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20&rec=122&run=13

【概况】 2015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32号和市委、市政府15号文件,以城市公共安全专项行动为总抓手,突出专项整治、打非治违、网格化实名制管理、宣传教育培训等重点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措施,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2015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3起、死亡47人,事故起数同比下降3.95%、死亡人数同比持平;发生较大事故2起、重大事故1起,较大事故起数和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省政府安委会下达的控制指标范围内,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一)分行业事故情况
  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共发生事故68起、死亡28人,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指标的60.87%;发生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较大事故2起、死亡6人。
  工矿商贸:共发生事故5起、死亡19人,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指标的41.30%。事故基本情况:①2015年1月7日14时左右,山东海利丰地源热泵有限公司在垦利县胜坨镇胜利社区地热供暖换热站进行设备调试作业时发生爆炸事故,造成2人死亡、5人受伤。②2015年3月11日,在山东金岭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氯烃一车间氯甲烷工段检修过程中,部分残余氢气遇到明火后发生闪爆事故,造成2人死亡。③2015年6月29日15时30分,潍坊市海吉润玻璃钢有限公司在东营开发区的东营德赛化工有限公司二氯二车间安装吸收塔过程中,发生吊装作业平台倾斜,造成1人坠落死亡。④2015年7月19日14时30分左右,位于广饶县大王镇崔寨村的东营市环鑫工贸有限公司在检修过程中发生1起闪爆事故,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⑤2015年8月31日23时18分,山东滨源化学有限公司新建年产2万吨改性型胶粘新材料联产项目二胺车间混二硝基苯装置在投料试车过程中发生重大爆炸事故,造成13人死亡,25人受伤。
  水上交通、铁路交通、民航飞行、农业机械、渔业船舶等行业全年均未发生事故。
  (二)分区域事故情况
  ①东营区:共发生事故35起、死亡6人,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指标的66.67%;发生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较大事故1起、死亡3人。②河口区:共发生事故5起、死亡2人,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指标的50.00%。③广饶县:共发生事故11起、死亡13人,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指标的130.00%;发生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较大事故1起、死亡3人。④垦利县:共发生事故9起、死亡4人,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指标的80.00%。⑤利津县:共发生事故4起、死亡16人,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指标的266.67%。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发生事故2起、死亡1人,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指标的25.00%。⑦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共发生事故1起、死亡1人,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指标的50.00%。⑧其他区域:共发生事故6起、死亡4人。

【内设机构和职能变化】 2015年6月1日,东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市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支队内部机构设置问题的批复》(东编办发〔2015〕49号),同意市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支队(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内部机构增设直属三大队,核定科级领导职数1名。2015年10月14日,东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所属事业单位编制问题的批复》(东编办发〔2015〕22号),局机关核增行政编制3名;市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支队(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核增事业编制3名,总数增至25名,人员结构为管理人员24名,工勤技能人员1名;市安全生产信息技术中心核增事业编制3名,总数增至10名,人员结构为管理人员2名,专业技术人员8名。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 各级党委、政府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将安全生产纳入考核科学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和部门目标管理体系,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考核,严明责任奖惩,做到职责到位、奖罚到位。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的比重,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和42个市有关部门签订2015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和管理承诺责任书,将全年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和事故控制指标分解下达到各级各部门、单位,年底市安委会办公室对各县区政府、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及市有关部门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和承诺责任完成情况,结合城市公共安全提升年专项行动开展情况逐一考核。

