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类 朱芦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15&rec=177&run=13

党 委书 记 孙利
副 书 记 孙奎松 葛成松 李克健 王传利
党 委委 员 战广军 邓洪荣 陈惠范
郑成新 邱绪明 崔言迎
人 大主 席 孙利(兼)
副 主 席 王兴富
镇 长 孙奎松
副 镇 长 战广军 庄会利 汲佩旺
耿国华 卢晨(女)
政 协主 任 赵廷志
副 主 任 闫俊乐

1994年—1999年1月历任领导班子成员

党 委 书记 李相进 (1991.4—1995.6)
李永田 (1995.6—1999.1)
副 书 记 朱正珊 (1992.4—1996.7)
王明金 (1993.1—1995.6)
孙立军 (1993.12—1994.6)
宋玉平 (1995.6—1999.1)
李洪谦 (1996.7—1999.1)
邱 岭 (女)(1996.7—1999.1)
张纪彬 (1996.7—1999.1)
党 委委 员 赵廷志 (1993.1—1999.1)
朱高新 (1991.4—1995.6)
薄自明 (1991.4—1996.7)
董淑娥 (女)(1993.12—1999.1)
宋庆约 (1992.3—1996.1)
王孝苏 (1995.6—1996.7)
薄自国 (1994.4—1995.6)
李克健 (1995.6—1995.8之后离职学习)
人 大主 席 孙成平 (1990.5—1994.4)
朱正珊 (兼)(1995.6—1996.7)
副 主 席 张继亮 (1993.1—1994.4)
(乡) 镇 长 孙立军 (1993.12—1994.6)
宋玉平 (1995.6—1999.1)
副(乡)镇长 厉永清 (1990.5—1995.6)
王孝苏 (1993.12—1996.7)
张纪彬 (1993.12—1996.7)
王兴富 (1995.6—1996.1)
赵祥德 (1994.12—1999.1)
宋庆约 (1994.12—1999.1)
邱 岭 (女)(1996.7—1999.1)
政 协主 任 朱正珊 (兼)(1992.4—1995.6)
副 主 任 赵汝学 (1993.4—1994.4)

[孙利简介] 孙利,男,汉族,岭泉镇岭泉村人。专科文化程度。1963年11月
出生, 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9月在莒南师范
学习。1982年7月在筵宾中学任教师、团支部书记。1985年1月任筵宾乡党委团委
书记。1987年2月任岭泉乡党委组织委员。1988年9月在山东经济学院脱产学习。
1990年7月任刘家庄乡党委组织委员。 1993年1月任大店镇党委副书记。1994年1
月任石莲子镇党委副书记。1996年7月任石莲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1999年1月
任朱芦镇党委书记。

[孙奎松简介] 孙奎松,男,汉族,官坊乡王家三义口村人。本科文化程度。
1958年10月出生, 1976年6月参加工作,1987年3月入党。1976年6月在三义联中
任教师。19 80年9月在莒南师范学习。1982年6月在相沟中学任教师。1987年9月
至1990年5月任坊前乡党委组织干事、组织委员。1993年1月任板泉镇党委委员、
副镇长。1995年5月任相沟乡党委副书记。1999年1月任朱芦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概况] 朱芦镇位于县境东北部,东临日照市、西靠厉家寨乡、南连坪上镇、
北依文疃镇。涛(雒)坪(上)公路、兖(州)石(臼)铁路在境内穿过。镇驻地朱芦距
县城37公里。 全镇总面积7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地势属盆地型,四
周高、中间低。绣针河发源于境内北部甲子山,南至崖上村流入坪上镇,是境内
主要河流,属季节河。大山水库位于境内北部,属中型水库。主产小麦、花生、
玉米、地瓜。矿产资源主要有花岗岩、石英石、石棉等,其中花岗岩地表储量10
亿立方米。
1998年全镇辖26个行政村 (45个自然村) ,共11459户37514口人,其中男性
19257人, 女性18257人。中共党员1576名。农业人口36200人,非农业人口1314
人。199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3.1亿元,工业总产值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88
元。
1998年底,镇直机关有党政办公室、纪检、信访、团委、妇联、武装部、计
生委、民政、土地乡建、计划统计、科技、司法、工交办等,共有党政干部36人。
列入事业编制的单位有广播站、文化站、农技推广站、农村经营管理站、茶果站、
农机管理站、林业站、水利站、兽医站、财政所、教委、计生委、机关后勤事物
管理所等。
朱芦镇原为朱芦乡,1994年12月撤乡建镇。

