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a2&A=15&rec=13&run=13

【地质】 文登市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的东部,文、荣凸起的中心部位。由于长期隆起,缺失中元古——中生界侏罗纪地层。总的特点是:地质简单,岩浆岩分布广泛,构造不太发育。地层以下元古界胶东岩群第二岩组变质岩系为主,第四纪堆积物遍布全境,有冲积、洪积、残坡积和海积等类型。褶皱简单,北部汪疃地区为一倒转复背斜,属乳山至环翠区倒转复背斜中段,轴向45°左右,轴面倾向南东。由于昆嵛山岩体的影响,向斜轴发生弯曲,中部向北西凸出。南部高村、侯家一带为单斜构造。由于伟德山、紫金山等岩体侵入,不仅与北部的地层断开,而且产状也不协调,形成一向南倾斜并凸出的宽缓单斜构造。境内断裂不多,较大的有4条:母猪河断裂,南北向展布,长40公里,宽50~100米;小洛至花岛断裂,长10公里,宽10~20米;泽库断裂,与小洛至花岛断裂平行,长4.5公里,宽数米;西字城至章子山断裂,延入荣成市境,全长14公里,宽数米。历史上破坏性地震的震中都不在文登境。

【地形】 境内地形复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平原沿河谷两岸及滨海地区呈带状展布。山地占总面积19%,丘陵占58.4%,平原占22.6%。西部昆嵛山脉是胶东屋脊,为西部南北向分水岭,主峰泰礴顶923米;东部凤台顶、老驴山、邹山、老青山等丘陵为东界分水岭。全境两侧高,中间低,北部高,南部低,像一簸箕,口向南,伸向黄海。

【气候】 文登市地处北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1.5℃,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极端最高气温36.4℃,极端最低气温-25.5℃。降水量762.2毫米,降水分布不均,夏季较为集中,6~9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70%,春秋季降水偏少,常发生干旱。年日照时数2540.7小时,无霜期194天。冬季漫长,盛行从大陆北部吹来的干冷冬季风,气温偏低,为半岛地区低温站点;夏季最短,盛行从海洋吹来的暖湿夏季风,春秋两季属冬夏季风转换期,春季大风天气较多。
2006年,平均气温12.3℃,较常年偏高0.8℃,1997年以来第9次年平均气温高于12.0℃;年极端最高气温33.2℃,出现在6月27日,极端最低气温-13.0℃,出现在2月3日。气温分布:2月、4月、7月份气温偏低,其中7月份偏低1.7℃,其他月份气温偏高,特别是秋冬季气温明显偏高,其中8、9月份偏高1.0℃,10月偏高4.0℃,11月偏高2.5℃,12月偏高0.9℃。
2006年,降水量750.2毫米,较常年少12.0毫米。降水分布:1月、5~7月份降水较常年偏多,其他月份较常年偏少;降水较集中,5~8月份降水666.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89%,春、秋季降水偏少,发生干旱。全年出现4次暴雨天气,出现降水大于25毫米日数6天,大于50毫米日数4天,大于200毫米日数1天,最长连续降水日数5天(12月15日~19日),过程降水18.0毫米;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21天(9月28日~10月18日)。
2006年出现大风日数33天,多在2~6月和10~12月份;雷暴23天,集中在6~8月份,11月份出现1次雷暴;大雾33天,多出现在春秋季,轻雾155天;霜70天,无霜期209天,出现露110天;地面积雪33天,最大深雪10cm,结冰97天,最深冻土18cm。
2006年日照时数2345.0小时,较常年少45.2小时。
重大气候事件:1、特大暴雨:2006年7月27日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影响,全市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250.3毫米,创历史极值,给全市的生产设施带来极大破坏,对道路交通影响较大;2、秋季干旱:9~11月共降水18.6毫米,较常年同期降水量少137.2毫米,较上年同期少156.3毫米,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少年份,9、10两月无有效降水,而9~11平均气温15.9℃,较常年偏高2.5℃,气温高降水少,发生严重干旱,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冬小麦播种影响较大,造成小麦播种偏晚,面积减少。
综合2006年气象资料分析,气温偏高,日照偏少,降水分布不均,出现干旱、暴雨灾害,气候年景较差。

【水文】 文登市境内主要河流4条,小河36条,加上支流,大小河道1226条,全长2147公里。其中1公里以上河道578条,总长1814公里。母猪河,全长58公里,流域面积1115.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深297.4毫米。青龙河,全长31公里,流域面积235.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深273毫米。昌阳河,全长23.5公里,流域面积119.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深284毫米。黄垒河,为文登与乳山的界河,界河段长17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深283毫米。全市有浅海面积3万公顷,淡水水面3067公顷。(林 涛)

