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1&rec=194&run=13

市委书记 刘慧晏
市 长 周清利
市名由来 因境内辖原淄川、博山两县而得名。
政区、人口 全市总面积5938平方公里。辖5区3县,82个乡镇、 24个街道办事处。
年底, 全市户籍总人口418.13万人。人口出生率8.81‰,死亡率5.92‰,人口自然增长率2.89‰。有
少数民族44个。
经济概况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45.16亿元(现价),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
15.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7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079.06亿元,增长15.8%;
第三产业增加值503.38亿元,增长17.5%。三次产业比例为3.8∶65.6∶30.6。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
产投资615.1亿元。 全市共完成国、 地税收入170.68亿元。境内财政收入20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80.7亿元,增长25.8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228.77亿元,比年初增加134.81亿元。其
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25.30亿元,比年初增加93.4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849.60亿元,比年初
增加112.56亿元。
农业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6.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粮食
总产143.51万吨,增长9.1%。棉花总产量1.84万吨,油料产量1.38万吨, 蔬菜产量192.37万吨, 瓜类
产量19.11万吨。肉类总产15.12万吨,禽蛋总产9.79万吨,奶类产量9.18万吨。水产养殖面积6882公顷,
渔业总产值完成1.98亿元。完成林业产值5.26亿元,人工造林面积0.35万公顷,成林抚育面积6.12万公
顷。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8.01万千瓦,增长1.7%。
工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新增367家,达到2501家。 累计完成工业总产
值3558亿元, 比上年增长28.47%。实现工业增加值1009.57亿元,增长24.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
现产品销售收入3441.38亿元, 增长28.85%; 利税340.61亿元,增长24.74%;利润193.20亿元,增长
25.12%。 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17亿元, 增长35.23%; 利税258.52亿元,增长
35.20%;利润总额154.35亿元,增长35.69%。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产品销售收入、 利税、 利润增幅
分别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38、10.46和10.57个百分点。
建设、环保 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5万吨/日,燃气使用人口2万人,新建、扩
建城市道路面积232万平方米,完成新城区6条道路和10座桥梁的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项目
进展顺利,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全市共开工建设重点绿化工程30项,新建园林绿地460公顷,新增城
市公共绿地面积165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5%,绿地率达到33.5%,人均公园绿地达到6.7平方
米。全市COD排放总量下降5.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28%,空气质量优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0天,
为近10年来最优。共取缔污染企业255家。
交通、邮电 公路通车里程9695.7公里,其中国道218.3公里,省道852.2公里。公路
客运量195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57%;公路货运量5864万吨,增长9.51%。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35
亿元,增长16.3%。完成宽带城域网骨干改造、无线市话扩容和室内覆盖工程、SDH传输网络扩容和
农话环扩容、ADSL扩容、首期NGN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贸易、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城市消费
品市场实现零售额400.2亿元,增长16.4%,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81.8%。 限额以上
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153.2亿元,增长27.3%。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37.60亿美元,增长19.9%。其
中,出口总值25.09亿美元,增长24.4%。全年一般贸易出口额15.8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
63.1%。全市共审批外资项目113个,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3.7亿美元,增长22.3%。全年新批准境外
投资项目10个,协议投资总额1.22亿美元。 完成对外工程及劳务合作营业额4366万美元, 增长61.7
%。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096.75万人次,增长1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6.43亿元,增长20.2%。拥
有A级旅游景区20处,其中4A级3处。
教科文卫体 全市省级规范化学校137处,占全市中小学的17.9%,列全省第二位。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正式建立,全市高等院校发展到12所,大专以上在校生达到10.52万人。全省
文、理科高考状元双双落户淄博。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3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
家。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35.38亿元, 比上年增长31.45%;高新技术产业
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9.1%。全市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 全市申
请国内专利2788件, 同比增长49.49%; 专利授权1018件,同比增长50.59%。全年完成重要科技成果
147项。全年有线电视用户达32万户,发展双向数字电视用户2.5万户,城区整体转换率超过95%;基
本完成“村村通”数字电视工作。年内《云翠仙》《齐韶乐舞》《王渔洋查案》等一批歌舞、戏剧、
电视剧的拍摄或演播,对宣传淄博起到了积极作用。市图书馆新馆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在山东省首届
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全市有26个项目签约,总招商金额44亿元。全市有临淄、桓台、张店(含高新区)、
周村、博山5个区县列为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单位,另有淄川、高青、沂源3个区县的25个乡镇
列为市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乡镇,覆盖人口210.24万人,参加合作医疗农民188.81万人,参加合
作医疗率达89.81%。共有209.72万人次享受合作医疗补助。市、区县、乡村三级共投资1922万元,完
成400处规范化村卫生室的改造建设任务。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 2个,覆盖城区人口103.36万人,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84.71%。在第21届省运会上,淄博市金牌总数、总分和奖牌总数均
列第四位,为历届最好成绩。
社会生活 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94元,比上年增长14.6%; 人均生活消
费支出9545元, 增长15.6%。 农民人均纯收入5641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52元,
增长14.1%。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57.03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13亿元,增长15.52%;全年在岗
职工平均工资1.98万元,增长15.35%。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10.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6.9万
人。年末全市实有登记失业人员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5%, 比上年末下降0.25个百分点。
全市累计参保人数达315.6万人次,其中2006年新增参保40.16万人次。全年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
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68.5万人、77.76万人、42.21万人,分别增长12.5%、20.8%和1.7%;农村养老保
险参保人数达38.33万人,增加4.83万人。

