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教育事业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4&rec=598&run=13

1、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大中小学校,立足于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培养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采取措施,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各高校普遍加强
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去认识
国内外形势,正确认识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同时,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
和工农群众之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中小学德育教育开始形成“党委、政府重视,社会各方面配合,学校教职工全员
参与”的新格局。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德育工作机构,各中小学建立和完善了学校行
政领导负责德育工作的新体制。市教育局还制定了《各科教学德育要点及教学建议》,
强调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必要性及其途径。各中小学
还广泛开展了军民、警民共建活动,厂校、街校挂钩活动,市政府还确定了44个大中
型企业为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2、 九年制义务教育顺利实施。到1990年底,初等义务教育已在全市依法宣布实
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乡镇已有72处。经过培训,全市小学、中学、高中教师学
历达标率分别达到85.2%、52.65%、4244%,均比上年有较大提高,其中,初中教师的
提高幅度达12.41%。 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市区中小学改扩建校舍的建筑面积达
3.5万平方米,有6个市(区)完成了城镇公办学校校舍的改造任务,通过省级检查验
收。 全市所有中学和54%的小学有了实验室和仪器室。中小学学生的流失率比上年又
有所下降。
3、 面向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深化中等教育改革。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
生数与普通高中招生数城市达到6:4,农村达到1:1。市区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和完善
了统筹经费、统筹专业设置,劳动部门优先安排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两个统筹、一个
优先”的政策,使专业设置更趋合理,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秋季招生中,改变了第
三产业招生规模盲目扩大的趋势,第二产业的招生数占当年招生总数的55.75%,基本
适应了全市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 当年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录用率达到95%。“两个
统筹、一个优先”的经验被国家教委转发,并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介绍。
此外,市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市推广胶州市发展初级职业教育的经验。
各市(区)已开始试办初级职业学校。
4、成人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1990年,全市共有7
所成人高等院校, 在校生11639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者,他们将
所学知识用于本职工作, 发挥了积极作用。大专专业证书在学人数达到12030人。成
人中等专业教育也有较大发展, 在校生27000人,根据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
的规定, 全市已扫除文盲109400人,使15——45岁年龄段青壮年非盲率达到99%。为
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全市农村开始实施以“农科教统筹,共同为发展农村经济
服务”为中心的“燎原计划”,平度和胶南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实验区。
5、 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重视教育事业。市政府在普遍压缩行政和事业费开支的
情况下,优先保证教育事业费的投入。1990年,全市财政拨款教育事业经费1.5亿元,
比1989年增长12.4%, 大大高于同期32%的财政收增长幅度。 此外,征收教育费附加
1.04亿元,勤工俭学收入用于补充教育经费1700万元。以国家拨款为主,同时坚持多
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教育经费的增长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
量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