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雨和求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242&run=13

把求雨求晴放在生产习俗中似乎不伦不类,但是自古以来祭祀、崇拜、巫术之类往往和生产习俗交织融合在一起。基于先
民对大自然缺乏了解,更无力去改造它,只有靠天吃饭,靠地施舍,所以往往借助于敬神及巫术之类,来“帮助”自己。《殷
商卜辞》中也记载了古代的求雨:“分时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过去农村求雨求晴是普遍现象。
求雨方法多种,其一是向天帝求雨。还有人有根有梢地说某某村是天奶奶的娘家,求雨时叫娘家人去,天爷天奶会给点面
子,赶快给下雨。其二是求关爷。关羽在当地人心中威望很高,向关爷求雨最为普遍。求关爷又分文求、武求。文求即是叩头
烧香祈祷,有时是去“关爷庙”中,有时是把关公泥塑像从庙中抬出四处游街,前有乐队吹奏开道,后有随从相跟。意思是让
关公察看旱情,赶快下雨。裴子岩村一带又有抬关爷取水求雨的习俗。取水地点远到河南兰考红庙乡的慈封,近到村西南的挪
佛寺。据老人们讲,每次取水历时九天。前三天请关爷坐在神棚中,中间三天到取水地点取水,回来再请关爷在神棚坐三天受
香火。取水队伍出发时,先由老会首给关爷烧香跪拜、祈求下雨;接着八人抬着关爷塑像,一人打着巨大罗伞给关爷遮日;仪
仗队里有人拿着“回避”、“肃静”牌开道,还有旌旗数十面,枪刀锏戟等兵器,乐队演奏着长尖子号、唢呐、笙、笛等乐器;
另有牛皮大鼓、锣镲等,一路锣鼓喧天、浩浩荡荡缓慢而行。取水队伍每到一村,都有信奉者摆上供品礼拜。到了取水地点,
当地人接待一天,给关爷烧香祷告,第二天举行隆重的取水仪式,第三天返回。回来后由身强力壮的人抬着关爷逛游村内四大
街并燃放鞭炮。每到一处,都有人欢呼、祷告。后三天关爷坐神棚受香火。人们许愿,求下雨来,给关爷唱戏,求不下来,就
偃旗息鼓,把关爷送回庙堂。这种求雨法,历时九天,说不定碰巧哪天雨下了,这样的雨就归功于“关爷”了,接着又得唱戏
酬谢关爷。还有武求法。即是把“关爷”抬到太阳下曝晒,直晒到下雨为止,意思是使关爷了解旱情的严重,早点下雨,这叫
“夸关”。其三,扫坑求雨。找十二个寡妇到干涸的坑中去扫,边扫边唱:“扫的扫,拥的拥,三天之内下满坑。三天之内你
不下,十二个寡妇要改嫁。”过去寡妇改嫁是“丢人”的事,这种求雨法是否有用十二寡妇集体改嫁对神仙施加压力的意思呢?
扫坑时还有人提着水桶拿着水瓢向人泼水,边泼边问:“下不下?”被泼的人求吉利,赶紧说“下!”有的顽皮儿童故意说:“不
下!”,扫坑人就撵着小孩泼水,直至求饶说:“下!”才算罢手。
有时阴雨连绵,多日不见晴天,庄稼被淹在水中,人们盼望天晴,同样要去庙中烧香祈祷。除此,当地还流行另外的求晴
止雨方法:其一是扎扫天婆。把秫秸破开,秫秸瓤子掐成大小几段,用破下来的秫秸篾子把掐成段的瓤插成人形,再在“人”
的手上插上个炊帚苗(读miǎo,方言)子(即去掉高粱粒的空穗)当扫帚,这就是扫天婆。把她挂在树上或屋檐下,唱着:“扫天
婆,扫晴天,扫晴给你红袄穿。”天真晴了,就用红纸剪成上衣形,给它套上烧掉。如不晴就不管它了。其二是用勺子挖天。
用盛饭的勺子向天上挖,一边挖一边说:“勺子挖天,云归西山,西山有雨,俺这(儿)晴天。”连挖三次。有的地方是孤妮
(没兄弟姊妹的)来挖,有的地方是中、老年妇女来挖。
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各种求雨、求晴之法简直是荒诞可笑的闹剧。可是人们面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实在无奈,只好诚心
诚意,认认真真去做这些“也许有用”的事。可是用尽各种求雨求晴之法,在解放前,照样是水旱灾不断,人们仍然过着贫困
的生活。现在这些求雨求晴之法已经绝迹。天气预报愈来愈准,人工降雨愈来愈多,黄河水患越来越少,人们的生活也越过越
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