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8&rec=234&run=13

青岛日报社
1.逐步形成一个开放型、多功能、多层次的宣传舆论中心。1994年,青岛日报社
从原来一份报纸扩展为拥有《青岛日报》、《青岛晚报》、《公共关系导报》、《青
岛画报》、《读者参考》5个具有全国刊号的三报两刊格局。
《青岛日报》是中共青岛市委的机关报。1949年12月创刊,1994年1月1日由过去
的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日发行量12万份,是青岛市及周边地区最有权威、最有影响
的一份报纸。编辑部有编辑、记者87人。在8个版的版面中,前4个版充分发挥党报的
优势,迅速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本地的重要新闻,努力宣传改革开放的新事物,经
济建设的新成果、新发展,科技文化体育方面的新消息和金融商贸中的新信息。在后
4个版的版面中, “独家采访”、“文艺副刊”、“新闻特刊”及其他专栏,以贴近
社会热点和群众生活为出发点,多层次满足读者求知、求新、求乐的要求,为广大群
众排忧解难,努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年
内有8篇新闻作品获省新闻奖, 有14篇作品获地市好新闻奖。并在华东地区报纸编校
质量评比中获第1名。
《青岛晚报》是在中共青岛市委领导下,由青岛日报社主管主办的报纸。1992年
元月创刊, 1994年元月由4开4版扩为4开8版,日发行量24.3万份,市区平均不到2户
家庭就有1份《青岛晚报》 。编辑部有编辑、记者48人。《青岛晚报》以广大市民为
基本读者对象,以“坚持党性、突出特色、贴近生活、服务群众”为办报宗旨,强调
从生活角度、读者角度,多捕捉、采写读者应知和欲知的内容,努力做到思想性和可
读性的统一,突出新闻性、知识性和服务性。1994年有4篇新闻作品获省新闻奖,有8
篇作品获全省地方好新闻奖。并在华东地区报纸编校质量评比中获第3名。
《青岛画报》是由青岛日报社主办的、全国第一份计划单列市拥有的大型综合性
画刊。全国发行,发行量8000份。季刊,已为1995年扩为双月刊做好了准备。编辑部
由11人组成。《青岛画报》坚持严肃求实的新闻原则,充分发挥图文并茂、新闻纪实
与艺术欣赏兼容的优势,对青岛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
和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做出忠实记录和报道。同时也注意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
《读报参考》是青岛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一份大型文摘刊物。全国发行,半月刊,
16开32个页码,发行10万份,从1994年11月份开始试行扩版,将于1995年1月1日起正
式扩为每期48个页码。编辑部由13人组成。1994年,《读者》杂志、《新闻出版报》、
《新闻出版报》、《新闻出版导报》和《青年记者》等全国和省级报刊都曾介绍过该
刊的独特编排风格。
《公共关系导报》原属市委宣传部主管主办的一份报纸。1989年创刊,于1994年
底正式划归青岛日报社领导, 由青岛日报社主管主办。全国发行,发行量近2万份。
编辑部由38人组成。《公共关系导报》划归青岛日报社后,在坚持正常出报的前提下,
正在探索、寻找一条新的办报思路。
《青岛证券报》创刊一年半来,在宣传党的金融政策、介绍股市知识、进行股市
分析、以及为股民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宣传工作,为全市证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
有的贡献。因为刊号问题,不能继续发行,将于1995年停刊,它的宣传任务暂由《公
区关系导报》承担。
2.坚持改革,建立健全新的管理体制。首先,报社制定了《青岛日报社职工守则》、
《职业道德的若干规定》和《待岗待业和辞退的规定》。这些守则和规定,都同干部
人事制度挂钩。第二,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管理上,报刊开始由行政管理
模式向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并逐步由“内部服务、单一经营”和“对外开放、多种经
营”转变。第三,在领导体制上,报社按企业管理模式实行分级管理的首长负责制。
每一级都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和目标责任,一级管一级。同时还把目标责任逐级分解,
管理权限逐级下放。第四,在经营管理上,推行经营部门承包,独立核算。其他不创
利的部门,实行经费包干。报社内部资金和固定资产实行有偿使用。这些都有有力地
促进了报社各项内部服务向社会化转变。第五,在奖金分配上,引入了竞争机制,打
破了过去大锅饭式的发放方法。其做法是,在定编定岗的同时,采取了奖金与工作、
