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青岛市科技事业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4&rec=640&run=13

1990年青岛市共有独立自然科研机构141个。 其中中央驻青科研机构13个,省驻
青科研机构4个,市属科研机构44个,县属科研机构8个,集体、个体科研机构72个。
与1985年相比, 市属以上的独立自然科研机构增长38.6%这一类科研机构共有职工
9991人,其中科技干部5634人,占职工总数的56.4%,比1985年分别增长50.6%和16.8
%。
1990年全市各有关单位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2367项, 其中中央部委计划567
项, 省计划192项,市计划410项,其它514项。共投入科技经费1.74亿元,其中拨款
4379万元,贷款6350万元,单位自筹6698万元。
1990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931项。其中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103项,
国内首创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548项。 分别占成果总数的11%和59%。成果总数中已
有744项科技成果投产应用, 占科技成果总数的80%。全年创产值28亿元,利税3.6亿
元,节汇创汇2866万美元。
1990年青岛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 国家发明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
全国发明展览会奖4项,全国专利展览会奖13项,省科技进步奖32项。
“七五”期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285项。其中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
328项,占10%;国内首创或国内先进的1857项,占56.5%;省内先进617项,占18.8%。
三类成果合计2802项,占成果总数的85.3%。与“六五”相比,成果数增长了34.7%。
成果总数中,有733项获得各种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6项;国家发明奖10项;国
家科技进步奖26项;省科技进步奖189项;市科技进步奖482项;国际展览会金奖20项。
获奖励数与“六五”相比增长7.8%。在3285项成果中有2231项已投产应用,占成果总
数的67.9%,比“六五”增长13.4%。新增产值61亿元,比“六五”增长12.4倍,新增
利税9.6亿元,比“六五”增长12倍;创节汇7000万美元,比“六五”增长2.2%倍。
科技技术市场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技术贸易已形成了常设技术市场、技术贸
易洽谈会、科技信息发布会,科技大蓬车等不同层次、多种模式的技术贸易场所和网
络。自1987年11月《技术合同法》实施到1990年底的三年中,全市共签订各类技术合
同25668份,技术合同成交额1.5亿元。其中专利实施许可合同19项,成交额24万元。
与1986年相比, 全市科研机构中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倍,大中型企业中的技术合
同增长了5倍多。 全市参加各类技术贸易活动的科技人员达7000多人次,取得了显著
的经济效益。青岛海洋大学和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开发的新药“藻酸双酯钠”已创产
值6000多万元,并在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得金奖。
从1988年起在全市171家大中企业中开展了专利工作。到1990年底,85%的企业已
建立健全了专利制度,确定了专利工作归口管理部门,有了专利工作人员,并制定了
相应的专利工作计划和专利工作管理制度。 1990年全市递交的专利申请数为338件,
比1989年增长26%,其中企业专利申请的数量已由1989年的15.5%提高到1990年的25.8
%。
1990年5月, 在青岛市建成了专利文献检索中心,可查阅全部中国专利文献及29
个国家(包括两个国际专利组织)的近30年的专利文献目录,并能有效地为用户提供
服务,解决了科研、生产、技术引进中查阅国内外专利文献的问题。1990年完成检索
课题60余件,专利工作的开展促进了专利技术的实施。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届专利及
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上,青岛市参展的89项新技术、新产品中,青岛化工学院的
“热水循环节能温控” 等4项新技术获金牌,青岛大学的“辣椒色素和辣素的提取方
法”等4项新技术获银牌,青岛石棉制品总厂的“铝箔复合湿纺石棉布”等5项新产品
获铜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技术公司的“恒温雾化治疗仪”等14项新产品获优
秀奖。展出期间,共签定技术转让意向书50份,价值2000万元,新产品销售合同意向
60份,销售额1000万元。1990年全市共签定许可合同17项,合同金额70万元,比1989
年增加90%。1990年完成专利代理182项(包括申请、异议无效及纠纷调处和诉论代理),
比1989年增加53%。接待《专利法》咨询约2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