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功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15&rec=227&run=13

于庆臣 1947年10月生于山东省烟台牟平县。 1969年9月山东师范学院毕业后到山东邹
城市6185部队农场锻炼,1971年12月锻炼结束后,先后任临淄区第十一中学教师、教导处副
主任;淄博师范学校教师、教导处副主任。

1984年由淄博师范学校调任市教育局计财科长,同年被任命为教育局副局长,分管计划、
财务、校改、仪器、师资等项工作。当时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正进入攻坚阶段,他和同事们
终日穿梭于城乡之间,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85年5月下旬,省教育厅组织试点
验收,认可淄博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人民日报》以《淄博农村最好的
房子是学校》为题予以报道。在他的倡导下,全市又适时组织了以农村中小学实验室、图书
室建设以及图书仪器配备为主要内容的配套建设,市政府为此受到原国家教委的表彰,并在
全国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仪器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此后,又完成了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
因成绩突出受到省教育厅等四部门的表彰。

1993年于庆臣升任市教育局局长(后转任市教委主任),确立了“以科研为先导、科研兴
教”的指导思想,作为课题首位负责人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教委级重点研究课
题《淄博市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研究》,该课题1996年通过鉴定,1999年荣获淄博市优秀社
科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第二批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
奖。在这一成果的引导下,全市教育逐步确立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规范管理、提高质
量”的工作指导方针,明确了纵抓教育“十大工程”实施,横抓教育强区县、强乡镇建设,
到2000年初步建成教育强市,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思路;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推动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改
革,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1996年1月,原国家教委认可,全市整建制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
扫除青壮年文盲) ,比省规划提前两年。之后,组织开展了教育强乡镇、强区县创建活动。
截止2000年底,共建成教育强区县5个,教育强乡镇85个,占全市乡镇总数(107个) 的80%,
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建筑高档次、内配高标准、校园文化高品位的窗口学校。先后建成省级实
验性、 示范性幼儿园27处,省级规范化普通学校50处,省级规范化成人中专学校6处,省级
规范化成教中心学校61处;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5处,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9处。
淄博市教育工作的总体水平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有些方面在全国也有地位。全国、全省在淄
博多次召开现场会,1996年,市政府作为全国地市级政府的唯一代表出席全国师范教育工作
会议,并作了《实行“五优先”,努力办好师范教育》的大会发言。淄博市先后被教育部确
定为省级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地市级联系点城市、全国中小
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和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市,市教委多次受到国家、省、市表
彰。 于庆臣荣获教育部颁发的“中华扫盲奖”,2000年9月,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淄博市
教育功臣。

周世莲 女,52岁,中共党员,沂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70年参加教育工作,从一名
普通教师到沂源一中副校长,再到县教育局副局长,一干就是20年。1990年,当选为沂源县
副县长,一直分管教育工作。她结合沂源实际,研究制定沂源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方案,实行
农村教育费附加“乡征县管乡用”的办法,开征了地方教育费,先后筹集资金1200万元,并
多次跑北京、 去济南争取资金近500万元用于学校建设,争取建设希望学校20多所。在她分
管教育工作期间,全县教育事业实现四次跨越。一是1983年到1990年,全县投资2200万元,
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建设。二是1991年到1992年,投资2400万元,比省定计划提前半年,
高标准地完成国办学校校舍改造任务,取得“项项达标,校校优秀,全县优秀”的优异成绩,
总分列全省第二名,被省人事厅、省教委联合授予全省城镇校改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三是
1993年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投资近亿元, 使广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发生巨大变化。
1995年10月,沂源县比省定规划提前两年通过省政府组织的“两基”验收,被市政府授予全
市实施两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此后,沂源县又投资3400多万元,巩固发展“两基”成果,
创建市级教育强乡镇7处,建成省级规范化学校5所,市级规范化学校18所。在省市政府组织
的“两基” 复评中,沂源县有6个乡镇被评为优秀等级。四是对城区学校布局进行调整,重
点建设县职教中心和城东初级中学,县职教中心现已建成全国重点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农村
职业、 成人教育发展的路子,推动农科教结合,全县16个乡镇全部建成成教中心,60%的行
政村建起成人学校, 85%的乡镇成教中心达到省级规范化成人学校标准,沂源县被原国家教
委、财政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扫盲工作先进县。周世莲思想解放,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在全
县推开“五制”改革,加快实施素质教育,激发了教育内部活力。全面实行教育目标管理,
在全市率先推行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995~1997年,
沂源县高考综合名次居全市第一,1996年获山东省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沂
源县被省教委确定为素质教育实验县、电化教育实验县。积极探索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发展的
路子,全县现有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63所,社会力量投资教育超过1900万元。在担任副县长
的十年间, 她全身心地扑在事业和工作上。她自1991年包扶1名孤儿,至今仍在她的包扶下
在滨州卫生学校读书, 救助3名面临失学的孩子。她先后为公办学校校改、乡镇实施九年义
务教育捐款和包扶孤儿、救助特困学生等累计无偿支出11000多元。