【政府安全监管责任落实】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全生产领导体系和监管责任体系、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构建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服务体系、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6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和3次市委常委会议都专题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事宜。具体工作中,重点突出四方面责任落实和安全生产制度建设:①落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在全省率先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共同担任主任的市安委会,建立安全生产工作专题述职制度,研究出台《关于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中充分发挥组织部门职能作用的通知》,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②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责任。市委办公室印发《关于实行市级领导联系督导基层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全市33位市级领导按照分工,每季度至少1次亲自带队,分别对44个镇街(开发区)基层单位进行联系督导,层层传达工作压力,推动基层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每位领导的督导情况全部以记录卡的形式存档备案。同时,严格执行部门领导带队检查情况网上公示制度,政府和部门领导干部带队督查情况全部上网公示。③落实行业管理部门监管责任。严格执行专委会专题会议制度,全市17个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召开行业专题会议5次,开展联合执法156次,集中解决一批重点难点问题。④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员工岗位责任。加大新《安全生产法》和国家安监总局年内出台的一系列规范规定的学习宣贯力度。建立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应知应会知识培训考试机制,开发网上考试系统,建立数字化安全生产知识题库,已组织开展两次危化品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集中轮训考试。与团市委联合开展“青春共筑城市公共安全”行动,倡议青年立足工作岗位,落实岗位职责,带头做到“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以实际行动参与城市公共安全专项行动。制定完善安全生产制度文件。以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制定《关于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联动机制的意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实施细则》《安全生产约谈制度》《安全生产举报管理办法》《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办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为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城市公共安全专项行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公共安全工作,2015年将城市公共安全专项行动作为市委、市政府“三大专项行动”之一,强力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打非治违和安全保障项目建设等工作取得新成效。特别是8月19日部署开展全市安全生产大检查深化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活动以来,突出“七大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力度,全市共派出各类检查督查组1854个,检查企业8860家次,排查整改隐患26110处,查处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单位614处。同时,坚持项目推动的原则,围绕改善道路交通通行环境、增强消防灭火能力、推动“科技兴安”等方面,累计投资12.1亿元,组织实施59个城市公共安全保障工程项目,建成57个,2个续建项目列入2016年重点建设项目。

【隐患排查治理】 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完善“企业自查自纠、专家现场诊断、政府挂牌督办、执法督促整改”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①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专项执法检查。市县两级都建立“大快严”集中行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大快严”集中行动联席会议办公室,抽调人员集中办公。至2015年底,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共派出各类检查督查组1095个,检查企业6959家,排查隐患11270处,整改9611处,其中一般隐患10949处,整改9325处;重大隐患321处,整改286处。共立案121起,责令87家企业停业整顿,经济处罚410.6万元。组织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专项执法检查,设计细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信息登记表、辖区和行业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信息汇总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自查自改问题和隐患登记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专项执法检查自查自改指令书等五张表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自查自改问题和隐患整改台账、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台账、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台账等三本台账,做到“一县区一册”“一镇街一册”“一行业一册”“一企一册”。②落实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对每处重大隐患均下达政府挂牌督办通知单,明确治理责任单位和督办单位,实行跟踪督办。全市共挂牌督办重大隐患60处,其中已整改完成28处,摘牌销号16处,提前整改完成申请验收2处,申请延期整改5处。省政府挂牌督办4处,全部整改完成。③完善隐患自查自报系统功能。在原有九个功能模块的基础上,新增地理信息系统(GIS)等2个功能模块,对生产经营单位实现地图化展示,更好地获取监管企业信息和直观效果。有3033家企业通过系统网上查报隐患18223条。④坚持政府购买安全服务。针对安全监管人员少、任务重、专业性不足等问题,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聘请专家和第三方安全服务机构参与安全检查和项目评审,提高安全检查质量,促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全年共支出专家费用近40万元。

【打非治违】 严格落实“四个一律”(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和经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一律关闭取缔;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一律按规定上限予以处罚;对存在非法生产经营建设的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并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对触犯法律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法律责任)和暗查暗访、交叉执法、拆除设备和强制停水停电等措施,坚持露头就打、从严查处、从快整治。严格执行每月打非台账由党政主要负责人共同“签字背书”制度,定期向市安委会办公室报备打非台账。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安全生产领域非法违法行为打击力度的通知》(东办字〔2015〕51号),提出强化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合执法,注重与司法和纪检监察机关结合强化源头治理、创新手段措施推进信息共享、开展录像执法和公开曝光、落实安全生产“黑名单”管理、严格事故查处严肃问责等多项整治措施。全年查处取缔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单位614处,按规定对1名乡镇主要负责人作出免职处理。

