8
处,乡镇医院33处),设有固定床位117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986人,实行乡
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所)382处,有乡村医生队伍907人。辖区内有厂企事
业单位医疗机构61个,设有床位116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02人,乡镇农村合作医
疗覆盖率达到100%。
体育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体育工作全面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
要》,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活动,群众体育活动普遍开展,体育竞技水
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年共举办越野长跑、田径、蓝球、排球、象棋、门球、太极
拳等25项竞赛活动, 参加人数超过4.5万人。全市体育健身网点已发展到12处,
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3人,二级4人,三级16人。省体育先进乡镇12个,潍坊市体
育先进乡镇1个,全社会体育人口达到42%,较上年增长8%。
学校体育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全市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潍坊市级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7所, 寿光市级传统项目学校7所,体育达标率在90%以上,居
全省先进行列。竞技体育水平有了提高,全市全年共组队参加潍坊市级比赛8次,
获金牌12枚;省级比赛金牌9枚, 银牌1枚。全国比赛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3
枚,国际性比赛金牌2枚; 在潍坊市中学生排球比赛中,寿光市女排获得第一名;
市体校举重队在潍坊“优苗杯”比赛中,获6金7银的好成绩。全年有6人次打破4
项寿光市田径同龄组最高记录, 为省体校输送队员3名,为潍坊市体校输送队员
13名。
十一、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1996年, 全市职工工资收入
达到33072.1万元,比上年增长17.5%,人均工资收入 5958.0元,比上年增加
737.2元,增长14.1%,扣除物价上涨影响,增长4.9%,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工资
总额20314.2万元,较上年增长18.3%,人均工资收入6437.9元,比上年增长18.2
%, 扣除物价上涨影响,增长9.1%。集体单位工资总额8839.2万元,较上年增长
2.8%, 人均收入4089.0元,较上年增长6.9%,扣除物价上涨影响,较上年降低
0.9%。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据百户农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 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50元,比上年净增
424元,增长15%。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现金达1868元,比上年增加636元,增长
51.6%。其中:食品消费支出506元,比上年增长46.2%,衣着支出182元,比上年
增长50.4%; 住房支出535元, 比上年增长72.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
146元, 比上年增长2.8%;医疗保健支出78元, 比上年增长21.9%;交通通讯支
出241元,是上年的3.3倍,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53元,与去年持平。
在食用方面,各种粮食消费量减少,肉、蛋、奶等精细副食消费量增加。其
中:人均消费豆制品2.6公斤, 比上年增长10.9%;人均消费蔬菜102公斤,其中:
粗菜减少10%, 精细菜增加15%;人均消费肉禽蛋21公斤,比上年增长75%;人均
消费水产品6.1公斤,比上年增长11.6%;人均消费酒和饮料17.9公斤,比上年增
长8%。
十二、 人口。 199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028318人,其中:男522142人,女
506176人。 (其中: 大洼镇61490人,男31723人,女29767人)。非农业人口
127427人。全年全市共出生人口14129人, 死亡6571人,人口出生率为13.7‰,
计划生育率、晚育率分别为99.7%、99.8%。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36‰。
注:本《公报》中所有产值绝对数指标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
价格计算。

【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国内生产总值71.9亿元(不
包括大家洼镇)
其中:第一产业 23.3亿元
第二产业 28.3亿元
第三产业 20.3亿元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 1353405亩
粮食总产 573270吨
粮食亩产 828公斤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1968197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1349905亩
粮食作物总产量 573270吨
粮食作物单产 425公斤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 5190亩
油料作物总产量 1360吨
油料作物单产 262公斤
棉花播种面积 53815亩
棉花总产量 3805吨
棉花单产 71公斤
蔬菜、瓜类播种面积 552553亩
蔬菜、瓜类总产量 2232758吨
年末大牲畜总头数 40187头
年末生猪存栏 210168头
家禽存养合计 1440万只
肉类总产量 62830吨
农业机械总动力 769019(千瓦)
农村用电量 43520(万千瓦时)
当年耕地面积 108.04万亩
水产品总量合计 272346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 3310元
