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9&rec=82&run=13

1994年是山东纺织工业全面调整的起步年
省纺织工业厅厅长 刘寿北

纺织工业是传统的支柱产业,正处在关键的转折时期,不仅在国际国内环境中产
生了发展的机遇,而且也面临着挑战。当前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是:整体装备水平低,
技术结构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国际市场需要;棉纺能力过剩,布局不合理;
纺织企业冗员多,负担沉重,棉花资源短缺,资金紧张,效益下滑。针对这些问题,
1 994年国务院分别下发了13号和57号文件, 这两个文件都是在发展前进中如何解决
纺织工业存在问题的重要文献。山东省就贯彻上述两个文件精神,下发了《山东省人
民政府批转省经委等部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1994]13号文件认真解决纺织工
业生产存在问题的报告的通知》(鲁政发[1994]69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
我省纺织服装工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鲁政发[1994]98号),前者就解决纺织工
业原料、资金,搞好富余职工分流和转产企业生产自救等浅表性的矛盾,采取了一系
列政策措施;后者就全省纺织工业解决深层次的矛盾,明确了“全面调整,减量增效,
优化结构,产业升级”的总体方向目标,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全省纺织工业由数量
增长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变为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由全国
的纺织大省,变为纺织强省。
根据省政府对纺织工业的需求和行业实际,省厅制定了“换脑筋、抓机遇、调结
构、树样板、闯新路、上水平”的工作总方针,明确把“加速改革开放;转换企业机
制,稳定生产大局,突出结构调整”作为全年工作重点,提出了“改革是企业的根本
出路,调整是行业的主要任务,服务是部门的中心环节”的工作要求,并制定八项经
济考核指标分别下达到市地,分解落实到企业。全行业围绕上述工作方针、重点和要
求,统一思想认识,推动各项工作,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有史以来遇到困难最大、
工作最艰巨的一年中,取得了比预料要好的成效。
生产大局稳定,产销协调两旺。在原棉缺口大、资金紧张、增支因素高达50.68
亿元的困境中,全行业把稳定生产大局作为工作重点,上下共同投入大量精力,千方
百计为企业解决困难。一是主动协调和想方设法,采取多渠道组织国内资源和进料加
工等措施,系统内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共解决纺棉280万担和部分化纤原料,同时省
厅协调银行和有关融资机构解决5亿多元流动资金,缓解了企业生产困难;二是对国
家储备棉和进口棉分配,协调有关部门采取保大中型重点企业、保出口骨干企业、保
名优产品的“三保”原则,并配套协调下游企业的纱布供应;三是积极主动向各级政
府汇报工作,提出建议,研究制定贯彻国务院有关政策措施;四是组织机关干部与困
难企业建立联系点制度,深入特困企业逐厂解困;五是发动党、政、工、团各级组织
齐心协力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全行业的稳定。1994年,全省纺织系统完成
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233.6亿元,同比增长8.52%;现价销售总值288.2亿元,同
比增长40.74%;产销率月均98.24%,同比增加0.29个百分点,超省定考核目标2.2
4个百分点,其中9至12月均超过100%。统计的10大类纺织品中除棉纱限产外,化纤
、布、服装、毛线、呢绒、麻袋产量均比上年有所增长。
结构调整目标明确,开始启动。全年把结构调整工作做为重中之重,做了许多带
有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省里成立了以陈建国副省长为组长、由省17个部门参加的
“全省纺织服装工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全省纺织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总体思路、调整重点、目标任务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各市地根据省里的调整方案,
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都分别作了大量细致工作。棉纺压锭、改组、联合已经进行了规
划和局部实施试点。年内,纺织系统内淘汰12万枚旧纱锭,累计淘汰22万锭。产品结
构调整实行了“四个转向”,一是从多吃棉花转向多吃非棉纤维,全省棉纺行业化纤
使用比例提高到21.74%,增加7.37个百分点,其中纺织系统棉纺行业化纤使用比例
增加到27.75%,化纤混纺布及纯化纤布比重由上年的33.67%增加到41.29%;二是
从纺中低支纱为主转向纺中高支纱为主,精梳纱比重达到11.71%,比上年提高3.26
个百分点,平均纱支达到29.55支(含气流纱),比上年提高2.06支;三是从生产中低
档产品为主转向生产中高档产品为主,深精产品比重达6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新产品产值率和投产率分别达到11.5%和93.2%,超省定指标0.5和11.2个百分点
;四是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省内、出口、省外销售比重发生变化,三者比例为
4.3∶3.6∶2.1。以企业集团组建为特点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新组建13个企业集
团,全省纺织行业集团总数达到32个,拥有固定资产总额84.58亿元、销售收入60.9
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53亿元、出口创汇2.15亿美元。
科技开发取得进展,收到成效。全行业基建、技改施工项目共160个,已有45个
项目竣工投产,完成总投资16.70亿元,其中基建项目39个,完成投资4.36亿元,占
26.12%;技改项目121个,完成投资12.34亿元,占73.88%。在新型技术装备的推广
、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国产化项目攻关和新原料、新工艺的开发应用等方面,都取
得了较大进展,完成科研、技术开发、新产品试制项目共235项。纺织系统自动络筒
设备已装备配套20%的棉纺锭,新型和宽幅织机也有较大增加。骨干巾被和针织企业
的主要装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八十年代末水平。列为国家“八五”纺织科技重点攻关
的棉纺清钢联国产化项目,首先在我省突破并通过了全国专家鉴定。开发研制利用大
麻、羊绒等资源优势已取得较大进展。粗织粘胶纤维的细旦高档人棉印花、色织系列
产品一条龙的研制攻关已获得成功,使人棉产品出口量增加60%以上。
开放力度加大,外向经济得到扩展。继续壮大自营进出口企业队伍,新增自营进
出口企业或集团11家,现已达到34家,年创汇占全省纺织创汇总额的14%。扩大利用
外资3800万美元,新办“三资”企业36家,纺织系统利用外资总额达到3.05亿美元。
“三资”企业出口创汇占全省纺织的12.9%。进一步推行多口岸、多渠道、多形式扩
大出口,全年完成外贸交货值103.7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54.96%
,其中外口岸出口额已占出口总额的25.28%。狠抓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在出口增幅
54.96%中,除价格因素外,出口实物增量和深加工产品增值因素占21.15%,出口产
品中初加工产品出口下降,其中纯棉纱、布分别下降10.68%和13.4%;深加工产品
出口增加,毛线、呢绒、麻袋、毛巾、服装等增长7.12%~57.19%。扩大对外合作
交流,在境外新办公司、窗口10多个,组织举办了国际纺机展及各种技术、商务交流
活动。
经济效益稳步回升,成绩来之不易。在生产支撑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全行业
千方百计稳定生产,奋力拼搏争效益。预算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3.8亿元,比上年
增长16.2%;实现利税13.23亿元,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利润2.42亿元;企业亏
损面下降到24.02%,同比减少5.98个百分点;年末成品资金占用为22.27亿元,扣除
价格增值因素后比上年下降11.53%;统计的12大类纺织品中,有9类库存量较上年下
降,3类略有上升,整体库存趋于合理。

