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环境卫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4&rec=102&run=13

环境卫生概况

2001年,济南市环保工作结合实施“蓝天工程”,以大气、水污染防治为重点,
依法强化环境监督管理,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
济南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1.强化污染治理, 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①抓好大气污染治理。继续强化排
烟设施的监督管理。对已取缔的低空排烟设施和沿街饮食摊点燃煤炉具进行不定期检
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遏制了“回潮”现象的发生。全年共淘汰2吨燃煤锅炉275台,
占应淘汰总数的98%; 拆除闲置烟囱476根,占应拆除总数的99%。严格控制粉尘、扬
尘污染。加大了对道路施工、建筑工地、拆迁工地的环境管理,对市区包括外环路在
内的300多个建筑工地和30余条道路施工工地进行重点检查和监控, 处罚违章行为84
起。进一步强化措施,抓好“控煤”工作。加大了对燃煤超标单位的查处力度,全年
全市燃煤含硫量合格率达到82%,查处了133家燃煤含硫量超标单位,强化了对蜂窝煤
加工厂点的监督检查,19家燃煤含硫量超标单位被责令停业整顿或取缔。开展了重点
工业企业生产工艺废气排污申报登记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工艺废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奠定了基础。对机动车年检中的尾气检测工作进行了现场监督检查,全年共检测汽车
130697辆,合格率为83%;完成路检4203辆,路检合格率为65%。配合交通管理部门对
233家汽车维修企业分别进行了尾气监测设备配备和复检。对全市加油站进行了整顿,
抽查了济南炼油厂和40个加油站的油品。对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汽油清洁剂和柴
油车尾气净化器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和实用检测。②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编
制完成了《南水北调山东西水东调济南段水污染防治规划》。在对餐饮和医疗单位排
放废水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 对18家日排废水100吨以上的饮食服务单位和45
家超标排放废水的医疗单位提出了限期达标的任务。完成了对护城河及其沿岸地区污
染状况调查工作, 为作好护城河的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基础。积极做好制浆能力2万
吨及以下草浆生产线的关停工作,平阴子顺造纸厂、章丘造纸厂草浆生产线已经按期
关停并通过了省政府的验收。③进一步做好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各区严格
执行2001年噪声达标区创建与复查计划,已完成新建和复查任务。加大了对建筑施工
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力度。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面,完成了全市进口废物基
本情况调查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场所环境影响情况调查。开展了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试
点工作, 进一步完善了全市医疗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对进口废物严格把关,完成了5
家单位申请进口固体废物的初审工作。

2.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境
保护管理条例》,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在项目管理中
认真坚持总量控制、重点区域严加控制、改扩建项目以新带老的原则,引导企业采用
清洁生产工艺。积极做好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对不能稳定达标的项目坚决不予
验收, 并下发通知,限期整改。全年共审查、审批各类建设项目642个,拒批各类不
符合城市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能耗高、污染重的建设项目30多个。验收各类项目82
个, “三同时”执行率为100%。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3次大规模建设项目专项执
法检查活动,特别是对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违法建设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全年
共检查各类建设项目485个, 先后对97个违章项目进行了查处。组织开展了济南南部
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按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要
求,编制了《济南市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
作,章丘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第六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生态环境综合
整治成效显著, 认真落实各项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指标。全年完成小流域治理120平
方公里; 完成封山育林面积23000多公顷;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700公顷;矿山生态恢
复2个; 秸秆还田20万公顷。新建章丘明水香稻、平阴红提葡萄、历城唐王大白菜、
西红柿等4个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基地。2001年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74.96平
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3.37%。

3.环境法制建设得到强化, 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强
化环境监理。组织开展了全市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
和违法行为2178件,对情节严重的668家单位作出了行政处罚。环保110强化现场执法,
及时出警,把污染问题解决在现场,解决了市民反映强烈的各类环境热点、难点问题。
环保110指挥中心共接电话投诉1611件,处转率100%。

4.环境监测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环保产业管理得到加强。年度环境监测计划
圆满完成,完成监测数据54万个。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空气监测网络逐步完
善。自2001年6月5日起,向社会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完成了济南市饮用水源地月测月
报工作以及黄河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工作, 并开始发布黄河水质周报。市监测站及9
个县(市)区监测站均按计划通过了计量认证换证复查工作。环保科研工作不断取得
新突破。 共组织完成10项研究课题的鉴定工作,其中4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
余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科技进步奖11项。“济南市空气质量数
值预报试验研究” 获2001年度济南市十大科技成果。环保产业不断发展,有3家企业
的3种产品取得了山东省环保产品使用认可证书,推荐1家企业申报国家环境标志产品
并通过初审。 指导2家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其中山东水泥厂已
通过认证。开展了环保相关产业调查工作,为制定环保相关产业的发展政策,正确引
导和扶持环保相关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康玉杰/邓保军)

