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11&rec=7&run=13

潍坊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深化改革,扩大
开放,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发展民营经济,努力克服前进
中的各种困难,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
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测算,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5亿元,
比上年增长12.5%,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4亿元,
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423.6亿元,增长16.0%,其中工业增加值379.3亿元,
增长16.0%; 第三产业增加值321.0亿元, 增长13.5%。人均GDP突破万元,达到
10570元, 比上年增长12.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二、三产业的比
例关系为16.8:47.3:35.9, 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下降1.8个百
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0.5个百分点。
2002年各县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比上增长(%)
潍城区 34.1 12.0
寒亭区 30.2 11.2
坊子区 31.7 12.1
奎文区 22.2 13.3
青州市 86.9 11.9
诸城市 113.1 12.6
寿光市 132.0 12.5
安丘市 76.5 9.2
高密市 73.2 9.1
昌邑市 69.8 11.3
临朐县 49.8 6.2
昌乐县 40.0 12.2

宏观经济景气状况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企业家信心指数
年末达1 43.9, 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
数达141.3,比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较好成绩。市属企业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到2002
年底,列入市属改制计划的工业、交通、城建、粮食、供销等系统的152户企业,
已完成改制的145户,占96%。县域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全市4608户县域企
业, 已改制4461户,占96.8%。培植上市资源和企业上市融资取得新进展。2002
年,全市有寿光墨龙、高密孚日家纺、青州液压件、诸城四达、安丘景芝建工、
昌乐乐化漆业、潍柴7家企业,经省政府批准,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努力,
山东海龙通过配股,募集资金1.64亿元。诸城得利斯等企业的首发上市工作取得
积极进展。到2002年底,全市的6家公司7支股票已从证券市场融资达50.1亿元,
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全市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全民招商的战略部
署,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全市共
引进市外到位资金的项目4043个,到位市外资金27.38亿美元,同比增长161%。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年共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3349.6
万元,支出3265.6万元,确保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为10.5万名企业离退休人
员增加了养老待遇, 为11.26万名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8.67亿元。全市参加基
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46.6万人, 收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7.75亿元, 收缴率达
97.4%。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职工21.65万人,收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6.05亿元,收
缴率达99%。 经清查核对,全市连续参保农民为102.38万人,收缴保险费1613万
元, 为6.41万农民发放养老金1001万元。 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事业单位达到
6517户, 职工60.02万人;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50.6万人, 收缴医疗保险费
2.91亿元,支出1.75亿元。
二、农业
2002年,全市以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标
准化、国际化和科教兴农战略,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
的持续发展。
主要农作物大都减少。受种植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产量减产较大,
全年总产260.3万吨, 比上年减少89.3万吨,下降25.5%;棉花产量2.4万吨,下
降19.8%; 花生产量19万吨, 下降14%; 烤烟产量2.8万吨,下降9%。瓜菜产量
1290万吨,增长5.1%,其中蔬菜产量1110万吨,增长6.3%;水果产量79万吨,下
降26.3%。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2002年全市造林面积14.2千公顷,年末实有林业用地面
积2 94.6千公顷。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生猪出栏457.9万头,增长5.3%;家禽出栏36322
万只,增长6%。肉类总产量104.6万吨,增长2.5%;禽蛋产量38万吨,下降0.7%;
牛羊奶产量17.4万吨,增长19.9%。
水产品产量略有增长。全市水产品产量54.5万吨,增长2.5%,其中海水产品
49.2万吨,增长2.7%;淡水产品5.1万吨,增长0.9%。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48.3万千瓦,增长3.5
%; 农业机械总值44.9亿元,增长3.5%;农用拖拉机达10.3万台。各类适用机械
快速发展,主要农机化项目水平稳步提高,机耕、机播、机收、机械植保面积增
加,小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玉米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迈出新步伐。全市
农机经营单位达4 9.3万个,经营总收入33.2亿元,比上年下降1.8%,纯收入7.7
亿元,增长11.6%。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 全市195万农户实现户户通电,9491个行政
村实现村村通汽车。通电话村数9484个,比重达99.9%;自来水受益村数6245个,