业绩·人才·信息
[山东省纺织系统利税首户--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位于烟
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职工270人,厂区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累计建筑面积1.9
2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77亿元。一期工程自1989年10月投料试车一次成功至今的5年
多来,经过全体员工的辛勤努力,经济效益连年大幅度增长。特别是1994年坚持大搞
挖潜革新改造,把原设计年生产320吨“纽士达”牌氨纶丝和100吨“金冠”牌氨纶包
缠纱,提高到年生产氨纶丝460吨,氨纶包缠纱140吨的水平。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
亿多元,实现利税4121万元,利润329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和35%,居全省纺
织系统首位;全员劳动生产率37万元,人均创利税15万元,创利润12万元,继续保持
居全国化纤行业前列。1994年被烟台市授予“科技进步百强工程最佳企业”称号。
列入烟台市重点项目的氨纶二期扩建工程,是1992年经纺织部核定,烟台市计委
批准的项目,项目总投资8920万元。1994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建设进展顺利
。工程采取了仅从国外进口关键生产设备,其余用国产制造替代战略,为国家节约大
量外汇,企业节省了可观的资金。工程建设实施科学决策和论证,在消化吸收一期工
程技术的基础上,组成工艺、仪表、电气等专业攻关,自行组织工程设计,自行出软
件,使原有工艺经大胆改进后更趋于合理,某些方面接近或超过全套引进设备。至1
995年3月底,设备安装可全部结束,上半年即可试车投产。预计年产值可实现2亿元
,利税7000万元,其中利润5000万元。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94年初向社会定向募集股份
4000万股,募集资金6400万元,全部用于二期工程建设。公司总股本为7000万股,其
中国家股2500万,社会法人股4500万。企业的改制给企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
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久的将来,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省纺织工业的一颗新星

