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4&rec=326&run=13

1.抓纺织,求稳定。1990年,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政府鉴于全市纺织工业的困
境,做出了“抓纺织、求稳定”的决策。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市委即召开常委会,专
门研究纺织问题。年初,秦家浩副市长带领有关部门,深入纺织系统的22个企业现场
办公,针对各企业的具体困难,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由于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
市计委、经委和市财政、税务、物价、银行等部门在物资、原料、资金等方面给予的
具体帮助,经过全系统职工的努力,确保了全市纺织工业的基本稳定。
2.狠抓原料,均衡生产。1990年,市纺织工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棉花供应不足。
1989~1990年棉花年度省分配指标为8.42万吨,实际到手仅5.85万吨。其中,总公司
系统内指标为6.3万吨,实际到手1.3万吨。为弥补棉花缺口,从总公司到各工厂除千
方百计争取计划内棉花外, 青纺联利用外汇贷款进口三批棉花共1.6万吨,各厂承接
来料加工棉花5000吨,还通过计划外渠道自购协作棉8500吨,使各纺织厂避免了大面
积停产。
3.开展“品种质量年”活动。纺织工业部根据纺织工业面临的形势。把1990年定
为“品种质量年”。根据纺织部的要求,市纺织工业总公司系统把适应市场需求,提
高产品附加值做为开发品种的重点。全年共研制和开发新产品48个,新品种600多个,
新花色、新款式2500多个。新产品产值达6000万元,利税1200万元。
在提高质量方面,认真贯彻纺织工业部年初在南京召开的质量工作会议精神,通
过加强质量管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市考核的22项质
量指标, 稳定提高率和计划完成率均为91%。省测试中心对全系统10种坯布、14种针
织品和13种复制品的质量进行抽查、合格率为100%。1990年是青岛市纺织工业系统获
国优奖最多的一年。青岛第五棉纺织厂的“海星”牌45支涤棉纱和青岛衬衫厂的“海
珊”牌男衬衫获国家金质奖;青岛针织一厂的“双喜牌”弹力衫和青岛布鞋厂的“天
涯牌”胶粘布鞋获银质奖。另有37个产品获纺织工业部优质奖,24个产品获省优质奖。
全年优质产品产值率为38%。 在“品种质量年”中,青岛针织七厂、青岛西装厂和青
岛东方衬衫厂获纺织工业部质量管理奖,青岛化纤厂、青岛衬衫厂和青岛制线厂获省
纺织厅质量管理奖。
4. 强化基础管理。纺织部在年初即确定,1990年5月在青岛召开“全国纺织企业
基础管理工作现场交流会”。这是纺织工业部经过多方选择后确定的。市纺织工业总
公司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于3月份召开了全系统管理工作会议,4月份开展了“管理月”
活动, 以现场管理和文明生产为突破口,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在5月份召开的经
验交流会上,青岛第五棉纺织厂、第八棉纺织厂、第三棉纺织厂、毛巾厂、针织七厂
等一批企业通过经验介绍和现场参观,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会议有力地
促进了全系统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基础工作的加强,促进了企业升级工作。1990年青岛第八棉纺织厂和青岛西装厂
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青岛第四棉纺织厂、青岛布鞋厂、青岛针织六厂和第一纺织机
械厂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至1990年底,总公司系统累计有国家二级企业13个、省级
先进企业17个,占全系统企业总数的45.5%。
5.开创经销的新局面。在原料紧缺、资金紧张和市场疲软的形势下,市纺织工业
总公司系统普遍加强了销售工作。 全系统全年共组织37项销售活动,定贷总额达6亿
元。 特别是6月、 10月举办的两次大型展销定货会, 有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
2400余名代表到会定货、显示了青岛纺织工业的实力和水平,提高了青岛纺织产品的
知名度。通过展销会,广大与会者评选出了“青岛金花”(指传统产品)产品10种、
“青岛金马”(指新产品)产品5种。
6.确保安全生产。1990年,市纺织工业总公司系统组织生产的同时,重视安全工
作, 加强了安全措施。总公司系统及归口管理的市郊市、区纺织企业共110个单位、
全部达到“三无”(无火灾、无重大工伤和重大设备事故),总公司获“三无公司”
称号。 全系统负伤频率为1.74‰,比上年降低了0.36个千分点。在全国5个拥有10万
名职工以上的纺织工业主管部门中名列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