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桥、涵、闸工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1&A=1&rec=51&run=13

一、桥梁
菏泽历史上桥梁建筑很少。据考,境内河道上第一座桥梁是赵王河上的
金堤石桥。金堤集《金氏家谱》载:“唐开元三年(715年),金氏兄弟三人
逃荒至此,定居于北济水左堤一座破庙内,繁衍生息,取名金堤”。北宋时
期(960~1127年)跨济水建8孔石拱桥一座,因紧靠金堤,取名“金桥”。桥头
竖一石碑,故称“一碑单八孔金桥”。此时金堤已是水旱码头,金堤遂改名
为金堤头。后因黄河决泛,河淤桥没。明崇桢年间(1628~1644年),金堤
群众为防水和战乱之患,取土筑寨,偶将石桥扒出,除改建一座跨度4米的3
孔石拱桥外,所余石料用于修筑东、西寨门。建国后,于1962年3月治理南赵
王河时将石拱桥拆除。
1397年(明洪武三十年),在佃户屯南3公里处的广济河(今赵王河)上,
建石桥1座,名杜桥(孔数和跨度不详)。后治理赵王河时扒掉。
1403~1424年(明永乐年间),在北七里河上,今李村镇西3.5公里处的
王桥村前建木桥1座。
1644~1661年(清顺治年间),在北七里河上建木桥2座,一座名叫安桥,
一座名叫王桥。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府,设附郭(菏泽县)时,有修建城4
门外桥梁8座的记载:
东门外:东秩桥、通济桥。
西门外;西成桥、接卞桥。
南门外:阜民桥、镇曹桥。
北门外:拱展桥、望京桥。
另有辛集桥(在城东25里辛集北赵王河上)、杨家桥(在城东南25里老
赵王河上,张堂附近)、张家湾桥(在城南40里老赵王河上,现定陶张湾附
近)、砖石桥(在城西清真寺附近,环城河上)、小留桥(在城北三十里小
留镇,北七里河上)。
1932年(民国21年),洙水河疏浚后,在徐庄、桥张庄(今巨野县境内)
修建木结构桥2座,均为8孔,跨度4米,施工精细,结构严密,造型新颖。
新中国成立后,头建了大量的桥梁工程。结构形式有木结构、砖石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等。特别是1969年至1974年对东鱼河北支和洙赵新河2大干流
治理与扩大,配套建筑物也有了新的发展。原来的木桩排架桥逐步发展为钢
筋混凝士结构各种型式桥梁。 至1985年,在3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上计建桥梁
275座,其中较大型者194座。形式上有砖拱桥、双曲拱桥、无肋双曲拱桥、
粱板式桥、涵管桥等。
在建国后的桥梁建设中,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1956年。
这时期随着河道疏浚,在北七里河、老赵王河、南七里河上建桥4座,均系
木结构排架桥,后来全部改建。
第二阶段从1957年到1961年。水利建设由以蓄为主转为以排为主,在太
行堤和刘庄两大灌区的渠道和排水沟上共建桥864座,多系砖木结构。1962年
停止引黄,废渠还耕。这时期所建桥梁绝大部分拆除或改建。
1965年至1974年是建桥高潮时期。所建桥梁的设计技术、造型、质量均
有新的发展。共建大、中型桥梁90座。有钢筋混凝土排架桥、梁板式桥、双
曲拱桥等。仅洙赵新河就建桥30座。如都司公路桥,为钢筋混凝土柱型桥,7
孔,孔径9米,宽7米,总长90米,荷重汽13级,美观大方,坚固耐用。
第四阶段从1976年到1979年。建桥33座,主要建在排涝河道金堤河、经一
沟、经二沟上。如1978年所建金堤河上的孔楼交通桥,井柱桩型,计8孔,单
跨4.6米,总长36.8米,荷重汽6级。李孟油无肋双曲拱桥,计4孔,单跨10.8
米,总长43.2米,荷重汽10级,造型新颖,气势雄伟。
二、涵闸与涵洞
建国前,菏泽历史上无建闸记载。1958年,在南、北2大灌区的渠道上建
大、小闸门1603座,有草木结构、木结构、砖木结构等,全是人力提闸。凶
施工技术差,质量低劣,1962年停止引黄后全部废除。
1968年至1974年,洙赵新河、东鱼河、东鱼河北支、安兴河治理以后,
为接纳支流排涝,同时引水灌溉,先后修建砖、石结构开敞式或混凝土管式
的涵闸99座,共119孔,总孔径为199米。
境内涵洞是1967年以后大搞田间灌、排工程配套的产物。主要用于引水
灌溉。大体分穿渠涵、穿路涵、压力涵3种。多分布在渠堤、沟路交叉处。
到1985年,全市共建涵洞1483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