比重达65.8%。全年农村用电量31.6亿千瓦小时,增长8.8%;化肥施肥量 (折纯)
49.5万吨,下降4.8%。年末耕地面积680.9千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21.6千公
顷,所占比重提高到75.9%。
乡镇规模调整取得新突破,县以下小城镇由213个合并为155个,小城镇区域
布局更趋合理。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亿元,硬化道路300公里,新建公共绿
地40公顷、住宅331万平方米,3.1万户居民迁入新居。
三、工业
2002年,全市工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技术进步,加大结构调整力
度,加强企业管理,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工业生产增速较快。 2002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国有工业
完成增加值41.9亿元, 增长18%;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29.9亿元,下降3.4%;股
份合作制工业完成增加值11.5亿元,增长26.8%;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100.1亿
元,增长21.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增加值43.8亿元,增长29.5%。重工
业增长快于轻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34.6亿元、110.3亿元,分
别增长15.1%、20.7%。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151.8亿元,增长14.6%。国有及年
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2002年 比上年增长(%)
原煤(万吨) 66.66 -6.8
发电量(亿千瓦时) 45.53 1.0
钢材(万吨) 58.40 21.0
水泥(万吨) 387.11 9.3
焦炭(万吨) 11.50 13.7
烧碱(万吨) 10.95 1.0
纯碱(万吨) 100.11 13.7
原油加工量(万吨) 64.15 -5.8
化肥(万吨折纯) 40.64 9.4
合成氨(万吨) 47.22 14.3
农业运输机械(万辆) 66.99 13.4
小型拖拉机(万台) 16.85 -8.4
内燃机(万千瓦) 1073.1 105.7
程控交换机(万线) 1.15 -1.5
合成洗涤剂(万吨) 8.48 2.0
化学纤维(万吨) 9.65 27.7
服装(万件) 10023 29.7
纱(万吨) 14.56 20.6
布(万米) 51270 22.2
印染布(万米) 59467 14.9
原盐(万吨) 464.54 20.8
卷烟(万箱) 36.02 -4.3
饮料酒(万吨) 13.38 -24.4
纸浆(万吨) 64.82 88.2
机制纸(万吨) 97.62 41.8
机制纸板(万吨) 34.63 60.5
轮胎外胎(万条) 1387 18.3
塑料制品(万吨) 8.48 5.5

工业技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 2002年全市工业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959项,完成
投资122.5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投资73.3亿元,增长
20.6%。建成竣工投产项目533项,按设计能力计算,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77亿元,
利税28亿元。
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高。 2002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
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5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实现利税82.4亿元,增长
23.0%; 实现利润40.1亿元,增长28.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1.63%,比上年提
高8.72个百分点。 总资产贡献率11.03%, 提高0.78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
116.71%, 提高4.6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06次,加快0.20次;成本费用
利润率4.92%, 提高0.3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3.91%,下降1.24个百分点;全
员劳动生产率37272元/人,增长16.6%;产品销售率97.06%,下降0.3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10.3%, 下降2个百分点; 亏损企业亏损额2.53亿元,下降
15.2%。 产成品存货65.3亿元,增长6%,应收账款净额94.7亿元,增长1%,两项
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38.3%,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2002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7.2亿元,
比上年增长26.2%。 其中国有及其他投资完成142.7亿元,增长31.2%。基本建设
施工项目389个, 增加24个, 投资额50.7亿元,增长41.4%;更新改造施工项目
317个,增加12 8个,投资额62.6亿元,增长32.6%。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市19项市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7亿
元, 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2%。安丘汶瑞机械公司造纸污水处理碱回收设备、华光
集团锂离子二次电池极板材料、晨鸣集团15万吨高档铜版纸等项目已竣工投产,
海化集团中以溴化物系列产品、2.4万吨三聚氰胺项目、亚星集团6万吨离子膜烧
碱等项目进展顺利。大莱龙铁路潍坊段全线贯通、新沂铁路诸城段进展顺利。诸
城外贸热电厂投产运行,昌邑、安丘、昌邑柳疃热电厂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迅猛。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0.4亿元,比上年增
长2 7.9%,其中住宅投资13.9亿元,增长33.7%。全年商品房销售额6.5亿元,下
降33%;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14.7万平方米,增加6.3万平方米。
建筑业稳步发展。 全市建筑业增加值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9%。资质五
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88.9亿元,增长9.5%;全员劳动生产率47230元/人,
增长1 6%。实行投标承包工程2975个,增长4.8%,面积1003万平方米,增长18%,
分别占施工工程个数和面积的98%、74%。
五、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12.2亿元,其中公