[$$p]0023009;位于张店区的中国陶瓷馆 (供稿 淄博史志办)[/$$p]

科技综合实力提升
2006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3家,总数达到353家,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
企业达到29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35.38亿元,比上年增长
31.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9.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1个百
分点,比上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市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超过1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企业研发平
台建设加快,全市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100家,其中国家级5家。新材料技术论坛系列活动期间共签订技术合作项目502项,项目涉及新材料、
新药及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资源节约、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农业高新技术等十几
个领域。

(王娟 赵建国 孟明)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全年全市企业开发新产品1786项,投产1378项,其中,5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41项填补国内空
白。有17项技术创新项目被列入省重点项目计划,51项被列入省技术创新计划;4家企业技术中心入
选省2006年首批百强技术中心, 8家企业被新认定为2006年度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2家企业被新认定
为2006年度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王娟 赵建国 孟明)

实施名牌战略
2006年,全市有11个产品获“中国名牌”,新增数量位居全省首位。中国名牌产品总量累计达到
22个,跃居全省第二位。有136个产品获“山东名牌产品”称号,29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王娟 赵建国 孟明)

淄川区
区委书记 阎西国
区 长 刘东军
区名由来 因淄河流经境内而得名,1956年称淄川区。
政区、人口 全区总面积1000.61平方公里。辖14镇、3乡、3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
区, 403个村、 82个社区。 年底全区总人口67.29万人。人口出生率9‰,死亡率6.75‰,自然增长率
2.25‰。
经济概况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9.6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三次产业比例为
1.9∶64.7∶33.4。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3.41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7.27亿元。 年末全社
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1.1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7.6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0.88亿元。
农业 总产值6.96亿元,比上年下降7.2%。粮食总产9.90万吨。粮经产值比1∶1.38。
肉猪、牛、羊年出栏8.73万头(只)。肉、蛋、奶总产1.55万吨。水产品总产0.10万吨。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60.57亿元。 限额以上工业企业490家,实现销售收入
475.66亿元,增加值138.09亿元,利税54.79亿元,利润34.19亿元。
建设、环保 基本建设投资62.29亿元。完成更新改造投资15.69亿元。建筑业总产值
19.39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76.33万平方米。全年污染防治总投资4.52亿元,比上年增加0.36亿元。
交通、公路通车里程996公里,年货运量1837万吨,客运量1365万人次。
贸易、旅游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13亿元。城乡集贸市场65个。出口总值
70439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49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63万美元,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2家。主要
旅游景点有蒲松龄故居、聊斋园、淄川游乐园、奎盛园、梓童山、马鞍山、文峰山、黉山、留仙湖、
峨庄瀑布群风景区、鲁中驾考中心、青云寺、孟子山、三台山、梦泉生态旅游区。旅游业年内接待国
内外客人17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2亿元。
教科文卫 各级各类学校232所,在校生11.18万人;教职工8805人,其中专任教师7567人。科研
机构40个,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8项。文化体育场所各1处。卫生机构33处,床位1335张,卫生技术人员
1701人。
社会生活 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3235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5951元,人均居住面积
30.54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1元,人均居住面积35.35平方米。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年内,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全区拥有6个省级技术研发中
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7家企业分站。5家企业争创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
企业达到30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产值比重达到24.1%,同比提高1.47个百分点。

(淄川区史志办)

品牌战略
2006年,“鲁泰·格蕾芬”高支高密纯棉坯布、“山川”一次性输注医疗器械被评为中国名牌;
15个产品被命名为国家免检产品,8个产品被命名为山东名牌,5个品牌被命名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全
区现共拥有国家级品牌6个,国家免检产品16个,省级品牌48个。

(淄川区史志办)

竞技体育创佳绩
2006年,淄川运动员多次在国际赛事中取得好成绩。5月20日,淄川区残疾人运动员王代臣在德
国杜德城举行的世界残疾人友好运动会上,以57.09米的成绩取得F46级标枪第一名。淄川区竞技体校
输送的运动员黄晓彤在东亚运动会上获得200米蝶泳铜牌。淄川一中学生贾倩倩在远南残疾人运动会
上勇夺女子F37级铁饼、铅球、标枪3枚金牌。跆拳道运动员田学光代表国家队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跆
拳道锦标赛,获78公斤级冠军,成为淄博市第一个跆拳道项目的世界冠军。
△5月,《聊斋俚曲》和《孟姜女传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月,寨里古窑址和蒲松龄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淄川区荣获“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优秀示范区称号。
△1月17日,山东银座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经营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淄川银座购物广场正式营
业。

(淄川区史志办)