工业“三废”排放及处理

①工业废水。 2001年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6750.54万吨; 工业重复用水率为
93.7%,与上年持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1.3%,比上年提高1.3%;年末共有废水处
理设施241套。②工业废气。全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129.89亿标立方米,其中生产工
艺废气430.12亿标立方米;全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61953.61吨,烟尘21175.35吨,
工业粉尘16698.62吨;烟尘去除率97.56%,比上年提高1.38%,工业粉尘去除率97.56
%,比上年提高8.17%。③工业固体废物。全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384.14万吨,比
上年减少6.05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350.41万吨,比上年增加20.74万吨,
增加6.3%,综合利用率91.22%,比上年增加6.81%。(李建义)

环 境 质 量

①环境空气质量。市区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浓度
分别为0.058毫克/立方米、 0.145毫克/立方米、0.037毫克/立方米。首要污染物
为可吸入颗粒物。 2001年向社会公众发布空气质量日报365期,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
粒物342天,占发布天数的93.7%;二氧化硫23天,占6.3%。其中一级3天、二级220
天、 三级138天、四级3天、五级1天,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比率为61.1%。②水环
境质量。济南市地下水水质良好,符合地下水质量三类标准;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质达
不到国家三类标准,水库呈富营养化状态,地表水水质普遍受到污染,河流呈氨氮和
有机类污染,水库和大明湖富营养化状态突出。黄河洛口断面氨氮和总磷年均值分别
超标0.04倍和0.6倍, 黄河水质超国家三类标准,为四类水体。水库总氮超标率均
为100%,与上年比较,卧虎山水库总氮增加14.2%,总磷降低66.9%;锦绣川水库总
氮和总磷分别降低16.4%和36.7%; 鹊山水库总氮和总磷分别降低2.7%和69.1%,
水库水质仍呈富营养化状态。小清河(济南段)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石
油类,水质为劣五类;出境断面辛丰庄化学需氧量降低24.0%,氨氮增加14.9%,石
油类降低76.2%。与上年比较,小清河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呈上升趋势,生
化需氧量和石油类呈下降趋势,水体污染特征为氨氮和有机类型。徒骇河(济南段)
水质污染加重,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浓度呈上升趋势,为劣五类水体,达不到其功
能要求。 与上年比较,入境断面夏口桥化学需氧量年平均值增加63.3%,氨氮降低6
.6%;出境断面展家桥化学需氧量增加28.9%,氨氮和石油类分别降低59.2%和89.
1%。大明湖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水质富营养化程度严重。与上年
比较,总氮增加49.1%,化学需氧量降低25.2%,总磷降低47.7%。化学需氧量、总
氮和总磷超标率100%。③声环境质量:市区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明显改善,与上年比较,
超标干线长度减少24.07千米。 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7.6分贝,比上年
降低2.1分贝, 达到国家四类区域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市区昼间平均等效声级53.4
分贝,较上年减少0.9分贝,达到国家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一类区标准;与上年
比较, 昼间生活噪声源增加12.9个百分点;交通噪声源降低6.2个百分点;工业噪
声源降低8个百分点;施工噪声源增加1.4个百分点。

(邓保军)

蓝 天 工 程

2001年是实施“蓝天工程”的第二年,根据市政府“班子不撤、队伍不散、标准
不降、任务不变”的总体要求,发布了“蓝天工程”第四号通告,以治山、治气、治
水为重点,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荒山绿化工作取得成效。 全年共完成荒山造林5800公顷,植树1350万株,所
栽苗木成活率达85%以上。新落实护林员100人,建护林房60处,设立警示牌1000多块。
着重加大了“禁止牛羊上山”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城区绿化和“一环九射”造绿工程,
完成了顺河高架路两侧等30多条道路行道树栽植补植工作, 新增绿地面积23.9万平
方米, 在市区栽植各类常绿树和花灌木200余万株。“一环九射”造绿工程共完成了
196万平方米建筑物的拆迁任务,栽植各类乔灌木429.5万株,建设绿地315万平方米,
建成了经十西路、工业北路等一批绿化“景观道路”。

