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小学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7&A=1&rec=132&run=13

[学校设置]坊子小学教育提倡较早,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就有私塾改设的
学堂,城乡都有办学基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房兰升筹建邓村小学堂,刘杲创设马司小学堂。中华民
国推行新学,开办新式学校,私塾教育日渐没落,学校教育日趋发展,城乡办学多种
形式并存。有区、乡、村办的学校,有绅商、封建家族和群众团体办的私立学校,有
教堂办的学校;还有残存的私塾。1912年,区境有小学堂60余处。1917年已发展至1
95处,其中完全小学8处,学龄儿童19411人,入学儿童3488人,入学率18%。1918年
华侨简兆南、简兆楷二兄弟,建立坊子南洋烟草公司高级小学。1919年,坊子三马路
小学建立,抗日战争时期曾名“模范小学”,1938年为潍县第十区小学。是年,全区
有小学140处。
1925年,推行义务教育,境内有学校220处。1928年5月,胶济铁路坊子小学建立
。1929年军阀混战,土匪滋扰,大部分学校被迫停课,1930年秋各村小学上课率不过
半数。1931年,区境有小学201处,257个教学班,共有学生8561人。1933年,坊子“
教会”办起崇光女子小学。1935年,区境完全小学有县立治浑街小学、县立辛冬小学
、县立眉村小学、县立车留庄小学、县立坊子小学、鲍庄村立小学等。
1938年,日军侵占潍县,在坊子部分农村设据点;国民党地方武装割据乡村;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同日军及汉奸展开了殊死的斗争。这一时期,出现了抗日根
据地、国民党统治区、日伪统治区三种不同的教育。为了满足人民对文化的需求,1
942年抗日民主政府集训教师,分散到各村办学。在国民党统治区,政府号召办学,
1940年各乡镇陆续办起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由乡镇长和保长分别兼
任校长。在日伪统治区,小学也陆续开学,主要进行奴化教育。1947年,境内共有小
学205处,因时局不稳,学校未能正常上课。
1948年解放后,人民政府号召复学。1949年又创办了小学45处,至此境内共有小
学199处。1953年,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纠
正教师、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太多的现象,以教学为中心的任务逐步落实。1958年,贯
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掀起全党全民办教育,人人学文化的高潮,促进了民办教
育事业的发展。民办小学和半工半读小学大批发展起来,年内区境有小学188处,教
职工593人。
1962年,小学教育进行调整,注重发展民办教育,将部分有条件的公办小学转为
民办。当时区境有公办小学166处,民办小学36处。1964年,贯彻执行刘少奇关于“
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指示,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全日制与工读相结合
的方针,区境公办小学发展到174处,民办小学发展到35处,工读小学发展到143处。
1966年“文化大革命”批判“两种教育制度”,工读小学停办。
1968年冬,山东省嘉祥县侯振民、王庆余《关于把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建
议》在《人民日报》发表,区境工办小学教师陆续下放回本村任教,外籍教师返回原
籍,导致教师比例失调,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1971年至1976年,借普及小学教育为由,各社队不顾客观条件纷纷办学,小学教
育畸形发展,师资严重不足,只好利用“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小学毕业生充任教师
,导致教学质量再度下降。特别是江青等人炮制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一
张发人深省的答卷》、《一个小学生的日记》、“河南马振扶事件”、“学朝农”、
“反回潮”等一系列事件,区境教育事业同全国一样惨遭破坏。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坊子教育迅速发展,1979年,根据中央82号文件“要
加强小学教育”的精神,调整小学布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点并校,减少复式,充
实小学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教育稳步发展。1981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
(1980)84号文件《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建立起独立的小学管理体制
,实行小学教育责任制,开展“最佳一堂课”和“教研活动月”,不断提高了小学教
育质量。1984年,全区有小学230处,1037个教学班,学生26158人,教职工1389人。
同年11月,对乡镇中心小学和区直厂矿小学进行视导检查,评出三马路小学、煤矿小
学、宁家沟中心小学、荆山洼镇平柳院小学、车留庄乡中心小学、清池镇中心小学、
穆村镇中心小学等先进单位7处。
1986年,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普及初等教育”的指示,调整学校布局,
加强小学领导。是年,小学调整为184处,926个教学班,学生23575人,教职工1249
人,其中专任教师1189人。经省政府普及初等教育验收团验收,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