全部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 953443万元
其中:乡镇及以上工业 668773万元
村及村以下工业 284670万元
原盐 1444951吨
发电量 9946万千瓦小时
供电量 81201万千瓦小时
供热量 259万百万千焦
自来水生产量 936万吨
自来水供应量 936万吨
小麦粉 5万吨
食用植物油 21765吨
肉类制品 28995吨
水产加工品 5660吨
淀粉 30500吨
饮料酒 96976吨
其中:白酒 21798吨
啤酒 74964吨
黄酒 90吨
果酒 124吨
皮棉 1652吨
纱 10399吨
其中:棉纱 8587吨
混纺纱 1812吨
布 1582万米
其中:棉布 422万米
混纺交织布 1160万米
麻袋 906万条
服装 334万件
布鞋 95万双
皮鞋 18万双
人造板 157747立方米
家具 129519件
机制纸及纸板 242046吨
原油加工量 141393吨
合成氨 92495吨
尿素(实物量) 97607吨
塑料制品 36344吨
水泥 52800吨
砖 192335万块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91353万元
年末职工人数 57888人
全年工资总数 37034万元
平均工资 6601元
商品购进总额 162528万元
商品销售总额 175190万元
全市财政收入 37639万元
全市财政支出 37639万元
市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余额 273193万元
全市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 175377万元
城市信用社存款余额 22164万元
城市信用社贷款余额 14991万元
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 165667万元
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 120924万元
各类学校 1347所
在校学生 220884人
教职工 14293人
卫生机构 44个
床位 1476张
卫生技术人员 1795人
全市总人口 1036603人
其中:男 526617人
女 509986人
全市总户数 286371户
说明:1997年度未公布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以上国民经济
统计指标是根据《1997年寿光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整理的。

【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9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
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
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聚精会神抓经济,万众一心建强市”
为主线,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推动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
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据统计,1998年,全市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8.1
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29.7亿元,第二产业
37.5亿元,第三产业3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6%、15.1%、15.8%.
一、农业。1998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狠抓农产品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了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稳定
增长。
种植业生产获全面丰收。粮食生产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取得了夏增、秋增全
年增产的好成绩, 粮食总产707357吨, 较去年增长23.4%, 平均亩产1005公斤。
其中, 68.9万亩小麦, 总产349160吨, 平均亩产507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57.6万亩玉米,总产336488吨,平均亩产584公斤;棉花总产4803吨,增长26.2%。
蔬菜、水果生产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势头, 瓜菜总产2458468吨, 增长10.1%,水
果总产174622吨,增长1.1%。
林业生产有了新发展。 全市完成新增造林面积185公顷,新建、继建、补建
大型防护林带14条,总长52公里,完成枣粮间作面积3200亩,村镇四旁植树63万
株,林业育苗157公顷,年末实有农田林网化面积81799公顷。
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1998年,全市共出栏生猪36.0万头,增长3.0%;出栏
家禽1439.6万只,减少23.0%;肉类总产5.7万吨,减少9.8%;禽蛋产量12.8吨,
增长7.4%;年末生猪存栏20.4万头; 大牲畜存栏4.0万头;家禽存栏1510.5万只,
增长4.8%。梅花鹿、小尾寒羊、狐狸等名优特新动物饲养上升趋快,形势看好。
渔业生产以调整优化生产结构为重点,在扩大外海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海
水育苗生产, 收效十分明显。 全市水产品产量33.4万吨, 增长22.8%,其中,
海水产品33.2万吨, 增长23.4%; 淡水产品2556吨;下降23.2%。全市开发利用
海水育苗水体14800立方米,1998年海水育苗总收入达1185.9万元。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1998年末,
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2.6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7.45%。其中农用拖拉机9812