张店区
区委书记 许建国
区 长 王 咏
区名由来 张店古称黄桑店。因地处交通要冲,过往商旅多在此栖身。宋代,黄桑
店中有一张氏店户,遐迩闻名。后来黄桑店之名渐被张家店取代。至元代,称之为张店。
政区、人口 全区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辖7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114个村、72个
社区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61.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7.56万人。人口出生率8.16‰,死亡率3.35‰,
自然增长率4.81‰。
经济概况 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70.82亿元(含开发区),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
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2亿元,增长-4.9%; 第二产业增加值213.44亿元, 增长14.4%;
第三产业增加值155.76亿元,增长18.9%。三次产业比重为0.4∶57.6∶42。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05.7亿元,增长14.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2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7.85%。税收总收入37.87亿
元,增长25.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49.6亿元,比年初增长14.87%。年末金融机构本
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62.81亿元,比年初增长16.11%。
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4%。粮食总产6.10万
吨,增长0.4%;油料总产390吨,增长4.3%;水果总产1347吨,增长-30.8%;蔬菜总产1.27万吨,增
长-42.3%。肉类总产3735吨,禽蛋总产1647万吨,奶类总产4540吨。全年人工造林面积282公顷。全
区农机总动力15.49万千瓦,增长-2.5%。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7.62亿元(含市属企业、开发区),比上年增长17.2%。
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5家,实现增加值79.93亿元, 增长28.4%;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59.74亿元,增
长29.5%;实现利税44.2亿元,增长34.9%;实现利润24.08亿元,增长35.9%。
建设、环保 年末人口城镇化率达77.85%,比上年提高0.27个百分点。垃圾无害化
处理能力600吨/日,城市园林绿地1769.1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9%。资质三级及
以上建筑企业93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亿元。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
完成环境污染治理工程项目20个,完成投资额7亿元,占地区GDP的2%。城市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
达310天。
交通、邮电 公路通车里程287公里(不含村路),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2.5公里。
公路旅客运输量4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公路货物运输量648万吨, 增长10.2%。 完成邮电业
务总量5.97亿元,增长12.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5.32亿元,增长13.2%;邮政业务总量0.65亿元,
增长6.6%。年末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达到33.8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52部/百人,互联
网用户7.5万户。
贸易、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
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136亿元,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9亿元。实现进出口总值26662万美元,增长26.8%。
其中,出口总值22182万美元,增长30.8%。全年外来投资项目268项,实际到位资金72.5亿元;实际利
用外商直接投资3950万美元,同比增长20%。主要旅游景点有:中国陶瓷馆、淄博玉黛湖、生态乡村
庄园、天乐园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0万人次,增长13.33%;实现旅游总收入9.8亿元,增长12.02
%。
教科文卫体 有普通中学35所,在校生37447人;小学42所,在校生39133人;特殊教
育学校2所,在校生348人。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15项,其中获得省级科技奖励1
项。专利申请量1017件,授权专利513件。公共图书馆1处,文化馆1处,档案馆1处。广播和电视人口
覆盖率均达到100%。有卫生机构535所,其中医院、卫生院47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
机构1所。区属医院拥有床位745张,卫生技术人员3964人,其中执业医师2363人,注册护士1343人。
有体育馆1座。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3元,增长9.6%;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257
元,增长20.16%;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2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786元, 增长15.4%。 农民
人均纯收入7003元,增长15.2%;农民人均消费支出5188.18元,增长13.03%;人均居住面积50.33平方
米。 全年职工养老、 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7213人、61221人、27012人和25787
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万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6141人。其中,城镇低保4917人,农
村低保1224人。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7个,收养337人。社会福利企业16个,安置残疾人员526人。

服务业保持领先增长势头
2006年,中国陶瓷科技城、山东香港五金家居城、鲁中五金机电城、贝亿装饰材料博览城等大型
商贸设施开业运营,淄博义乌小商品城以及汽车、家居、装饰材料、果蔬等专业批发市场群辐射带动
作用明显增强。文化、旅游、会展经济、夜间经济等新兴业态快速扩张,淄博璀璨中华文化影视园、
快乐王国主题公园等大型文化旅游项目落户张店区,开元文化大世界、神话歌剧院等文化娱乐项目竣
工开业,涌现出天乐园、大润发等首批10家夜间经济发展示范单位。中心商业区改造加快推进,新世
界商业街实现满铺经营。便民、利民的城乡社区服务网络日益完善,以众和快餐为代表的社区服务企
业加快成长,全年新建、改建6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张店区档案局)

高新技术产业有新发展
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家;6项科技成果获市政府科技进
步奖,科汇开关磁阻电机、万丰煤气激光表面材料改性等产品和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
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2.1%。

(张店区档案局)

在全市整建制实现村村通自来水
5月,张店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全部完成。该工程惠及7个镇72个村,受益人口9万人; 累计建设
各类供水工程66处,铺设主管道178公里,入户管道433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272万元。自来水入村率
达到100%,入户率达95%,尤其是几个偏远贫穷的山村结束了拉水、买水、吃水窖水的历史。
△年内,张店区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2个,山东著名商标8个、山东名牌6个。
△张店区获“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

(张店区档案局)

