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的实践与思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19&rec=6&run=13

市委政策研究室(2004年11月5日)

淄博工业已走过百年历史。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同全国其他老工业城市一样,我市也经
历过各类矛盾和问题集中爆发的困难阶段。1998年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励精图治,攻坚
破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冲破徘徊局面,逐步完成了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回顾和总结这些年
来的做法和经验,对于进一步加快经济强市建设,确保实现“两提前、一率先”的奋斗目标,
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的历程
淄博是国内较早依托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城市。上世纪初,伴随着煤炭工业的发
展,我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一五”末,资源产业占全市国民经济的比重
为53%。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依据我市的资源优势和工业发展条件,陆续迁移和投资建设
了山东铝厂、新华制药厂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和冶金为主体的重工业基础。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以胜利油田开发为契机,通过齐鲁石化建设,工业结构开始由以
资源开发为主转向石油化学工业。进入80年代后,以齐鲁乙烯建设、乡镇企业发展为基础,
逐步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以传统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基础和原材料工业为支柱,新兴
产业和产品粗具规模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1985年, 全市轻重工业比例为28.06∶
71.94, 全民工业与集体工业之比为76.6∶23.4。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拥有量曾占到过全省
的1/4, 工业产出总量长期占到全省第二位,用电量全省第一位。70年代,煤炭、铁矿石、
铝等工业产品的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的1/4、1/2和100%。
但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资源的日益枯竭,老工业城市特有的深层
次矛盾开始逐步显现。到90年代中期,淄博经济滑入历史低谷。1995~1997年连续三年GDP增
速在10%以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年的时间,我市GDP与烟台市的差距由少58亿元拉大到
少177亿元,与潍坊市的差距由少49亿元拉大到少220亿元,与济宁市的差距由多51亿元缩小
到多1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全省第五位下降到第六位。全市工业呈现出“两大两低”“三
多三少”及“两大矛盾加剧”的现象。
“两大两低”即:一是国有资产存量比重大,资产质量差、经济效益低。1998年,我市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比重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比重为61.52%。当时,所有大中型国有企业中,
厂龄在40年以上的占43%, 因投入不足,企业资产质量每况愈下,仅破产、停产半停产国有
企业的资产达58.2亿元,约占资产总额的11.4%。全部企业资产净值率为63%,资产利润率为
2.18%, 其中地方国有企业资产利润率仅为1.4%。1998年与1988年相比,全市国有企业实现
利税增幅回落33个百分点, 利润减少4.5亿元,产值利税率由28%跌落到10%,全市工业企业
利润、利税增幅在全省处于后三位。二是技术改造欠账大,积累少、投入低。我市工业企业
总资产当时在全省17个地市中位居第二位,但技改投资仅居中游,主要装备达到80年代末期
国际先进水平的不足20%,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纺织行业。1990~199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
均增长19.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17个地市倒数第二位。
“三多三少”即:困难企业多、下岗职工多、历史包袱多;龙头企业少、名优产品少、
新经济增长点少。 1998年全市国有企业亏损面达到52.3%, 其中地方国有企业亏损面达到
55.8%。高峰时期我市有十几万职工下岗,有近10万名离退休职工,每年需要支付养老金6.5
亿元, 是全省负担最重的城市。1998年底,全市地方国有资产账面负债率为73.2%,高出全
省8.9个百分点, 各类企业不良贷款11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2%,累计欠息54亿元,被省各
家银行列为“金融风险区”。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不足50家。80年代的一批名优产品随着企业
陷入困境而失去市场竞争力, 名优产品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15%。 全市
2000多种产品中,畅销产品占不到10%,90%以上的产品处于饱和状态。“七五”“八五”期
间新上的电子、塑料、纺织等新型行业全面亏损,其他新型行业没有大的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从零起步,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0%左右。
“两大矛盾加剧”即:资源与发展的矛盾、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加剧。经过多年的开采,
到1998年,我市煤炭、铁矿石等主要资源已近枯竭,大批企业需要进行产业转移;水资源严
重短缺,全市年缺水近5亿立方米。1998年以前,全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不足100天,二
氧化硫、大气总悬浮微粒和烟尘、废气年排放量均居全省首位,曾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
之一。
围绕老工业城市转型,历届市委、市政府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2000年以前,针对老工
业城市固有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全力以赴抓改革、全力以赴抓调整,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冲出徘徊局面。2000年以来,紧紧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全方位对外开放,大规模招商引资,
突出发展主题,以发展促调整,促进经济社会进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轨道。去年以来,认真