【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省率先开展提高安全环保水平促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对化工生产企业实行安全、环保评级和综合评价,即“两评级一评价”。对评级为“优”等的企业重点支持,评级为“中”等的改造提升,评级为“差”等的淘汰关闭,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淘汰20%以上的落后企业,从根本上提高全市化工行业发展水平。截至2015年底,参与评级评价的694家化工生产企业的安全、环保、节能“三评级”工作全部完成和综合评价“一评价”工作基本完成。

【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 各县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网格组织管理架构全部建立,“定格、定责、定人”等“三定”工作全部完成,所有村居(社区)都落实安全生产协管员和相应工作经费。拟定实名责任人员“五到五查五问一帮”(五到即:重大节日、敏感时期必到,企业负责人变更、较多职工更换必到,重要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变更、重要作业过程必到,应急救援演练必到,发生事故必到;五查即:查企业制度制定和落实情况,查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查全员培训和应急演练情况,查重大危险源监管措施落实情况,查有无重大变更和改变原正常生产运行秩序情况;五问即:问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制度制定及落实等情况,问安全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法律法规及上级文件精神执行情况,问员工安全培训教育、持证上岗、应急演练和岗位安全技能掌握情况,问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问“三违”行为处理和事故责任追究落实情况;一帮即:帮助企业解决安全生产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的职责界定,编发《安全生产工作实务》。为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在建立起政府及其部门网格化监管“外网”的基础上,实行政府监管“外网”向企业管理“内网”的延伸、衔接、融合,指导督促企业开展企业内部的网格化和实名制管理,细化厂区责任网格和网格责任人,明确每台设备、每套设施的实名制责任人。全市有3196家企业实行实名制管理,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95家。

持续加大打非治违工作力度,强化联合执法,严格落实停电、拆除装置等强制性措施。图为打非现场(市安监局供稿)

【宣传教育和培训】 ①扎实开展全员教育培训,全年培训企业员工12万人次以上。同时重点加强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全部由培训机构培训,实行微机考试,严把培训考核关,严格执行依法取得有关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2015年共培训考核发证12665人,比2014年增长12.26%。②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举办安全生产宣传咨询、安全文化书画摄影作品评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竞赛答题、安全事故警示教育等10项重点活动。各级各相关部门、企业、社区也结合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集中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安全理念、安全文化的深入宣传和广泛普及。市安监局获全省安全生产月优秀活动单位称号。③开展新《安全生产法》宣贯活动。市安监局邀请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为东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新《安全生产法》专题辅导报告,并将专题辅导报告刻录光盘1000盘,免费发放学习。④组织举办各类安全培训班,6月27~30日,在东营蓝海大饭店举办全市注册安全工程师相关业务知识培训班,全市安监系统(市、县区、镇街)的安监工作人员共近200人参加。9月24日,举办全市石油化工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共有160余家企业、200余人参加。

【基层基础工作】 ①健全基层安全监管机构。各县区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东发〔2013〕15号)要求,所有乡镇、街道全部配备落实副乡镇级安监站长,工作人员均在3人以上。②加强执法监察队伍标准化建设。以每个乡镇、街道10万元的扶持补贴标准,已连续三年投入400万元加强乡镇、街道安监队伍执法装备建设,其中2015年投入200万元。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均扶持补贴一遍,全市各大队、中队全部达到执法监察队伍标准化建设要求。③壮大安全监管队伍。一次性为市县两级安监队伍配备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以上学历的化工、机械、安全工程等专业人员41人。④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447家工矿商贸企业创建为三级以上标准化企业,其中危化品生产企业230家,非煤矿山、烟花爆竹、机械、冶金等其他企业247家。⑤加强安全社区建设。2015年组织申请2个全国安全社区和2个省级安全社区参与复评。

