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历史的根传承文化的魂 关于辛庄镇在古村落开发中留住美丽乡愁的思考 辛庄镇党委书记徐青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9&rec=247&run=13

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农村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水,是农民生产生活的精神之源。传统村落,是农村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是凝聚美丽乡愁的精神家园。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特别强调,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2014年,山东省启动乡村记忆工程,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辛庄镇古村落资源丰富,如何加强古村落群的保护,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成为摆在辛庄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辛庄镇以"彰显滨海特色,建设魅力古镇"为主题,注重规划引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突出传统优势和新兴产业的融合提升,形成了"古今结合,中西合璧,自然和人文交相辉映"的魅力古镇发展模式,实现了传统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大好局面。
一、滨海古村落基本情况。
(一)资源丰富。辛庄镇滨海古村落群是我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格局最为完整、历史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村落群之一。孟格庄、高家庄子、大涝洼、徐家疃、磁口等5个村,较为完整的保留有大量明清时期传统民居建筑,占地近2000亩。其中,高家庄子村,现有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院落186套,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宗祠、钟楼、圩墙,大刀胡同,关帝庙,镇龙庵等古建筑交相辉映;孟格庄村,保留有70余座清末民初四合院式民居,瓦作、挑檐石、鹰嘴石,彩绘、彩画和中西合璧的大门楼和影壁,见证着村庄的兴衰;大涝洼村,现存明清时期传统民居120余座,其中胶东半岛仅存的2座青砖黑瓦斗拱古宅院,圆弧屋脊的明朝老房,道光年间的李氏祠堂,堪称一座古建筑博物馆。
(二)历史悠久。传承2000多年的高家庄子村,因清朝中后期徐氏家族在北京、济南等地经商、为官而兴盛,保存有大量清中晚期以来的京式三合院、四合院民居,被誉为招远"小北京";孟格庄村,其村民刘金桂创立的"成文堂"书铺(时称"大书铺")和刘作信创立"诚文信"书铺(时称"二书铺") 是当时印刷业中的佼佼者,被誉为"胶东出版业的摇篮",对于研究中国近代雕版印刷向现代印刷业转变极具历史价值;大涝洼村自清乾隆时期就有大批村民赴京经商,是胶东帮商人的历史见证者。
(三)知名度高。2013年10月,高家庄子、孟格庄、大涝洼3村被评为山东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3月,高家庄子村公布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月,徐家疃村被评为山东省第一批传统村落,随后又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5月,高家庄子村正式列入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8月,孟格庄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随着国家级、省级各类荣誉称号的成功申报,辛庄镇已成为胶东地区远近闻名的滨海古村落聚集区,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旅游爱好者寻访和观光旅游。
二、古村落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辛庄镇古村落面临自然和人为的双重损害,保护工作十分紧迫。
(一)保护观念淡薄。由于发展经济和保护古村存在着不少矛盾,而且保护工作投入多、收效慢,部分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往往在新中要成绩,大拆大建,没有深刻认识到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意义,保护工作随意性很强,特别是对于一些破坏古建筑的行为放任不管,致使一些古村落的古祠堂、古民居间,夹杂着为数不少的现代化建筑物,减弱和破坏了古村落的古朴风貌和历史氛围,甚至部分古建筑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二)规划不够科学。在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古村落的保护规划往往仅是针对某个建筑,缺乏区域范围的整体规划,导致古村落保护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足。特别是由于古村落保护与利用普遍缺乏文化上的坚持和较真,在规划编制上多现代元素少传统伦理,导致规划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新建筑与历史遗存间距不足,隔离不好,直观上与古村落格格不入。
(三)缺乏经费和人才。在辛庄镇古村落中,很多古建筑超过了百年的历史,因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原住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迫切,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住户维护能力不强等因素,群众改善工作或者是想方设法拆旧建新,或者是请非专业的"工匠"修理、增建、油饰、洗白,导致建筑时代特征消失,历史文化积淀受损。
