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水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7&A=2&rec=53&run=13

县内河道水文观测主要是利用黄河洛口水文站、小清河炭刘、陶唐口水文站、孝妇河马尚水文站的资料为参数,参照县内三处河道管理所历年汛期观测的水位、流量来掌握几条主要河道的水文变化。1975年,开始对地下水进行观测,全县设置建立了669个观测井点,对地下水的升降变化随时掌握可靠的数据。
黄河由于流域内降水时间分布不均,黄河水量存在着丰枯相间的年际变化。黄河的径流和洪水丰枯变化较明显,有长达数年或十数年的枯水系列,也有每隔几年就有一场较大洪水的丰水系列。黄河在县内一段历年平均来水量为500亿立方米,历年平均流量为1396立方米/秒。最大洪水期流量为11940立方米/秒(1958年)。1964年最大年径流量达961.4亿立方米,最大流量为8400立方米/秒(7月31日)。1960年最小年径流量为105.8亿立方米,最小流量为0.675立方米/秒(7月1日),几乎断流。建国后,梯子坝历年平均水位为23.17米(大沽高程,下同),1958年和1976年最大洪水位分别高达24.44米和25.16米。县内堤防按洪水流量11000立方米/秒,梯子坝水位28.02米设防。由于河道淤积严重,过水流量达8000立方米/秒即临警戒水位。1949?1985年,最大洪水流量超过7000立方米/秒的就有10年,大都发生在7、8、9 月份。
黄河水水质优良,矿化度一般在0.3-0.4克/升,PH值在8左右。河水中含沙量大,一般每立方米水含沙38公斤,洪水期可达650公斤。来沙时间亦极不均匀。来沙量多集中于7-10月份。河沙中有大量肥源,一吨泥沙含氮0.8-1.5公斤,含磷1.5公斤,含钾20公斤。

黄河邹平段水位、流量表
表2—2
┏━━━━━┯━━━━┯━━━━┯━━━━┓
┃年份 │梯子坝水│年径流量│最大流量┃
┃ │位 (米)│(亿米3) │(米3/秒 ┃
┃ │ │ │) ┃
┠─────┼────┼────┼────┨
┃1949 │23.33 │691.7 │7410 ┃
┠─────┼────┼────┼────┨
┃1954 │24.02 │584 │7290 ┃
┠─────┼────┼────┼────┨
┃1957 │23.87 │379.2 │9630 ┃
┠─────┼────┼────┼────┨
┃1958 │24.44 │613.4 │11940 ┃
┠─────┼────┼────┼────┨
┃1959 │22.46 │313.8 │7370 ┃
┠─────┼────┼────┼────┨
┃1964 │23.52 │961.4 │8400 ┃
┠─────┼────┼────┼────┨
┃1966 │22.57 │417.1 │7600 ┃
┠─────┼────┼────┼────┨
┃1967 │23.33 │692.9 │7170 ┃
┠─────┼────┼────┼────┨
┃1968 │23.30 │567.7 │7140 ┃
┠─────┼────┼────┼────┨
┃1976 │25.16 │464.9 │8000 ┃
┗━━━━━┷━━━━┷━━━━┷━━━━┛

小清河在县内长46.5公里,河道比降1/6000,坡庄段河底高程7.0米,滩底高程14.3米,堤顶高程15.6米。境内上游炭刘最高洪水位18米,下游陶唐口12.46米(黄海高程),县内防御洪水按流量230立方米/秒设防。建国后,年最大洪峰流量超过230立方米/秒的有5年(1954、1958、1963、1964、1984年)。历年平均径流量10.92亿立方米。1964年最大年径流量46.47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为299立方米/秒。超出保证流量62立方米/秒,超出保证水位0.5-1.0米,陶唐口水位达12.62米,炭刘水位达18.02米。
孝妇河在县内长22.9公里,河道纵坡比降为1/1300-1/3400,防洪流量为660立方米/秒,防洪水位30.8米。因河道弯曲,又有3处阻水和卡口,实际洪水位达到30.8米,流量仅能通过500立方米/秒。在芽庄最大洪水位为30.6米,胜利闸为22.84米,胜利河分洪道处为23.6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亿立方米。1964年,最大径流量为5.6亿立方米。1968年最小年径流量为0.076亿立方米。1956年6月,1957年7月两年汛期最高水位26米,最大过水流量280立方米/秒。
杏花河县内全长33公里,河道比降 1/5000。防洪水位上游浒山闸前为17.97米,防洪流量100立方米/秒。下游张官穿涵防洪水位10.4米,防洪流量150立方米/秒。杏花河属季节性河道,除汛期外,春、冬季节基本无水,多年平均径流量1177.5万立方米,年平均流量23立方米/秒。1964年洪水最大,过水流量为150立方米/秒,水位达18米(浒山闸)。最大年径流量为5800 万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8.9万立方米。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井泉开发建设。随着井由浅到深和井灌面积的增加,1949-1985年,年用水量由1900万立方米增加到1.6亿立方米,地下水埋深由1-5米左右,增加到平均3.64米。最大点14.97 米,最小点1.17米,变差13.8米。1960年后土砖井基本报废,机电井发展到1.69万眼。地下水变差平均1.95米,最大点4.38米,最小点0.33米。根据1975-1980年关于淡水界面埋深情况的物理探测资料,地下水含水层的埋深大体有两种:一是地下水埋深100米以上的浅层淡水,面积为1100平方公里,储量为14亿立方米。二是100米以下的深层淡水埋深(100-450米),面积为1200平方公里,储量为2.4亿立方米,但无采用价值。1975年,开始定点定时观测,年内水的变化呈现“高一低一高”的规律,1-3月份地下水较稳定,平均在5.6米,3-6月份地下水骤降,平均6.73米,7-8月份地下水回升,9月份为5.9米左右,到12月慢升。在山前平原年变幅2-4米,黄泛平原1-2米。1976-1982年,地下水埋深平均由4.65米下降到7.42米,平均以每年46厘米的速度递降。西董山区年际变化保持在14.1-15.09米,变化幅度较小,但水量有限。蒙家庄东北山前平原区,1976年为2.61米,1983年下降到9.43米。韩店北平原河灌区1976年为2.2米,1982年下降到5.4米,1984年又回升到3.8米。苑城西平原井灌区变幅较大,地下水埋深1976年为2.2米,1984年下降到11.4米,基本是直线下降。麻姑堂东河灌区,1974年为2.9米,1985年下降到3.57米,主要有河水补源下降不明显。由于采多补少,在长山、焦桥、苑城一带有4万余亩的两大漏斗区。单井出水量平均由1973年的60立方米/时,减少到1981年的30立方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