路投资11.2亿元。到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466.9公里(不含乡村路6693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204.5公里,一级路657.7公里,二级路1778.4公里,三级路1925.6
公里, 四级路2900.7公里,公路密度达47.1公里/百平方公里。寿光市实现了村
村通油路。全市营业性机动车辆达到5.9万部,其中客车6633部(含出租车3044部),
货车21199部。 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3689万人,增长4.3%,旅客周转量29.4亿人
公里,增长4.5%;货运量6556万吨,下降3.5%,货物周转量37.1亿吨公里,增长
1.1%;铁路客运量672.5万人,下降31.4%,货运量1825万吨,下降0.8%;水上货
运量38万吨, 减少25.5%;潍坊港完成吞吐量237万吨,增长68.1%;航空客运量
25236人,增长13.6%。
邮政事业稳步发展。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07亿元, 增长9.4%, 信函
4240.8万件, 包裹35.1万件,国内特快专递63.7万件,国际特快专递3.3万件,
报纸1.34亿份,杂志562.2万份。邮政储蓄余额72.3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
电信业快速发展。 全部电信企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22.5亿元, 比上年增长
39.1%。 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131万户,比上年增长76.3%,固定电话用户发展到
172万户,增长19.1%,电话普及率35.7部/百人,比上年提高9.9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
国内消费市场稳中有升,超市购物和餐饮成为消费热点。2002年,全市实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49亿元, 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县及县以上城镇零售
额实现17 1.8亿元,增长13.8%,县以下农村零售额实现141.6亿元,增长8.0%。
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零售额63.1亿元,增长15.3%,个体经济零售额143.3亿
元, 增长7.0%,私营经济零售额41.9亿元,增长23.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
易业零售额208.7亿元,增长13.4%;餐饮业零售额32.5亿元,增长17.0%。
集市贸易平稳增长。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1274处,其中消费品市场
121 6处,生产资料市场58处。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311.2亿元,增长7.6%,
其中城市市场增长0.5%,农村市场增长18.1%。
七、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 据海关统计,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8.44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0%。 其中进口5.61亿美元, 增长39.7%; 出口12.82亿美元,增长
13.1%,(自营出口6.72亿美元,增长8.6%;三资企业出口6.10亿美元,增长18.5
%。) 工业制成品出口9.08亿美元,增长13.4%。按出口国别分,对日本出口5.19
亿美元, 增长0.4%;对美国出口1.46亿美元,增长36.5%;对韩国出口1.27亿美
元,增长41.9%。全市共有487家内资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其中私营企业160家。
出口创汇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31家。
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长。 全年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220项,合同外资额3.88
亿美元,增长13.7%;实际利用外资2.59亿美元,增长54%。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
务合同额1.85亿美元,增长52%,外派劳务1703人次。
对外交往和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2002年,全市共接待境外游客30472人次,
增长12.5%, 创汇872.9万美元,增长5.0%。接待国内游客662.1万人次,旅游收
入33亿元,分别增长15.3%和14.1%。
八、财政金融
2002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6.3亿元,增长9.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3
亿元,增长20.8%。财政总支出完成52.6亿元,增长12.4%。其中,地方财政支出
完成47.1亿元, 增长11.7%。收支相抵,当年净节余35万元,累计净节余3992万
元,市级及十二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全市已连续16年实现财政收
支平衡。地方财政收入项目中,增值税(25%部分) 完成7.9亿元,增长12.2%;营
业税完成5.0亿元, 增长18.7%;企业所得税完成3.7亿元,增长4.2%;个人所得
税完成1.5亿元,增长5.8%。
财政总支出项目中,基本建设支出完成1.5亿元,增长30.2%;科技三项费用
完成0.8亿元, 增长29.4%;教育事业费用完成15.2亿元,增长20.8%;行政管理
费支出完成6.9亿元,增长20.6%;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完成3.0亿元,增长270.5%。
金融业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2002年,全市金融部门在加强管理、
深化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坚持以支持辖区经济发展为主题,以贯
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线,积极探索加快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的有效途
径,不断改进完善金融信贷服务,促进了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到年末,全
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86.44亿元, 比年初增加139.9亿元,比上年多增54亿
元。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36.4亿元,比年初增加58.5亿元。贷款投放均衡,
结构进一步优化,有效支持了骨干企业、中小企业改制、农业和企业技术改造。
年末全市农业贷款余额达104.7亿元,较年初增加20.2亿元;技改贷款余额2.3亿
元,增加0.59亿元;消费信贷发展迅速,贷款余额达到26.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
各项贷款余额573.7亿元, 比年初增加91.5亿元,同比多增42.3亿元。货币持续