2.加强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①加强控制燃煤污染。大力推广使用低硫、低灰
优质煤炭, 不断加强对燃煤锅炉的淘汰力度。查处燃煤含硫量超标单位137家。②加
强控制粉尘、扬尘污染。关闭、取缔了转山等矿区的46个回潮采石点、35座石灰窑和
13台磕石机。继续开展了矿区整治和恢复绿化工作,与矿山企业签定了矿山地质环境
保护与恢复绿化责任书339份, 并开始实施矿山边开采边绿化治理工程,逐步推进了
无尘碎石技术试点工作。加强了对建筑、道路、拆迁工地和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检查
各类施工工地1386个。 对存在扬尘污染问题的156个工地发出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并
会同新闻单位对扬尘问题比较突出的施工工地进行了公开曝光。保持了道路的清洁,
基本清除了市区内垃圾死角。 28条道路达到了“示范路街” 标准,24条道路达到了
“达标路街” 标准,占全市道路的15%;逐步扩大了机扫面积,使全市主次道路机扫
率达到了49%。③加强了繁华地带马路市场的综合整治力度。共清理整治道路70余条,
取缔露天烧烤摊点800余处, 收缴烧烤炉具1100余套, 清理占道经营7600次, 面积
8000余平方米,拆除乱搭乱建860处,清理视觉污染16700条(块)。④防治机动车排
气污染。认真抓了机动车年检工作,把好尾气污染监测关,加强了新增机动车的管理。
认真做好全市维修行业的管理工作,使全市一、二类汽车维修企业全部配备了尾气监
测设备,对43家未配备尾气监测设备的维修企业给予降类处罚。⑤加大天然气推广应
用的力度,新增天然气居民用户2.4万户,天然气锅炉76台,公福用户68户,今年共
完成天然气用气量2600万立方米。同时,积极做好车辆的改装和加气站建设工作,现
已改装双燃料公交车357辆,建成加气站10座,在建加气站4座。

3.水污染防治工作。 加大河道沟渠综合治理力度,对市区33条65万平方米河道
进行了全面“双保”(保畅通、保整洁)治理,完成了七里河、工商河、西泺河清淤
2.5万立方米, 完成了全福河等河岸砌垒4400立方米, 完成了广场东沟等河道棚盖
9673米。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进行顺利,济南水质净化一厂配套污水干管
工程已完成投资1.6亿元, 13条主干管已完成9条,占应铺设管道的69.2%。济南水
质净化二厂已完成工程投资3亿元, 厂区建筑已全部竣工,设备安装基本结束。配套
管网工程完成28公里, 占管道铺设计划的70%,年底正式通水运行。对于水污染源治
理,重点抓了医院和三产企业的达标排放工作,并对饮食服务业的外排废水进行了隔
油隔渣处理。节水保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加强了用水管理的力度,查处了违章用水
和超计划用水单位,现已关停二环路以内自备井120眼,并进行了回灌实验。

(邓保军)

环境卫生概况

1.加强环卫日常工作。 重点是根据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要求,改革传统作业,
增加环卫作业科技含量,创造优美环境。①生活垃圾收集。在进一步推行袋装收集的
基础上突出抓规范,保证一天两次登门、小袋装大袋收集,2001年垃圾袋装普及率由
85%提高到90%, 生活垃圾袋装收集规范化率由75%提高到80.1%。②垃圾清运。在进
一步落实日产日清责任制的基础上突出抓全封闭压缩中转清运,杜绝生活垃圾在运输
中造成“二次污染” ,今年共清运处理生活垃圾60.1万吨。③垃圾处理。主要是努
力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争取国家计委对济南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改扩建工
程投资7200万元, 日处理1200吨的垃圾填埋场已改造完毕,建成并使用了日处理300
吨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 两台日处理垃圾100吨的焚烧炉正在建设。与美国三洁
公司合资的日处理300吨垃圾的生物制肥项目, 已进入投产前准备工作,到2002年底
可形成日处理垃圾2000吨(其中卫生填埋1400吨、生物制肥300吨、焚烧发电200吨、
焚烧100吨) 的能力。④道路保洁。在规范人工普扫的基础上突出抓机械化保洁和定
时道路冲刷,主次干道快车道机扫率由45%提高到48%,名列全省各城市之首,高出全
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26辆洒水车一天两次对道路洒水和冲刷,春、夏、秋三个季
节对主要道路一天三次洒水冲刷,洒水率达到60%,保证了道路的整洁。⑤粪便清挖。
进一步规范提高服务标准, 全年清挖化粪池粪水3万吨,基本拒绝了化粪池外溢污染
问题。

2.强化管理和依法行政。 主要是强化基层管理、民主管理和法制管理。根据现
代化省会城市的要求,推动环卫管理重心下移,将环卫管理延伸到街、居、单位和家
庭, 新建的7个办事处全部建立了环卫所;市区环卫所已达59个;在市人大和市政府
指导和支持下,出台了《济南市城市环卫设施管理办法》,已形成由3部地方法规、9
个政府规章组成的比较完善的环境卫生地方法规体系,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实施办法。

