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期间对外经贸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4&rec=490&run=13

1.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七五”期间,青岛市在被列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
沿海开放城市之后,又于1986年被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受了相当于省一级
的经济管理权限。此后,市郊五市(县级,下同)、二区也全部对外开放,青岛经济
技术开发区建设取得了成效。初步形成以老市区为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窗口,各
市、区为腹地,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经国家经贸部批准,青岛市外贸
自1987年9月开始在国家对外贸易中实行计划单列, 被赋于自营进出口权。1988年,
经贸一体的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成立,全市各市、区建立了经贸委。全市设立了27
家进出口企业。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企业也纷纷开工投产,产品开始出口,在全市形
成了外贸专业公司、地方工贸公司、自营出口企业和三资企业共同发展的出口创汇体
系。
“七五”期间,全市共派出经贸团组1222个、4362人次,分赴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进行考察、培训和洽谈经贸合作;青岛市直接邀请26个国家和地区的1701批3974人次
外商来青岛考察洽谈经贸业务,通过其它渠道来青岛市参与洽谈经贸业务的有1500余
人次。有50多家国外企业在青岛设立了办事机构。来青岛观光旅行的国际游客有27.4
万人次,实际收入外汇人民币3.66亿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显著改观。建成和基本建成黄岛电厂二期
工程、 引黄济青工程、黄岛油码头二期工程、青岛港8号码头、黄岛轮渡工程、胶济
铁路复线工程、流亭民航机场、长途通信枢纽工程及邮政通信枢纽工程等,逐步消除
了长期遏制经济发展和扩大利用外资的不利因素;吸引外商投资的软环境明显改善,
逐步完善了地方性涉外经济法规,初步建立了外商投资一条龙服务体系,服务业的设
施和服务内容开始向国际惯例靠拢。
2.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外贸出口创汇、收购额持续上升,五年内,全市共完成出
口商品收购总值92.11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98.38%,平均年递增17.92%。其中:
1990年完成22.62亿元, 比1989年增长18.34%。在全部出口商品收购值中,五市二区
出口商品增长较快, 1990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13.19亿元,占全市出口收购总值的
比重由1985年的34.41%上升到58.3%, 提高了23.9个百分点。1988年青岛市开始全面
自营进出口业务,直接向国家承包了出口创汇任务,当年即超额19.9%,完成了18160
万美元的出口承包基数。198队1990年三年承包期间,实际完成出口总额8.46亿美元,
年递增24%。 其中:1990年完成3.35亿美元,比1989年增长14.30%,大大高于同期国
民生产总值7.8%和工业总产值11.6%的增长速度, 并实现了出口创汇大幅度上升,而
总不超亏的目标。
出口商品结构逐步改善。 轻工业产品的出口, 由1988年的1.17亿美元,发展到
1990年的1.5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54%调整到47%;重工业产品出口由1988年
的2297万美元,发展到1990年的8094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0.6%上升为24%;
农副产品出口, 1988年7721万美元,1990年9735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35.6%
下降为29%,实现了出口商品由初级产品向制成品转变。
形成了一批出口“拳头”商品。1990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有啤酒、棉
涤纶布、棉布、棉针织品、服装等5种,出口额为1.2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5.83%;
出口在500-1000万美元的商品有鳞片石墨、 地毯、冻对虾、彩色电视机、抽纱、棉
纱、冻猪肉、电冰箱等8种产品,出口额为1.0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044%。
出口市场趋向多元化。已同8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1990年,对工业发
达国家出口1.3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0.08%;以港澳地区出口9384万美元,占出口
总额的27.99%; 对发展中国家出口1.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0.6%;对苏联、东欧
等国出口449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34%。
外贸出口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出口商品收购值占国民生产总值
的比重, 1985年为12.33%, 1990年上升到13.23%;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1988年为7.93%, 1990年上升到9.31%。据有关部门测算,每进口1亿元物资,可以增
加1.5亿元的工业产值; 每出口1亿美元的工业品,可以实现国内产值5.8亿元。按此
推算,1990年青岛市工业总产值约13%是通过进出口贸易实现的。
3.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到1990年底,全市共累计批准利用外
资项目501项,总投资8.39亿美元,合同外资6.07亿美完,实际利用外资3.16亿美元。
其中:批准对外借款合同金额2.08亿美元,实际使用1.50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
174家,总投资5.17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2.85亿美元,外商实际投资144亿美元。其
中“七五” 期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61家,总投资4.55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2.48
亿美元, 在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中,中外合资企业117家,总投资3.18亿美元,合同外
资金额1.27亿美元;中外合作企业22家,总投资8770万美元,合同外资金额7130万美
元;外商独资企业22家,合同投资额为4962万美元,平均每个三资企业项目的合同外
资达到154.23万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七五”期间已有90家三资企业建成投产,
实现产值7.69亿元,营业收入9.14亿元,实现利润1116万元,税金4052万元,外汇收
入1.29亿美元。 批准“三来一补”项目248项,其中,补偿贸易80项,合同设备价款
5710万美元; 加工装配168项,合同规定工缴费收入1.24亿美元。到1990年,已有15
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青岛投资办企业。外商投资结构趋向合理,逐渐转向生产领域。
到1990年底, 已批准的生产性企业累计达151家,占全市三资企业总数的86.78%,重
点投向轻工、纺织、机械、电子、食品、建材、医药等行业。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改造老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七五”期间共批准引进
技术设备项目368项,成交额达1.76亿美元,重点改造纺织、机械、轻工、电子仪表、
橡胶、石化、建材等行业,生产出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的电视机、电冰箱、照像机、洗
衣机等“拳头” 产品。到1990年底,全市累计有345项引进技术投备投产,形成了年
产值46.4亿元,年上交利税8.8亿元的能力。
对外工程承包、输出劳务、海外投资工作开始起步。“七五”期末建立了青岛国
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有6个海外投资项目已获经贸部批准立项。
4.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经过六年建设,首期开发两平方公里的基
础设施已初步完善, 投资环境基本形成。 到1990年底,开发区内已建成生产性企业
100家,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2家。1990年全区实现社会总产值3.48亿元,工业总产值
3.08亿元,实现利税1802万元,出口创汇3142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