博山区
区委书记 王树槐
区 长 李树民
区名由来 其一,博山全境皆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
因境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名为区名。
政区、人口 全区总面积682平方公里,辖1个开发区,11个镇、 2个街道办事处,
209个行政村、107个社区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46.4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12‰。少数民族807人。
经济概况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一、二、三产
业分别完成4.8亿元、110.35亿元、53亿元,分别增长6.3%、13.6%、17.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总额60.29亿元, 增长4.45%。 地方财政收入5.13亿元, 增长22.1%,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101.66亿元,其中居民储蓄余额71.35亿元;贷款余额83.32亿元。
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97亿元,增长7.3%。粮食总产量3.48万吨,平均亩产
247公斤。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16.8亿元,增加值70.5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
售收入192.8亿元, 增加值64.54亿元, 实现利税17.21亿元,利润7.08亿元,企业总数335个。规模以
上企业职工7.04万人。
建设、 环保 基本建设投资3.4亿元,建筑业总产值9.81亿元,房地产开发总面积
55.03万平方米。全年防污染治理总投资6035万元,增长208.7%。
交通、邮电 公路通车里程428.56公里,年货运量1001万吨, 年客运量3543万人次。
邮政业务总量3772.77万元, 电话装机总容量24.32万部,实际装机17.11万部。
贸易、旅游 城乡市场39个,进出口总值3.3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2.62亿美元,实
际利用外资1062万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家。主要旅游景区有原山国家森林公园、樵岭前、源泉、
鲁山、五阳山、白石洞、石门、金牛山八大景区。年内接待游客3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亿
元。
教科文卫 各级各类学校165所,在校生5.99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生4.1万人,
教职工5378人,专任教师4433人。科研机构69个,专职科研人员2518人,6项科研成果获市以上奖励。
文化体育场21处,医院23处,床位1100张,卫生技术人员1804人。
社会生活 全年支出救济金1318.8万元,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1.2万人,农民人均
纯收入5669.4元,人均居住面积31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07.74元,人均居住面积33平方
米。

新农村建设
总投资102.82万元的200公顷土地综合治理工程项目顺利通过上级验收。全年完成劳动力转移5000
余人。阳光工程培训人员408人,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273人。全年畜禽免疫密度达100%。初步建
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6处,投资234万元改造及新增营业面积5243平方米。投资3800万元,规划、
新建、改造加盟连锁农家店127家,配送中心1家。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
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初步形成。全区共有150879人参合,59670人享受住院医药费补助, 金额达723.4万
元。投资50万元,资助贫困生1300余名。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920
户,4314人,共91万元。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共投资647.5万元,受益村31个,受益人口3.2万
人。村级可支配收入5万元的村达110个,占总数的43%。

天然气进入陶瓷、琉璃企业
2006年,区委、区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对博山区工业特别是陶瓷、琉璃企业进行窑炉更换改造,
由原来以煤炭为燃料改造成以天然气为燃料。年内,区内重点陶瓷、琉璃企业全部用上节能、环保、
清洁的天燃气,节约能源资金2000万元,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陶瓷琉璃品出口量增加,实现
出口创汇25866万美元,增长25.6%。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2006年,博山区积极引进大项目和品牌店,完成年度投资26.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6.1亿元,
比上年增长20.8%,增幅达近年来最高水平。原山、 鲁山、 源泉、池上等景区一批旅游项目建成投
入使用,全年接待游客3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5亿元,分别增长21%和39%。福门购物中心、
盛世购物广场、白虎山商业街建成营业,新增营业面积18.6万平方米;财富大厦、天隆广场、盛尔达
商厦、万吨粮食储备库主体竣工。实施“农改超”工程,建成福门大集、博山农贸市场,成功引进新
一佳、银座、淄博商厦等品牌店。

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建设
2006年,博山区积极争取省农业厅、财政厅农村户用小沼气项目。省级给予扶持资金60万元,在
北博山镇、南博山镇等南部镇建设10立方米的沼气池1000个;投资1.8万元集中培训40名技术人员,经
过培训的技术人员成为沼气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年内,已建成户用沼气池320个。
△年内,博山区先后荣获中国泵业名城、中国鲁菜名城、中国琉璃之乡3个国家级品牌称号。争
创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3件。
△“石蛤蟆、聚乐村、清梅居”3家餐饮品牌为首批中华老字号,17种地方小吃被评为“中华名
小吃”,25种地方小吃为“山东名小吃”。