张凤玲 女, 1954年12月生,淄川区商家镇馆里村人,研究生。1969年8月在馆里小学
任教,1972年3月至1993年2月,先后就职于岭子公社、杨寨公社、区委组织部、团区委、淄
城镇、 区人事局、区计生委等部门,1993年3月任区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先后获得山东
省三八红旗手、富民兴鲁五一劳动奖章、省劳动模范、淄博市巾帼十杰、三八红旗手、淄博
市教育功臣等荣誉称号,被市委、市政府记三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受到区委、区政府晋
升一级工资奖励。

张凤玲自1993年担任副区长以来,解放思想,勤奋工作,勇于进取,团结带领所分管的
部门奋力拼搏,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成绩。认真组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淄川区先后被表彰
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和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区。狠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市率先提出
育龄妇女全方位跟踪服务的工作思路,在抓基层、打基础,抓后进、促平衡,抓服务、上水
平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淄川区计生工作连续九年获全市一等奖,被省政府表彰为
全省计划生育“三为主”先进区。积极落实卫生工作三大战略,特别注重农村卫生事业的发
展,全区提前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城区医疗基
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淄川区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全国农村改水先进区”,多次被市政府
表彰为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区”。大力协调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巩固了全国
社会文化先进区成果;竞技体育连续两届获市全运会金牌第二名,全部乡镇跨入省级体育先
进乡镇行列;全部乡镇实现光缆联网,村村通广播电视,成为全省广播电视管理工作先进区。
特别在教育工作中,张凤玲更是积极争取上下支持,协调各部门关系,议大事,出思路,并
身体力行。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理顺办学管理体制、改革中师毕业生就业安置办法、素质
教育、教育现代化等方面,积极建议,当好参谋,抓好落实,其工作经验多次在全国、全省
工作会议上介绍推广。在1993年“两基”工作和2000年建设教育强区(县)工作中,克服困难
筹措资金,加大创建调度、督查、落实力度,使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快速发展,涌现出一
批国家、省级重点(规范化)学校,成为全市首批教育强区,淄川区跨入全国首批实现“两基”
区县行列,被表彰为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区、全省尊师重教先进区,获
中华扫盲奖等荣誉称号。

邓永和 1947年10月生,大专文化,1973年参加工作,历任桓台一中教师,桓台县教育
局副局长,桓台县政府县长助理、副县长,山东省政协委员,淄博市人大代表,桓台县政协
常委,桓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邓永和自1994年任副县长以后,为改变全县学校布局不合理、小而全的现状,经过详细
地调查研究和科学地规划论证,主持进行了合班并校工作。1994~1997年全县新建学校66所,
改扩建学校49所,初中由原来的56所合并为19所,小学由325所合并为136所,精简非在编民
办教师410人,教育资源得到了良好配置,全县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日趋合理,90%以上的学
校达到了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仅此一项,全县每年就减
少教育开支682万元。1998年4月,全省初中教育工作会议在桓台县召开,桓台县的初中教育
工作经验被定为典型模式在全省推广。