三、古村落保护工作主要做法。
(一)以责任强化担当,破难点、创亮点,做好统筹规划
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传承历史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正确处理古代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美丽乡村与美丽乡愁的关系。
一是强化对历史负责的担当意识,注重统领保护。深刻认识到,美丽乡村可以打造,美丽乡愁不可再造,留住乡愁就是留住历史、留住记忆。专门成立了由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保护发展领导小组,各村明确保护小组长,与古宅住户签订保护协议,建立保护公示栏,将古村落保护发展列入镇年度重点工作,对各村实行百分制考核,与村负责人工作绩效直接挂钩。另外,聘请高层次专家做顾问指导,充分利用市里设立的"文化资源保护管理奖励基金",对保护管理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捐资保护者设立功德碑,有效激发了古村落保护工作积极性。
二是强化对群众负责的担当意识,注重统筹保护。深刻认识到,古村落古建筑凝聚着群众的情感寄托,承载着群众世代相袭的历史记忆,保护开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先后邀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专家团队实地考察,并投资200多万元请他们高档次、高水平完成了《辛庄古镇规划设计方案》《古村落开发规划设计方案》及高家庄子、孟格庄、大涝洼三村的保护性修复方案。在此基础上,先后组织相关村50名村民代表,参与规划方案论证,从群众的角度,提出古村落保护开发的意见和建议。最终,按照群众的意愿,确定了古镇保护开发以明清风格为主,真正做到了规划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更接近地气。目前,相关施工图设计工作正在快速推进。
三是强化对未来负责的担当意识,注重统一保护。深刻认识到,未来必须从历史中走来,要避免大拆大建的老路,确保历史文化在未来中持续传承。重点实施"统一保护"工程。统一对所有古建筑进行安全排查,对濒危古建筑进行支护,改造升级配套设施。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历史遗迹进行重点修缮保护,遵循"修旧于旧"的原则,保持原真性。目前,高家庄子古村落保护工程,投资90万元完成了关帝庙、徐氏祠堂、钟楼等三处的仿古修复工程;投资70万元完成了高家庄子村徐其珣故居仿古修复工程;投资30万元,完成村内休闲广场建设。正在进行的九龙沟改造工作,完成投资100万元,清淤2万立方米,浆砌沿沟坝堤200米。同时,对体现传统特色的城门、牌坊、古树等重点保护对象,设置警醒保护标志,对有保存价值且易腐蚀物品,进行统一收藏管理。通过及时的抢救性保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村落历史文化特色原貌。
(二)以实干破解瓶颈,引外力、聚合力,全力突破"资金难题"
资金匮乏历来是制约古村落保护开发的最大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辛庄镇从政府投入、对上争取、市场融资三方面入手,多渠道筹措资金,走出了一条依靠但又不依赖政府的多元化投入之路,有效缓解了保护开发资金压力。
一是率先垂范,在政府投入上用"实"字说话。专门设立古村落保护专项资金,将古村落保护发展经费纳入镇级财政预算,为保护开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截至目前,已投入200多万元用于传统古村落保护规划,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古村落综合提升。
二是用心研究,在上级政策上用"争"字发力。古村落保护开发需要巨额资金,非镇级财政之力所能及。辛庄镇积极联系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传统村落保护、生态文明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等名义,积极对口立项,多方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在高家庄子、孟格庄、大涝洼等村规划编制中,从上级部门争取到专项资金90多万元,确保了规划编制和申报工作的顺利实施。近年来,高家庄子村已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孟格庄村230万元,大涝洼村180万元。下步,计划再争取资金2000万元,重点将道路路两侧建筑融入传统建筑元素,统一格调及样式,展现辛庄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增强古镇气息,打造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景观形象。
三是强化宣传,在市场融资上用"合"字推动。在全面摸清本镇乡村古建筑和传统民居的底数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古村落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了30多篇关于辛庄滨海古村落群的报道,以此吸引企业家、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古村落保护,吸引社会资本大量涌入。目前,孟格庄"大书铺"后代山东鲁新贵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光瑞,于2013年注册资金3000万元成立了山东鲁鑫古村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入一定资金回购了散落在民间的大书铺、二书铺文物近百件,计划在村里投资建设专门的大书铺二书铺博物馆。
(三)以开发推动保护,聚人气、扬名气,赋予古村落新内涵