临淄区
区委书记 唐福泉
区 长 毕荣青
区名由来 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1970年改称临淄区。
政区、人口 全区总面积668平方公里。辖8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 414个村委会、
55个居委会。全区总人口59.93万人,人口出生率9.21‰,死亡率5.70‰,自然增长率3.51‰。有少数
民族22个,1.12万人。
经济概况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05.53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
15.97亿元, 比上年增长7.80%; 第二产业增加值311.74亿元,增长16.90%;第三产业增加值77.82
亿元,增长14.3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94∶76.87∶19.19。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31亿
元。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85.72亿元,增长18.4%。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00亿元,增长29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2.02亿元,增长11.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15.85亿元,增长24.3
%。
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88亿元,比上年增长0.6%。粮食总产33.58万吨,
增长7.3%;瓜菜总产104.44万吨,下降42.6%;果品总产7969吨, 增长48.8%。肉类总产2.75万吨,
下降15%。禽蛋产总产3.43万吨,奶类总产1.25万吨,下降17.4%。水产品总产1000吨。
工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8.04亿元,比上年增长53.7%;实现工业
增加值122.92亿元, 增长46.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80.61亿元, 增长55%; 实现利税44.21亿元,
增长36.8%;实现利润30.97亿元,增长45%。
交通、邮电 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6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98%;公路货运量742万
吨, 增长3.34%。 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44亿元,增长10.8%。 固定电话用户14.80万户,小灵通用户
34888户,移动电话用户36.29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达36071户,增长44.9%。
贸易、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完成
进出口总额67358万美元, 增长26.6%。 合同利用外资2301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836万美元,增长
88.6%;新批外资项目13个。全年接待游人240万人次,增长20%。实现旅游收入7.4亿元,增长18.7%。
教科文卫 全区有小学62个,普通中学35个,中等职业学校4个,特殊教育学校1个。
小学在校学生37111人,初中在校学生27129人,高中在校学生14637人。高考本科上线3398人,连续7
年居全市第一。年内,企业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0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11项。其中,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的3项,国内领先水平的6项,有3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各种业余剧团70个,全年共
演出426场次;演出场所3个,全年演出190场次。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馆藏书总
量13万卷(册);博物馆1个,古车馆1个,馆藏文物1850件。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年末有线电
视用户10.72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02万户。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6个,病床床位1276张,专业卫生
技术人员1223人。
社会生活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71元,比上年增长10.6%;城镇居民人
均消费性支出9502元,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6371元,增长11.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59
元,增长14.9%。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4.2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1.02平方米。在岗
职工年平均工资21253元,增长17.5%。

[$$p]0023010;临淄名都生态园 (供稿 淄博史志办)[/$$p]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都建立起自己的研发机构并能有效地开展工作。有7家研发中心被认
定为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至此,全区经认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9家。其中,国
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2家。共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32种,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59.15亿元,同比
增长55.07%,总量居全市首位。
△9月13日,首届中国国际蹴鞠表演赛暨蹴鞠申报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启动仪式在
临淄齐都文化体育城隆重举行。亚洲足球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官员和文化部、国家
体育总局领导出席仪式。
△9月12~16日, 临淄区成功举办第三届国际齐文化旅游节。 开幕式当天还举行了姜太公诞辰
3145周年祭礼仪式等。旅游节期间,集中签约项目46个,总投资40亿元。
△2月,临淄区人民检察院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十佳基层检察院”和“全国先进基层检
察院”荣誉称号。
△“巧媳妇牌”酱油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临淄区史志办)

周村区
区委书记 王树武
区 长 韩昆山
区名由来 原为村名,据传因系水中村,故名洲村,后改为周村。
政区、人口 全区总面积263平方公里。辖9个镇(办事处),230个行政村(居委会)。
年末全区总人口31.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15万人。人口出生率8.16‰,死亡率5.17‰,自然增长
率2.99‰。
经济概况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2%。其
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6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78.64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
58.47亿元,增长14.8%。三次产业比例为3.2∶55.5∶41.3。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83亿元,增长
11.28%。地方财政收入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3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7.6亿元,比年初
增加13.18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41亿元,比年初增加8.02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66.61亿元,比年初增加9.41亿元。
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8.71亿元,比上年增长0.6%。粮食总产7.09万吨,
增长4.3%;油料总产590吨,水果总产8600吨,蔬菜总产4.1万吨。肉类总产6800吨,禽蛋总产1200吨,
奶类总产4700吨。全年造林补植面积53.6公顷。全区农机总动力17.82万千瓦,增长2%。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3.72亿元,比上年增长2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8家,
实现增加值57.22亿元,增长27.0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22.34亿元,增长32.07%;实现利税21.86亿
元,增长47.8%;实现利润13.03亿元,增长50.6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59.38亿元,增长36.14%。
建设、环保 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8.36亿元,更新改造投资20.38亿元;资质三级以上
建筑企业4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89亿元,增长71.7%;完成北外环路、姜萌路等7条东部新区道
路建设,改建整治背街小巷17条。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660公顷,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9%。全区空
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空气标准天数达到320天,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
交通、邮电 公路通车里程865.4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为1100万人次,公路货物运
输量为425万吨。 电信业务总量20454.77万元, 比上年增长16.68%;邮政业务总量2715.71万元,增长
13.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1.5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2.6万户,互联网用户1.6万户。
贸易、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09%。共有
各类市场48处,其中生产资料市场8处,消费品市场40处。全年累计引进各类外来投资项目272个,实
际引进外来投资41.22亿元,增长15.1%。实际利用外资完成0.24亿美元。外贸出口完成3亿美元,增长
13.1%。主要旅游景点有大街古商城、蒲松龄书馆、萌山风景旅游开发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0万
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00万元。
教科文卫体 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在校生5369人。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生5699人。
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19899人。普通初中12所,在校生12904人。小学32所,在校生19996人。特殊教
育学校1所,在校生75人。共取得市(地) 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9项。专利申请量275件,授权专
利81件。有各种业余文艺团体60个,公共图书馆1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3处,档案馆1处。有文化
广场79处。周村芯子、周村烧饼被列入淄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区有线电视用户61197
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1417户。有区属卫生机构12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0所,卫生防疫防治机
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495张,卫生技术人员1699人,其中,执业医师669
人,注册护士577人。有体育馆1座,在第21届省运会上夺得金牌12.5枚。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18元,比上年增长18.1%;人均消费性支出
为8360元,增长23.2%;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360元,增长20%。农民
人均纯收入6265元,增长12.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01元,增长15.02%;人均居住面积38.2平方米。
全年职工养老、 医疗、 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9万人、3.4万人、2.3万人、2.1万
人和2.11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0.4万人、1.7万人、0.4万人、0.5万人和2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
数达到1.9万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13041人。其中,城镇低保10249人,农村低保2792人。社会福
利企业15个,安置残疾人员340人。