【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监管】 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烟花爆竹批发企业13家,常年零售店131家。①开展非煤矿山专项治理行动。强化对物探、钻井、测井、录井、井下作业等作业过程的监管,严格落实防火、防爆、防中毒等生产环节的安全标准和规范要求;开展“三项监管”(专家“会诊”监管、风险分级监管和微信助力监管),督促胜利油田对23家非煤矿山全部实行风险分级,录入监管人员微信186条,对达不到2万吨/年的粘土矿予以关闭取缔。②开展烟花爆竹“六严禁、两关闭”(严禁经营超标、违禁、非法产品,严禁超许可范围经营及向零售点销售专业燃放类产品,严禁在仓库存放不属于烟花爆竹的爆炸物等危险物品,严禁将执法收缴的产品与正常经营的产品混存,严禁储存超量、堆放超高以及通道堵塞,严禁购买和销售未张贴流向登记标签的产品;关闭存在“下店上宅”“前店后宅”等形式与居民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的零售点,关闭与人员密集场所和重点建筑物安全距离不足、集中连片经营、在超市内销售、未按规定专店销售的零售点)行动。定期召开烟花爆竹专业委员会联席会议,切实做好春节、元宵节及高温雨季等重点时段的安全监管工作,对全市13家批发企业、131家常年零售业户和680余家临时零售摊点进行拉网式排查,查缴不合格烟花爆竹182箱;开展常年零售业户“两关闭”专项行动,关闭“下店上宅、前店后宅”及与人员密集场所和重点建筑物安全距离不足的常年零售店28家。③开展涉氨制冷企业安全评估,组织住建、国土、规划、工商、环保等部门对全市31家涉案制冷企业进行安全评估,争取省级涉案制冷专项资金50万元,消除整改安全隐患387条。④开展粉尘防爆企业专项治理行动,举办粉尘防爆安全监管培训班,讲解通风除尘、禁火清扫等粉尘防爆知识,对113家涉粉企业的290余名监管人员进行培训,查找消除隐患321处。⑤开展有限空间、煤气发生炉专项治理行动。针对工贸行业有限空间作业点多、面广、量大、确认难的特点,对全市工贸行业企业的212处有限空间进行汇总统计,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做好煤气发生炉的专项治理,引导拆除煤气发生炉2座。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监管】 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281家,使用企业7家,经营企业1233家。全国60个危化品重点县中东营市占3个,山东省30个危化品重点县东营市占4个。①开展危化品建设项目安全审查和安全生产、经营、使用许可证发放工作。共对57个项目进行安全条件审查,对60个项目进行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对47个项目进行竣工验收;办理发放危化品《安全生产许可证》103个(其中,新办26个,延期39个,变更30个,延期变更8个)、经营许可证101个(其中,新办18个,换证47个,变更11个,变更换证25个)、使用许可证4个。②开展危化品安全检查。对春节期间坚持生产的85家企业和停产的191家企业分别提出防范要求,督促企业对生产装置进行一次系统检查;对全市489处罐区进行专项检查,发现并整改隐患1281项;对危险化学品企业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整改问题572项;开展危化品企业专项整治,检查危化品企业738家次,发现问题和安全隐患3859处。③开展危化品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至2015年底,全市有230家危化品生产企业通过三级以上安全标准化达标验收,其中有22家企业通过二级安全标准化达标验收。④吸取“8·31”滨源公司重大爆炸事故教训,开展危化品攻坚提升工作。对全市涉及重点监管化工工艺的104家企业、重点监管危化品的266家企业、重大危险源的244家企业的自动化控制情况进行排查摸底和登记造册,部署开展危化品企业本质安全状况评估,对存在问题督促整改,对不符合要求责令改造提升;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域内的13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关闭29家小化工企业;对全市在建危化品项目逐一核查,按照企业名称、地址、法人、联系方式、“三同时”(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审查情况、涉及“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化工装置、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装置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情况、开展HAZOP情况、未批先建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建档。对28个未批先建项目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通报并全部下达停止建设执法文书;对34家试生产和14家检维修企业由县区派出驻企监督员进驻企业,加强监管;“8·31”滨源公司重大爆炸事故发生后组织已取证的281家危化品生产企业及43家其他化工企业的904名负责人分批次到“8·31”滨源公司重大爆炸事故现场接受警示教育;邀请专家对全市危化品企业分管特殊作业审批的公司负责人和安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共588人进行特殊作业规范培训和考试。⑤做好危化品管道整治工作。聘请有关专家,对胜利油田油气集输总厂东营原油库周边占压问题进行联合整治,对发现的不符合安全距离要求的13处院落移交东营区政府予以拆除和停用;开展油气管道隐患整治,向胜利石油管理局、潍坊输油处、广饶县、垦利县、利津县、东营区等6单位下发油气管道重大隐患挂牌督办通知,共挂牌督办328处;向东营区、广饶县、垦利县、利津县等4单位下发较大隐患挂牌督办通知,共挂牌督办88处。

