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4&rec=643&run=13

1990年是该所建所40周年。 40年来,该所取得3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及
部省级奖140多项次; 共发表论文报告2360余篇,专著和译著70多部,编绘各种专业
图集20多册,图200多幅,研制海洋仪器40多台(套),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五”期间,在科研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该所科研发展十分迅速,五年共获国
家及部省级奖67项。1990年是该所完成科研任务最多的一年,科研成果也最多。1990
年在研课题125项, 鉴定验收34项,获国家级奖2项,获部省级奖6项,其中“海湾扇
贝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年,该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任务26项,全部通过了专家鉴定。所研制的深
海资料浮标,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80年代初先进国家的水平;渤黄东海及西太平洋
海流数值预报研究、人工诱导中国对虾雌核发育等成果,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陆架
环流与大洋环流的变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与短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了棉兰老
潜流,提出了黄海冷水团环流新模式,被认为是中国近期物理海洋学的重要成果;长
江口至北部湾台风暴潮数值预报、中国海温跃层基本特征和数值预报、对虾弧菌病原
学和生态学防病技术、胶州湾水产开发技术研究,取得了较高水平的成果;螺旋藻种
的筛选和大量培养技术及应用、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海洋
渔场环境因子及中心渔场测报研究、水下运动传感器研究等亦获得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1985年以来,该所共取得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项,其中12项已结
题,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黑潮源地和赤道区域的环流结构
及中国近海海气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有许多新发现和新见解,部分成果已获国家自
然科学四等奖;黄海地质、南黄海埋藏黄河古河系及海水中悬浮体跃层的研究、南黄
海热盐输送平衡和动力学研究、台湾海峡上升流区水文动力结构和生物生产力的研究
等,研究方法和手段都有创新,具有较高水平。在研的课题,如经济虾类染色体的研
究、南黄海沉积强度的研究、太平洋西部边界流的研究、化学诱变剂在海洋经济动物
中的吸收积累和转移、浮游生物对东海海水中微量金属转移的作用、黄渤海环流扩散
及污染物迁移规律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等,都可望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
中科院重大项目——东海至菲律宾海的深部结构与构造演化研究,进展较大,并
已转入国家重大基金项目,继续深入研究。西太平洋热带环流对中国近海环流和气候
的影响、辽东湾石油开发区区域性工程地质调查与评价、胶州湾水产生产农牧化实验
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省市部委委托项目, 1990年在研课题28项,1990年通过鉴定验收的有8项,大部
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个别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波浪方向浮标测量系统首次在国
内研制成功,万亩对虾综合养殖技术开发研究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研制的对虾微粒
子长食饵料可以完全代替卤虫,远东沙丁鱼渔场卫星遥感测报研究对渔期和渔场中心
位置测报准确率达91.3%。 防治鱼虾浮头病害和水质污染技术及利用此项发明专利开
发的技术产品“鱼虾救星”和“大虾新宝”获1990年广州第二届国际专利及新技术新
产品展览会金奖。
1990年该所的国际合作研究也有很大的发展。与日本东京大学合作进行的中国东
京海域海底地热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中德海南岛海洋生物资源调
查取得了丰富的资料;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关于海带目的体细胞杂交研究,与苏联科
学院远东分院、瑞典乌浦斯拉大学、意大利国家海洋研究委员会、英国爱丁堡大学、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合作研究,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1990年该所又有4名高级研究人员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招收博士生9名,
硕士生14名,博士后2名;毕业博士生3名,硕士生4名,出站博士后1名。
(中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