台,增长17.1%; 农用汽车1144辆, 增长20.2%;农用三轮车6971辆,增长3.3%;
联合收割机675台,增长94.5%。全年农村用电量3.9亿千瓦时,减少11.4%;化肥
施用量(折纯)10.8万吨,增长9.1%。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35.3万亩。
二、工业。全市工业扎扎实实贯彻“抓大放小”方针,坚持“三改一加强”
同步推进,在出口销售不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仍实现了运行质
量和效益的稳步提高。全市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25家,全年完成
产品销售收入624944万元, 较上年增长12%; 实现利税95372万元,较上年增长
11.47%,其中利润53875万元, 较上年增长9.01%。实现工业增加值203130万元,
较上年增长10.5%。 亏损企业24家,占企业总数的19.2%,较上年增加8.72%;亏
损额2712万元,较上年增长177%; 产品销售率96.13%, 增长1.93个百分点;总
资产贡献率12.36%,较上年下降1.4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4.05%,较去年下降
0.1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按不变价工业增加值计算)22846元/人,较上
年增长37.5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0.2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产品产量 较上年增长(%)
纱 9671吨 -3.46
布 706万米 -11.31
农用运输车 16208辆 -4.77
服装 83.06万件 -25.45
原盐 90.26万吨 -46.64
啤酒 9.05万吨 20.72
白酒 2.35万吨 23.25
食用植物油 4014吨 -12.70
混合饲料 1.86万吨 -35.81
机制纸 173156吨 98.00
机制纸板 70806吨 19.03
发电量 13700万千瓦小时 37.74
合成氨 10.85万吨 17.30
化肥(100% ) 8.91万吨 23.35
人造板 11万立方米 2.79
油毡纸 386万卷 13.83
电力工业有了新发展。 全年完成供电量83869万千瓦时,较上年增长3.3%,
其中售电量81113万千瓦时,较上年增长4.1%。1998年,先后投资900多万元,完
成了寿光、益城、 王高、新城4座110千伏变电站增容扩建工程,新增容量9万千
伏安, 成为潍坊市110千伏等级最大装机容量的县(市)。全市累计新上增容配
电变压器120台, 7.76万千伏安,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
的用电需求。在农业用电比上年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工业用电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达到6.20亿千瓦时, 较上年增长5%。 城乡生活照明用电达8891万千瓦时,增长
4.9%。全市人均用电量由上年的1102千瓦时提高到1113千瓦时,其中人均生活用
电量达到110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8%。
三、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全市把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促进内需、拉动
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大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收到较好效果。1998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6亿元, 比上年增长23.3%,市属及以上单位完成
投资10.85亿元,增长41.2%, 其中:市属工业企业完成投资9亿元,增长77.2%,
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1.34亿元, 增长217.9%;农村集体单位完成投资4.43
亿元, 下降15.8%,其中:乡、村集体企业投资2.8亿元,下降39.7%,城乡私人
投资7亿元,增长10.4%。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属以上单位投资中,第二产业
投资9亿元, 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2.3%上升到73.8%, 第三产业投资1.1亿元,所
占比重由上年的12.3%下降到9%, 住宅建设投资2.1亿元, 所占比重由上年的
10.7%上升到17.2%。投资效益明显提高。1998年市属以上投产项目26个,建成投
产率70.3%,新增固定资产10.1亿元,增长87%,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93.1%,
重点产品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新增农用尿素、钾肥、机制纸及纸板、 蒸汽供热
能力分别为4.87万吨、3万吨、8万吨和65吨/小时。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比较顺利,
全市统一调度的19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83.6%。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市建筑业完成施工产值12.7亿元, 比上年增长
35.6%,四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共竣工房屋面积55.7万平方米, 房屋竣工率41.8
%,按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27583元/人。 实行投标承包的单位工程255个,
面积80.4万平方米,分别占施工工程总数、施工总面积的45%和60.4%。
四、运输、邮电。交通设施得到加强,运输体系更加完善。1998年全市完成
货运量750万吨, 货运周转量75000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130万人次,客运周转
量5200万人公里。 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年投资774万元,新建、改建柏油路
