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壤改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88&run=13

土壤普查 建国后,共进行了3次土壤普查。
第一次,1973年春进行。土壤肥力结果:有机质0.905%、全氮0.0597%、速效磷8.46ppm。
第二次,1978年进行,历时半年多,全县土壤肥力结果:有机质0.979%、全氮0.067%、碱解氮50.4ppm、全磷0.123%、速效磷16.8ppm,土壤钾素含量在省土肥所的帮助下化验了少量土样,含量在80~120ppm。
第三次,1980年上半年进行。县社两级均成立了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县设土壤普查办公室,210人参加,组成12个普查专业组,以公社为单位开展普查。从5月17日至10月1日,历时168天,完成了全县12个公社452个大队的土壤普查工作。这次普查共挖取1.5米深度的土壤剖面1583个,打钻孔3865个,取农化样851个,平均837亩耕地合1个,采水样14个,肥料样35个,总共化验15422项次。从土壤普查的结果看,全县土壤可分为三大类:褐土土类面积54.77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76.24%;潮土土类3.64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5.07%;砂姜黑土土类13.43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18.69%,为土壤改良提供了依据。
垦荒稻改 垦荒地多为一些常年不耕不种的茅草地、远离村庄的荒地。1947年全县耕地面积75.41万亩,1949年新增耕地6.87万亩,使荒地变为良田。
1954年,全县人民依据县委提出的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群众自愿,加强领导,只准种好,不准种坏的试种水稻的指示,对秋作物不稳产,又有水浇条件的涝洼地,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稻改,1954~1960年间稻改面积1.94万亩,1963~1966年面积1.33万亩,1971~1980年面积6556亩。1986年后未再种植。
改造黑沙土 砂姜黑土改良 (1)压沙改粘,配合增施有机肥料,调节土壤的沙粘比例。1974年改造城郊乡寨子黑土洼2000亩,每亩地平均压沙20立方米,效果明显,压沙前亩产粮食只有150~200公斤,改良后1978年粮食亩产达600~650公斤。小孟吴寺黑土涝洼地,1973年大搞挖河排水,连年压沙改土,土质由黑转黄,能浇能排,能种各种作物。(2)深翻整平,排除砂姜。黄屯乡蒋屯村有“三尖犁铧弯弯沟,三亩不当一亩收”的黑土地,经深翻整平,增施有机肥,土质明显转好。颜店镇鸟儿洼,1979年深翻整平2024亩,1980年取得亩产小麦275公斤的好收成。1973~1980年,全县减少了6.31万亩砂姜黑土。
漏沙地改良 漏沙地主要分布在谷村乡东北部、小孟乡桑园南部、王因镇东南部等,面积6853亩。采取盖土压沙,加厚土层进行土壤改良。1975年谷村前官庄村盖土厚40~50厘米,改良700亩,配合增施有机肥,绿肥压青等措施,孬地变好地,1975年前粮食亩产仅90余公斤,1979年亩产增加到225公斤。改种和发展花生、西瓜等经济作物,土壤改良效果亦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