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4&rec=644&run=13

1990年共安排研究课题40项, 其中国家“七五”攻关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资助课题1项,农业部科技重点课题8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重点合同课题11项。
1990年有9项科研成果获奖: “中国对虾人工越冬的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
等奖,“流动注射分析的研究与应用”、“假晴东方纯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获农
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北西南水利渔业捕
捞技术及拦鱼设施现状的调查研究”、“海带粉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研究”和“渔
业经济的研究”分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对虾良种选育技术的研究”在对虾精荚超低温保存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
展。 保存后的精荚用于人工授精,最高受精率为12.8%,对虾体外受精分别用干法、
湿法、 滴管法和半湿法进行了人工体外实验,受精率以滴管法最高,为61.6%。该项
研究已通过技术鉴定和验收。
“对虾配合饵料营养与质量指标的研究”对蛋白质、无机盐和入水稳定性等进行
了试验研究,拟定了对虾配合饵料营养与质量指标,较系统地深入研究了不同蛋白源
与对虾生长的关系,其成果属国内先进水平。
“鳀鱼资源调查及变水层拖网捕捞技术研究”在挪威专家的协助下,应用先进的
声学积分法,对黄、东海鳀鱼资源进行了资源评估和系统调整,提供了黄、东海鳀鱼
资源量和可捕量分别为250~300万吨和50万吨。同时查明了黄、东海鳀鱼的年龄、生
长、摄食和死亡等生物学特征,掌握了中心渔场形成的规律,根据中国渔船设备的现
状,研制出适合于捕捞的600HP、200HP渔船双拖和单拖变水层拖网,以及与其相适应
的瞄准捕捞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山东北部养殖斑节对虾试验” 5月份由广东空运斑节虾苗经青岛转运到昌邑县
下营实验点,运输成活率达到99%。经过100天左右的养殖试验,平均亩产123.2公斤,
平均体长12.6厘米,每公斤尾数39.5尾,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计划要求。试验表明,在
山东省北部地区可以养殖斑节对虾。
“对虾弧菌病菌苗免疫试验研究”是用分离、纯化的弧菌作为制备菌苗用菌株,
用物理法或化学法灭活,制成的价死菌苗,定期定量施用,进行对虾弧菌苗免疫,已
初步应用于生产性实验。共成果属国内领先水平。
“西北地区盐湖卤虫资源开发技术研究”初步摸清了青海省的盐湖分布概况,了
解了朵梅、柯柯盐湖和小柴旦湖的卤虫资源状况,实地考察了新疆巴里坤湖和达板城
湖卤虫资源状况以及甘肃省盐湖卤虫资源。
1990年共接待来所参观、 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的外国专家、学者151人,选
派20多人出国考察、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中挪“北斗”号项目。“北斗”号渔业资源调查船于7月到9月赴白令公海海域与
烟台远洋渔业公司联营捕捞狭鳕,并进行白令公海狭鳕主要分布海区的狭鳕资源评估
调查,历时69天,总航程9600海里,捕狭鳕69吨。这是“北斗”号自挪威政府赠送中
国以来的首次远洋作业。通过捕捞作业和调查研究,获取了大量白令海公海狭鳕资源、
渔场和鱼类生物学等方面的科学资料,为今后开展远洋调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中加海水养殖研究培训中心项目。“中加海水养殖研究中心”作为中国和加拿大
IDKC合作项目执行机构,1990年主要执行“浅海多元养殖”和“池塘多元养殖”两个
研究课题的任务,年内已向加方提供了研究进展报告和论文报告。
中日小麦岛水产增殖项目。 1990年2月农业部水产司与日本海外渔业协力财团签
署了小麦岛水产增殖项目备忘录,主要内容是中日两国专家利用该所小麦岛增殖基地,
合作进行真鲷育苗和放流增殖试验, 项目时间为3年。1990年主要进行试验基地的基
建和准备工作,由日方提供的项目所需全部器材和仪器设备已运抵青岛,土建施工基
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