为改变县城初中学校严重不足的现状,把桓台一中旧址改建成了一所新的初中。同时,
多渠道筹资7000余万元, 征地417亩,按照全国1000所实验示范性高中的标准,迁建了容纳
54个教学班的桓台第一中学。合并职业学校,走集约化之路,盘活了职业教育资源。坚持以
人为本,改革人事制度,全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
量连年提高, 全县中考成绩连续五年高分率居全市第一。《中国青年报》连续4次报道桓台
县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积极开创现代化教育新局面,实现了教育
信息化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把各镇、校的精力和财力由信息化设施的配备引导到校园网建
设、网络技术运用及多媒体教学中来,全县实现了“校校通”,县属学校及各镇中学、中心
小学均建起了校园网,互联了因特网,教育现代化进程走在了全市前列。2000年,全县13个
镇有11个镇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教育强镇,桓台县被表彰为全市首批教育强县。桓台县先
后被评为全国两基达标先进县、全省义务教育先进县、全省素质教育先进县、山东省教育科
研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职工住房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学前
教育先进单位等。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邓永和被市政府命名为优秀教师,获得淄博市教育功
臣荣誉称号。

赵峰 1958年3月生, 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淄博市第十一届人大
代表,现任张店区教育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

赵峰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任教师时,运用五段教学法,收到很好的效果;走上学校领
导岗位,仍然坚持上课、听课,始终没有离开教学第一线。所撰写的《休克尔规则应用初探》、
《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提高办学效益》、《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创新人才》、《职教出路在
改革》、《面向市场灵活育人》等多篇文章在省、市报刊发表。

赵峰任第二职业中专校长期间,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改革,实行校内动态结构工资制、
教职工聘任制,建立教育教学-生产学习-长短结合-科技推广-社会服务多位一体的教育教学
体制,使学校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学校基本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建筑面积由6000
平方米发展到10000余平方米, 教学班由12个发展到20个,专业面拓宽一倍。他倡导的职业
学校“长训班和短训班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受到上级嘉奖,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作了深度报道。学校十几次
受到市以上的表彰。1988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科教兴市先进集体,1989年被省教委授予特
教工作先进集体,1990年被市局授予学校管理优秀单位,并集体荣获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
次。1991年,学校被国家教委、计委、人事部、劳动部、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授予全国职业
技术教育先进单位,被省教委命名为全省重点职业教育学校。

担任区教委党委书记、主任以来,狠抓师德与教风、科研与教改、艺教与特色建设,促
进了全区教育的全面发展。张店区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科研教改实验基地、全省教育科研工作
先进单位、全省素质教育先进区、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特殊
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市首批教育强区等称号,少先队工作连续十五年夺得省红旗单位。

赵峰1991年被市人事局、教育局授予全市职教先进个人。1993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等
五部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4年9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首批淄博市优秀校长,10月
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张店区科技拔尖人才。1996~1998年连续三年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综
合考评先进个人。1999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优秀公民称号,被市人事局、
市教委表彰为淄博市职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00年9月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教育功臣。

王天福 1949年3月生, 淄川区人, 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68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
1984年起先后任淄川一中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淄博十五中校长、党支部书记。1990年
3月起先后任淄川区教育局局长、 党委书记,淄川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淄川一中
党支部书记。