9.17%,在校生巩固率达99.3%,小学生毕业率达95%,12至15周岁儿童初等教育普及
率97.5%。并建立了学前儿童、在校学生、学生流动、聋哑痴呆学生花名册和学生毕
业登记簿等六册一簿,学校管理形成制度化、正规化,达到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标准。
1989年,全区有小学179处,874个教学班,学生22211人。其中厂办小学4处,22个教
学班,学生576人。

[小学管理]清代,各类私塾设学董一人,协助塾师组织管理学生,负责筹集办
学经费及办理塾内其他杂务。教学业务由塾师自行安排。废科举兴学堂后,高等小学
设堂长一人,负责学堂的行政事务。
民国时期,小学设校长一人,总揽校内一切事宜。完全小学8个班以上者,设教
导主任、事务主任各一人,协助校长处理教务、训育、事务等事宜。1933年,中华民
国政府公布《小学规程》,小学教育以公民训练为中心,由教员利用儿童课外活动联
系家庭及本地公共机关加以指导。特别规定“小学对儿童不得体罚”,但各校未能良
好地执行,打骂体罚学生现象时有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小学由县教育科直接领导,各区设文教助理员,195
2年校内管理实行“校长责任制”。1958年后,小学教育受教育局和公社党委双重领
导,教育局负责教职工的人事安排、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等,公社党委负责党务、方
针政策的贯彻及教职工思想工作等。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上
级党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抓教学质量,组织听课,研究
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对学校各科教学进行检查指导,总结教学经验,解决教学困难
;制定学校工作计划,编制课程计划,分配教师教学任务;制定有关规定,关心教师
生活,做好后勤保障。
“文化大革命”期间,废除校长责任制,一度实行工人阶级、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各公社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取代学校的行政机构,施行对学校的领
导权和管理权。“文化大革命”后,恢复校长责任制,学校的全面工作、重大问题由
校长主持校务会研究决定。公社中心小学配备中心校长、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副主任
,负责中心小学和全公社小学的管理工作。
1978年,根据《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实行党支部领导下
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校长主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执行上级党委和教育行政部
门的指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工作计划、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抓好教学工作、
校舍改造、设备更新和群众生活。教导主任协助校长办理教学工作和行政事宜。各班
设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负责对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培养教育。1981年,公社
设中心小学,具体领导全社小学工作;学区小学负责区辖小学工作,改变了过去由联
中领导小学工作的体系。至1989年底,各乡镇小学管理仍实行中心小学和学区小学负
责制。

[学制]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称“壬寅学
制”。未经实施,即被次年(光绪二十九年)所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
学制”所代替。规定小学修业9年,初等小学堂修业5年,高等小学堂修业4年。凡年
满7岁的儿童皆可入初等小学堂,后升入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女子小
学根据学部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分初、高等两级,修业8年,同男子小学堂分
设。宣统元年(1909年),学部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分为5年完全科
、4年简易科和3年简易科三种。同年,又颁布《简易识字学塾章程》,为常年失学及
家境贫寒无力上学者设简易识字学塾,每天授课2-3小时,学制1-3年不等。
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令》,推行“壬子学制”,学堂改为学
校,初、高等小学各修业3年,毕业后根据成绩可升入中学或师范。后教育部陆续颁
布各种校令,补充“壬子学制”,称为“壬子癸丑学制”。1915年8月,教育部又颁
《国民学校令》,将初等小学改称“国民学校”,修业3年。同年12月,教育部颁发
《预备学校令》,规定预备学校的教育以预备升入中学为本旨,修业4年,后改为2年
。预备学校和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并举,称双轨制,不久即撤消。1922年,在济南
召开全国教育联合会第八届会议,12月18日公布《学校系统改革草案》,新学校为初
等教育6年,初级小学修业4年,高等小学修业2年,称“壬戌学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小学仍沿用“壬戌学制”,四、二分段,春季招