[$$p] 0023011;中央电视台在周村拍摄电视连续剧《旱码头》。图为开机仪式。(供稿 淄博史志办)
[/$$p]

周村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成果丰硕
2005年11月,周村区被中国科协确定为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创建单位。区委、区政府调整完善4
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的科协组织,配齐、配强基层专职科协主任,科普志愿者队伍发展到310名;组
织实施全区14处区级学会、协会和10家区属大中型企业科协换届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创建全国
科普示范区的重大意义。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8场,现场技术指导30余次,开展项目咨询论证8个,在
全区各重点村或居民生活区建科普活动站126处。引导、挂靠、帮扶农户创建秸行养藕种植基地、花
卉苗木现代示范基地、奶牛养殖示范基地、蔬菜无土栽培基地、沼气池建设基地等规模大、带动作用
强的科普示范基地18处。引进北海道黄杨、玉湖生菜、奥兰多西红柿、水果玉米等新品种16个。
△8月10日,由中央电视台、山东电影电视制作中心投资、中共周村区委、区政府协助拍摄的电
视连续剧《旱码头》在周村区古商城封镜。
△9月5日,第三届中国(周村)旱码头旅游文化节暨周村国际牛仔服装节开幕。
△2006年,周村区拥有中国名牌4个,国家免检产品7个,山东名牌21个,山东服务名牌1个,其
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山东周村烧饼有限公司的“周村”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周村区史志办)

桓台县
县委书记 陈 勇
县 长 王可杰
县名由来 因境内齐桓公戏马台而得名。
政区、人口 全县总面积509.13平方公里,辖11镇、1个开发区和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
8个居民委员会,335个行政村。年末全县总人口49.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14万人。人口出生率8.4
‰,死亡率6.9‰,自然增长率1.5‰。有少数民族20个,500余人。
经济概况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9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21.7亿元, 增长17.4%;第三产业增
加值43.32亿元,增长16.8%。三次产业比例为5.9∶69.4∶24.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5.46亿元。实
现地方财政收入7.11亿元, 增长30.8%。 税收总收入148515万元, 增长31.9%。年末金融机构存款
余额达到104.28亿元,比年初增加14.3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59.82亿元,比年初增加4.97
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5.89亿元,比年初增加19.17亿元。
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8.13亿元,比上年增长0.4%。粮食总产39.74万吨,
增长7%;棉花总产0.10万吨,下降40.9%;油料总产0.035万吨, 下降30.7%;水果总产0.2万吨,下
降66.9%;蔬菜总产31.89万吨,下降9.3%。肉类总产1.65万吨,下降19.6%;禽蛋总产1.57万吨,下
降39%;奶类总产0.81万吨,水产品总产量0.32万吨,均与上年持平。全年造林267公顷。全县农机总
动力56.8万千瓦,增长1.43%。2006年,桓台县在实现小麦生产过程机械化之后,开始引进、试验、
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机。通过政策扶持、协会带动、企业参与,玉米机收率达到86%,农民人均纯收入
达到5540元,其中利用农机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2%。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8家,
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95.47亿元,增长41.45%;实现利税38.28亿元,增长28.98%;实现利润23.74亿元,
增长23.0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57.51,比上年提高8.21个百分点。
建设、环保 总投资12.6亿元的城市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桓台大道、兴桓路北
延等道路建成通车;县实验学校一期工程建成投用。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02家,完成建筑业总
产值110亿元,比上年增长30%。投资6600余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3万吨;对东猪龙河
及崔家暗涵进行治理改造。全县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16.8%和5.7%。
交通、邮电 公路通车里程1769.56公里,其中高速路通车里程23.51公里。公路旅客
运输量8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2.8%。货物运输量426万吨, 增长19%。拥有营业性载客汽车292辆、
载货汽车3210辆、挂车321辆、出租汽车176辆。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392万元,增长23.7%。每百户居
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102部,移动电话119部。
贸易、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城乡
消费品市场67处,其中专业市场4处。实现进出口总额57687万美元, 增长28.9%, 其中出口30938万
美元, 增长34.9%;进口26749万美元,增长22.5%。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2家,增资项目5个,股权转
让项目6个;实际引进县外资金26.6亿元,增长11.8%;实际利用外资4533万美元,增长2.7%。主要旅
游景点有马踏旅游风景区、王渔洋纪念馆、桓台博物馆等。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3万人次, 旅游综
合收入2亿元, 分别增长20.29%和66.67%。
教科文卫 有职业中学1处,在校生3241人。普通中学19处,在校生20577人,其中高
中3处,在校生10431人。小学49处,在校生30161人。有6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专利申请量164件,
授权专利40件。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有卫生机构23个,共有床位1758张,卫生
技术人员2000人。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80元,比上年增长16.3%;人均生活消费支
出9317元,增长16.8%。农民人均纯收入6202元,比上年增长14.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77元,
增长21.4%。全县养老保险企业参保人数达到3.55万人,新增4944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
分别达到3.83万人、2.65万人、2.33万人和2.32万人。全年社会保险费征缴总额2.99亿元,支出1.51亿
元。为2181户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32万元。