王天福工作扎实,积极进取,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特别是主持教委全
面工作后,团结带领党委一班人,深化改革,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淄川教育步入了发展的
快车道。1991年,淄川区提前一年完成国办中小学校舍改造,并在筹资与建设方面走出了一
条具有淄川特色的新路,被省政府授予城镇校改先进单位。王天福被区委、区政府奖励一级
工资。 1993年,淄川区义务教育推进到8处山区乡镇,他认真分析面对的困难和形势,团结
带领广大师生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打了一场山区“普九”攻坚战,全区比市规划提前两年
实现“普九”,跨入了全国首批实现“两基”的区县行列。市政府为此单独行文对淄川进行
了表彰奖励,这在全市尚属首次。实现“两基”之后,适时提出了“坚持不停步,立足高标
准,实施严管理”的工作思路,推动“两基”向高标准、高质量发展。1998年开始,针对全
区高中段学校布点多、规模小、基础差、效益低等问题,他和党委一班人积极为区委、区政
府当好参谋,调整区属高中段学校和包括部门办学在内的城区学校布局,由此带动了乡镇合
班并校工作,优化了全区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规模办学效益,在全省学校布局调整经验交
流会上,淄川区被特邀作了典型经验介绍。全区先后有53所普通中小学跨入省、市规范化学
校行列。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办学经验被作为全省15项职教教改经验在全省推广,成为具有
淄博特色的“双元制”办学模式的代表。3处职业中专均为省级重点,2处被评为首批国家级
重点。2000年,实施教育的“二次创业”,全区教育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所有乡镇全
部创建为教育强乡镇,被市政府表彰为全市首批教育强区。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在省市率
先实现了“校校通”。几年来,他团结带领党委一班人,结合淄川实际,先后在干部管理体
制、教师聘用、毕业生安置、学校财务管理、学校后勤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
全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教育部有关领导及省委副书记陈建国、副省长邵桂芳、
市委书记阎启俊、市长张建国等省市领导视察淄川教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淄川区先后被
确定为全省素质教育实验区、职业教育“双元制”试点区,被评为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区,荣
获“中华扫盲奖”,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省尊师重教先进区,省、市学
前教育先进区,省、市艺术教育先进区,省特殊教育先进集体,省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等。王
天福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城镇校改工
作先进个人、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淄博市优秀共产党员、淄博市教育功臣
等荣誉称号。

张士友 1950年10月生,临淄区金岭镇人,回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97年始任中
共临淄区教育委员会书记、教委主任。

1998年初,在他主持下,临淄教委与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山师大教科院联合制定
了《教育创新体系实验区设计方案》,在教育观念更新、课程结构改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学生创造力开发、特长素质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实验课题。10月该方案通过国家、
省、市专家组论证,建立全国首家区域性的教育创新体系实验区。课题实验三年来,取得明
显实效,创造教育系列课的开设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小学一年级开
设英语实验获得成功。临淄区被评为山东省创造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创造教育先进集体。为
实现创建教育强区奋斗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科学争创规划,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和机关科室包乡镇包学校制度,加大三教统筹力度。至2000年,全区所
有乡镇全部跨入淄博市教育强乡镇行列,临淄区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市政府命名为首批
教育强区。 全区投入1.2亿元新建、扩建部分学校,临淄区中小学实现“校校通”。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建立学校、教师、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临淄区高考成绩逐年上升,2000年
创历史最高水平, 本科录取人数和高考综合成绩均跃居全市首位。 临淄区实施素质教育,
“减负”不减质量,成为全省的表率。在全市率先实行教育人事、分配等“六项制度”改革,
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制,结构工资制,校长聘任负责制等,打破教
职工职务终身制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制定《政务、财务公开监督管理规定》和减轻学生过
重课业负担的规定,杜绝学校乱收费现象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现象。

临淄区获得山东省学前教育先进区、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50余项。区教
委党委被评为临淄区、淄博市先进基层党委。2000年区教委党委被推荐为全国80个先进基层
党委之一。张士友1999年9月被省教委、省人事厅表彰为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00年9月
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淄博市教育功臣。

周良广 1948年10月生, 文化程度专科,1968年9月参加工作,从教18年,历任学校团
委书记、教导主任、副校长。1986年始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历任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党
委书记,桓台县劳动局局长。现任桓台县教育体育委员会主任。

