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b2&A=4&rec=32&run=13

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共八大,分析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取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随后又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各方面,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党的八大提出的首要任务。中共五莲县委按照八大的要求,努力实践中央关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五莲县的实际,在完善经济体制和强化生产管理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干部群众学习八大精神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引导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
在完善经济体制和生产管理方面,县委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认真分析五莲县的具体情况,就当前农村工作各方面较突出的矛盾,综合为以下几种:诸如国家和合作社的矛盾、合作社与社员的矛盾、队与队的矛盾,主要是穷村与富村之间的矛盾、社员与社员之间的矛盾,是合作社现时经营管理水平与大规模的合作化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巩固合作社与少数人闹退社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全县生产秩序的正常化,妨碍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直接关系合作社的发展巩固。为此,县委选拔培训了一批县、区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到问题较严重的区和农业合作社进行调查研究,查清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干部强迫命令、办事不公;二是经营管理不善,富裕中农感到吃亏,思想动摇;三是有的地主、坏分子蛊惑民众。在此基础上,工作组找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方法,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所指示的方针,发动群众,分清是非,是对的坚持下去,不对的则从团结出发,经过批评教育加以纠正,达到新的团结。一句话,就是要认真贯彻民主办社的方针。要保证这个方针的正确贯彻,就要培养干部的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建立必要的民主制度。通过这些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使群众辨明了是非,有效地刹住了“退社风”,巩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县委按照八大精神和上级规定,对全县农业社实行“统一经营,分级管理”的原则,开始探索把农业社的集中领导与发挥生产队在生产管理上的独立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合作社对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包成本”的三包制度,即合作社将土地分配给生产队,由生产队包出工、包成本、包定产量,年终决算分配。实行“民主办社、勤俭办社”,社内较大的开支和其他重大事项必须经过社员民主讨论,按时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林、牧、副、渔各业,进行多种经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社员三者关系;在按一定比例分给社员自留地的基础上,鼓励社员在房前屋后和场院边、道路旁种植农作物和零星树木。改革旧式农具,推广优良品种,实行合理密植,改进施肥方法和耕作方法,确保农业丰收。
在八大精神的指引鼓舞下,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县委的领导下,为完成五莲县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探索前进,努力奋斗,取得了一定成就。
农业方面:(一)全县完成社会主义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全县高级合作社414处,入社的农民达8万户,占总农户的97.3%。同时绝大部分合作社办得好,有70%的农业社增加了生产,有70%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二)兴修农田水利,扩大浇地面积10.2万亩,并开始建设十几座水库,建成塘坝、水池1704座,砌建新水井5.7万眼,修复地堑39万多道,打水沟近15万道。是年响应毛泽东“绿化祖国”的号召,开展庄庄植树、社社造林运动,一年造林9775亩,育苗2664亩。
工业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促进工业发展。“一五”期间,先后建成翻砂厂、砖瓦厂、缫丝厂。全县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由1952年的4处发展到7处,职工266人,产值127.8万元,比1949年增长7.5倍。
加快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合作企业。自1953年开始,对全县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至1957年底,组成铁业、木业、窑业、缝纫、纺织、印刷和皮革等生产合作社32个,工人613名。由于采取以上措施,全县的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到1957年底,全县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和手工业合作组织由1952年的5处发展到39处,职工879人,工业总产值231.7万元,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1952年的4.7%提高到8.6%。
其它各项事业也取得很大成绩,创造了一些经验。
科技事业:1957年11月,成立五莲县科学技术协会,建立13个乡科普协会,在邮电、卫生等县直单位建立22个科协组织,组织科技人员宣传科技知识,普及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县委把抓全日制教育和农村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紧密结合,大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到1957年,全县的小学由1952年的305处,发展到463处,中学由1处发展到2处,在校学生26459人,是1952年的2.14倍。
卫生事业:到1957年,全县区卫生所由1952年的3处发展到10处,医务人员由103人增加到215人。全县卫生事业有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1957年3月,街头公社南西峪厉保花、于家丰台接生员阎龙贵、中至公社吴家官庄王庆奎等人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光荣出席了全国爱国卫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粮食统购统销、新兵征集等工作,也都按照政策依靠群众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
在积极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同时,县委积极改善提高全县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县委通过发动合作社,制定发展生产规划,组织生产高潮,开展社会主义农业高额丰产竞赛运动,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从而使全县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农业大丰收,完成了1956年农业生产计划。农民收入增加了,购买力提高了,全县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
为掀起更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高潮,中共五莲县第一届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关于发展山区生产的方针和规划。农业实现合作化之后,全县的任务是,第一步,在继续巩固合作社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领导,全面规划,综合进行水土保持工作,贯彻农、林、牧相结合的方针,全面发展山区生产,从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全县要尽最大的努力和下最大的决心,想尽一切办法,争取三到五年内,把所有的农业社全部彻底的巩固下来。要争取三到五年做到水土保持初具规模,基本上制止水土继续流失的现象,全县农民达到每人年均粮食600斤、钱70元(包括粮食在内),逐步使全县人民过上够吃、够穿、够烧、够用的富裕生活。第二步,争取提早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五莲山区的自然面貌,变穷山为富山,达到丰衣足食的富裕生活。当前全县要努力争取实现第一步,使广大农民在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基础上,提高一步,使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加巩固,切实做到五六年后风吹不动,稳如泰山。
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县委确定当年是最具关键性的一年。其主要指标是:90%的合作社增产,90%的社员增加收入,要求粮食总产量达到19881万斤,比上年增产10.88%,种植花生17万亩,总产量374万斤,比上年增产6.1%,耕畜达到34318头,比上年增加5.2%,猪12万头,比上年增加29.51%,羊3.7万头,生产果品534万斤,比上年增加34.1%。同时应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副业生产,农副业总产值要达到2334.4万元,比上年增加10.4%,实现和超额实现当年的增产计划。很显然,这个方针和任务是和八大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相悖的。它没有充分估计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是提出了一些过高过快的要求。
1957年秋,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在批评1956年反冒进的同时,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确认的在经济建设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会议决定在农村开展关于农业生产建设的大辩论,以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这次会议“左”的思想处于主导地位。五莲县的十年规划就是在此形势下制定的,带有明显的反保守的“左”的色彩,标志着“左”倾路线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