奖金与效益挂钩的办法,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奖勤罚懒。各编辑部采用稿费制,生
产经营部门采取工效奖金制,党务行政部门采取相应的等级奖金制。
3.坚持宣传、经营两个轮子一起转。1994年,经营管理改革的步伐较大。总收入
比1993年增加了2000万元。广告、发行、印刷厂等经营部门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财力增加的基础上, 1993年投资700万元引进的德国胶印机,使1994年两报扩版成
为可能,印刷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1993年4月开始,报社先后投资200万元,将
计算机技术引入晚报编辑部,在全国报业系统率先实行了新闻报道、编排等全程微机
化和报纸管理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和报纸的管理水平。
4.与韩国岭南日报建立友好协作关系。1994年初,派团访问韩国岭南日报社获圆
满成功。 9月又成功地接待了该报的回访,并建立了两报的友好协作关系,为今后报
社加强对外交往提供了有益经验。
青岛商报社
《青岛商报》是青岛市政府批准创办的市级综合经济报,隶属青岛市财贸委员会。
1993年7月28日正式创刊。
1992年10月市财办主任罗寿仁建议创办《青岛商报》。经请示张先平副市长同意
后,即请有关部门就创办《青岛商报》的必要性、原则、方针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
并以市财办的名义向市政府写了报告。 1993年2月23日市政府领导批示同意。市财办
随即决定由罗寿仁全面负责筹备创办《青岛商报》 各项工作。1993年5月13日,市新
闻出版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青岛商报》为四开四版周二报,并颁发了报刊
资料准印证和批号,青岛市工商局颁发了临时广告许可证。1993年6月7日,市财办党
组行文聘任罗寿仁为《青岛商报》总编辑。
《青岛商报》为经济类报纸,其主要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和发展大商业、
大流通、大市场的需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党和国家经济工作方针政策
和有关经济法规;宣传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好典型、好经验;及时报道经济发展
中的新动态、大举措;探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管理理论;大面积传播商品供求
信息,沟通、促进青岛与省内外的经济联系;提供产销预测情况,反映消费者的需求
和呼声,为振兴青岛市经济建设服务。
《青岛商报》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走股份制的路子,即以商报为龙头,面向市
场创办相关经济实体,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路子,形成以报促业、以
业养报的格局,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向股份制过渡,发展成为报业集团。
商报的管理体制,确定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负责制。
1994年6月, 青岛市编委批准成立青岛商报社,为县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
理,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内部机构设编辑部、记者部、广告信息部、发行部、财务
部、办公室。编制30人。1994年6月28日,被全国商报联合会吸收为理事成员。
1993年12月31日经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批准,《青岛商报》由四开四版改
为对开四版周报, 全省发行,并于1994年2月27日与全省读者见面。中共中央政治局
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为《青岛商报》题写了报名,国内贸易部、省、
市领导为《青岛商报》题词祝贺。
为了增强商报的时效性,扩大信息量,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报请上级
主管部门批准, 1994年9月10日,《青岛商报》由每周一期增为每周二期。1994年发
行量达到3 .5万份,除本市城乡外,在省内有济南、淄博、东营、潍坊、烟台、威海、
济宁、枣庄、日照等9个地级市和38个县(市)订阅了《青岛商报》。
为保证《青岛商报》 发展所需经费,1994年6月兴办了青岛环球经贸发展公司。
1994年经济总收入超过100万元,满足了报纸发展的经费需要。
(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