自任教体委主任以来,周良广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班长”的带头作用,使全
县的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教育改革得到深化。改革办学体制和教育投入模式,多渠道
筹资迁建了桓台第一中学;对职业学校进一步合并,走集约化办学之路,盘活了职业教育资
源。坚持以人为本,改革人事制度,全面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教师生活待遇,
全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教育质量连年提高。全县中考成绩连续五年高分率居全
市第一, 高考成绩打破全县十几年来本科录取人数在200人以内徘徊的局面,1999年全县本
科院校录取人数为404人,2000年,本科院校录取人数达607人,创历史最好成绩。素质教育
结出硕果。桓台县实验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被《中国青年报》连续四次报道,并配发评
论员文章;1999年,桓台县被省教委表彰为全省素质教育先进县。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走
在全市先进行列。实现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把各镇、校的精力和财力引导到校
园网建设、网络技术运用及多媒体教学中,全县实现“校校通”,县属学校及各镇中学、中
心小学均建起校园网,互联了因特网;条件较差的学校和幼儿园实现单机上网,拓宽教与学
的时间和空间。 淄博信息港以《吨粮县永当教育先锋-桓台县教育全面上网》为题对桓台县
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报道,引起信息产业部门的广泛关注。2000年,完成教育强镇建设,
全县13个镇有11个镇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教育强镇,桓台县被表彰为全市首批教育强县。
桓台县被省教委表彰为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职工住房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
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 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学前教育先进单位等。2000年9
月,周良广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教育功臣。

徐尊顺 1948年10月生,邹平县焦桥镇四马村人,1970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
专学历。现任高青县政府党组成员、教体委党委书记、主任。

徐尊顺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坚持学政治、学理论、学业务、学
管理、学法律,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业务素质和驾驭全局的能力。1994
年实施“两基”工作中,面对当时学校布局不合理、县乡财政困难的状况,他团结和带领教
体委一班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拓宽工作思路,制定了科学的合班并校方案,筹资
5200多万元,全面完成合班并校任务。基本配齐了“六材一书”、教学仪器和电教器材等内
部设施。1995年6月,高青县通过省政府验收,提前两年实现“两基”目标,1996年1月,高
青县被国家教委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实现“两基”区县,实现了高青教育史上历史性突破。

为推动“两基”向“两高”发展,徐尊顺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使全
县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3%、88.7%、77%、60.1%,
全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 基本功训练和课堂教学系列达标率均达90%以上,涌现出一批教学
骨干和省市县教学能手,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教学能手为中心,以骨干教师为依托
的“金字塔”型的教师队伍。同时注重加强教育管理规范化建设,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
高。 全县已建成省级规范化学校3处,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处,省级乡镇成人教育示范学校4
处,市级规范化学校16处,市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3处,市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2处,教
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逐步完善《高青县教育工作目标管理方案》,形成了推进素质
教育的科学评估体系,中考制度改革、教师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分流教育等都取得显著成效,
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加快教育强县、强乡镇的建设步伐,从1998年开始,徐尊顺重点抓了三项改革。一是
建立乡镇教育工作“双线”目标管理机制,调动了乡镇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办好教育的积极
性。二是引导支持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在全县城区及各乡镇实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
份合作、校企联办等多种办学形式,全县共吸纳社会资金3500多万元,形成了一个多元投入
的机制。三是深化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县成功地推行了农村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中
层干部竞争上岗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等改革,激发了内部活力。

徐尊顺十分注重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班子中形成了讲学
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浓厚氛围,促进了全县教育体育事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县教
体委连续多年被县委、 县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有6个学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教育体
育行业连续两年被评为文明行业。徐尊顺亦先后被授予市“两基”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优
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2000年9月,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淄博市教育功臣。

