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2&A=19&rec=149&run=13

流通经济与区域性服务中心建设
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5.9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5.8%,增幅居全国15
个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总量前移3个位次至第八位。十大零售企业实现销售额150亿元,增长33%;实
现利润2.8亿元,增长50%。
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快速发展,推动高端的生产、生活服务品牌加快集聚的中心城区,现代化、
多功能、区域性的中心商务区初现雏形。区域辐射力增强,三大批发市场辐射全国20多个城市,七大
商业企业设立市外大型商业设施(3000平方米以上)22处,跨区域销售额20亿元,增长36%。
全年招商74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利用外资1.65亿美元,其中卡特彼勒研发中心等项目填补
全市空白。流通业开放度、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实现销售额达到258亿
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9.8%。
创新实施“阳光食品工程”、“绿色消费社区”、“奥运食品工程”等举措,覆盖74家集团消费
单位、35万人消费人群,“菜篮子”市场安全保障沿供应链上溯到加工、生产环节,形成独具特色的
“青岛模式”。青岛市获全国“三绿工程样板城市”称号。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推进政府、
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诚信青岛”建设初现成效。
市场运行调控与开拓
以城市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和重点流通企业为重点,建立完善市场运行预警预测和快速反
应机制。抓好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的市场安排,坚持日监测、日报告,适时投放储备商品,强化市
场执法检查,保证节日市场供应。在禽流感、“麦莎”台风和“2005和平使命”——中俄联合军事演
习等特殊时期,精心部署、快速反应,保障了紧急情况和特殊时期市场的稳定和安全,市经贸委被省
委、省政府授予“拥军支前先进单位”称号。
围绕市民消费层次逐年升高的需要和消费热点,大力拓展城市消费,服装、家电、数码产品、健
身器材等商品销售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农产品流通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万
村千乡”工程新建、改造“农家店”603家,重点培育的10处市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交易额105
亿元、增长30%2005年8月,副市长张锐(右二)到蔬菜市场检查工作。(市政府督查室供稿)以上。
组织开展民俗大集、大篷车等送货下乡活动,农村市场消费水平逐步提升,实现零售额167亿元,增
长12%,高于同期0.3个百分点。
优化流通企业发展环境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流通业发展的意见》,落实了扶持政策和措施,优化了企业发展环境。
充分利用国家项目贴息、银行贷款等支持政策,利群集团等4个“双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
支柱产业)项目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亿元,维客物流中心建设项目获国家2000万元贴息,利群集
团列入国家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范围。创新服务体系,开通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及时高效地解决了涉
外咖啡商标权被侵害、商场重复征税等问题。培育龙头批发市场,累计投入3200万元实施重点改造,
城阳蔬菜水产品、即墨服装、莱西东庄头蔬菜、平度农机等市场进入全国同类市场前十名。
内引外联与现代服务业升级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的意见》,市经贸委牵头30个政府部门,围绕完善
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重点突破开展工作,推动现代服务业引进升级。发展生产服务业,全市
重点引进的74个服务业项目中,生产服务业项目占50%以上,其中普华永道专业咨询等项目填补青岛
市相关行业的空白。提升生活服务业层次,发挥商业集聚效应,相继引进了美国星巴克咖啡、欧洲保
时捷、美国哈根达斯冰激凌品牌等10个特色品牌商贸项目,在市区中心商务区形成高档服务品牌的集
聚发展。相继引进发展了法国迪卡侬体育用品超市等5个流通业项目。
商业结构调整和功能完善
全面实施市和区(市)两级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立大型商业网点、重点商业项目联系制度,推
进市、区、社区三级商业中心建设,重点规划的5处市级商业中心、4处区级商业中心、20个社区商业
中心基本建成。规划建设和改造了9条商业街、17处农贸市场,市级商业街达到18条,规范化市场达
标率80%以上。认定发布了10个“青岛代表菜”、“青岛代表小吃”,实施“绿色早餐”工程,发展
经济型酒店,青岛菜的品牌框架基本形成。着力培育重点市场,引导发展旅游、橡胶等专业市场,商
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25处重点市场实现交易额384亿元,增长12.3%以上。
工作创新与“三绿工程”建设
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实施新的生猪肉入市备案管理办法,全市171处“菜篮子”监测点把检
测关口前移至生产、加工、配送环节,全年销毁农药残留超标蔬菜、水果126吨、病害猪3700头。创新
“绿色消费”引导模式、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为125家生产知名食品的企业、74家消费单位
搭建直接合作平台,降低食品采购成本10%,被列入全国食品安全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正式启动“奥
运食品工程”,“绿色消费社区”拓展至142个社区,培育6条国家级绿色加工生产线、7个国家级绿
色市场。通过开展“三绿工程宣传月”、“市民开放日”、开设“绿色消费课堂”、组建“绿色消费
讲师团”、征集“绿色消费金点子”等多种主题活动,直接培训社区干部、居民近50万人次,“三绿
工程”重心下移,增强了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全市继续组织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传销、虚假违法广告、非法行医及对盐业、集贸市场、农资、
烟草专卖、文化市场等多个专项整治行动,取缔传销窝点312个,查处虚假违法广告案件507件、非法
经营食品案件1826件。推进“诚信青岛”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诚信青岛”建
设的意见》,深入开展“诚信兴商”。加快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全市国有、股份制商业
银行实现了个人信用的联网查询,“诚信青岛”网站集成了36个政府部门的信息,为实现山东半岛区
域内企业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
(市经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