建筑业实力进一步提升
2006年, 全县建筑企业累计承接施工面积1438万平方米,完成建安产值110亿元,同比增长30%。
天齐、万鑫集团在全市率先晋升为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全年全县建筑企业创“泰山杯”
11项、省科技示范工程8项、省安全文明示范工地13项。

(王松亭)

桓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96.3%
2006年,按照培训转移与企业用工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开设商业营销、操作工、包装工、热电、
电焊工、 驾驶员等易学易懂的特色专业。 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531人, 实现转移2438人,转移率达到
96.3%。
△桓台县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县”称号。

(王松亭)

高青县
县委书记 李灿玉
县 长 徐培栋
县名由来 1948年,高苑县和青城县合并,取两县首字得名。
政区、人口 全县总面积831平方公里,辖9个镇,1个城区办事处,767个行政村。年
底全县总人口3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万人。人口出生率9.71‰,死亡率6.64‰,自然增长率3.07
‰。
经济概况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2.9亿元,同比增长16.4%。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
别为10.6亿元、26.6亿元、15.7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0∶50∶30。境内财政总收入5.4亿元,其中地方
财政收入达到2.8亿元, 增长22%。 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37亿元,同比增长18%。
农业 完成农业总产值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9%。粮食总产34.52万吨,增长19.4
%。棉花总产1.61万吨,瓜菜总产33.93万吨。肉类总产3.33万吨;禽蛋总产2.01万吨,增长8.6%。水
产品总量1.72万吨,增长4.9%。全年造林面积633公顷,新建农田林网2667公顷,植树105万株。年末
农业机械总动力55.38万千瓦。联合收割机2057台,增长5.6%。
工业 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22.3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97家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0亿元,增长17.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1.7亿元,增长22.1%;利税5.8
亿元,增长59.9%;实现利润2.2亿元,增长56.9%。全县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0家,利税超千万的
企业10家。
贸易、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
批发零售贸易完成10.1亿元,增长14.9%,餐饮业完成2.57亿元,增长33.1%。全年完成进出口商品总
值11513万美元,增长40.4%,其中直接出口7221万美元,增长34.2%。合同利用县外资金43.9亿元,
实际到位资金13.5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65万美元。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个,获得自主进出口权企业12
家。主要旅游景点有文昌阁、大芦湖、天鹅湖、黄河风情、扳倒井、衮龙桥等。
建设、环保 全县资质以上等级建筑企业17家,完成产值14.1亿元。城建投资1.16亿
元,完成县城芦湖路、清河路等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县城开工建设商品房21万平方米。投资1800
万元完成污水主干管工程,实现经济园区雨污分流,县污水处理厂全面运营。
交通、邮电 公路通车里程1433.7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2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
%。公路货物运输量189万吨,增长9.9%。邮政业务总量1163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25万户;
中国移动、联通手机用户10.9万户,增长18.5%;互联网用户4637户。
教科文卫 全县有普通中学13所,在校生1.72万人。其中,初中1.13万人,高中5912
人。职业中学2所,在校生2467人,比上年增长12.6%。小学44所,在校生2.2万人。专利申请量110件,
同比增长189.5%, 其中发明专利95件。 各类医疗机构18处,其中,医院3处,卫生院8处。实有病床
565张,卫生技术人员671人,其中执业医师241人。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0元,比上年增长16.3%。农民人均纯收入
4303元,增长12%。年末城镇在岗职工19003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845元,增长17.9%。

品牌战略取得重大突破
年内,高青县有4家企业获山东名牌称号,7个商标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青苑纸业公司获国
家免检产品称号。“扳倒井”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扳倒井酒荣膺山东白酒十大品牌第一名。

(孟繁国 王秀领)

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2006年,年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2家,达到47家,年销售收入达到18亿元的
农户达到7万户。靠龙头企业带动,奶牛、肉牛、肉鸭、棉花、木材、瓜菜、水产、蚕茧、粮食等九
大主导产业规模、档次明显提高。

(孟繁国 王秀领)

抗疯牛病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在高青降生
4月25日,国内第一例抗疯牛病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青云”在高青县黑里寨镇淄博小黑牛畜牧
科技有限公司降生。该转基因克隆牛项目是莱阳农学院与日本山口大学等单位的国际合作项目,同时
也是山东省博士基金资助项目,其目的是攻克疯牛病这一世界难题。这一研究课题由莱阳农学院董雅
娟、柏学进两位教授负责。
△我国跨度最大的矮塔斜拉桥——惠青黄河公路大桥于12月建成。
△《天南地北高青人》出版。

(孟繁国 王秀领)