贯彻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实行大改革、大开放、大投入、大调整,狠抓上新创新和环境建设,
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我市经济增速近几年持续攀高。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老工业
城市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基本得到解决,各种困难局面和制约因素根本扭转,我
市从总体上实现了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具体表现在:
一是结构性矛盾得到了初步解决。从行业结构来看,已经改变仅仅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的
格局, 实现了支柱产业的更新升级。从50年代煤炭工业占工业总产出的65%,70年代、80年
代石油加工业占40%左右,到目前已形成了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17.9%、化学工业和原材料制
品业占16.74%、石油加工占15%、纺织占10.4%、机械加工业占8%多业并举发展的格局。从产
品结构看,产品技术档次有了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达到340亿元,占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4%,列全省第四位;全市共有73个产品获得
省以上名牌称号, 数量列全省第二位,名牌产品企业产值达到540.4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
企业总产值比重的36.18%;30多种(类)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多种(类)产品市场占
有率居全国第一,乙烯、氧化铝、解热镇痛药、医疗器械、陶瓷等产品在全国具有重要位置。
从企业结构看,大企业集团的带动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03年限额以上企业共1412家,
比1998年增加559家, 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12家,比1998年增加8家,有7家企业进入全
国工业企业500强。 从装备结构看,全市地方企业基本完成了新一轮技术改造,其中主要装
备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的占26%,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40%。人才结构、市场结构、资本结
构都有了显著变化。
二是体制及机制性矛盾得到了根本性扭转。2003年末,全市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比重占全
市工业固定资产比重已降低到24.7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不足30%
提高到2003年的53.84%; 经省政府批准的规范的股份公司达到138家,全市有12家企业14支
股票在境内外上市,上市公司数量和股票个数均居全省第一位。
三是困难企业多、下岗职工多、历史包袱多的局面基本得到扭转。到2003年末,全市工
业企业亏损面下降到7.8%;下岗职工人数大幅下降到2万人左右,全市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3
%, 所有离退休职工已纳入社会保障范畴; 到2003年底, 冲销银行呆坏账30亿元,债转股
25.87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了15个百分点,全市国有企业账面负债率下降了7个百分点。
四是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2003年,国有资产净值率为59.2%,资产利润率为5.03%,
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达到了4.71%;2002~2003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利税增幅达
到全省各城市前列,2003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66亿元,是1998年的3.7倍。
五是制约淄博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取得重大突破。淄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
全国平均水平的13%, 随着引黄工程等一批水利设施的建设,全市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局面得
以改善;固定资产投入有了较快增长,从2000年开始,淄博连续三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
始终高于40%, 超过全省平均增长水平;污染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到2003年,共关停并转城
区重污染企业500余家,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连续三年突破300天;在产业布局上,经济资
源已由“散、乱、小”逐步向工业园区转移,园区内的工业总产值比重已占到全市工业总产
值的40%以上。
总之,经过短短十年时间,淄博成功实现了老工业城市转型,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新的
历史阶段。200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境内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其中地方财
政收入达到4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3亿元,同比增长17.5%;地方财政
收入33.28亿元,同比增长33.4%;固定资产投资387亿元,同比增长42%。
二、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的主要做法
淄博老工业城市成功转型,关键在于历届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矢志不
移抓改革,持之以恒抓调整,千方百计抓投入,协调推进促稳定,综合整治抓环境,进行了
一场全民参与、重点突破、综合推进、协调发展的“攻坚战”。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牢牢把握改革主动权,努力破解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改革是解决老工业城市各
种问题和矛盾的根本动力。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历届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改革不放松,在
困难面前不低头,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胆略,化解了转型中的一个又一个矛盾,克服了一个又
一个困难,许多改革举措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牢牢把握了改革的主动权。我市在全
国最早对乡镇企业实施了股份合作制改革,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1997
年以前在全市全面铺开了公司制改革和资产重组。特别是1994年我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8个