注重以历史文化的价值彰显旅游产业的价值,通过经济开发释放历史文化资源,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文章,实现了古村落资源既开发又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以历史文化为本,实现村庄变景区。山东鲁鑫古村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计划以"江北印刷业摇篮"孟格庄为中心,保护性开发辛庄镇传统村落群,建设古村落文化旅游小镇,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和民俗文化影视产业,打造胶东半岛最大的民俗文化村落和影视产业基地。保护性开发的总体思路是,不搞把村民迁出古村落的"旅游孤岛"模式,保持村民和村落相融合的状态,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引社会投资,对历史文化名村进行整体包装和开发,以村庄为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村民以古建筑入股,变身旅游开发公司的股东,让古村落的传统历史活化,让其无形的价值有形转化。项目总投资10亿元,目前正在编制《招远古村落文化旅游小镇总体规划》,重点规划打造以品读历史、传承文化、民俗体验和休闲度假为主题的古村落文化旅游项目,并适时拍摄《风云大书铺》等反映本地传统历史文化的影视作品。
二是以历史文化为基,做活多元化发展文章。借助文化优势,瞄准古村落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多元化富民产业。孟格庄村吸引投资1.7亿元,建设了占地800多亩集水果采摘、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金湖采摘园",100多户农民就地转化成采摘园的产业工人;磁口村建立苗木展示馆,近年来村民收入年均增幅20%;高家庄子村借助206国道交通优势,拟融资5000多万元规划建设大型商贸中心,为村民搭建商业经营平台。截至目前,已有10多家国内企业来镇参观考察,并就相关投资事宜进行探讨。经过多年经营,以古村落旅游带动周边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辛庄镇举足轻重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以历史文化为源,推动传统文化新提升。近年来,围绕传承古村落文化,辛庄镇先后举办了"滨海辛庄杯"海内外楹联大赛、摄影大赛等活动,取得了"山东省楹联文化镇"荣誉称号,有效提升了滨海辛庄的古村落文化品位。在此基础上,以"学弟子规,做有德人"为主题,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滨海道德大讲堂"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全新的方式接受道德教育,树起"树清风,扬正气"的旗帜,推进传统文化新提升。同时,着眼于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以"百姓大舞台"为载体,组织开展"欢乐滨海进万家""魅力滨海齐联欢""听传统曲调,看滨海发展"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增添古村落旅游新韵味。
四、几点思考。
(一)正确的政绩观是古村落保护的先决条件。当前,打造美丽乡村能立竿见影,是显绩,留住美丽乡愁是潜绩要久久为功。因此,在古村落保护工作中,要实现既见"美丽乡村",又见"美丽乡愁",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重显绩,更重潜绩,重快见成效,更重长见实效。美丽乡村是本,美丽乡愁是"根"。打造美丽乡村,需要重"本",更不能忘了寻"根""护"根。只有根深,才能本壮,"乡愁"的记忆才能"叶茂",美丽乡村才能展现由内而外的美丽。
(二)科学规划是古村落保护的必要基础。要在古村落保护中留住美丽乡愁,必须坚持科学规划的引领,用规划落实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真正做到用建新保旧代替大拆大建,用因村制宜代替千村一面,用全面兼顾代替单一保护,实现既注重对古民居及其周边环境、风貌的保护,又注重群众对改善生活设施的向往,才能跳出"一保护就死,一开发就乱"的怪圈,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有机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整合力量是古村落保护的有力支撑。古村落保护开发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综合性工程,非一镇一村之力所能及,只有将其放入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局面。特别是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上级扶持、项目争取、部门协作、政策性资金和民间资金相结合等方式,解决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土地划拨、居民安置等一系列问题,为古村落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四)以人为本是古村落保护的根本原则。群众是古村落的"主人",古村落保护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将保护开发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实现古村落保护开发与群众利益双赢。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由古村落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建设者,激发其参与保护开发的积极性,集群众之策,聚群众之智,借群众之力,达到"靠民、为民、惠民"的目标,实现既留住乡愁,又让群众生活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