沂源县
县委书记 韩国祥
县 长 苏 星
县名由来 因沂河发源地而得名。
政区、人口 全县总面积163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办事处),633个行政村
(居委会)。年底全县总人口55.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40万人。人口出生率8.99‰,死亡率5.81
‰,自然增长率3.18‰。有少数民族21个,3210人。
经济概况 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0.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4%。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66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8.74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
实现增加值30.63亿元, 增长19.2%。 三次产业比重为12.6∶53.9∶33.5。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1.48亿元,增长28.61%。实现财政总收入8.698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5.4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
款余额53.00亿元,比年初增加6.8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5.8亿元,比年初增加4.44亿元。
工业 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4亿元,比上年增长39.83%。实现产品销
售收入10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3.10亿元,完成利税16.55亿元, 实现利润10.51亿元。截至年底,
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90家;亏损企业亏损额0.1亿元,比上年减少0.02亿元;亏损面8.51%,比上年
下降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68283元/人。
农业 全县农业完成总产值20.04亿元,比上年增长9.5%;完成农业增加值10.66亿元。
粮食总产5.33万吨, 平均亩产297.28公斤。 夏粮播种面积0.41万公顷, 总产1.52万吨;秋粮播种面积
0.73万公顷,总产4.01万吨。全年棉花总产2.78万吨,油料总产0.92万吨,蔬菜总产27.83万吨。
建设、环保 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8.65亿元;更新改造投资5.55亿元;房地产开发投
资2.05亿元。资质五级及以上建筑企业31家,实现增加值20488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完成环境污
染治理项目16个,完成投资额6779万元,增长80.9%。
交通、 邮电 公路通车里程681.4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2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74%。公路货物运输量501万吨。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256万元,增长29.9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
到13.7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5部/百人。互联网用户0.82万户。
贸易、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1%。城乡
商品交易市场63处。实现进出口总额16727万美元,增长75.44%,其中出口10524万美元,增长69.9%。
新签利用外资项目3项;合同外资额912万美元,增长-75%;实际利用外资110万美元,增长-95%。
主要旅游景点有以九天洞和千人洞为代表的鲁山溶洞群、沂源猿人遗址、鲁山省级森林公园、织女洞、
神清宫、荆山公园、历山公园、圣佛山、石佛院、凤凰山风景区、唐山自然风景区、田庄水库和沂河
源水景公园。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2.8万人次,增长157%;实现旅游总收入8300万元,增长91.4%。
教科文卫体 有普通中学25所,在校生8.37万人;小学71所, 在校生3.65万人。 共
取得市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4项。 专利申请量123件, 比上年增长54%。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
100个,艺术表演场所2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拥有卫生机构18所,其中,医
院、卫生院15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790张,卫生技
术人员1327人。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37枚,其中金牌16枚。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04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41
%; 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519元, 增长18.87%;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71平方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13363元,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81元,增长12.2%;生活消费支出2924元,增长20.3%;人
均居住面积26.98平方米。全县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为5937人;农村定期定量救助1499人,与上
年持平。社会福利性收养单位(含敬老院)14个,床位700张,收养550人。社会福利性企业19个,安
置残疾人员260人。

大力增加农民收入
2006年,全县共落实粮食和生资综合补贴资金199.9万元,畜禽良种补贴资金20万元,采取以物代
资形式扶持纯种波尔山羊120只。 全年出栏各类畜禽2900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
42%,养殖户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农机具购置补贴给农户资金69.2万元,农机具98台。财政支农方面,
先后投入6030万元,用于“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和生态家园建设等
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投入财政资金92万元,培训农村劳动力并促其向非农产业
转移,全县常年在外务工劳动力达到7.1万人。全年转移劳动力2.35万人,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发展
刺绣、食品加工、果品营销等个体工商业户1500多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65.5%,
工资性收入占26.2%。截至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330.2元,比上年增长16.5%。

(沂源县史志办)

积极探索农民保障新机制
沂源县自2004年开始试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到2006年,门诊报销比例由原来的25%提高到
40%。大病封顶标准由原来的5000元提高到8000元。财政补助标准,县级每人每年补助由5元提高到8
元。累计筹集资金1107.59万元,为参保农民报销医药费277.1万元。在全市率先实施贫困农民大病医
疗救助工程,筹集大病救助金150万元,救助贫困农民6488人,发放救助金和支付手术费96万元。2006
年,全县有8个乡镇30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率达到65%以上, 筹集合作医疗资
金508万元, 报销农民医疗费用184万元,享受合作医疗补助人数达到10.23万人,较好地缓解了农民
的医疗难问题。

(沂源县史志办)

积极发展旅游业
全年投资3500万元,启动沂源猿人溶洞群鲁山森林公园综合开发项目。投资4500万元,加快牛郎
织女爱情文化民俗旅游园建设,开展了牛郎织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互联网上申请注册
牛郎织女故乡、中国七夕情人节、情侣节3个网络域名;注册“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生命源”
旅游商标。投资1000万元,实施圣佛山怪石峪休闲乐园开发项目。投资2000万元,开展唐山佛雕文化
园建设。至年底,鲁山森林公园、织女洞、圣佛山和唐山四大景区与山东鲁信集团、大众报业集团等
签订了总投资额6亿元的开发协议。 全县完成旅游总投入1.2亿元, 接待游客42.8万人次,同比增长
15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280万元,同比增长91%。
△5月25日,“沂源猿人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是山东省境
内第一处也是惟一一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月,博沂路沂源段改建工程实现全面贯通。结束了该路段长期以来因经高山、通行不畅尤其
是雪天封路难行的历史。
△鲁阳股份有限公司于12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沂源县史志办)
组稿:王娟
责任编校: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