生,1953年改秋季招生。1961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文教小组《关于1961年和今后一
个时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报告》提出“在学制改革方面准备在10至20年内,分期分
批改为中小学10年制。1969年,小学部分改为5年制。1985年,进一步对小学学制统
一,全部实行5年制。

[课程]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初、高等小学设修身、读经、中国文学、算
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根据清廷颁布的《女
子小学堂章程》,初等女子小学堂设修身、国文、算术、女红、体操五科,音乐、图
画为随意科;高等女子小学堂增设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4科。
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废止读经科。初等小学科目有修身
、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和唱歌为随意科,女子增加缝纫。高等小学
堂增设中华历史、地理和理科,男子增加农业,视地方情况增设外语。1915年8月,
教育部颁布《国民教育令》和《高等小学校令》将读经科重新列为必须课程,把女子
课“缝纫“改为“家事”。1920年将国文改为国语。1929年,初级小学堂设国语、算
术、社会、自然、体育、乐歌、艺术;高级小学堂在社会课里单设国民课,其余同初
级小学。1942年,高级小学设公民训练、卫生、体育、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劳
作、美术、音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规定初级小学开设国语、算术、音乐、体育、美
术5科;高级小学增设政治、历史、地理、自然4科。算术从四年级起包括珠算,美术
课包括劳作。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国语改为语文,美
术改为图画,删去政治课。1955年,开始实行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和体
育,增设“手工劳动课”,增加自然和体育课时,更完整地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
针。1957年,农村小学五、六年级每周增设一节“农业常识”,各年级每周增设一节
周会,利用周会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并加强了识字教学。1966年“文
化大革命”开始,课程设置混乱,各校自行删繁就简,主要设有毛泽东著作、语文、
算术等,体育课改为军体,文化课采用实用主义,政治课读报纸、学社论、抓阶级斗
争,写批判稿,历史课讲儒法斗争史,批林批孔。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
学教育计划(试行草案)》,山东省教育厅颁布《1978年度中小学教育计划》,规定开
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常识、音乐、体育、美术课。1979年,小学执行
五年制教学计划,设有周会、政治、语文、数学、自然、常识、体育、音乐、美术等
课。1981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改草案)》,小学设思想品
德(政治)、语文、数学、自然(三、四年级)、地理(四年级)、历史(五年级)、体育、
音乐、美术、劳动(四、五年级)等。1989年,设有语文、数学、自然、说话、写字、
地理(四年级)、历史(五年级)、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等。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初等小学堂授课表
┌────┬─────────┬─────────┬────────┬────────┬────────┬────┐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每周节数│
├────┼─────────┼─────────┼────────┼────────┼────────┼────┤
│修身 │摘讲朱子《小学》 │摘讲朱子《小学》 │摘讲朱子《小学》│摘讲朱子《小学》│摘讲朱子《小学》│2 │
│ │刘忠介《人谱》等 │刘忠介《人谱》等 │ │ │刘忠介《人谱》等│ │
│ │有益风化的诗歌 │有益风化的诗歌 │刘忠介《人谱》等│刘忠介《人谱》等│有益风化的诗歌 │ │
│ │ │ │ │ │ │ │
│ │ │ │有益风化的诗歌 │有益风化的诗歌 │ │ │
├────┼─────────┼─────────┼────────┼────────┼────────┼────┤
│读经 │读《孝经》、《论语│读《论语》、《大学│读《孟子》每 │读《礼记》 │读《礼记》 │21 │
│ │》 │》 │日百字 │每日百字 │每日百字 │ │
│ │每日四十字 │每日六十字 │ │ │ │ │
├────┼─────────┼─────────┼────────┼────────┼────────┼────┤
│中国文学│习字附动静虚实 │积字成句之注 │积字成章之法 │积字成章之法 │积字成章之法 │4 │
├────┼─────────┼─────────┼────────┼────────┼────────┼────┤
│算术 │二十以下 │百以下之算 │常用之 │加珠算 │教小数 │6 │
│ │之数加减 │术加减、乘除 │加减乘除 │ │ │ │
├────┼─────────┼─────────┼────────┼────────┼────────┼────┤
│历史 │乡土之大端故事及 │乡土之大端故事及 │历代国号及圣 │本朝开国大 │本朝开国大 │1 │
│ │本乡古先名人事录 │本地古先名人实录 │主贤君之大事 │略列圣仁圣 │略列圣仁圣 │ │