36.5公里,现全市共拥有公路通车里程2626公里, 其中柏油路1048.65公里。公
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14公里, 柏油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55.6公里。年
末全市共拥有营运汽车、 客车、 农用车(含拖拉机)及其他机动车(主指农用
三轮)分别达3241、338、5211和1148辆;运输能力分别达13720、6164、3156和
570吨(座)位。
邮电事业发展迅猛。全年完成邮电业务量12112.4万元,较上年增长44.1%,
其中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0408万元, 邮政业务总量完成1704.4万元,分别较上年
增长23.9%和45.5%。 投资6000万元,新增市话交换机容量2万线,全市交换机容
量达12.5万线,乡镇电话机站达到31处。 年末全市电话装机达65861部,列全省
第一。 城市电话用户21419户,较上年增长15.5%,其中住宅用户18618户,增长
20.1%;乡村用户44442户,较上年增长36.7%,其中住宅用户43578户,较上年增
长65.2%。 移动电话用户达12705户, 增长112.6%;无线寻呼户20701户,增长
45.8%。公用电话1639部,增长38.8%。另外,投资100多万元开通的169寿光信息
港,为寿光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寿光开辟了一条便捷通道。现全市共有电信局所
32处, 其中农村局所30处。邮政局所35处,其中农村局所33处。 农村投递线路
总长度 (单程) 达3081公里, 本地电话电缆长度达2481.2皮长公里, 增长
51.7%。
五、 商业。199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5.5亿元,比上年增长8.47%,
其中:市区零售额11.96亿元,增长5.8%;乡村零售额达13.53亿元,增长10.9%。
个体、私营批零贸易企业发展迅速,截止年底,分别达到28322个和286个。而个
体私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5.7亿元,占据了消费品市场大半壁江山。
市场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98年重点抓了关系国计民生的石油、煤炭、烟草、
生资、蔬菜、猪肉等重要商品市场管理,享誉全国的市蔬菜批发市场交易秩序明
显好转,蔬菜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比去年增长35%和30%。专业市场建设成绩斐然,
市农机总公司投资200万元, 建成的3600平方米的农用车市场; 商业大厦投资
100万元, 建成的8000平方米的机动车交易市场相继投入使用,使全市专业市场
结构更趋合理。
六、外经外贸。外经贸工作,面对巨大的国际金融危机压力,全市认真组织
实施“三外并举,外贸突破”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使全市对外经贸工作保持了良
好的发展势头, 1998年全市审批利用外资项目8个,合同外资额5258.8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3795.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额和实际利用资额两项均居潍坊市各
县市区首位。完成出口创汇7042万美元,其中工贸企业自营出口创汇1021万美元,
三资企业创汇6021万美元,对外劳务合作15人次,创办海外企业1家。
对外交流和合作更加活跃。在成功接待国外考察访问团组的同时,先后组织
35批出国团组、 105人次到美国、荷兰、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
斯等国家和地区洽谈贸易和招商引资, 结交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100多名,
草签合同协议18项,协议外资额5445万美元,签订进出口贸易11笔,贸易额1880
万美元,为全市今后对外经贸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财政、金融。财政收入增长迅速。1998年全市围绕实现全年财政收支目
标,不断强化财源建设力度,一手抓发展经济,一手抓增收节支,使财政收入仍
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全市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2484万元,较上年增长25%,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528万元, 较上年增加2521万元,增长22.3%;上交中央税
收18956万元,较上年增长26.7%。 地方财政支出34993万元,较上年增长22.6%。
连续三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金融形势稳定。1998年末,全市社会各类存款余额达到604534万元,较上年
增长21.0%; 各项贷款余额366502万元, 较上年增长7.6%。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499707万元,较上年增长26.44%,居潍坊市各县市区首位。
八、科学技术。全市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
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重点,大力推进“科
技兴寿”工程,全市的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1998年,我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
果35项,申报省和潍坊市奖励成果15项,有3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4项成果获
潍坊市科技进步奖,2项成果获省科技星火奖。 组织实施各级成果推广项目14项。
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2项,有17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对经济和社
会发展影响大的科技计划项目分别列入国家、省、潍坊市级计划。其中,“绿色
食品蔬菜无土立体栽培工厂化生产”项目,列入了国家星火计划,“海水太阳鱼