“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以来,通过整体改制、分块搞活、产权转让、破产重组、兼并联
合、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初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到1997年底,我市经省政府
批准的规范的股份公司达124家,占当时全省总数的1/3。1997年11月,齐鲁石化公司兼并淄
博化纤总厂和淄博石油化工厂,成为全国最大最成功的企业兼并案,盘活资产15.5亿元,转
化债务36.5亿元。
199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围绕解决淄博经济转型的难点问题,
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是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撤销了13个工业
管理公司(局) ,组建了机械、化工、电子、纺织、轻工、建材等6个行业管理办公室,规
范了医药、 煤炭两个工业管理局,并先后下放了105家市属企业,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运行
规律的新型工业管理体制。二是改革了区县财税体制。结合下放工业管理权限,按照“谁管
理、谁受益”的原则,调整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区县发展区域经济的积极性,形成
了特色明显、地位突出的板块经济格局。三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实施企业战略性重组。
1998年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32家带动性强的地方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和隶属关系界限,进
行了资产重组, 组建了32家重点企业集团。几年来,全市共破产兼并115家企业,优化盘活
不良资产103亿元。 四是全面推进企业“二次改制”。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
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突出抓了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经营者持大股、企业
法人交叉持股等工作,使国有资产从一般性行业中最大限度地退出。进一步建立完善公司法
人治理结构,建立多元化分配机制和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五是构筑
起了国有资产运营体系。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对新华集
团、大成集团实施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组建了淄博工业发展有限公司,各区县相继成立了
公有资产经营公司,构筑了“市国资委—资产经营公司—企业”的三级公有资产运营管理体
系。六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出台扶持政策,坚持抓好“四个一批”,
即优化政策环境催生一批、 招商引资引进一批、 骨干带动壮大一批、产权改革转换一批。
2002年以来, 全市新增私营企业1.24万家,目前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7万家(户),私营
企业2万家。
(二)牢牢把握结构调整这一主线,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换代。结构层次不高、竞争力不
强是老工业城市实现转型的最大障碍。特别是随着原有资源的逐步枯竭,淄博经济结构转型
压力很大。为此,淄博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大力实施结构优化战略,
在巩固发展原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在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布局结
构等方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工作。在行业结构调整上,敢于“断臂求生”,在巩固提升传统
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培植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等新兴产业,促进了行业结构的新变
化。“九五”期间,重点培植壮大六个支柱产业和十大拳头产品以及十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突出培植优势产品群体。2000年后,坚持“三个层次、四个一批”的结构调整主线,高新技
术产业发展迅速,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壮大。2002年,又提出了“十五”后三年建设“五个基
地、培植十大优势系列产品”的调整思路。经过多年持续调整,目前已形成化工、建材、纺
织、机械地位巩固,新材料、医药、化纤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的行业结构新格局。我市石化
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建筑陶瓷成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之一,日用陶瓷成为全国五大产
区之一,被列为全国首批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在产品结构调整上,狠抓产学研联合和技术开
发体系建设,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工作。从1986年至今,全市完成技术开发项目9198项,
其中开发新产品7143种。 完成项目中达到国际水平的296项,填补国内空白的1092项,达到
国内先进水平的2689项。目前,所有大型企业集团都建立了研发机构,中小型企业都有技术
依托院校和科研单位。全市现有省级以上技术开发中心17家,其中国家级4家,世界500强企
业日本旭硝子株式会社在我市建立了全球性技术研发中心,淄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博
士后工作站” ,全市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2%以上。发展高新技
术企业201家,东岳集团的2000吨离子膜、鲁泰公司的6万锭卡磨纺等一批新产品、新工艺达
到世界一流水平。争创名牌产品也是我市实施产品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围绕
名牌产品进行资产重组,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加强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整顿经济秩序等措
施,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目前,新华医药、华光陶瓷、
兰雁服装等三个商标获得全国驰名商标称号,“格蕾芬”牌衬衫、“清田”牌农用聚乙烯大
棚膜获得中国名牌称号,还有71个山东名牌产品,16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称号,数量居全省
第二位。在企业结构上,我们始终贯彻“抓大活小”的原则,通过强强联合、强弱兼并等多
种形式,努力培植了一大批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集团,在齐鲁石化、山东铝业、新华制药等