【土壤】 根据全市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全市土壤有6个土类,10个亚类,14个土属,97个土种,179个变种。
棕壤 是在一定生物气候条件下,由非钙质岩类,发育形成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以棕色或棕褐色为主,淋溶淀积作用明显,心土层较粘重,无石灰反应,土壤呈微酸酸性反应,PH值6左右,是全市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于全市各地。可利用面积13.15万公顷,占可利用总面积的83.59%。棕壤按其剖面发育性态和潜水状况,可分为棕壤性土(俗称石碴土、岭砂土等)、棕壤亚类(俗称黄土、黄堰土)、白浆化棕壤(俗称白浆土、包浆土)和潮棕壤(俗称潮黄土、黑黄土、黑土)四个亚类。其分布与地形地貌关系密切,山丘中上部为棕壤性土,土体厚度一般小于60厘米,土壤疏松,结构较差;中下部为棕壤亚类,土体厚度在1米以上,心土层(即淀积层)较粘重,持水力强,生产能力中等;白浆化棕壤主要分布在缓坡地带,泽库北部和泽头上泊子等地较多,表土下有一含大量铁锰结构的白色土层,底部粘重紧实,极难透水,汛期易泡浆,滞水解涝,理化性能差;潮棕壤分布在地势较平坦的泊区,潜水位2~3米,土层深厚,水分状况较好,生产性能在棕壤土类中居首位。
潮土 是发育在河流冲积及海相沉积物上,是受潜水作用形成的一类土壤。分布在沿河两岸及近海地带,土层深厚,质地层次明显,地下水位1~2米,土壤反应近中性。全市可利用面积2.1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3.9%。按潜水水质等状况可分为潮土(俗称河淤土、淤土)和盐化潮土(俗称盐化土)两个亚类。
潮土亚类分布在河流两岸和近沿海处,除部分质地适中外,大部分属砂性土,易耕作,通透性强,漏水漏肥严重。
盐化潮土亚类,主要分布在小观、泽头、宋村、侯家、泽库等沿海地带,表层为砂壤或壤质土,潜水位1米左右,地表有不同程度的返盐现象,影响作物的出苗和生长发育。
水稻土 是盐化潮土经人为淹水耕作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昌阳农场和侯家西廒西部、南部。土层深厚,有返盐现象,呈中性至碱性反应,PH值7.5左右,可利用面积980公顷,占可利用总面积的0.62%。
盐土 由海相沉积而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土壤层全盐含量1.19~4.67%,土壤含盐量大,农作物难以生长,多生长芦苇、碱蓬、海角菜、盐蒿等耐盐植物,有的则为光板地或人工盐田。全市总面积4233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1673公顷,占可利用总面积的1.07%。
风砂土 是河流冲积和风积共同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母猪河东岸,呈沙丘状,通体松砂,现多营造林木,春季仍有不同程度的风蚀现象,为半固定风砂土,可利用面积420公顷,占可利用总面积的0.27%。
山地草甸型土 分布在昆嵛山海拔700米左右的山体上,可利用面积866.7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0.55%。因海拔高、气温低、湿度大,风力强,乔木树种稀少,草本植物生长茂盛,土壤积累较厚腐殖质,有机质含量达6%以上。(曹福林)

【海域】 文登市南临黄海,海岸线东起靳家店村南蔡官屯河口(37°02′00″N,122°12′00″E),曲折西去,止于黄垒河口(36°54′48″N,121°51′20″E),全长155.88公里。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海域面积292.7平方公里,滩涂126平方公里。沿海有埠口湾、靖海湾、五垒岛湾3处海湾。近海中有二岛(面积0.03平方公里)、牛心岛(面积0.01平方公里)、里岛(面积0.006平方公里)3个小岛屿。有明礁1处、暗礁5处、低潮露出礁4处,最大面积不足0.01平方公里。(时永平)

【自然灾害】 2006年境内先后发生霜冻、龙卷风、冰雹、暴雨等自然灾害:4月15日凌晨,界石镇遭受一场百年不遇的霜冻,致全镇5000亩苹果、1500亩大樱桃、3000亩梨、500亩杏子、500亩柿子遭受冻害,基本绝产,共计损失4500万元。
6月9日15时30分,汪疃镇郝家屯村遭受龙卷风袭击,造成20间房屋受损,其中12间草房屋顶草大部被大风刮走,一间草房山墙被刮倒大树压塌,7间瓦房脊瓦或瓦片部分被大风吹落;供电线路电杆被折断,造成停电16小时;30亩果园受灾,有1成套袋苹果被大风吹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
6月10日14时~17时,界石、葛家两镇部分地区遭受冰雹袭击,冰雹直径最大2厘米,降雹时间持续25分钟,地面积雹10厘米,至19时30分尚未全部融化。此次雹灾造成两镇125公顷农作物受损,临近收割的冬小麦减产7成,果园减产5成,直接经济损失440万元。
7月27日零时~15时30分,全市普降暴雨,平均降雨量250.3毫米,个别镇降雨317毫米。全市有11座桥涵被冲毁,8处河道决口;进水房屋1.1万多户,倒塌130余间;受淹农田18.8万亩、果园2500亩;过水参池和虾池13950亩、大棚300多个。暴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1亿元,其中宋村、泽头等镇灾情严重。 (牛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