├────┼─────────┼─────────┼────────┼────────┼────────┼────┤
│地理 │讲方土之道路 │讲方土之道路 │本县本省本 │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与外 │1 │
│ │建筑古迹山水 │建筑古迹山水 │府之地山水 │幅员大势 │国毗连之关系 │ │
├────┼─────────┼─────────┼────────┼────────┼────────┼────┤
│体操 │有益之运 │除以上外兼 │除以上外兼 │除以上外兼 │除以上外兼 │3 │
│ │动及游戏 │普通之体育 │普通之体育 │普通之体育 │普通之体育 │ │
└────┴─────────┴─────────┴────────┴────────┴────────┴────┘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高等小学堂授课表
┌────┬───────┬──────────┬─────────┬─────────┬────┬────┐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每周节数│四年总计│
├────┼───────┼──────────┼─────────┼─────────┼────┼────┤
│修身 │《四书》有益风│《四书》有益风 │《四书》有益风 │《四书》有益风 │2 │320 │
│ │化之诗歌 │化之诗歌 │化之诗歌 │化之诗歌 │ │ │
├────┼───────┼──────────┼─────────┼─────────┼────┼────┤
│读经 │《诗经》每日百│《诗经》、《书经》每│《书经》、《易经》│《易经》及《礼记》│12 │1920 │
│ │二十字 │ │每 │节 │ │ │
│ │ │日百二十字 │日百二十字 │本每日百二十字 │ │ │
├────┼───────┼──────────┼─────────┼─────────┼────┼────┤
│中国文学│读古文,习 │读古文,习 │作短记事文, │作记事文 │8 │1280 │
│ │楷书,习官诰 │楷书,习官诰 │习行书 │兼说理文 │ │ │
├────┼───────┼──────────┼─────────┼─────────┼────┼────┤
│算术 │加减乘除 │比例 │比例 │百分数算术 │3 │480 │
│ │及诸等数 │百分数 │百分数 │积日用簿记 │ │ │
├────┼───────┼──────────┼─────────┼─────────┼────┼────┤
│历史 │历朝故事 │历朝故事 │历朝故事 │历朝故事 │2 │320 │
├────┼───────┼──────────┼─────────┼─────────┼────┼────┤
│地理 │中国地理 │外国地理 │外国地理 │外国地理 │2 │323 │
├────┼───────┼──────────┼─────────┼─────────┼────┼────┤
│格致 │动物植物矿物 │寻常物理 │寻常物理 │寻常物理 │2 │320 │
│ │之自然现象 │化学现象 │化学现象 │化学现象 │ │ │
├────┼───────┼──────────┼─────────┼─────────┼────┼────┤
│图画 │简易形体 │简易形体 │简易形体 │简易几何画 │2 │320 │
├────┼───────┼──────────┼─────────┼─────────┼────┼────┤
│体操 │普通兵操 │普通兵操 │普通兵操 │普通兵操 │3 │480 │
│ │兵式体操 │兵式体操 │兵式体操 │兵式体操 │ │ │
└────┴───────┴──────────┴─────────┴─────────┴────┴────┘

1929年小学课程暂定标准及教学时数表
┌──────┬───┬───┬───┐
│时间年级科目│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
├──────┼───┼───┼───┤
│党义 │30 │60 │90 │
├──────┼───┼───┼───┤
│国语 │330 │360 │390 │
├──────┼───┼───┼───┤
│社会 │90 │120 │150 │
├──────┼───┼───┼───┤
│自然 │90 │120 │150 │
├──────┼───┼───┼───┤
│算术 │120 │150 │180 │
├──────┼───┼───┼───┤
│工作 │150 │180 │210 │
├──────┼───┼───┼───┤
│美术 │60 │90 │90 │
├──────┼───┼───┼───┤
│体育 │150 │150 │180 │
├──────┼───┼───┼───┤
│音乐 │120 │90 │90 │
├──────┼───┼───┼───┤
│总计 │1140 │1320 │1530 │
└──────┴───┴───┴───┘

1942年小学课程标准及教学时数表
┌────────┬──────┬──────┬──────┐
│时间年级科目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
│ ├──────┼──────┼──────┤
│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
│团体训练 │120 │120 │120 │
├────────┼──────┼──────┼──────┤
│音乐 │60 │90 │90 │
├────────┼──────┼──┬───┼──────┤
│体育 │120 │120 │150 │180 │
├────────┼──────┼──┴───┼──────┤
│国语 │420 │450 │450 │
├────────┼──┬───┼──┬───┼──────┤
│算术 │60 │150 │180 │210 │210 │
├──┬──┬──┼──┴───┼──┴───┼──────┤
│常识│社会│公民│150 │180 │30 │
│ │ ├──┤ │ ├──────┤
│ │ │历史│ │ │90 │
│ │ ├──┤ │ ├──────┤
│ │ │地理│ │ │60 │
│ ├──┴──┤ │ ├──────┤