牛世续 中共党员,高级讲师,1941年12月生,淄川区西关二村人,现任淄博师范校长
级调研员。

牛世续自1992年任淄博师范学校校长以来, 致力于把学校建成全国“中师明珠” ,以
“勤奋、严谨、民主、开拓”作为工作准则,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管理上实施“名校、
名师、名生、名学科”四项带动战略,开展“普通话教学系列”、“小教大专”等教改实验。
积极倡导师范教育走出国门,创设师范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促进师范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
与日本、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建立友好联谊关系。1994年,他组织策划了92级音
乐班自行车长征队晋京宣传严肃音乐活动,被中央电视台等二十多家新闻单位报道。为深入
开展素质教育,牛世续组织学校簧片器乐合奏团与日本千叶县馆山白百合簧片合奏团联合在
北京举办中日簧片器乐友好交流音乐会。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他积极吸纳现代管理理论,建
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化、科学化。在全国师范院
校中第一个实施规划目标管理体系,制定淄博师范发展的三个五年规划,使学校成为全省首
批校舍改造优秀单位、规范化学校,多次受到国家教委、省教委表彰。全国中师政治学科教
学大纲研讨会、全国中师德育工作研讨会、山东省中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研讨会、全国中师德
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相继在淄师召开。1991年以来,学校连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连续两次
被国家语委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学校为全国电化教育试点学校、全国德育实验
基地、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淄师的办学经验在全国
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

牛世续作风朴实、平易近人、严以律己、廉洁勤政,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先后被评
为淄博市优秀校长、廉洁勤政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市级优秀学校思想政治工
作者,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在建设淄博立志立功竞赛活动中,荣立个人一等功;
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教育功臣。

牛世续致力于探讨研究中师教育教学的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主持撰写的《志高图远、
敬业求实、争创现代化特色学校》、《加强德育工作,塑造跨世纪园丁》发表于《师范教育》;
主持全国中师德育大纲及中师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修订工作,并参加全国中师教学计划研讨会;
撰写的《实施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合格小学教师》选入《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一书;参
与编写了《双主体合作德育论》(任编委),并获得课题组1999年会暨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优秀
研究成果特等奖。

张学富 1942年1月生,临淄区梧台乡土桥村人。1961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学
高级教师。从教41年,任校长35年。荣获全市优秀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市科教兴市先进个
人、市学雷锋标兵、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廉洁勤政先进个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教育
功臣等荣誉称号。是淄博市第六届党代会代表,临淄区第十一~十四届人大代表,区十二届
人大常委。

张学富学校管理经验丰富。所写治学“三真”名言:“要想春色满园,春融四季,校长
首先得真心对待事业,真诚对待教师,真爱对待学生。”被收录在《全国中小学校长治学名
言大典》。所写“规范化学校的规范管理”一文被国家级刊物《中小学管理》、《中国教育
管理精览》、《当代教育名家论坛》收录,“真减负,见实效”一文发表在《人民日报》,
“减负,注重实效”一文发表在《山东现代教育导报》。

在张学富领导下,淄博七中办学水平高。学校于1992年被命名为山东省首批规范化学校,
1998~1999年连续两年荣获全市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第一名,被确定为争创全国千所示范性普
通高中建设校。高考成绩突出,1999年出了全市文、理状元,前10名高分中该校有4名,4人
考入北大、 清华,2000年高考再创佳绩,过800分的有3人,700分以上者达50多人。奥赛成
绩优异,1998年数理化奥赛综合成绩列全省第一,1999年朱洪涛同学在全国高中生奥林匹克
竞赛化学决赛中,荣获全省第一名,化学竞赛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优胜团体,其中囊括1998
年全市化学竞赛一二三等奖,学校被评为数学奥林匹克先进单位,物理奥赛连续两年被评为
全省十佳学校。2名教师的发明创造获国家专利。韩保华同学出刊了长篇小说“追梦雨季”,
被评为全国十大小作家之一。王曙光同学创意的“二十一世纪人类的代步工具--气动车”荣
获巨龙制作奖,受到团中央、中国科协和全国学联的表彰,是全省四十二件作品中唯一由中
学生完成的一件。