[农业] 全镇共有粮田面积3.6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大
豆等。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优良品种和科学技术的推广,一些低产作物逐
步被淘汰,复种指数不断提高,1998年农业总产值达3.1亿元,比1996年增长53%,
粮食单产达到760公斤,总产达1400万公斤。
1994年以来,该镇立足自然优势,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市场为先导,
不断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高效养殖业和多种经营,逐步确立起
养殖业、林果业、蔬菜种植业三大主导产业。
该镇本着“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自1996年以来大搞农
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后进行了绣针河配套治理和甲子山流域水土
保持治理,累计动用土石方200万方,投工180万个,完成小流域治理6平方公里,
总投资500万元。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1998年全镇累计
举办蛋鸡科学养殖、大棚蔬菜管理等各类培训班60余期,重点传授推广了畜牧业
的EM液生化技术、植保施肥技术、四园管理技术等。

[林业] 1998年全镇有林地面积1500亩,用材林500亩,防护林700亩,经济林
800亩,“四旁”植树1.5万株,林木覆盖率90%,总立木蓄积680立方米。地梗地
堰绿化50亩,用材林有杨树、刺槐,灌木有紫穗槐,经济树种有苹果、板栗、山
楂、桃、茶、桑等。1998年全镇果品总产量达1500吨。
1994—1998年全镇共采伐用材林640立方米。

[畜牧业] 该镇依据境内东、西、北三面环山的自然条件,在近山村庄发展牛、
羊养殖。同时,在全镇大力发展生猪养殖、蛋鸡养殖以及特色养殖。近几年来,
推广了良种牛、猪、鸡等科学饲养,提高了经济效益。蛋鸡养殖得到了大规模发
展,年存栏最高达120万只,1995年被临沂市政府授予“临沂市蛋鸡生产第一镇”
荣誉称号。1998年全镇生猪出栏4万头,肉鸡出售量达120万只,蛋鸡存栏达60万
只,鹌鹑存栏1.8万只。

[水利] 1994年全镇建防渗石渠5000米,维修石渠3000米,打大口井2眼,建
闸谷坊30座,治理河道1100米,有2个村1800口人吃上自来水。
1995—1997年, 全镇共闸谷坊125座,建塘坝10座,修防渗石渠5500米,维
修石渠1.1万米, 治理河道6500米,打大口井7眼,建拦河闸1座,有5800口人用
上自来水。
1998年建防渗石渠3000米、绣针河桥1座,闸谷坊13座,治理河道500米。
到1998年底,全镇有小(一) (二)型水库11座、塘坝71座,总库容750万方,
兴利库容500万方,机电扬水站34座,大口井35眼,防渗石渠7万米,有效灌溉面
积2800亩,占农田面积的73.7%,有17个村1.8万口人吃上了自来水。

[工业] 1994年全镇有四级企业650家,从业人员4200人,拥用固定资产2100
万元,实现利税1200万元,完成产值1.3亿元,分别比1993年增长12%和13%。
1994年以来,该镇立足石料产业优势,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办厂,
膨胀规模, 到1998年底, 全镇拥有石料加工点75处, 从业人员400人,总收入
4900万元,实现利税280万元。1997年镇政府出台了《镇办企业改制实施方案》,
通过出售、租赁等形式,对镇办企业冷冻厂、罐头厂、加油站进行了改制。
到1998年全镇四级企业发展到1150家,从业人员7080人,完成产值1.8亿元,
实现利税1200万元。