│ │自然 │ │ │120 │
├──┴─────┼──────┼──────┼──────┤
│图画 │60 │60 │ │
├────────┼──────┼──────┼──────┤
│劳作 │90 │90 │ │
├────────┼──┬───┼──┬───┼──────┤
│总计 │1080│1170 │1290│1350 │1350 │
└────────┴──┴───┴──┴───┴──────┘

1955年小学教学计划
┌───────┬───────────┬────────┐
│周时数年级科目│各学年每周上课时数 │总计 │
│ ├─┬─┬─┬─┬─┬─┼──┬──┬──┤
│ │一│二│三│四│五│六│初级│高级│合计│
├───────┼─┼─┼─┼─┼─┼─┼──┼──┼──┤
│语文 │12│12│12│12│9 │9 │1632│612 │2244│
├───────┼─┼─┼─┼─┼─┼─┼──┼──┼──┤
│算术 │6 │6 │6 │7 │6 │5 │850 │374 │1224│
├───────┼─┼─┼─┼─┼─┼─┼──┼──┼──┤
│历史 │ │ │ │ │2 │2 │ │136 │136 │
├───────┼─┼─┼─┼─┼─┼─┼──┼──┼──┤
│地理 │ │ │ │ │2 │2 │ │136 │136 │
├───────┼─┼─┼─┼─┼─┼─┼──┼──┼──┤
│自然 │ │ │ │ │2 │3 │ │170 │170 │
├───────┼─┼─┼─┼─┼─┼─┼──┼──┼──┤
│体育 │2 │2 │2 │2 │2 │2 │272 │136 │408 │
├───────┼─┼─┼─┼─┼─┼─┼──┼──┼──┤
│唱歌 │2 │2 │2 │1 │1 │1 │238 │68 │306 │
├───────┼─┼─┼─┼─┼─┼─┼──┼──┼──┤
│图画 │1 │1 │1 │1 │1 │1 │136 │68 │204 │
├───────┼─┼─┼─┼─┼─┼─┼──┼──┼──┤
│手工劳动 │1 │1 │1 │1 │1 │1 │136 │68 │204 │
├───────┼─┼─┼─┼─┼─┼─┼──┼──┼──┤
│合计 │24│24│24│24│26│26│3264│1768│5032│
└───────┴─┴─┴─┴─┴─┴─┴──┴──┴──┘

[教法]各时期的教法亦有不同。民国初期,私塾改设的学堂教师大都是旧塾师,仍
用旧的注入式教法,采取“讲书、背诵、默写、提问”等死记硬背的方式。以后师范
学校毕业的教师日多,提倡启发式教学,注意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不少教师能够课前熟悉教材,确定教法,但大多数不写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强调废除旧的封建教育思想,改变教师的家长作风,提
倡教学民主,允许学生提问,废止体罚手段,课堂教学大部采用“讲读法”。1954年
,各校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推行“讲读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分析法
、讲述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并运用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5个教学环节,要求教学中强调直观性、量力性、自觉性、系统性、巩固性
5大教学原则,同时采用“五级记分法”,注重学生平日学习和考试成绩,提倡启发
式教学。
1958年,学校掀起“教育革命”,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批判脱离政治、脱离劳动、脱离实际的三脱离,学生参加政治
活动、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下半年参加大炼钢铁、三秋会战,忽视文化知识的教
学,教育质量下降。1961年山东省烟台教育工作会议后,贯彻“以教学为主,社会活
动和生产劳动服从于教学”的教育方针,强调教学要精雕细刻,咬文嚼字,扎扎实实
上轨道,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1962年,课堂教学采取“少而精”,精
讲多练,讲练结合,当堂消化的教学方法。1966年,批判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推行毛
泽东的十大教授法和积累起来的各种教学经验。后极“左”思潮泛滥,全盘否定建国
17年教育路线和历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强调以社会为课堂,开门办学
,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主课,走出去请进来,到劳动实践中去学习;贫下中农、
工人师傅上讲台,学校秩序被破坏,教师无暇研究教学方法,学生文化水平逐日下降
。1977年批判极“左”思潮,各级教育组织相继恢复,教师注重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强调“向45分钟要质量”;在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找方法;为弥补“文
化大革命”期间因削弱基础知识教法造成的损失,要求在低年级教学中“抓住重点,
掌握规律,加强识字教学”,积极改革,大胆创新教学方法。
考试制度历来也是促进学习,验收质量的一种教学方法。建国前采取百分制闭卷
考试法,分月考、季考、期考、学年考、毕业考、升学考等,根据成绩评定学生学习
优劣,确定升留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50年代采用五级计分法,2、3、4、5分
分别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1962年恢复百分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
开卷考试,学习成绩优劣不以分数为准,升学靠推荐,看阶级出身,破坏了正常考试