回笼,全年现金收支相抵,货币净回笼14.2亿元。
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 全年产、 寿险保费总收入达到17.5亿元,同比增长
43.6%; 其中,产险实现保费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12.6%;寿险实现保费收入
13.1亿元,同比增长58.3%。全年共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3.9亿元,其中产险支
付赔款2.5亿元,赔付率同比增长2.9%;寿险赔付和给付保险金1.4亿元,赔付率
同比降低5.0%,有效地发挥了保险业在全市经济发展和安定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
作用。
九、科学技术
科技工作以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科技实力有了较大
提高,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2002年全市共取得较大科技成果120项,其中
有2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市农科院的芦笋新品种培育项目荣获了国家科技
进步二等奖。授予市级科技进步奖63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科技计划实施取得新进展。全市共实施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火炬、
星火、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54项,争取国家、
省科技计划项目无偿资金2555万元,贷款额度2.76亿元,比上年增长63%。有5个
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4个项目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新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高新技术企业发
展到133家。我市被批准成为山东省光电子产业基地、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
农村信息化示范市,海化升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潍坊高新区、潍坊市信息软
件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蓬勃发展。
民营科技蓬勃发展。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到1121家,有84家经省认定为
高新技术企业,有8家企业被定位山东省重点民营科技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3.6亿元,技工贸
总收入124.3亿元, 财政收入1.52亿元。全区累计引进项目216项,总投资110.4
亿元,其中开工建设项目74个,总投资4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亿元。全
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0余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家,累计达49家;新认
定高新技术产品3 3项,累计达385项。
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年内完
成固定资产投资7.85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区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42亿元,财政总收入3亿元,外贸出口5910万美元,实
际利用外资7841万美元,其中境外资金869万美元。全区工业企业129家,工业总
产值3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8亿元,增加值10.8亿元,利税4.55亿元。
2002年,潍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年内
新批项目60个, 总投资7.3亿元,已有35个项目开工建设。合同利用外资5000万
美元,实际到位资金2700万美元。潍坊盛宏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950万元的项
目,现已竣工即将投产。总投资1600万元建成北区五通一平和南北绿化、亮化工
程, 改善了区内的硬环境。全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1亿元,增长48.6%;完成税
收1400万元,增长59.4%;区内财政收入1080万元,增长54.2%。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 2002年全市共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总投资约8.8
亿元,新增道路面积364万平方米,城市公共绿地704公顷,供热面积57.5万平方
米。其中,市区全年完成道路建设总投资1.66亿元,竣工道路总长度11.4公里,
总面积28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25.8公里,城市地下综合管网15.4公里,铺装
人行道1.2万平方米。 新建和大修改造了新华路、月河路、四平路、福寿街、爱
国路、仓南街、春鸢路、安顺路、向阳路、潍州路、梨园街等部分城市道路,完
成了北海路地下管线工程、胜利西街人行道铺装工程等。
环保工作成效明显。 全市外排化学需氧量控制在7万吨以下,二氧化硫和烟
尘分别控制在15万吨和5.7万吨以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工业重复利用
率为87%,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6%;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达到8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7%;自然保护区覆盖率
为7.6%;城市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按功能区达标,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城市环境噪声按功能区达到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
全国率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全市普通高考
录取342 97人, 其中本科16295人,重点本科5213人,各项高考指标均列全省第
一位,基本实现了从教育大市到教育强市的跨越。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
2608所,在校生1 41万人;幼儿园2791所,在园幼儿18万人。整个高中段在校生
达到27.2万人, 增长1 4.2%。全市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达到99.8%;初中入
学率为99.9%, 巩固率达到9 9.4%。学前教育突破原有局限,逐步向婴幼儿阶段
延伸。坚持教学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扎实推进新课程教
材改革,我市有1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改革实验区。教育信息化迈出巨大步伐,中