[个体私营经济] 1994年全镇共有私营经济和个体工商户550家, 从业人员
2500人,固定资产1000万元,完成产值0.7亿元,实现利税600万元,分别比1993
年增长11%和10%。1995年起,镇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
规定,从场地、资金、经营到工商税务等各方面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提供方便,
全镇涌现出石料加工、蛋鸡养殖、农副产品收购、农村建筑等十几个专业村,其
中养鸡户达600余家, 年存栏量超过60万只。1998年全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已发展到960家,从业人员46 00人,注册资金4200万元,固定资产1600万元,完
成产值1.1亿元, 实现销售收入95 00万元, 实现利税1600万元,其中入库税金
110万元,分别比1994年增长24%和35%。

[商业、饮食服务业] 1998年全镇共有商业企业6家,比1994年增加3家,从业
人员3 0人,实现利润近10万元。
1994年全镇共有饮食服务业30处,从业人员70人,年营业额19.9万元。1998
年全镇饮食服务业有31处,从业人员118人,年营业额23.4万元。

[建筑、 运输业] 1994年有镇办建筑企业1个,从业人员20人,年建筑安装产
值5万元。1998年镇办建筑企业1个,从业人员30人,年建筑安装产值18万元。
1994年全镇个体运输户达40个,从业人员45人,到1998年全镇个体运输户发
展到59个,从业人员109人,有拖拉机23台、汽车26台,年产值112.8万元。

[民政、 社会福利] 1994年9月,镇成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所,同年对
全镇农村两委干部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取消退休制,到1998年底,全镇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2200人,保险金额达8.65万元,已有30人领取了养老
保险金。
1996年7月对全镇社会残疾人进行了等级评定,发放了残疾证。1997年3月,
该镇开展平坟还耕工作, 共平迁坟头328个,退还耕地100亩,新建公墓8处。同
年5月, 该镇停办婚姻登记手续。1998年,建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累计发放保障金26794.77元,有38户特困户129人领取了保障金。
1998年夏, 全镇积极组织抗洪救灾捐赠活动,共捐款43860元,捐衣物1125
件。

[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 1994—1998年,全镇教育紧紧围绕
抓投入,抓管理、抓教研的工作重点,狠抓了教师内部素质建设和校园外部形象
建设。 199 5年投资135万元建起中学教学楼1座。1997年投资20万元,在李家彩
村建起甲子山完全小学。到1998年底,全镇有初级中学2所,教职工122人,在校
生2070人;小学12所,教职工100人,在校生5005人;幼儿园24所,教职工47人,
入园幼儿456人。1994—1998年,镇教委被临沂市教委授予“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镇中心小学教研室被临沂市教委评为“市级
先进教研室”。
1998年有镇卫生院1处, 村级卫生室26处,卫生技术人员60人。其中镇卫生
院有专业技术人员26人,病床20张,固定资产250万元,接受门诊病人9865人次,
住院病人321例,1998年业务收入150万元。
自1994年以来,计划生育工作狠抓规范化、正常化管理,严格流动人口管理
和办证制度。1994年计划生育率为9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9‰,1998年全
镇计划生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5.3‰。
自1994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常抓不懈,注重对全镇
党员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培训,1998年全镇累计举办邓小平理论、十五大精神等培
训班50余期。1996年后狠抓了群众性创建活动,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和
“美在农家”系列活动,到1998年全镇共有市级、县级、村级“美在农家”明星
村26个,省级、市级、县级文明村18个。

[社会治安] 自1994年以来,该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坚持做到“加
大投入,配好班子,联防联动,严厉打击”。投资40多万元进行了农村综合治理
设施建设,使综合治理各项制度、办公设施、宣传一条街等做到了统一达标。同
时还狠抓了农村三级治安联防和各村站岗巡逻,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
击。1995—199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综治工作先进乡镇,1998年被评为全县综
治工作一等奖。

(魏本满)
审稿人 孙奎松 陈惠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