厂址: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黑龙江路10号。
电话:6372728
电挂:8017
邮编:264006
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嘉震

(张德广)

[山东纺织企业改革试点先进单位滨州印染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滨州印染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其前身是国营滨州印染厂,1993年9月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是全省首批50家股
份制试点企业之一。改制当年在全国国有印染企业中夺得产量、利润、利税三项第一
。1994年形成了“集团军”,完成产量8706万米、销售收入为4.2亿元、利税2241万
元,分别比1993年增长11%、46%、49%;出口商品收购值1.54亿元,占销售总额的
37%,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该公司的发展与成功,主要得益于八年多来按照改革试点的总体框架,紧紧围绕
“创与新”二字搞改革,以市场创新为导向,以机制创新添活力,以管理创新打基础
,以技改创新增后劲,以结构创新求效益,把改革、改造、改组同步进行,尤其在1
994年,该公司通过产权的改造和资本的繁殖,增强了广大员工对“资产”的关切度
。到1994年底,该公司已具有漂、染、印、整全功能八条印染生产线,各类印染布的
年产能力达1亿米。
在租借、股份合作等方面,该公司运用多种方式,走出了一条规模发展的新路子
。1993年底组建了月产500万米的工艺布分厂,1994年上半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19
94年,该公司还以收买、股份合作方式,建成一个溢流染色分厂和一个中长染色分厂
,为形成集团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加强和改善管理方面,该公司推动企业优势扩张战略,在抓好改革、改造的基
础上,注重企业结构的改组和领导机构的改革。他们改变企业过去大一统的做法,划
分若干产品精而专,且不重复设置的公司,本着目标清晰、协作紧密、责权利统一的
原则,构成有凝聚力、创新力的生产经营实体,并围绕追求企业规模效益这一总目标
产生自动效应。1994年初,该公司改善企业最高管理层的领导体制,实行董事长与总
经理分离设置。该公司本着强化人本思想,充分挖掘员工潜能的原则,把功夫下在制
造公平竞争的气候和机制上,从而使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1995年2月中旬,来自中央、省、地领导、专家学者50余人汇聚滨州,就该公司
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上进行了研讨,并称之为“滨印现象”。
展望未来,该公司将继续坚持改革实践与探索,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推
动力,进一步加强科学化、规模化管理,增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扩大对市场的
占有率,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董事长:张可信
总经理:刘连营
厂址: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二路819号
电话:327874331417
电挂:2676
邮编:256617

省纺织工业厅专栏组稿人:訾德祯

深化改革加强调控 促进全省茧丝绸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省丝绸总公司总经理 左淑美

