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8&rec=110&run=13

【概况】 2013年,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坚持“用智慧服
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总部+特色基地+研发平台+示范项目”的空
间布局,加快推进市校院所的紧密合作,完成“一年打基础”的主要任务。
管理运行体制逐步完善。到岗领导干部及处室负责人9名,选调博士5人、
业务骨干4人,研究院功能基本构筑完成。推进研究院院务委员会筹建和名
誉院长的聘任工作,院务委员会和名誉院长建议方案上报省科技厅。商科技
厅同意,经市政府批准,设立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首届专家委员会,
委员会由新型城镇化与环境改善、特色生态农业、低碳制造业、城市与环境
可持续发展、能源节约与创新、人的健康与成功等领域的27名知名专家组成。
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对研究院管理中
心的职能定位、专项经费及市校合作等工作做出批示。市编办批复《关于山
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职责的请示》,管理中心的职责
任务进一步明确:组织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开展工作,研究黄河三角洲区域建
设和发展重大技术、经济、社会问题,为党委、政府及有关方面提供咨询服
务;组织、协调、推进市与高等院校、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全面战略合作事项;
承担合作高校院所在东营市建立的实体性研发、培训、管理等工作机构的组
织协调服务工作;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创新、创业、创意园区建
设,组织实施重点领域创新示范项目;承担研究院公共信息、人才、科技服
务和投融资平台建设管理工作,促进市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的人才、技术、产
业、信息交流;负责推进与高校院所的科技与创新成果转化实施工作;承担
研究院科研管理和入驻团队、科技人员招聘服务工作等。

【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研究院总部的规划设计、施工调度、融资保障等工
作,总部建设初具规模。研究院功能区建设得到市委、市政府重视,市政府
两次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研究研究院功能区划转及容积率调整后续事宜。开
发区给予研究院基础设施建设较大支持,研究院功能区项目被纳入东营经济
技术开发区2013年春季重点开工建设项目和全市2013年黄蓝经济区建设重点
推进项目。至2013年底,“黄河三角洲硕士研究生培训中心”“生态谷讲堂”
“院企协同创新服务中心”的装修施工接近尾声,总投资1200万元,多家单位
签约入驻。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厦2013年2月开工建设,完
成投资2500万元。

【特色基地建设】 2013年重点推进6个基地的策划和建设。①中科院黄河三
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在建成一期试验用房400平方米基础上,2013年投
资2043万元,完成1200平方米综合楼、主观测场和潮间带观测场等建设,配
备1000万元的科研仪器,初步搭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立体观测体系。先后
有科研人员100余人次入站工作,实施科研课题20多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
②中国农科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野外环境观测站。项目计划总投资4616万
元,主要建设综合实验楼一栋,功能实验室8栋,展示分析中心3栋。2013年
完成了综合实验楼和功能实验楼的建设。③推进建设黄河三角洲特色农业创
意基地。由管理中心牵头,东营农高区给予支持,联合东营市农业科技信息
协会,依托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
高校院所,在农高区布局建设。该项目计划占地面积1000亩,完成初步规划
设计,与农高区签署《合作共建黄河三角洲特色生态农业创意基地框架协议》。
目标是建设成为集高校院所农业科研示范基地、耐盐能源作物与经济作物种
质资源实体库、转基因能源作物种质繁殖基地、非转基因特色作物种质资源
基地、企业健康农庄基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科技园区。省科学院
在基地开展了椒样薄荷等试验推广。④东营国际海洋石油工程创新园。计划
整合区域石油工程技术资源,加强与国际相关资源的匹配,在东营开发区规
划建设特色主题创新园。2013年完成项目建议书的修改。⑤推进建设黄河三
角洲特色林业创意基地。与山东农业大学、中国林科院等开展合作,在东营
区六户镇规划建设。完成概念设计方案。目标是建设成为集黄河三角洲特色
生态林业种质创新、林业生物质能源、林业生态治理、休闲观光林业及文化
创意基地于一体的林业产业创新基地。⑥推进县域城市创新综合体建设。重
点与利津县政府开展合作,规划设计《利津县创新广场概念性规划方案》,
后续工作在推进中。同时,应宁津县委县政府邀约,协助规划设计“宁津县
创新广场”项目,项目总占地400亩,计划2014年动工建设,完成规划修祥设
计。该项工作对于探索研究院服务黄河三角洲全区域创新活动,具有积极示
范意义。

