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4&rec=288&run=13

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199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分
别达到13.8亿元、 38.2亿元、12.5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8.9%、31.8%、20.5%。工业
总产值达到20.55亿元,平均每年递增38.8%;“七五”期间,全市共投资4.79亿元对
市、乡工业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使全市企业装备水平、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得以
逐步提高; 有4处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8处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71种工
业产品被评为国家、部、省和青岛市优质产品。全民企业劳动生产率由“六五”期末
的1.93万元提高到2.42万元。农业生产稳定增长,199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4.36亿元,
平均每年递增2.4%。粮食、油料、林果、水产品、禽蛋、肉类等都超额完成了计划。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七五”期间,建设改造了市区道路,新建、整
修、拓宽路面25.3万平方米;修建供、排水管道8.53千米,完成治理污染项目59个,
污水集中综合处理率达80%, 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人均绿化面积
4.74平方米,居青岛市五市七区之首;供电总量达到2.48亿千瓦时,比“六五”期末
增长86%; 市区日供水能力由4.8万吨增长到7.1万吨;全市电话装机由2930部增长到
5329部,邮电业务总量比“六五”期末增长1.2倍。文化、卫生、体育、娱乐、医疗、
商业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商品流通不断扩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0年,全
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4.91亿元“七五” 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3.6%,农副产品收购
总值达到2.4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8%;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02亿元,平均每年递增
22.3%;完成工商税收7352万元,平均每年递增20%;实现财政收入7946万元,平均每
年递增17.4%, 连续五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达到2178元,比
“六五”期末增加1200多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94元,比“六五”期末增加396
元。市区非农业人口人均住宅面积达到11.3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54
亿元,人均538元;到1990年底,全市百户城镇、农村居民分别拥有电视机120台和59
台,比“六五”期末增加30台和46台;电冰箱为68台和1.3台;电风扇为114台和33台,
比“六五”期末增加29台和30台。
外向型经济迈出较大步伐。 1990年,全市出口商品收购值达到20.12亿元,平均
每年递增31.4%;出口商品发展到14大类159个品种,其中真空包装蛤、手推车、海藻
制品出口量居全国之首,肉食、对虾、蔬菜、干芋、花生等出口量跨入山东省先进行
列。“七五”时期,先后同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共建立外商投资企
业7处,投资总额2545万美元,其中合同外资1344万美元。1990年,已投产的3家合资
企业和1家合作企业实现产值5919.8万元,销售收入4981.4万元,外汇收入383.8万美
元。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项事业有新的发展。“七五”时期,
全市共获得科技成果160项, 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7项,达
到国内先进水平的38项,获山东省、青岛市奖励的30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96
%。全市用于教育基础设施投资达4500万元,比“六五”期间增长2.3倍;改造、新建
各级各类学校201处;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 普通高中在校学生达4584人,比
“六五” 末增长11.2%;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先后被国家教委和省教
委评为教育先进单位,职工教育荣获省、青岛市先进称号。胶南市年画在国内外有一
定影响,受到文化部的表彰,成为新兴的年画之乡。医疗卫生事业原有基础上有了进
一步发展。“七五”期间,新增医疗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各类医疗器械661台(套),
床位303张; 卫生防疫跨入山东省和青岛市先进行列;爱国卫生获得省级先进单位称
号。计划生育在继续保持省、青岛市先进称号的基础上,荣获全国先进集体称号,年
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81‰。 胶南市群众性体育活动广为普及,连续4年被评为青
岛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