小学拥有计算机数量由上年的6.69万台增加到10.45万台。 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
发生根本性变革, 我市是全国仅有的两处信息教育资源建设实验区之一,其中2
个县市区被确定为国家级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
程和“市区中小学解困工程” ,多方筹措危房改造资金6 106万元,全市农村中
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418
所,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273所;医院床位1.9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6730人,
其中医生11563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到82处。2002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
22/10万,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到8.8‰。全年无重大疫病暴发流行,也未发生重大
公共卫生事件。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抓艺术生产,赶排了新戏《无悔人生》、
《生命的台阶》、《风筝坊》等。成功地举办了第十九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等一系
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了十笏园古建筑群开发利用、保护的准备工作,投资
完成市博物馆内科普馆的建设。出动文化稽查人员3000多人次,查处非法音像制
品60余万盒(盘) 、违法案件230多件。对全市1000余名“网吧”经营者进行培训
考试,重新办理《资格证书》和《上岗证》,限期整改“网吧”386家。
体育工作取得较大成绩。 参加20届省运会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全市466名运
动员共获金牌123枚,银牌69枚,铜牌82枚,金牌数和团体总分均居全省第五位,
有一人一次超世界纪录,3人4次破省纪录。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
力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和“五个亿万人群”活动,群众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体
育人口稳步增长,全年组织全民健身运动30次。
十二、市场物价
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增长0.4%,食品类价格上升1%,其中粮食增长
2.8%,肉禽及制品增长1.2%,鲜菜下降7.4%。衣着类下降1.5%,家庭设备用品类
下降1.3%,医疗保健类增长1.1%,交通及通讯工具类下降1.1%,娱乐教育文化用
品类下降1.3%,居住类上升4.1%,服务项目上升2.5%。全年零售物价下降0.9%。
工业品价格呈逐渐回升态势,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0.5%,降幅较
上年缩小1.4个百分点。 其中轻工产品出厂价格下降2.1%,重工产品上升1.1%,
生产资料下降0.9%,生活资料上升0.4%。企业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
下降1.1%。
十三、居民生活与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长。全市认真贯彻中央的有关规定,确保离退休、下岗
职工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城乡居
民收入得到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据抽样调查,2002年全市城区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753 8元, 比上年增长9.6%。人均消费性支出5639元,增长1.1%,其中
人均食品支出1947元, 下降0.7%;保健支出338元,增长8.4%;文化娱乐服务支
出951元,增长24.9%。年末百户城区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21台,电冰箱(柜)113台,
洗衣机91台,空调器38台,移动电话71部,家用电脑22台,家用汽车从无到有,
百户居民拥有2辆。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43元,增长1.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
支出2275元,增长3.7%。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加强劳动力
市场“三化”建设,劳动力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共举办招聘洽谈
会294场次, 有4002家单位入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0.2万个。全市共实现城镇
就业6.5万人, 城镇失业率为3.4%。职工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年末全市在岗职
工人数59.1万人,比上年减少2.5%;全年工资总额58.3亿元,增长6.4%;在岗职
工平均工资9812元,增长11.8%。
社会福利、救灾捐赠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城乡低保投入资金2296万元,保障
困难群众6.2万人,社会力量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4.7万对,投入救助金和实物
折款500 0万元。建立经常性捐助接收中心380多个,募集各类款物价值1350多万
元。 发行社会福利彩票2.2亿元,筹集福利基金3192万元,救灾支出1440万元;
投入2800万元资助35个城市养老、为老服务项目;社会养老机构发展到40家,床
位1969张;231处社会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7276人。城区社区服务中心达29处,
服务网点发展到2600多处,提供就业岗位1.7万个。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基本建立起依法管理、
村民自治、 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机制。据统计,全市出生人口77835
人,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3.47‰,性别比108。据公安部门统
计,全市年末总人口847.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7.53万人。
注:(1) 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等价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
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 公报所列数字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字,正式数字以《2003年潍坊统
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