制度的实施。1977年恢复考试制度,学生升学择优录取。
[小学简介]坊子区实验小学:坊子区实验小学筹建于1985年9月,1986年9月正
式招生,有教学班8个,学生382人,教职工20人,为坊子区第一所区直重点小学。学
生来源于区直各部门、区属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双职工子女及坊子镇中宁、后宁村的农
民子女。学校占地21.6亩,其中国家征地5.6亩,中宁、后宁村各献地8亩。至1988年
,投资26万元,建教室、办公室42间,教职工宿舍30间,传达室2间,厕所8间。198
9年,投资65万元建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可容纳18个班。是年6月,
该校有教学班11个,学生551人,教职工33人,校长王金铖,副校长张强。该校1987
年11月荣获坊子区“文明学校”称号;1988年荣获坊子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奖状
和证书。
平柳院小学:荆山洼镇平柳院小学,原属昌乐县,1984年始由坊子区管理。
1912年由石泉子村陈兴朋和平柳院村郝增禄创建于香火盛行的灵山山顶。陈、郝
二人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不信神权信科学,搬掉泥塑像,砸烂供神桌,腾出三间庙
,办起“洋学堂”。他们伐掉灵山顶上的大松树,做课桌16套,择优录取学生(四、
五年级)一个班,32人,聘请郝增禄、王临溪,拔贡秦树梅3人为教师,当年创建并开
课。课程设“中学”和“西学”两种,以灵山60亩庙田出租收入为主要经费。后因财
产权郝、陈两姓发生争执,诉讼公堂,陈姓败诉,庙田由郝姓继承。郝增禄动员当地
热心教育者拆除灵山庙宇,将木料砖瓦搬回,1913年在平柳院王家街东首建起新校舍
,至此学校由灵山顶迁至平柳院。平柳院程家街人程教之自愿捐献宅园5分(大亩)扩
建学校南院,昌乐县长黄均赠横匾一块,上写“程老先生教之慷慨好施”,中间有“
轻财重学”四个大字,落款“中华民国三年黄均敬赠”。接着,郝增禄带头拆除王家
街东首路北全神庙、土地庙建学校北院。1914年,平柳院小学已成为一所比较正规、
配套齐全的学校。
1937年日军侵占昌乐,年底,学校被迫停课,师生疏散回家。1939年复课,迫于
形势,士气低落,教学质量下降,多数学生相继退学,师生整日怨声载道。抗日战争
时期,招生两次共115人,因战乱学校严遭破坏。1948年解放后,学校逐渐走向完善
和正规。
平柳院小学现有教职工14人,学生314人,校舍35间,设备较齐全。自创建后历
尽沧桑,几经更迭,培养学生5000余人。其中李佩英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4次
赴京参加劳模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宋庆龄等党和国
家领导人接见。
坊子南洋烟草公司私立高级小学:位于坊子镇西王村前铁路南侧,始建于1919年
秋。华侨简兆南、简兆楷兄弟二人在坊子三马路东端开设“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
年秋出资办起“坊子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私立高级小学,聘吴镇涛(广东人)任校长,请
当地人许海南、郭秉仪、单洪恩、许子英等任教员,学校经考试择优录取新生一个班
42人,3年结业后再招新生,共招收和结业4级学生计160余名。学校每年发给学生两
身操服(校服)、一双皮靴、一顶大盖帽,学习用品均由学校供给;学校纪律严明,师
生关系平等,戒绝体罚;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意识;注重学业;图效法西
洋之先进科学文化,振兴中华民族,颇受当地群众欢迎。
坊子南洋烟草公司私立高级小学办学12载,1931年因公司萧条而终结。
坊子三马路小学:位于坊子区三马路西段,始建于1919年,原名坊子模范小学,
校址在原“打牛房”(坊子六马路东头宰牛场),由坊子教育会集资兴办。由于学校驻
所偏僻,规模较小,又时局不稳,前来求学者甚少,师生不足50人,不久迁至坊子商
会院内(坊子三马路学堂街)。1923年改“壬子学制”为“壬戌学制”,推行小学初级
4年、高级2年分段制。1924年,有教学班4个,学生80人,教师6人。1926年迁至坊子
三马路西段,更名为坊子区立小学,校长庄蓬源同教师一起宣传、动员学生来校求学
,规模逐步扩大,1929年学生增至130人。1932年发展教学班8个,学生300多人,教
师10余名。1938年1月,日军侵占坊子,学校被迫停课,师生疏散回家。春节后,潍
县维持会教育股联系各校筹备开学复课,更名为潍县第十区区立小学。8月,增设日
语课,强行学习日本语,学唱日本歌,灌输亲日思想,推行奴化教育。1945年8月,
改名为坊子镇第一中心国民小学,有教学班18个,学生800余人。
1948年4月坊子解放,5月,潍坊特别市坊子市区政府派文教科长刘超、文教助理
刘常楠和孙建华3名共产党员接管学校工作,更名为坊子镇第一中心小学。1954年,
潍坊市政府决定区小学以所在街道命名,学校始改为坊子三马路小学,有教学班20个
,学生1000余人,教职工40人。1962年附设幼儿园中、大两个班,“文化大革命”开
始后停办。1967年更名为坊子红卫小学。1968年,坊子酒厂“工宣队”进驻学校,更
名为坊子酒厂五七红校。1972年12月,酒厂“工宣队”撤出,恢复坊子三马路小学名
称。1975年,学校发展到35个教学班,学生1570人。1979年办起幼儿园2个班,幼儿
120人。
1984年潍坊市坊子区建立后,属坊子区文教局管理,是年有教学班27个,学生1
420人,教职工58人。
坊子三马路小学创建70年,校长更迭26任,教师调动频繁,培养学生15000余人
。1989年教学班15个,学生657人,教职工51人;幼儿班5个,幼儿205人,幼师7人。

1947年坊子区境部分小学统计表
单位:个、人
┌────────────┬───┬──┬───┬─────┐
│校名 │校长 │班数│学生数│校址 │
├────────────┼───┼──┼───┼─────┤
│三河乡第三中心国民小学 │唐启鸿│5 │189 │石沟河 │
├────────────┼───┼──┼───┼─────┤