1994年,山东丝绸工业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坚持以深化改革为中心,狠抓基
础,调整结构,强化管理,增收节支,保持了山东茧丝绸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较好
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出口创汇超额完成计划。在上年实现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大关的基础上,又创
历史最好成绩。全年完成出口创汇1.10亿美元,完成计划106.95%,比上年增长1.8
3%。出口商品收购完成9.04亿元,比年计划超出11.27%,比上年增长33.54%。全
年完成出口成交额1.85亿元。收汇、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换汇成本等方面也都取得了
很好成绩。全年出口蚕茧1295吨,创汇1335万美元,巩固了山东蚕茧在日本、韩国市
场上的地位。来料加工创汇1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9.56%,进料加工创汇1591万美
元,比上年增长9.5%。与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合作,全年共合作出口蚕茧431.3吨
,生丝350吨,绸缎2.29万米,共创汇1354万美元。
全省丝绸行业15家三资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179万元,实现利润154万元,
比上年增长13%,自营出口创汇455.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倍。
农业生产保持适度增长。蚕种生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满足了生产的需要,全
年生产桑蚕普通种160万张,同比增长15%,全年收购蚕茧3.15万吨,完成计划96.9
5%,比上年增长4.05%,蚕茧质量基本稳定。鲜茧出丝率16.25%,比上年提高0.1
6个百分点,生产上车茧率90.25%,比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烘折228.5公斤,比
上年降低0.6公斤,茧丝长1190.5米,解舒率69.6%,核定毛折260.26公斤,桑蚕茧
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蚕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丝绸工业继续保持了增长势头。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27.35亿元,占年计划的11
1.51%,比上年增长13.8%。主要产品产量,丝类生产5138吨,占年计划的107%,
比上年增长12.25%,其中白厂丝完成4076吨,比上年增长16.85%,绢丝完成703
吨。系统内丝织品生产6024万米,比上年下降2.98%,其中桑丝织品完成3363万米,
占总产量的55.8%,比上年下降3.9%;印染丝织品完成5004万米,比上年增长4.89
%。服装完成446万件,比上年增长10%。考核的20项质量、消耗等经济技术指标有
17项完成计划,质量稳定,消耗下降。
科教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全年试制新产品120个,投产率85%,其中试制出口产
品29个,出口成交16个,创汇100万美元;有6个产品被省经委评为优秀产品。科技项
目有7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丝绸印花“电脑分色描稿系统”、微波干茧机、家
蚕雄蛾激素、三眠蚕、高速电子提花机等课题均取得很大进展。
经济效益趋向好转。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润2823.6万元。同比增长7.58%,其中
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97.2万元,同比增长101.85%。
实体化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1994年2月4日,李岚清副总理在听取省丝绸总公司
工作汇报后说:“山东丝绸的体制是贸工农一体化,人财物、产供销一条龙,很好,
我赞成这个体制。”李副总理在8月11日的批示中又指出:“治本之策,即贸工农结
合成一体化,在这方面山东做得较好,问题也较少。”山东丝绸实体化体制经过几年
来的实践,已经得到了国务院领导、有关部委、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丝绸工
业总公司和省委、省政府领导部门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3亿元,比上年下降35.8%,而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投
入却比上年增长64.8%,占基建总投资的51%。另外,省总公司还以300多万元的投
入,用于织染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所必需的设备填平补齐。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年共完成257个单位(项目)的审计,其中各市地公司及企业
完成281个单位的审计,通过审计共查出违纪违规金额330万元,有问题资金240万元
,未经批准报废固定资产119万元,挂帐及潜亏154万元。基建决算送审2857万元,审
减266万元,审减率9.3%。
精神文明建设喜获丰收。全年共涌现出75个先进集体和195名先进个人。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质取胜”的观念不牢固,不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
2.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个别单位跟不上形势的要求,缺乏全局观念。执行宏
观调控措施不够严肃认真。
3.“蚕茧大战”的隐患依然存在。
1995年是“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丝绸系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依然很严峻。我
们要继续贯彻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管理,提高质
量,扩大出口,增加效益,努力占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使山东丝绸再上一个新台阶

省丝绸公司专栏组稿人:张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