大型企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涌现出了万杰、博汇、山玻、东岳、鲁泰、工陶等一大批具有较
强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全市1412家规模以上企业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256家,
实现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65家, 其中过亿元的17家,有22家企业进入2003年全国1948
家大型企业行列,有16家跻身全省工业200强。全市“百强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
利润分别相当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0%、65%和68%。在企业技术结构上,针对老国有企
业多、技术装备水平低的问题,明确提出以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全力进行企业技
术改造。从“八五”开始,先后实施了“腾飞计划”“五工程”“三四三”计划,进入“九
五”后,重点实施了以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的“61020工程”,
2000年以后相继实施了“三工程”以及现在的“双百工程”。1998年以来的六年间,共完成
更新改造投入550亿元, 主要企业的关键设备基本上完成了新一轮改造。目前,全市60%以
上企业的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布局结构上,
着力克服组群式城市带来的资源集中度低、环境治理难度大、布局分散等问题,出台了加快
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以园区建设为龙头,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的
发展思路。 六年间,先后投入100多亿元用于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以高新
技术开发区、 齐鲁化学工业区以及5个省级开发区为主的经济布局框架,搭建起了经济发展
的新平台。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已有各类企业2598家,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64亿元,
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经济综合实力名列第二十二位。
(三)紧紧抓住投入这个关键,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在老工业城市转型中,上新创新、
加大投入是重要一环。只有增量投入,才能激活存量资产,实现结构升级和产品换代。多年
来,无论经济形势多么严峻,企业生产经营多么困难,市委、市政府都坚定不移地把投入作
为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来抓。一是把握好投资方向,狠抓“项目库”建设。几年来,坚持将
新的投资方向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两个重要领域,围绕这
两个领域建设“项目库”。2000年,开始实施“三工程”。市里每年重点抓30个投入大、对
淄博经济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集中各类资源进行投入。到2003年的四年间,共安排“三工
程” 121项,总投资269.2亿元,目前已有86个项目竣工投产,年增产值能力28l亿元,成为
全市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04年,根据形势变化,实施了“百项重点项目”工程,
共安排重大项目100个, 总投资额240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430亿元。
这些项目中,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34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66项。二是积极完善
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企业是投资主体。政府重点在创造良好环境、制定激
励政策、协调各方等方面上下工夫,并建立相关的工作机制。建立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定
期或不定期召开项目推介会,制定项目投入奖励政策,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项招商活动,
帮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积极争取利用国家和省里的各项资金支持等。市高新区还
建立了资本金为5000万元的风险投资公司,市及各区县都建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最近,
市政府组织召开了银企合作洽谈会, 一次签订协议贷款金额194.17亿元, 意向贷款金额
150.76亿元。 我市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工作取得较大成效。通过股市直接融资75.39亿元,目
前,全市还有20家企业接受了境内外券商的考察和上市辅导。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几年
来,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并实行了严格的招商引资工作责任
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加大考核的奖惩力度,成立了专门的招商机构,在全市形成
了“市外都是外、全民抓招商”的热潮。充分利用我市工业基础雄厚、存量资产大、配套能
力强的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开展园区招商、重点项目招商、大企业招商、会展招商和以外引
外,每年组织两次以上的境外招商活动和多次境内招商活动,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三年保持了
50%以上的增长。2000年以来,我市实际利用外资已累计达到14.5亿美元。2003年,全市规
模以上外资企业136家,实现销售收入121亿元。今年1~9月份,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增
幅达到71%。
(四)紧紧抓住社会稳定这一突出环节,实现了经济转型期的社会平稳过渡。老工业城市
转型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各类问题集中暴露时期。能否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关
系着能否顺利实现经济转型,更会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安宁,关乎政府的威望和党的形象。
近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深化改革、加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
的同时,把社会稳定作为突出环节来抓,有效化解了各种矛盾和突出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大局,为实现经济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是成功地解决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成立