│三河乡第五保小学 │唐念三│1 │24 │冷泉河 │
├────────────┼───┼──┼───┼─────┤
│三河乡第三保二校 │李名科│1 │29 │辛庄 │
├────────────┼───┼──┼───┼─────┤
│三河乡第四保三校 │刘儒林│1 │37 │河湾 │
├────────────┼───┼──┼───┼─────┤
│三河乡第十保小学 │王凤云│2 │60 │王裴家 │
├────────────┼───┼──┼───┼─────┤
│三河乡第十一保学校 │王鸿春│2 │60 │莲花池 │
├────────────┼───┼──┼───┼─────┤
│三河乡第十二保学校 │侯亭 │1 │35 │侯家 │
├────────────┼───┼──┼───┼─────┤
│三河乡第十三保学校 │唐念英│2 │62 │唐家 │
├────────────┼───┼──┼───┼─────┤
│三河乡第十三保二校 │杨执中│1 │29 │杨家坡 │
├────────────┼───┼──┼───┼─────┤
│三河乡第十八保小学 │吴均生│1 │27 │武建家 │
├────────────┼───┼──┼───┼─────┤
│三河乡第十八保二校 │郭铁城│1 │38 │郭家 │
├────────────┼───┼──┼───┼─────┤
│三河乡第十五保小学 │鞠德显│2 │51 │范家 │
├────────────┼───┼──┼───┼─────┤
│辛冬乡第一中心国民小学 │张士民│5 │185 │山后郑家 │
├────────────┼───┼──┼───┼─────┤
│辛冬乡第二中心国民小学 │郭焕荣│4 │181 │郭家 │
├────────────┼───┼──┼───┼─────┤
│辛冬乡第三中心国民小学 │李春林│6 │215 │北沟西 │
├────────────┼───┼──┼───┼─────┤
│辛冬乡第二保小学 │张士勇│3 │91 │南沟西 │
├────────────┼───┼──┼───┼─────┤
│辛冬乡第四保小学 │张焕俊│4 │121 │白羊埠 │
├────────────┼───┼──┼───┼─────┤
│辛冬乡第五保小学 │李凌 │3 │96 │韩尔庄李家│
├────────────┼───┼──┼───┼─────┤
│辛冬乡第六保小学 │王铃芝│3 │55 │韩尔庄王家│
├────────────┼───┼──┼───┼─────┤
│辛冬乡第十保小学 │马传禄│2 │65 │马家 │
├────────────┼───┼──┼───┼─────┤
│辛冬乡第十三保小学 │陈世安│2 │58 │陈家油房 │
├────────────┼───┼──┼───┼─────┤
│辛冬乡第十四保小学 │田尚亨│3 │112 │王家油房 │
├────────────┼───┼──┼───┼─────┤
│辛冬乡第十五保小学 │魏克亮│3 │99 │辛冬街 │
├────────────┼───┼──┼───┼─────┤
│辛冬乡第十八保小学 │徐道钦│3 │90 │南店 │
├────────────┼───┼──┼───┼─────┤
│廿里堡乡第二中心国民小学│韩玉昆│4 │141 │葛家 │
├────────────┼───┼──┼───┼─────┤
│廿里堡乡第一保小学 │赵曰涛│3 │94 │赵家 │
├────────────┼───┼──┼───┼─────┤
│廿里堡乡第二保小学 │徐文汉│2 │52 │徐家大路 │
├────────────┼───┼──┼───┼─────┤
│廿里堡乡第七保小学 │杨炳堂│3 │83 │响河子 │
├────────────┼───┼──┼───┼─────┤
│坊子镇中心国民小学 │许星源│18 │621 │三马路 │
├────────────┼───┼──┼───┼─────┤
│坊子镇第二中心国民小学 │陈琴山│4 │141 │前张路院 │
├────────────┼───┼──┼───┼─────┤
│坊子镇第三中心国民小学 │刘成芳│7 │165 │前宁家沟 │
├────────────┼───┼──┼───┼─────┤
│坊子镇第四中心国民小学 │王郡亭│6 │176 │商家营子 │
├────────────┼───┼──┼───┼─────┤
│坊子镇第七保校 │李玉濂│2 │90 │后张路院 │
├────────────┼───┼──┼───┼─────┤
│坊子镇第八保校 │李家祥│2 │60 │下寨 │
├────────────┼───┼──┼───┼─────┤
│坊子镇第八保二校 │李家祥│1 │25 │河湾 │
├────────────┼───┼──┼───┼─────┤
│坊子镇第八保三校 │李家祥│2 │56 │东高村 │
├────────────┼───┼──┼───┼─────┤
│坊子镇第八保四校 │李家祥│1 │30 │土楼子 │
├────────────┼───┼──┼───┼─────┤
│坊子镇第十保校 │王玉林│1 │20 │王家柳沟 │
└────────────┴───┴──┴───┴─────┘
┌─────────┬───┬─┬──┬─────────┐
│坊子镇第十保二校 │王玉林│1 │30 │耿家柳沟 │
├─────────┼───┼─┼──┼─────────┤
│坊子镇第十保三校 │王玉林│1 │27 │王家柳沟 │
├─────────┼───┼─┼──┼─────────┤
│坊子镇第十一保校 │刘振清│1 │31 │刘家柳沟 │
├─────────┼───┼─┼──┼─────────┤
│坊子镇第十三保校 │唐效尧│1 │25 │前埠头 │
├─────────┼───┼─┼──┼─────────┤
│坊子镇第十一保校 │田玉秀│1 │21 │后埠头 │
├─────────┼───┼─┼──┼─────────┤
│坊子镇第十二保校 │刘化信│2 │64 │后宁 │
├─────────┼───┼─┼──┼─────────┤
│坊子镇第十二保二校│刘化信│2 │47 │西岭 │
├─────────┼───┼─┼──┼─────────┤
│坊子镇第十三保校 │王效先│2 │83 │西王家庄 │
├─────────┼───┼─┼──┼─────────┤
│坊子镇第十三保二校│王效先│2 │55 │东王家庄 │
├─────────┼───┼─┼──┼─────────┤