【职业卫生监管】 2015年,以督促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为主线,着力抓好用人单位基础建设、宣传教育培训、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卫生“三同时”、技术服务机构监管等重点工作。①深化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全市共有906家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实现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达标。②深化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以《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为载体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注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浓厚氛围。委托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机构,分类、分期、分批、分地举办职业卫生培训班,全市共举办培训班26期,发证2130人。③深化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全市完成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2152家,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78085人,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逐步实现常态化、规范化。④强化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全年全市共完成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241个,其中,预评价备案、审核45个,设计专篇审查41个,竣工备案、验收155个。⑤强化职业卫生执法监察工作。按照依法治安和重监管、严执法、抓典型、用重典的工作要求,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全市检查用人单位415家,下达执法文书230份,发现问题820项,责令当场整改336项,责令限期整改464项。⑥强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管。以“技术服务客观真实性”、技术报告信息公开和技术报告规范性为重点,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监督检查。全市新发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丙级资质1家,组织20多名技术人员参加省局举办的培训班。探索建立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体制,建立技术服务行业自我约束和健康发展良性机制。

【执法监察】 2015年,下大气力抓好执法队伍建设、执法质量提高、执法工作深入、执法机制完善等工作措施落实,量化落实各级执法监察责任,市支队将66家企业作为日常执法检查及督查性检查企业,严格执法,重点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专项执法检查和打非治违。全年市、县、乡三级执法队伍共执法检查生产经营单位5117家(次),下达整改指令书4656份,督促整改各类事故隐患12800余条,办理各类违法案件40起,行政处罚430.5万元。其中,市支队检查生产经营单位256家(次),下达整改指令书245份,督促整改各类事故隐患1561条,行政处罚221万元。强化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挂牌工作,完成市级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挂牌、督办、验收等任务。强化举报核查,对省局转办和自行受理的62起群众举报及时逐一核查:其中非法违法类38起、安全隐患类22起、安全事故类1起、职业卫生类1起;转办省局举报10起,转办地方群众举报52起;62起举报全部查处,查办率100%;及时向实名举报当事人反馈情况,受理核查率100%,实名回复率100%。

【事故应急处理】 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以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联动机制的意见》(东办发〔2015〕54号),完善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整合各方应急救援力量,依托公安消防大队和全市7家省级应急示范点和大型企业,建立专职和兼职救援队伍,小型企业均与邻近的专职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从政府层面制定修订安全生产综合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24个,对全市2272家企业的应急预案进行审查备案。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周活动,举行县区级以上部门大型综合演练11起;全市共组织举行各类演练770余场次,参加演练及观摩人员4.3万余人。完善安全生产信息预警机制,气象部门及时发布重要天气预警信息,安监、海洋等部门第一时间通过预警系统平台向各级各相关部门负责安全生产人员和重点监控企业负责人发布预警信息40余次,编发安全提示短信6万余条,有效防范灾害性天气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影响。

东营市安全评价机构一览表

东营市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机构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