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子里刘氏先茔碑、至圣炳灵王碑、重修宣圣庙记碑、刘贵墓碑、刘公太宜人合葬墓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93&A=3&rec=156&run=13

  围子里刘氏先茔碑
  围子里刘氏先茔碑,位于东疏镇围子里村西北约1500米处的农田里。围子里村在县城西10公里处,郭家村东北。据刘氏谱碑记载,元代建有大寺,曾名颜庄寺。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慕王家楼之名,也称王家楼。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环村筑起围墙,称王家楼围子里,简称围子里。
  围子里刘氏先茔碑为元代墓碑。墓碑处于刘姓家族墓地,封土早年被夷平,地表仅存刘氏先茔之记碑一通,立于元至元四年(1338年)十月一日。该墓碑为青石质,圆首,方座。碑高2.14米,宽0.9米,厚0.22米。碑阳额题篆书“刘氏先茔之记”6字,字径7.5厘米。碑文阴刻楷书,多数字迹漫漶不清,不易辨认。但能辨识出由东平进士郭谦撰文、书丹并篆额。碑阴额题“宗祖之图”4字,字径6厘米,下为刘氏族谱。该碑是重修刘氏先茔时所立,碑文记述了刘氏宗族兴衰及重修先茔等事宜,是研究宁阳古代村落、居民的重要史料。
  至圣炳灵王碑
  至圣炳灵王碑,位于东疏镇前村(镇驻地村)村民院落内。立于元至元六年(1340年)。前村原有炳灵王庙,建设年代不详,元、明、清历代重修,早年废圮,无迹可寻。现仅存碑刻1通。
  炳灵王即泰山三郎,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二引《玉堂闹话》称:炳灵王为东岳大帝的第三子。此碑刻为青石质,首身一体,抹上方两角,座佚。碑高1.2米,宽0.7米,厚0.17米。碑阳额题篆书“至圣炳灵王碑记”,并配满文副额。上题“严德全监修,严道成书丹,高仁贵镌刻”。碑文21行,满行28字,计540余字,阴刻楷书。碑文记述了至圣炳灵王庙的地理位置、重修原因、经过以及倡导重修的地方官员、社会名流的姓名等各项事宜。2003年7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宣圣庙记碑
  重修宣圣庙记碑,位于宁阳文庙大成门西次间前,碑刻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坐北朝南,碑为石灰岩质,圆首龟趺,通高183厘米。碑首与碑身为一体,碑首高39厘米,宽77厘米,厚14厘米,篆额阴刻三行“重修宣圣庙记”,其两侧錾刻满日云气纹。碑身高144厘米,宽厚同碑首。龟座驼峰高48厘米,龟长170厘米,宽85厘米,侧宽31.5厘米,驼峰素面无雕饰,龟首右偏,闭嘴露齿,唇下置八字须,眉骨较高,眼球扁圆,双耳作圆窝下陷,颈部皱纹明显,背甲刻双线六角纹,裙边饰云雷纹,龟背脊柱突起,龟尾粗宽扁平,下摆于左。龟四足呈蹲立状,水盘呈椭圆形,较为规则。碑阳镌刻隶书17行,满行37字,计597字。额篆书“重修宣圣庙记”,文学处士李惟明撰书。碑刻剥蚀严重,部分文字残缺。碑阴字迹漫漶,难以认读。该碑记载元大德初年设立文庙后,宁阳对其的第一次增拓扩建。解放前湮没地下,1985年出土,2009年,复立于大成门西次间前。
  刘贵墓碑
  刘贵墓碑,位于鹤山乡刘家西皋村西南一队桑园屋内,为明代碑刻,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该碑平铺于地面,碑阳与地面相接,碑阴阴线细勒缠枝花纹,字迹漫漶不清。该碑为青石质,圆首,长152厘米,宽80厘米,厚度不详。刘贵,宁阳县人,曾任明宣德年间兵部车驾清吏司郎中。其父刘诚,因其职被明朝推恩为奉议大夫,兵部郎中。
  刘公太宜人合葬墓碑
  刘公太宜人合葬墓碑,位于鹤山乡刘家西皋村西南。刘家西皋村在县城西北20公里处,王家西皋西北,大汶河西岸。据《刘氏族谱》记载,刘姓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迁此定居,因位于大中皋西,以姓氏名刘家西皋。
  刘公太宜人合葬墓碑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碑刻。该碑立于大明正统三年(1438)三月初六,为刘诚夫妇合葬墓碑。刘诚,宁阳人,诰赠兵部郎中。刘诚夫妇合葬墓面积不详,封土早年夷平,神道两侧现存汉白玉望天吼一对,蹲踞,莲花座,通高50厘米,座高25厘米,直径37厘米。墓前有御赐诰命碑1通,青石质,圆首,方座。碑高150厘米,宽75厘米,厚14厘米。碑阳额题篆书“奉天诰命”4字,尾题“宣德九年四月二十九日”。碑文共13行,满行26字,共计180字,阴刻楷书。该碑文记述明宣宗朱瞻基因刘诚之子刘贵之故,而诰赠刘诚兵部郎中之事。碑阴首题“大明诰赠兵部郎中刘公太宜人合葬表”,尾题“正统三年三月初六日孝子刘贵等泣血立石”。碑阴碑文27行,满行31字,共计600字,阴刻楷书,记述刘诚教子有方及本人生平事迹铭表。刘诚生前于大明宣德九年(1434年)四月二十九日封赠兵部郎中,死后其子刘贵于大明正统三年(1438年)三月初六日将墓表刻于同一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