│坊子镇第十四保校 │张迂珍│2 │40 │高家 │
├─────────┼───┼─┼──┼─────────┤
│坊子镇第十四保二校│张迂珍│1 │30 │夹河套 │
├─────────┼───┼─┼──┼─────────┤
│坊子镇第十四保三校│张迂珍│1 │26 │英庄 │
├─────────┼───┼─┼──┼─────────┤
│坊子镇第十四保四校│张迂珍│1 │24 │丰铁 │
├─────────┼───┼─┼──┼─────────┤
│坊子镇第十五保校 │商怀亮│1 │22 │前营(李家营子) │
├─────────┼───┼─┼──┼─────────┤
│坊子镇第十六保校 │蒋瑞年│4 │127 │蒋家 │
├─────────┼───┼─┼──┼─────────┤
│葫芦埠乡第十三保校│许继干│4 │159 │东王松 │
├─────────┼───┼─┼──┼─────────┤
│张疃乡中心国民小学│刘助卿│5 │100 │泉河头 │
├─────────┼───┼─┼──┼─────────┤
│张疃乡第一保校 │刘从敦│7 │212 │马司西崖 │
├─────────┼───┼─┼──┼─────────┤
│张疃乡第二保校 │刘维清│3 │86 │马司北崖 │
├─────────┼───┼─┼──┼─────────┤
│张疃乡第三保校 │刘风岗│3 │99 │西杨家埠(西刘家埠)│
├─────────┼───┼─┼──┼─────────┤
│张疃乡第四保校 │李锡恩│1 │23 │大园 │
└─────────┴───┴─┴──┴─────────┘

坊子区小学基本情况统计表
(1949-1989)
┌──┬──┬──┬───┬────┐
│年份│处数│班数│学生数│教职工数│
├──┼──┼──┼───┼────┤
│1949│199 │ │13615 │316 │
├──┼──┼──┼───┼────┤
│1950│175 │290 │11687 │353 │
├──┼──┼──┼───┼────┤
│1951│186 │ │14419 │417 │
├──┼──┼──┼───┼────┤
│1952│226 │550 │18671 │646 │
├──┼──┼──┼───┼────┤
│1953│225 │539 │18096 │645 │
├──┼──┼──┼───┼────┤
│1954│185 │517 │17976 │649 │
├──┼──┼──┼───┼────┤
│1955│175 │489 │18510 │645 │
├──┼──┼──┼───┼────┤
│1956│174 │494 │19020 │621 │
├──┼──┼──┼───┼────┤
│1957│173 │499 │20647 │611 │
├──┼──┼──┼───┼────┤
│1958│188 │539 │21613 │593 │
├──┼──┼──┼───┼────┤
│1959│178 │ │21352 │588 │
├──┼──┼──┼───┼────┤
│1960│184 │ │20975 │567 │
├──┼──┼──┼───┼────┤
│1961│182 │593 │19737 │711 │
├──┼──┼──┼───┼────┤
│1962│202 │581 │18331 │726 │
├──┼──┼──┼───┼────┤
│1963│197 │621 │19083 │743 │
├──┼──┼──┼───┼────┤
│1964│352 │850 │24936 │987 │
├──┼──┼──┼───┼────┤
│1965│472 │1091│32472 │1232 │
├──┼──┼──┼───┼────┤
│1966│231 │ │33663 │ │
├──┼──┼──┼───┼────┤
│1967│231 │ │33375 │ │
├──┼──┼──┼───┼────┤
│1968│255 │ │25800 │ │
├──┼──┼──┼───┼────┤
│1969│255 │ │24659 │ │
├──┼──┼──┼───┼────┤
│1970│242 │ │24934 │1253 │
├──┼──┼──┼───┼────┤
│1971│242 │ │30591 │1360 │
├──┼──┼──┼───┼────┤
│1972│246 │ │32296 │1194 │
├──┼──┼──┼───┼────┤
│1973│253 │1133│34808 │1219 │
├──┼──┼──┼───┼────┤
│1974│254 │1186│35671 │1279 │
├──┼──┼──┼───┼────┤
│1975│255 │1186│35317 │1293 │
├──┼──┼──┼───┼────┤
│1976│255 │1134│32650 │1310 │
├──┼──┼──┼───┼────┤
│1977│257 │1094│30754 │1171 │
├──┼──┼──┼───┼────┤
│1978│255 │1074│30347 │1107 │
├──┼──┼──┼───┼────┤
│1979│252 │1092│30007 │1290 │
├──┼──┼──┼───┼────┤
│1980│221 │978 │27397 │1134 │
├──┼──┼──┼───┼────┤
│1981│219 │981 │26831 │1163 │
├──┼──┼──┼───┼────┤
│1982│215 │952 │25742 │1095 │
├──┼──┼──┼───┼────┤
│1983│210 │911 │23873 │1194 │
├──┼──┼──┼───┼────┤
│1984│230 │1037│26158 │1389 │
├──┼──┼──┼───┼────┤
│1985│221 │943 │24541 │1260 │
├──┼──┼──┼───┼────┤
│1986│184 │926 │23575 │1249 │
└──┴──┴──┴───┴────┘
┌──┬──┬──┬───┬──┐
│1987│184 │926 │22095 │1322│
├──┼──┼──┼───┼──┤
│1988│183 │886 │21872 │1305│
├──┼──┼──┼───┼──┤
│1989│179 │874 │22211 │1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