在张学富领导下,学校知名度高。1993年8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亲临
学校视察,给予高度评价,并欣然题词“培养英才”;省教委在淄博七中召开全省规范化学
校建设经验交流会;1996年学校荣获中央教科所颁发的全国中小学“教研杯”教学论文优秀
组织奖;《大众日报》、《人民日报》、市省电视台多次报道过淄博七中的先进事迹;淄博
七中取得市级荣誉90多项、省级荣誉18项、国家级荣誉4项。

赵世民 临淄区人, 1953年2月生,中共党员。1977年山东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1996
年省委党校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优秀管理工
作者、淄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校长、教育功臣。现任淄
博实验中学校长、市政协委员。

赵世民对普通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从业务到行政管理,具有较高的驾驭全局的领导决
策才能。从教30年来,凭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逐步
探索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科研、学校管理风格,发表论文论著20篇(本) ,先后7次在省市各
类教育学术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他重视加强党员干部队
伍建设和教职工队伍建设,全面实行校内“五制” (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定编
定员制、校内结构工资制、考核奖惩制) 改革。几年来,学校涌现出省、市级劳模、优秀教
师、 拔尖人才、优秀党员、十佳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60多名,4名教师赴美讲
学、进修,35名教师在读或硕士研究生毕业,为学校培养了一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观念
先进、技能精湛的教职工队伍。

赵世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按教育规律办事。他坚持置德育于首
位,依法治教,精神文明常抓不懈,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以家庭
教育为基础,以课外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新格局。他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以面向全体学生,
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为办学方略,以培育适应知识经济和与世界经济接轨所需要的
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保持高考升学率稳居全市
第一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涌现出一大批高素质优秀毕业生,年年有北大,
届届有清华,并培养出多名省、市高考状元。1999年、2000年学校高考本科录取均取得了突
破500人的优异成绩。他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学校有学生600余人次在世
界、全国、省、市各类学科比赛和文体比赛中获奖。学校以校风正、学风浓、师资强、质量
高而享誉社会,获全国、省、市级荣誉200余项。

三十年如一日,赵世民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形成扎实苦干、
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任校长十六年,时时刻刻把群众的疾苦挂在心上,用人公正,廉洁奉
公,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一身正气影响和带动全体教职工,赢得教职员工的广泛爱戴。

边敦让 1947年9月生, 桓台县赵家村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1968年参加教育
工作,1995年任桓台一中校长至今。先后被评为淄博市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
优秀教师、桓台县十佳廉洁勤政标兵、桓台县劳动模范、桓台县十佳名校长;1990年、1997
年被市委、市政府荣记一、二等功,2000年被评为市教育功臣。

不论是当一名教师、班主任,还是当一名学校领导,边敦让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
工作。尤其是走上领导岗位,牢记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坚持原则,自警自励。
在行政事务中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
各种诱惑不为所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权利和地位面前经受住了党和人民的考验,以
自己的实际行动博得了社会的赞誉。边敦让带领学校实施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改探索。
在课程改革中,加强实验课的教学和研究性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教法
改革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独立自主活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加
强教学科研力度,以研促教。在教师管理上,以人为本,创造宽松的氛围,激发人的自我实
现需求。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以“评聘分开”为主的优胜劣汰机制。坚持“面向全体、分
层施教”的原则,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几年来,学校的教学成绩稳居全市前茅,培养
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积累了成熟的教改经验。为适应社会对教育的迫切需求,经详细
论证, 并报请上级批准, 筹建高标准现代化新校。2000年8月,占地18.67公顷、建筑面积
56000平方米的新校竣工并投入使用。

学校多次被评为淄博市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教师队伍管理先进单位,被授予山东艺术教
育先进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优胜学校、淄博市创新教
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