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13&rec=114&run=13

[综述]1998年,全省纺织系统共有工业企业458个,其中大中型企业244个。全系统
职工年平均人数为42.13万人。全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270亿元,比上年下降5.1%;
实现工业增加值66亿元,比上年下降8.0%;完成销售收入200亿元,比上年下降12.
5%;出口创汇23.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0%。预算内企业实现利税12亿元,比上年
下降11.5%。其中,实现利润2.5亿元,比上年下降11.4%。完成技术改造66项,投
入技改资金5.68亿元,比上年下降33.7%。截至1998年底,全系统固定资产原值达到
226亿元,净值185亿元,1998年新增固定资产7.2亿元,比上年下降35.5%。
主要产品产量:化学纤维16.8万吨,同比下降10.5%;纱63.4万吨,同比下降2
.1%;布19.8亿米,同比下降8.7%;印染布8.7亿米,同比下降3.2%;针棉织品折
用纱线量8.0万吨,同比下降23.3%;服装3.1亿件,同比下降23.1%;毛线3.73万吨
,同比下降25.2%;呢绒1541万米,同比下降18.7%。
压锭工作进展比较顺利。1998年山东纺织工业以突破口工作为中心任务,坚定不
移地贯彻纺织压锭“中央决策、政府负责、经贸委牵头、主管部门协调督促”的原则
,突出把压锭作为行业工作的重点,认真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严肃压锭纪律,做了
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全年压缩报废落后棉纺能力57.86万锭,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考
核任务。注重压锭、减员、减量与调整、升级、增效相结合,坚持技术进步、技术改
造和技术创新。狠抓了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在开发新型化纤和纺织品及精深加工高
档附加值产品、推进产业升级上水平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1998年全省纺织系统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分流安置下岗
职工5.2万人,超过当年新增下岗职工1359人,安置率为53.5%。其中压锭企业下岗
3.85万人,分流安置1.98万人,安置率为55.3%。
生产经营基本稳定。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内买方市场和压锭、重组、调整、改
革的考验,全省纺织行业克服重重困难,生产经营保持了基本稳定。工业总产值维持
了小幅下降的水平;产销率达96.6%,同比持平。出口创汇仍占全省工业品出口创汇
的30%以上。
经济效益逐月回升。全省纺织行业以扭亏解困为目标,努力开拓市场,及时调整
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加强管理,挖掘内部潜力,节支降耗,取得了良好效果。产销
率逐月提高,年底比年中增长5个百分点左右。8月份开始全行业扭亏为盈,然后逐月
增长,最终突破了年初预计的利润指标(2亿元)。全省1998年实现利税和利润均居全
国同行业前列。
行业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包袱沉重,企业潜亏因素较大。系统内企业
退离休职工达10万余人,分流安置的职工大多数仍滞留企业内部,另有4.52万名职工
待安置,企业的扭亏解困减员增效困难重重。二是技术进步迟缓。1998年全省纺织系
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其中技改5.68亿元),同比下降47.9%。多数企业尚未
形成面向市场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机制。三是企业改革不到位,经营机
制转变不快,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四是行业竞争力不高。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名
牌战略、利用外资、企业机制、发展后劲、科技创新等方面。

(刘海美)