池越冬技术研究”列入国家攻关项目,“社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项目列入
了省计划,这些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为全市争取了大量的科研资金,对推
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科技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
58.6%。
科技市场日趋繁荣,全市技术贸易机构已发展到77家,全年共认定登记技术
合同392项,技术贸易额464万元。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38家,带动了全市企业
的快速发展。 专利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全市现有“山东省专利乡镇”1个,
“山东省专利明星企业” 7家,“潍坊市专利明星企业”6家,有7家企业加入了
省企业专利协会, 90%以上的市属企业有专利申请和专利实施。全市全年共申报
专利90项,实施43项,实施率达到45%以上。 群众性科普活动日趋活跃。1998年,
全市从全国名牌学校、 科研院校聘请10位在全国学术界有影响的专家, 作为全
市农业科技顾问。 聘请6位在粮食、蔬菜、畜牧、果品等产业有丰富经验的高级
农艺师, 深入乡镇进行科普宣传和科技咨询活动。接街咨询群众20000余人次,
解答群众提出的科技难点、 热点问题25000余条,先后举办科技讲座实用技术培
训班12期, 培训3000余人,并将10多种种植技术资料计16000余册无偿送到农民
手中。收到了“培训一人,致富一户,示范一方,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1998年,全市以“夺杯、创城”为目标,城市建
设步伐明显加快。 全市城区城市维护建设总投资达1.1亿元,完成了仓圣公园、
弥河公园改造,人民广场、两环路改建一期工程和城东雕塑——世纪之门等一批
重点工程建设, 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新增供水管道7.74公里,供热管道
5.3公里, 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长度5.47公里, 新增道路面积9.1万平方米;安
装排水管道3.14公里, 安装路灯28盏;植树3.42万株,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5.84
万平方米, 城市用水普及率100%,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23平方米/人,市区绿化
覆盖率36.53%,人均居住面积12.46平方米/人。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环保工作取得新成效。1998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2100万吨,工业废水处
理量1600万吨, 处理排放达标率达95%,共削减COD排放量4.1万吨,污染负荷降
低80%以上。 为进一步完善市污水处理场功能, 今年出动机械300多台, 劳力
3800多人,完成了规划面积3.6万亩的“寿光生态示范区” 一期工程建设,使城
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结束了全市污水排入大海的历史。大气环境治理成效显
著,在重点抓好晨鸣热电三期工程,新城、鲁丽热电厂三项目污染治理的同时,
取缔集中供热区内分散锅炉33台,65蒸吨,有效地改善了全市的大气质量。环保
执法力度得到加强,新上项目“三同时”制度得到较好的落实。1998年全市共查
处违法建设项目24个,其中关停“十五小”项目20个,有效地杜绝了新的污染源
的产生。
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1998年,全市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全市教育事业继续得到健康发展。 全市各类学校发展到
1158处, (包括幼儿园593处) ,在校生221313人,其中:普通高中9处,在校
生10894人; 职业中学(含职业中专) 9处,在校生5952人;初中57处,在校生
79638人;小学486处,在校生96837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处,在校生2914人;
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46人,高等院校1处, 在校生527人。 初中招生25700人,
入学率为100%,在校生巩固率为99.3%;小学7~11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在
校生巩固率100%。素质教育的展开,使全市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今年,全
市高考本科上线827人,再夺潍坊市第一。
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高教师的学历达
标率分别达到了84.7%、 98%、86.3%、74%、51.4%。全市有1500多名教师参与了
教改实验,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课题4项,潍坊市级课题85项,当年发表教
科研论文2000多篇,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山东省单元达标实验县,
全国小康后教育现代化实验县,并被确定为中央教科所实验基地。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1998年全市文化工作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
方针,群众文化活动、文艺创作和文化市场管理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春节、
五一、七一、国庆节等重要节日期间,组织大型文艺专场演出和大型书画展、摄
影展20余场(次),对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和推动全市文化活动开展起到巨大推动
作用。 文化下乡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1998年全市专业文化团体下乡演出200多
场次,放映电影1000多场(次),观众30万人(次)。文学创作获得大丰收,全