【市校院所合作】 ①成立推进合作领导小组。2013年5月8日,市政府印发
《关于成立推进市校院所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东政办字〔2013〕43
号),公布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市领导等为副组长,发改、科
技、财政等18个部门、单位组成的东营市推进市校院所合作领导小组,并确
定在研究院管理中心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推进落实。2013年研究
院加大与山东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中科院烟台所、聊
城大学、青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
业大学等一批重点合作高校院所的联络沟通,掌握了一批创新资源。②开展
市校院所共建实体型机构建设政策研究。开展市校合作建设实体型创新机构
调研,草拟指导意见,并报市政府审阅。经市校领导反复对接沟通,天津大
学、青岛大学、聊城大学与东营市共建研究机构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加强
与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的合作,就市校开展全面合作及推动建设实
体性合作机构进行多次对接洽谈,代市政府草拟合作框架协议,报市政府审
阅。

【院企合作】 研究院坚持把联合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作为工作重点,取得初
步成效。2013年,筹建首批5家院企联合研究机构: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
究院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动物疫病智能预警
防控技术研究所、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特色农业创意中心、黄河三
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雷电预警技术研究所、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水环境治理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另外,与新发药业、宏宇橡胶、胜星化工等
企业达成组建联合研究机构的意向。

【人才集聚与培训】 ①推动高端专家队伍建设。2013年,市政府批准成立
由工程院院士顾心怿为主任,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领域27名专家组成的研究
院首届专家委员会。根据研发创新需要,另聘请特聘专家11位。推荐两名特
聘专家申报第三批“黄河三角洲学者”。②探索构建人才培训平台。至2013
年底,与东营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高校院所9家。为发挥好合作高校院所
的师资优势,培训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研究院组织筹建黄河三角洲硕士研
究生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办学条件建设进展顺利。2013年管理中心与山东大
学、中南大学、聊城大学合作开展多个学科领域专业硕士招生工作。中南大
学招生30人,已展开课程培训;山东大学报名79人,聊城大学报名61人,已
完成全国联考。③筹划开设“生态谷讲堂”。学习借鉴齐鲁大讲堂、姑苏大
讲堂、世纪讲堂等做法,向市政府和开发区提出开设“生态谷讲堂”的建议。
“讲堂”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是研究院联合高校院所共同服务社会的窗口。
至2013年底,讲堂设施装修工程基本完成,先后与山东大学、青岛大学、聊
城大学结合,拟制“生态谷讲堂”的讲师名单。④探索区域专业人才协同创
新管理模式。收集全市81位博士相关信息,建立运行了博士QQ群,初步搭建
起博士信息交流平台。经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科
协、胜利油田组织部等部门会商同意,拟联合发起成立东营博士联谊会,有
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研究及信息交流活动。⑤探索
内部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模式。研究院管理中心专业技术人员集中,涉及生态、
化工、石油、农业、经管等多个专业领域,管理中心探索专业人才培养使用
的“一岗三责”“一员多能”模式。要求每位专业型人才都要承担“岗位职
责、联络职责、课题研发职责”三个职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项目策划与实施】 ①编制研究院项目指导计划。首批19个项目列入2013
年研究院管理中心指导计划;将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的《山东大学国家大学
科技园东营分园规划建设项目》等7个项目列入2013年管理中心市校院所合作
项目计划。②推动重点项目实施。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恢
复与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完成中期考核验收。研究院管理中心与中科
院地理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德国宇航局遥感中心共同实施国际合作项目《三角
洲地理环境变化综合探测与模拟合作研究》,完成首期现场考察,并与德国
宇航局课题组签署合作协议。研究院组织华南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康
普善药业等申报的项目“大动物疾病高敏度传感实时预警技术及装备的研发
与应用”上报科技部,争取列入2014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③组织申报各类
项目课题。先后与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沈阳环科所、清华大学等高校
院所联合,组织申报“黄河三角洲椒样薄荷盐地种植及精油提取技术”“黄
河三角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复合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
“黄河三角洲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研究”“储能式太阳能充电站在智能公交系
统中的集成应用与研究”“黄河三角洲暗管改碱、地力培育、稳棉增粮技术
集成与模式创新示范”等一批科研项目,并获得省黄蓝资金、省级黄河三角
洲地区人才发展资金、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市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
金、开发区应用技术研究资金等多项支持。至2013年底,研究院累计承担各
级各类研发、人才等项目2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