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钩盘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207&run=13

钩盘河相传是禹疏九河之一,春秋时湮废,旧迹河道已无从可考,后世之钩盘河,
系新河冒以旧名,或一河而互为两说。因受黄河制约,湮废迁徙频仍,流程一说在县
城北(今无棣境),一说是在县城南。县境史称之钩盘河,位置在县城南。南北朝曰
屯氏别河南渎(郦道元《水经注》);893年(唐景福二年)为改道之黄河(王勤山
《公元八九三年黄河下游改道考》);宋初河水干涸,人工重开,谓赵王河(光绪十
二年版《惠民县志》);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河内水干(河底淤积高出河畔),
河畔湮灭(《武定府志》)。据1952年现场勘察,旧迹为广阔平原,仅黄河崖村以东
有若断若续河形。
1952年人工开挖之钩盘河,于商河县入境,途径八里泊、堤口刘、黄河崖、二十
里堡、刘家庙、河流店、崔家寨入沾化县境,由下洼镇折北入秦口河。境内流程44公
里,流域面积499平方公里,1952~1974年历经4次治理,为县内第一大河流。排涝能
力达到1964年雨型标准,防洪能力达到1961年雨型标准,可使30万亩土地免除涝灾。
第一次治理 为平地新开工程,1952年5月1日破土动工,月底竣工。由原山东省
农业厅水利局组织施工,工程范围包括德州地区原德平(今属临邑、陵县)、商河、
乐陵和惠民地区惠民、阳信、沾化六县,西起商河县大屯洼,东至沾化县境秦口河,
底宽17~20米,口宽3034米。附设南支流、东支流。阳信县施工段长25.31公里,出民
工1. 44万名,计用工日45.22万个,完成土方107. 97万立方米。竣工后,建生产便
桥20座,公路桥2座(即二十里堡、堤口刘桥)。
第二次治理 河道形成后,逐年泥沙沉积,及至1962年河床淤高0.8~l.2米,排
水能力降低44.5%,汛期水位高出地面,顶托支流排水。1963年经山东省水利厅批准,
按1952年设计标准进行疏浚。工程范围包括惠民、阳信、沾化三县,西起堤口刘,东
至赵山家村(属沾化县),全长47. 3公里。阳信县承担红庙~ 吴家村(属沾化县)
段,段长25公里,出民工11180名,3月22日动工,采用机械排水和中间开膛两边甩泥
工作法,战胜了淤泥关,历时43天,完成设计标准,计土方24.28万立方米,投资33.
16万元,补助粮食34.5万公斤。完成土方工程后,于6月10日至7月底建大车桥10座,
木便桥2座,生产桥4座,扩建砖墩木面桥1座。
第三次治理 1969~1971年跨年度施工,目的是解除内涝威胁,制止土地盐碱化。
工程范围包括中下游,即南支流以下部分,总长60. 6公里,土方677.8万立方米。原
计划机械(挖泥船)施工278.8万立方米,其余人工疏浚。1969年春根治海河指挥部
又对原计划重新复核,拟定土方量增至697.2万立方米,同时全面施工。由于“文化
大革命”干扰,中途停工,人工施工部分仅完成40%。1971年春形势稍有稳定,疏浚
工程全线复工,人工部分由惠民县和阳信县负担,共出民工2. 4万名,其余部分为机
械施工,完成了中下游治理任务。是年冬阳信县调用民工12818名,对上游尾工(西
起德惠新河,东至刘庙渡槽),进行疏浚治理,段长26. 55公里,用工日55. 7万个,
完成土方141.4万立方米。
第四次治理 目的是引德惠新河水源灌溉,仍为疏浚工程。自后王涵洞至贾家桥,
全长14. 6公里,土方71 .2万立方米,组织鹑鸽李、温店、洋湖、流坡坞、银高、
城关(今阳信镇)、河流、劳店8个公社民工1.6万名,于1974年12月20日破土动工,
1975年1月25日竣工。社队投资41.6万元,占总投资的87%。经过此次治理,使排涝、
灌溉、改碱有机结合,扩大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