了市长任组长的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两级负责、三级管理”的就业组织网络,并
明确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原则,实行了严格的目标管理。在具体做
法上,采取了“六个一批”措施,多方位安置下岗职工。即:通过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实
施兼并破产,人随资产“分流一批”;企业恢复发展生产,创办新的经济实体,组织下岗职
工重新上岗, 原地“消化一批” ;下岗职工由基本生活保障转到失业保险保障,实行社会
“失业一批”;通过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吸纳一批”;通过落实优惠政策,鼓励
下岗职工“自谋职业一批” ; 对年龄较大再就业难的特殊群体,通过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
“保障一批”。“九五”期间,对破产企业坚持“先安置后破产”原则,优先考虑职工的出
路,并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优势企业整体接收。我市破产企业中,有70%以上的失业职工实现
了在原企业上岗。同样,在资产重组、企业改制、公有制经济退出过程中,也要求企业优先
制定职工分流安置意见,避免把职工推向社会,依托这些资产实现就业再就业。几年来,累
计有18.3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再就业率都保持在50%以上。二是健全保障机制,有
效开展了对弱势就业群体的帮扶工作。市委、市政府几年来先后出台了四个政策性文件,通
过加大资金投入、税费优惠等政策,保障弱势群体权益和基本生活。建立了失业保险和下岗
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制度。 1996~1997年累计为31万人次的困难企业职工发放生活救助金
3500万元, 1998年以来累计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4.9万名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
1.45亿元。为破产企业职工和社会失业职工发放失业保险金1.4亿元,保障了2.5万名社会失
业人员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特别是针对“4050”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及时将工作重点转
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上,开展了弱势群体的有效帮扶。三是妥善化解了一批事关稳定大局的
重大事件。 淄博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初创于1993年3月,到1998年,上柜交易股票56支,
登记股民55万多人,是全国创办最早、挂牌企业最多、融资额最大、股民人数最多的场外证
券交易市场。 淄博农村基金会融资总额21.23亿元,仅淄川区融资本息就高达16.5亿元,其
融资额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随着国家防范金融风险政策的出台,对基金会和自动报价系统
进行了关闭。这两项工作共涉及近百万地方百姓,成为淄博改革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
突出矛盾。市委、市政府在巨大压力面前,不退缩,不等靠,采取“稳定一头、解决一头”
等积极有效的办法,多方努力,成功化解了这一矛盾,既维护了投资者合法权益,又保证了
关联企业正常运转。四是加强社会矛盾调处,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老工业城市转型,带来
了群众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妥善处理群体
性事件,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坚持走群众路线,将教育疏导贯穿于处
置工作始终;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依法办事;采取建立信息预防网络等措施,
有效地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老工业城市转型的平稳过渡。
(五)集中精力致力于经济环境建设,为城市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推进老工业城市转
型,必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自觉转
换职能,改进服务,充分地把领导精力、领导力量放到创造良好环境上来。2002年,市委、
市政府明确提出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把环境建设摆上更加重要位置,坚持常抓不懈。在
硬环境建设上,重点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配套。
到目前, 投资200多亿元完成了城区内道路、供水供电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全市主要城
市交通干道全面完成升级改造,重点园区都实现了“七通一平”。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取得重
大突破。 2002年至2003年两年间,近百家水污染企业完成了治理再提高任务,对811条工业
窑炉进行了清洁燃料技术改造, 完成城市近郊56条水泥生产线搬迁改造,取缔了城区内4吨
以下燃煤锅炉,空气环境质量由2000年的三级标准提高到2003年的二级标准,城区空气质量
达到近10年的最好水平。清理“五小”企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自1999年以来,清理小水泥
企业22家, 小钢铁企业13家,关闭小煤井189处,较好地完成了清理整顿任务。在软环境建
设上,突出抓好政府职能转换、信用淄博、平安淄博、依法治市等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建
立了基层评议、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市民投诉电话等制度,树立亲商、安商、扶商思想,规
范服务程序,促进了行政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市及各区县都建立了“一
站式” 行政审批中心,取消了483项行政审批项目,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以政府信
用为龙头、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整合工商、金融等方面的信用网络和评价体
系,初步建立起了淄博信用体系。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解决各类人民内部矛盾,
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我市拥有地方立法权的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开
展地方立法工作,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持续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解放
思想活动,建立“三个体系”,狠抓作风转变,在全市形成了奋发图强干事业、群策群力谋
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的启示与思考
