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邹城市委员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c&A=1&rec=26&run=13

2003—2004年,邹城市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
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
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经济
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90.9
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地方财政收入实现8.77亿元,增长24.7%;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完成82亿元, 增长62.7%。 2004年,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33.32亿元,增长
20.6%; 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0.0016亿元, 增长26.9%;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80.2亿元, 增长25.3%;合同利用外资2.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4亿美元。在国
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评定中,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45位、
全省第4位;2003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51位、全省第5位。
一、坚持举全市之力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举全市之力招商引资, 加强招商机构和队伍建设,各镇街、市直9个部门建
立高规格的招商处,公开招聘了一批招商专员。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订优惠奖励政
策, 组团赴苏、浙、沪等发达地区开展蹲点招商。2003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312
项,合同利用资金88.4亿元,实际到位30.7亿元;新批三资企业14家,合同利用外资
1.2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4669万美元。2004年,签订招商引资合同227个,合同利用
资金90.2亿元,实际到位37.4亿元;审批外商投资企业15家,合同利用外资2.33亿美
元, 实际利用2.14亿美元,自营出口1.52亿美元,境外劳务输出183人,被授予全省
外经贸工作先进单位。加快园区建设,经济开发区和里能工业园等产业区基础设施配
套能力、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佳斯达电子级玻纤、佳华生物科技、科澳铝业、多娇
食品等一批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牢固树立“工业立市”观念,深化企业改革,加大技术改造和“退城进区”力度,
2003年实施市属工业重点技改项目18项, 完成技改工作量3.6亿元,市属以上工业企
业完成销售收入32亿元, 实现利税3.5亿元,利润1.25亿元。2003年,全市新增规模
以上企业12家, 佳斯达、恒泰玻纤等6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新
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家,达到100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加快企业产权制
度改革步伐, 一批弱小工业企业整体出售和破产重组,优化盘活资产2.7亿元,2003
年,国合流通企业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实施骨干民营企业培植工程,加快市
场建设步伐,千泉装饰城二期工程、下岗职工创业园、香港街、文圣商贸中心等一批
大型市场竣工投用,民营经济发展增势强劲。至2003年底,民营业户发展到1.76万户,
民营企业1200家, 民营经济上交税金3亿元, 增长80%;至2004年底,民营业户达到
2.22万户,民营经济上缴税金4.68亿元,增长68.8%。
三、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化融资、市场化运作、开放式建设的原则,加快城市建设步
伐。 东部新区建设实现新突破,2003年,金山大道、名泉路东段、平阳路东段3条主
干道路全面竣工,东北外环路建成通车,城市外环路全线贯通,岗山路大修和污水处
理厂二期工程竣工投用。 规划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2003年新修主干道路280公里,
新建柏油路30条,97.3公里,2004年完成路面工程322.1公里,改造市镇公路7.2公里。
830个村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二期工程改造任务,先后建成张庄110千伏变电站、香城35
千伏变电站。2004年,修编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大修改造了城区凤凰山路南段等
6条道路,开工建设了大型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启动6.7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设,实
施岗山封山育林绿化和城市周边大绿化工程。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被省政
府命名为首批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积极争取资金,完成岚济公路邹城东段改建主
体工程,有效改善了邹东交通条件。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争创全国全省
文明城市,城乡面貌发生新的改观。
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采取政策扶持、示范引导等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壮大、拉长
延伸林果、蔬菜、粮油、畜牧、劳务经济“五大产业链”。优化种植业结构,2003年
发展优质专用小麦20万亩,瓜菜种植、复种面积达到28万亩,桑蚕、花卉、中药材种
植面积4万亩,建成4个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2004年粮食总产达到47.8万吨,分别被
农业部、省政府评为全国和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林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畜牧业
向规模化、优质化发展,省级无公害认证畜禽产品达到5项。呱呱鸭制品、华润食品、
万都木业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至2004年底,全市年销售收入过百万元
的龙头企业发展到8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市转移输
出农村劳动力10.96万人, 其中有组织输出3.43万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
实施新一轮山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二期世行项目通过省级验收,高标准完成平阳寺
镇6050亩塌陷地治理配套工程、 中心店镇300亩塌陷地滚动治理工程,北宿、太平、
平阳寺1.2万亩塌陷地综合治理项目被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正式立项。完成西苇水库
除险加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进展顺利。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2004年降低
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农民直接受益3186万元,兑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724万元。
五、坚持并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推动三大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加快实施“科教兴邹” 战略,狠抓科技创新和星火计划的实施,2个项目列入国
家级星火计划,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被省政府列为食用菌科技星火示范县,
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佳斯达、恒泰玻纤等6家企业
被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巩固义务教育成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
质量,2004年普通高考一榜上线1245人,继续保持济宁市前列。开工建设市职教中心。
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
定,2003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济宁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2004年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着力提高城乡卫生医疗水平,稳步推进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积极应对,扎实做好非典防治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
广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80%的村建成了文明一条街。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高
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覆盖率,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平安邹城”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了全市社会稳定,市综治委被
评为“全国严打整治斗争先进集体”。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2003年用于就业再
就业资金1500多万元,新增就业岗位7000多个,2004年新增就业再就业1.85万人次。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下岗职工失业保险金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扩大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启动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城镇职工
参保人数达6.5万人,2004年在5个镇街启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健全城市居
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广泛开展社会救助、扶贫济困活动,开展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
试点工作。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村(居)民自治合格村居达到
85%以上,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
六、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新时期新阶段新的伟大工程来抓,不断加强领导,强化措施,
夯实基础,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
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着重抓好市委理论中心组的学习, 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
2003年举办科级干部培训班、 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等各类理论培训班、学习班110
余期,培训党员干部9600多人次;2004年举办305期,培训党员干部2.6万人次。积极
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推进“三级联创”和“双强双
富” 创建活动,49个后进村实现转化升级,51%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纳入规范化管理,
2004年“双强双富” 示范村达到107个。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全面实行住社区党
员“双重管理”,东关社区成立济宁市首家社区党委。选聘了17名优秀农村党支部书
记担任镇长(主任) 助理。深入扎实地开展部门包村干部驻村工作,抽调371名干部
派驻到96个后进村蹲点帮扶。 加快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建步伐,149个非公有制企业
组建了党组织。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要求,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研
究制定了“六个不准”和党员领导干部工作时间之外“八个不准”等规定,着力推进
党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对借欠公款、用公款购买商业
保险、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公款大吃大喝等专项治理活动,狠刹侵害群众利益
的不正之风, 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2003年立查违法违纪案件200起,处分党员干部
198人,挽回经济损失844万元;2004年立查各类案件109起,处分党员干部166人,挽
回经济损失1743万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
行干部选拔任用公示制、试用制和聘任制,2003年圆满完成市级领导班子换届选举,
对部分镇街、部门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充实,考选了一批市直部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
一批公务员。 2004年,选聘了9个镇街的科技副职,对北宿镇、石墙镇镇长人选进行
了公推公选。全面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公示制、试用制和聘任制,党员发展公示制、票
决制、 申请材料预审制、责任追究制等,2004年新发展党员735名。研究制定了领导
班子、领导干部经常性考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等政策文件,干部队伍建设
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撰稿人:王俊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