3.环卫投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重点是按照全市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的“经
营城市”要求,走出单一依靠政府投入的路子,多方筹资发展环卫事业,盘活用足用
好现有环卫资产。与美国三洁公司合资,引进外资2000余万元人民币,在无害化处理
厂建设日处理300吨生活垃圾的生物制肥公司, 2003年初竣工投产;上海洪昌环保有
限公司独资在济南市市区设置流动公厕12组,引进资金140万元;运用BOT等多种筹资
方式新建二类以上公厕10所和垃圾中转站8座;对6座公厕经营权进行社会招标拍卖,
一次性收回资金20余万元。同时积极探索开发垃圾收集、垃圾清运、垃圾处理、粪便
处理、环卫设施生产经营等环卫产业,组建了济南市环卫产业开发总公司,各项工作
已开始筹划,有的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4.构建社会大环卫格局。先后与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让世界清洁起来”、
“清除千佛山白色垃圾”、“依法维护环卫工人权益”、“环境卫生从每个市民做起”
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和大型环境卫生义务劳动。 同时构建了与市长电话值班室、 公安
110指挥中心、建委系统联姻热线和各新闻媒介联动的以环卫110为中心、以社会各界
环境卫生监督员为基础、以社会公示承诺服务为重点的社会反馈、监督机制,全年环
卫110共接听群众投诉1896起, 处结率达99.6%,新聘请社会监督员近百名,与《济
南时报》联合举办的“局长在您身边”活动现场解决52起群众反映强烈的垃圾死角、
化粪池外溢等问题。同时,在保证中心城区环境卫生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切实加
强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重点是以清理垃圾死角、关闭自设垃圾场为切
入点,坚持建设施、建机构、建队伍、建制度“四建”并举,全面加强城乡结合部环
境卫生综合整治,促使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明显改观。

(刘 猛)

命名一批示范、达标路街和环卫所

2001年,全市环卫系统广泛开展“争创示范、达标路街”和“争创示范、达标环
卫所”(“两创”)活动,按照全市城市道路综合整治的要求,对“争创示范、达标
路街”明确提出了城市道路保洁、控制扬尘、垃圾袋装化收集、道路日常管理、沿途
单位环卫管理和社会监督评价六方面的标准,对“争创示范、达标环卫所”在班子建
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日常管理、业务标准和社会监督检查方面提出了明确考核
标准。“两创”活动实行动态检查验收,对符合标准的路街、环卫所可随时申报验收
和命名,已命名的达标、示范路街和环卫所如果考核结果降到标准以下,将取消其资
格。 2月6~7日,市环卫局组织举办了全市环卫系统的“两创”活动培训班,对开展
“两创” 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4月30日,在历下区召开了“两创”活动现场会,总
结推广了历下区环卫局“两创”活动经验;10月份,在各环卫所和区局自查合格的基
础上,组织市“两创”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对各区申请考核的环卫所和路街进行
了认真细致的检查验收。通过开展“两创”活动,促进了环卫事业发展,提高了全市
环境卫生整体水平。

环境卫生示范路街(28条)

历下区:泺源大街、榜棚街、解放路、泉城路、经十路、舜耕路、

千佛山路、黑北路、黑西路、马鞍山路、泺文路、朝山街、

南门大街、趵南路、趵北路、和平路、省府前街、东外环

市中区:泺源大街、经七路、纬二路

槐荫区:经七路、南辛庄街

天桥区:堤口路、无影山中路、天成路

历城区:山大北路、北园大街

环境卫生达标路街(25条)

历下区:花园路、历山路、闵子骞路、益寿路、文化西路、

燕山路、文化东路、青年东路

市中区:英雄山路、济大路、经八路、经十路、经二路、

经三路、 经四路、车站街、六里山南路、玉函路

槐荫区:经十路、纬十二路、辛西路

天桥区:少年路、经一路、顺河街

历城区:花园路

(刘 猛/孙 杰)

“济南市医疗垃圾现状及处理对策研究”通过鉴定

为控制医疗垃圾对城市居民健康的影响,使其处理达到无害化、规范化,最大限
度地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2001年,济南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对医疗垃圾的处理
现状和产量进行了调查,并对处理方式进行了研究,撰写了《济南市医疗垃圾现状及
处理对策研究》,并通过了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被评为济南市科技进步三
等奖。近年来,济南市一直采用各医院分散处理医疗垃圾的方式,多数医疗单位很难
达到无害化处理和环保要求,这种处理方式不符合实施蓝天工程的要求,给环境造成
一定程度的污染,对人体健康存有潜在的危害。该课题通过对医疗垃圾管理现状的调
查以及垃圾构成理化分析、病原微生物污染监测、焚烧处理效果卫生评价,提出了切
实可行的医疗垃圾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方法。

(高发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