总结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的历程和做法,体会比较深刻,对于做好下一步工作不无启迪。
启示之一:实现老工业城市转型首要的是思想观念转型。作为国家投资发展起来的老工
业基地,从人们的思想深处、思想意识,到企业运行的惯性习惯、操作模式,政府对经济的
管理方式等,曾经无处不打着计划经济的烙印。针对等靠要的思想,墨守陈规的思维定式,
畏难发愁的思想顾虑,以及不敢想、不敢干、不敢闯的问题,市委、市政府狠抓思想解放,
不断更新观念。近十年来,在全市范围内连续开展了四次大的思想解放大讨论,每一次大讨
论都为全市工作带来了一次新的发展高潮,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实现老工业城市转
型的最重要的动力来源。
启示之二:实现老工业城市转型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老工业城市转型,国内外无先例
可循,是一项全新的实践。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坚持既大胆探索,又及时总结和调整思路,
使转型过程没有出现大的失误和偏颇。在工作中,始终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最终目的,始
终将结构调整这个关键贯穿于转型全过程,用增量调整和上新创新作为实现转型的根本手段,
同步实施了改革、开放、环境建设、城市建设等。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领导善于抓主要矛
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选准突破口。1998年以前,主要是解决职工再就业问题。1998~2000
年, 重点解决发展体制机制问题, 突出抓了工业体制、区县财税体制、企业二次改制等。
2000年以来,突出抓了投入这个关键,实施了“三工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去年以来,
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实施“双百工程”,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淄博的
实践看,只要遵循客观规律,选准工作突破口,各项工作就会有的放矢,大量的矛盾就会迎
刃而解。
启示之三:老工业城市转型必须做到协调发展。老工业基地转型看似仅限于工业问题,
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做到三次产业同步繁荣、国有民营共同发展、外经内贸协调推进。这
些年,在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坚持把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城市建设和外经外贸作
为重要方面来抓,不仅成功地转化了大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同时也为淄博经济整体实
现好转增添了后劲。特别是在城市发展上,明确了城市发展思路,调整了全市经济布局,优
化了经济发展环境,为老工业城市成功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启示之四:老工业城市转型必须强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并
没有把老工业城市转型简单地理解为将老企业搞活或放弃某些产业,而是充分利用转型这一
历史机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扭转了过分依赖资源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被动
局面,逐步构筑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工业框架。在工作中,坚持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的基础作用,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立足培育壮大具有明显区位优势
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增强竞争力,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向这些产业
和企业倾斜。对资源几近枯竭的行业,敢于大胆取舍,对不适于大工业生产的行业,划小单
位,分散经营,一切以市场所需配置资源。
启示之五:老工业城市转型必须善抓机遇、用足用活政策。国家为了促进一些老工业城
市的经济转型,从90年代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给予重点扶持。淄博老工业城
市转型中,将这些政策的出台作为难得的发展机遇,结合淄博实际,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
积极利用国家政策化解各类矛盾。如债转股、冲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破产政策、重组政策
等含金量高、推动力大,对老工业城市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省委、省政府也根据淄
博的实际困难,在下岗职工再就业补贴、养老基金转移支付、重大项目的资金扶持等方面给
予淄博很大的帮助。可以说,善于利用和发挥好扶持政策的作用,是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的
重要推动力量。
启示之六:老工业城市转型必须以人为本、全民参与。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实际上是调
整群众利益关系的一个过程。在转型时期,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理
解、参与和支持,各项改革就无法进行。特别是淄博国有企业多、老企业多,许多老职工在
计划经济时期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这些企业和职工在改革重组中承担了巨大的改革成
本。因此,在经济转型时期,必须时刻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和切身利益。在工作中,除了做
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外,在制度上、政策上为他们建立起了一整套生产、生活自救和
保障机制,使他们真正理解改革,体谅政府的难处,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心态,自觉投身于老
工业基地的改革发展中去。应该说,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与他们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
淄博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经过近十年艰苦的努力,虽然基本实现了经济转型,但从本
质上看,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仍有一定差距,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我们必须认真贯
彻党的十六大和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努力
方向,坚持“五个统筹”,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和“两提前、一率先”
的奋斗目标,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