[山东省丝绸工业]1998年,全省丝绸系统共有工业企业50个,其中大型企业15个,
中型企业15个。全系统职工年平均人数为4.1万人。1998年全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15
.3亿元,比上年下降14.85%;实现工业增加值3.5亿元,比上年下降7.65%;完成销
售收入12.7亿元,比上年下降11.57%;出口创汇967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9%;实
现利税5761万元,比上年增长175%;完成技术改造15项,投入技改资金2820万元,
比上年下降26%。截至1998年底,全系统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3.6亿元,净值为10.1亿
元,1998年新增固定资产2000万元。
工业扭亏、商贸减亏目标基本实现。全省丝绸国有工业实现利税5761万元,同比
增长175%,其中实现利润524.2万元,较上年减亏增效3558.2万元。全系统工业企业
紧紧围绕扭亏目标全力增盈减亏。一是加快技改,挖掘效率、质量和消耗潜力。制丝
企业到2000年,淘汰2000台立缫机,减员2500人,自动缫比例达60%的“三年技改计
划”,仅用一年半时间已全面完成。在1997年下半年完成第一期自动缫改造后,199
8年连续组织了四期改造。至此,12家制丝企业共投资2860万元,淘汰了2000台立缫
机及164台陈旧自动缫,更新1120台自动缫,全省自动缫比例达到56.8%,其中日照
、五莲、临沂、泰安、临朐、淄博6家制丝企业自动缫达100%。设备安装调试和生产
组织严密,实现了高产优质低耗。全省人均产丝量由改造前的230公斤提高到339公斤
,效率增幅达47%。全年白厂丝平均等级达到3A66,同比提高4个级分;内控等级符
合率38.94%,同比提高5.39个百分点。全年平均实际毛折276.17公斤,比省试样降
低2.59公斤。二是转换机制,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织染成品企业突出抓好“减
量增值”,按照有效规模组织生产的方针,开发了重磅双面乔其绉、丝麻交织绸、涤
盖棉针织等市场适销产品。为盘活资金,各企业继续抓好清欠压库。到1998年末,国
有织染成品企业“两项”资金占用率同比下降15%,其中应收帐款下降38%,产成品
资金下降10%。以质量管理为重点,深入开展工艺、操作设备管理整顿活动。全年丝
织品成品绸入库一等品率达到94.21%,同比提高1.83个百分点。三是实施减员分流
,努力降低工费成本。制丝企业通过5期自动缫改造,共减员分流5469人,其中1998
年分流3547人。在分流人员中,清退临时工等2159人,占39.5%;兴办三产安置129
3人,占23.6%。1998年减少工资支出740万元。商贸企业始终坚持以开拓经营、减亏
扭亏为中心,强化管理,综合挖潜,全面实行费用包干,严格资金管理,改革分配制
度,把职工收入与效益紧密挂钩,激发全员工作积极性。外贸企业为减轻金融危机影
响,积极调整经营思路,以外贸为主,内外贸并举。1998年进口274万美元,同比增
长1倍,完成内贸销售额2866万元。同时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在茧
丝类商品出口创汇同比下降40%的情况下,绸缎增长11.3%、成品增长19.5%,出口
中深加工产品比重达到49%,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开发新产品、新品种37个,开发
捷克、罗马尼亚等新市场7处,发展新客户35家。商贸企业1998年实现了减亏50%的
效益目标。
桑园恢复性发展取得重大突破。1998年冬季桑园发展突破了15万亩的年度发展目
标。发展工作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抢抓发展机遇。各市地公司抓住蚕茧生产比较效
益提高和农村家庭联产土地续包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宣传发动,调整桑园发展用地
30多万亩,新建桑园20余万亩。二是突出建园质量。省总公司适时在日照、临沂召开
冬季发展现场会,加强工作指导。强化栽桑质量管理。抽查结果表明,新建桑园具备
水浇条件的占90%,深开沟施基肥的占70%,亩栽株数达1500株左右,建园质量明显
好于往年。三是布局比较合理。省总公司加强宏观管理,坚持相对集中、规模发展,
促进了基地县、重点县建设。新建桑园的72%集中在基地县、重点县。四是建管同步
实施。为适应桑园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各地普遍开展了各个层面的技术培训,提高职
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蚕农的植桑养蚕水平。蚕茧生产实现了增产增收。全省出库蚕种
92.54万张,同比增长13.3%;生产蚕茧2.87万吨,同比增长15.5%;收购2.69万吨
,同比增长23%。蚕茧生产面临气候条件复杂和新品种大面积推广的特殊情况,立足
抗灾减灾,把自然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点;积极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工作,稳定茧质单产
;继续采取综合手段管理市场,解决热点、难点地区的蚕茧市场混乱问题。全省平均
张产蚕茧30.3公斤,与上年持平。泰安郊区、惠民、莒县等县市公司张产蚕茧达到3
4公斤以上。全省有36个县市公司完成蚕茧收购任务。
改革与调整积极稳妥推进。以完善管理、运行和利益三大机制为重点,深入推进
一体化体制改革。在积极争取山东丝绸股份上市的同时,五莲制丝厂、莱芜制丝厂、
淄博制丝厂、淄博丝织一厂、淄博丝织二厂、淄博丝绸印染厂等6家第一批实行有限
公司制改造的企业已经到位,其中3家挂牌运营,为全行业加快企业改制积累了经验
。6家改制企业募集资本2450万元,省总公司债权变股权投入6239万元,企业资本结
构有所改善。积极抓好存量资产调整,省总公司以投资回报为基点,清理收回在青岛
、莱州绢毛厂的权益,合资企业、境外企业经营管理基本得到理顺;济南丝绸厂腾笼
换业顺利实施,盘活资产4500万元;青岛丝织厂、淄博绢纺厂、平邑丝绸厂等实施租
赁和分离经营,重新恢复和启动生产,有了新的转机。
1998年,省总公司先后考察调整了24个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各市地公司调
整充实了22个县市公司班子,为工贸扭亏、蚕茧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全
省丝绸系统涌现出了67个先进集体和198个先进个人,两个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张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