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造纸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154&run=13

发展概况
惠民县造纸业始于宋朝,清初盛行,清末渐衰。当时造纸系手工制作,以桑皮、
麦秸为原料, 土法造毛头纸和草纸等,群众称“端纸”。民国初,全县有纸坊5家。
1936年发展到21家。其中:有草纸坊12家,工匠48人;毛头纸、黑纸、疙瘩纸坊9家,
工匠49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 造纸仍是手工制作。1953年4月,在县供销生产合作
社生产科的筹备与领导下,由郭德安、王福元组织城关附近各村从事个体生产桑皮纸
的社会手工业者24人,在小吕家成立了惠民县纸业社。1958年,投资65万元建立惠民
县造纸厂,并购制园网造纸机1台,从此造纸改手工操作为机器制作。纸业社19 69年
转为拔丝厂。 造纸厂几经扩建改造,1985年固定资金总值达192万多元,生产能力进
一步提高。
重点企业惠民县造纸厂,建于1958年,厂址在县城东南闫家堤口,有职工7 1人,
园网造纸机1台。造纸原料以麦草为主,生产工艺以碱法生产为主,生产流程为切草、
蒸煮、 拌桨、 净化、 抄纸、切纸等工序。主要产品为包装纸,年生产能力107吨。
1965年淘汰蒸煮锅与5.5立方米蒸球,增设18立方米蒸球设备,开始生产漂白有光纸,
年产值41.19万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造纸厂受干扰,生产处于停顿状态。1968年,停
产,厂址迁往县城南。1976年底重新投产。
1981年,对部分生产设施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更新改造,增设了锅炉、测压浓缩机、
切草机、水利碎浆机、振框筛、带子锯、打包机、切纸机及漂白车间、白水回收工程
等。 1983年,对原供电系统进行改造,使吨纸电耗量由原来的1000度下降到800度。
1985年,新增设1092双缸双网纸机1台及附属配套设备,50立方米喷放仓1台,双辊小
孔挤桨机1台,漂机1台,双盘磨1台,30立方米和50立方米桨池各1个。共有职工2 12
人,固定资产192.24万元,年产值为176.05万元,实现利润21.1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