年有10篇业务论文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 其中国家级5篇。全年创作文学作
品近2000件, 其中,市级以上发表的416件,省级143件,国家级115件。文化市
场管理卓有成效。全市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积极开展扫黄打非专
项斗争,对书刊、音像制品、电子游戏厅等场所进行清理整顿,保证了文化市场
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此外,全市的图书管理和文博事业对丰富全市人民的文化生
活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1998年末,全市拥有医疗机构41
个,其中: 市直医疗卫生单位8处,乡镇医院33处,设有固定床位1392张,拥有
卫生技术人员2078人。全市以实施初级卫生保健为龙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创建
初级卫生保健合格乡镇活动,目前全市33处乡镇已有17处达到合格标准。乡村卫
生一体化管理得到普及, 全市共设有乡村卫生所397个,聘用乡村医生1096人,
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市33处乡镇全部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受益人口
达83万人, 占农民人口总数的97%。 医疗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1998年诊疗人数
达到156万人次, 其中住院病人40784例, 入院诊断符合率和住院治愈率分别
达到98.6%和86.7%,比上年分别提高2%和6%, 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了95.7%,
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母婴保健得到加强,使全市婴儿死亡率和孕产
妇死亡率分别降至11.39‰和17.1/10万,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计划免疫、妇幼
保健、传染病防治和农村改水改厕等工作继续保持了在全国全省的先进水平。
体育事业取得丰硕成果。1998年全市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全民运动会,全市
有74个代表团5000多人次参加了比赛,比赛项目和参赛人数之多,规模之大都是
前所未有的。还先后举办“优苗杯”排球赛、中学生排球赛、长跑竞走比赛等18
个项目的单项比赛,这些体育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推动了全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
展。到目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口已达37.2万人, 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8%,
全市已有23个乡镇荣获“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称号。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带
动和促进了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在省十九届全民运动会上,全市组织20名体
育健儿,共夺得金牌15.49枚,荣获潍坊市委、 市府颁发的参加山东省第十九届
全运会贡献奖。市竞技体校有2人次代表中国参加了亚洲及国际性体育比赛,有2
人次获第一名, 1人次获第四名。此外,全市体育人才培养也取得新成绩,1998
年全市向省、市体校共输送28名优秀运动员,得到体校和运动队的好评。
十一、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1998年, 全市职工工资总额
达到40769.6万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工资7102元,比上年增长7.6%,扣除
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9%。其中:国有单位发放工资总额25494.1万元,比
上年增长16.4%, 人均工资7580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
际增长13.0%;集体单位发放工资总额8366.9万元,比上年下降16.8%,人均工资
5378元, 比上年下降5.4%, 扣除物价因素影响,下降3.6%;其他经济类型单位
发放工资总额6908.6万元,比上年增长36.0%,人均工资8412元,比上年增长4.1
%,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增长5.9%.
农民的物质和文化消费水平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提高。据百户农民家
庭收支抽样调查, 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50元,比上年增加340元,增幅达
10.27%,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现金1925元, 比上年略有增长。其中:食品消费支
出现金528元,与上年持平;衣着消费支出158元,与上年持平;住房支出567元,
比上年增加143元, 增幅达33.7%; 家庭设备及用品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
交通和通讯支出等各种支出,比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饮食结构明显改善。各种粮食食品消费量减少,肉、蛋、奶等精细副食消费
量增加。其中:人均消费豆制品6.8公斤,比上年增长1.4倍;人均消费肉、禽、
蛋及各种水产品23公斤, 比上年略有增长, 人均消费水果39公斤,比上年增长
25.8%
十二、人口。1998年末全市总人口980155人,其中:男497218人,女482937人。
非农业人口119707人。 全市全年共出生人口12621人,死亡5848人。人口出生率
为12.9‰, 死亡率为6.0‰。计划生育率、晚育率分别为99.7%,99.8%。人口自
然增长率为6.9‰。
注:本公报中所有经济指标的绝对数均以当年价计算,增长幅度均按可比价
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