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视察报告 招远市政协主席林建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9&rec=242&run=13

为推动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按照市政协2015年工作要点安排,8月5日,市政协常委会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郝永平的陪同下,对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与会人员现场视察了辛庄镇高家庄子村、孟格庄村两个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情况,并听取了有关工作汇报。常委会对近几年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给予了肯定,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视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服务业龙头和城市转型突破口进行培育和扶持,围绕打造中国第一黄金文化主题旅游目的地目标,不断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力带动了全市服务业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全市旅游企业发展到60余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1处,国家3A级和2A级景区11处,山东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旅游强镇、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等19家,旅游星级酒店、星级餐馆12家,旅行社等中介机构20家。形成了以罗山黄金文化旅游度假区、城市休闲旅游区、滨海旅游度假区、古村落乡村旅游为代表的"三区多点"大旅游格局,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温泉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中国最具特色旅游城市(黄金之旅)"等称号,"中国金都黄金之旅"特色旅游品牌日益叫响。2014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30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和23.9%。
二、需引起重视的几个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各项指标均显著提升,但与周边的蓬莱、龙口、海阳等兄弟县市的态势相比,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仍显不足,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称,还处在一个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的发展水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产品不精,景点文化底蕴和层次不高。虽然我市在旅游规划和推动旅游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总体来看,旅游产业还处于"满天星星没有月亮"的现状。问题在于:(1)欠缺旅游精品。全市12处国家级景区和19家特色旅游景点中,真正能够形成产业拉动效应的旅游精品并不多。旅游景点结构相对单一、特色不浓、看点不多,建成的游乐场、购物点属于有普遍性的旅游景点。(2)欠缺龙头企业带动。在我市60多家旅游企业中,中小规模的占据多数,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龙头景点、知名景点不多,缺少能够真正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尤其是缺乏像蓬莱阁文化旅游集团、龙口南山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的引领。(3)文化底蕴不够浓厚。各景点多以观光、购物为主,产品类同,对历史文化等人文资源深入挖掘和整理包装不到位,旅游景区普遍存在开发档次偏低、文化内涵少的现象,导致旅游景点听头大、看头少,缺乏具有创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4)文化与旅游融合度不够。我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前景广阔,但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低,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结合较弱,对历史文化等人文资源缺乏深入挖掘和推广,导致旅游景点难以打造成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特色旅游精品,市场竞争力弱,无法吸引大量游客。
2.市场不足,人气不旺,客源结构不优。据各旅行社反馈情况来看,2014年,游客年均在招远时间仅为1天,在招人均消费150元左右,远远低于全国旅游优秀城市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市场不足,旅游产品单一。目前,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是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娱乐等多类型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而我市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旅游产品比较单一,新产品开发不足,仍然以罗山、黄金等旅游观光产品为主,仅仅能满足游客观光的初级需要,不能满足中高端游客的需求。观光游虽然很红火,但是种类单一,同质化突出,养生游、探险游、体验游等高端产品还相对缺乏。另一方面,人气不旺,客源结构不优。我市虽然在接待游客总数上有了大幅度增长,但是具体分析来看,省内游客多,省外游客少,大众游客多,高端游客少;一日游多,过夜游少;散客多,团队少,整体消费水平不高。
3.体制不够完善,缺乏发展合力。当前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旅游相关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合力,分散了文化旅游业的竞争力;有的旅游资源位于自然保护区内、风景区内,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旅游项目建设审批环节多,协调难度大,制约了一些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以罗山黄金文化旅游度假区为例,主要存在三方面制约因素:(1)经营理念落后,门票经济特点明显,购物和娱乐两个环节薄弱,缺乏有本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高品位、高档次的旅游娱乐项目不多,难以吸引游客进行二次消费;(2)管理体制不顺。罗山黄金文化旅游度假区旅游项目投资主体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属不同企业,导致旅游区经营管理各自为政,人、财、物无法集中统一,既定目标不能顺利实现;(3)专业管理人才匮乏。罗山黄金文化旅游度假区基本是"低薪低聘",即使聘请到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专业人员,也因工资偏低而流失。
4.配套设施和周边产品跟不上文化旅游发展形势。视察中发现,进入我市的高速公路路口和部分公路沿线标识标牌、景区景点的中英文标示牌等标准化建设不规范,游客无法根据指示牌顺利抵达旅游目的地。有的游客服务中心功能不全,景点之间专线班车少,缺乏有效方式将散客组织起来,输送到旅游景点。城区环境秩序与旅游休闲城市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特色旅游休闲场所较少。旅游周边产品结构调整不到位。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品种少、质量低,只有金砖、金石等高档产品,且体积大、价格高、不便携带,制约了旅游购物消费增长。
5.政策支持欠缺,营销投入不够大。一是产业扶持力度不够。虽然政府给予了文化旅游产业一定资金投入,但是在投资、金融、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与旅游产业实际发展需要相比仍显不足,旅游企业普遍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二是营销投入不够大。视察中发现,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宣传造势缺乏整体性,力量分散、主题不明,景区之间缺乏品牌共创、联手宣传促销意识,缺乏全市性统一组织和整体联动,缺少大手笔的策划和高档次的包装,没有形成对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的整体打包促销,宣传造势和效果不理想,展示我市优秀旅游城市整体形象不鲜明。三是奖励扶持力度弱。我市设立了旅游产业方面的专项资金,但额度不大,形不成强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旅行社的奖励较少,吸引力不大。没有制定引客入招的具体奖励政策,不能很好地调动旅行社的积极性,本地旅行社在景区拿到的门票价格和外地旅行社一样,没有任何优惠。由于优惠奖励政策的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本地旅行社地接和外地旅行社来招的积极性。
三、推动我市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常委们认为,要进一步推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认识,重点在于规划,根本在于整合,基础在于扶持。为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合力,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规划引领,明确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旅游想发展,规划要先行。要在省、烟台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经过协商调研,科学编制招远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并在各相关产业规划中体现文化旅游功能。建议统筹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打破行政区划,着重对"金泉山海古村落"等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包装,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下大力气挖掘、建设和包装一批文化旅游产品,形成支撑我市旅游产业的精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重点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使其尽快提质升级;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精心打造高标准的特色乡村游项目,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后劲。
2.把提升旅游文化底蕴作为旅游产业发展重要任务。常委们认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借鉴先进地区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成功典例,把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方面。常委们建议,依托招远深厚的历史文化,吸收现代文化精粹,根据旅游项目开发和促销需要,对我市有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和创造,精心打造源远流长的山水文化、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色彩神秘的黄金文化、厚重深远的商业文化、催人奋进的红色革命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提升招远旅游的品位,从而形成系统的"中国金都"旅游文化体系,为开发建设特色旅游精品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3.壮大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旅游企业。旅游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必须首先扩大旅游规模。一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旅游经济,除法律禁止的领域外,旅游业可以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社会各方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引导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新建旅游景点,开发旅游景区。三是做大做强骨干企业。鼓励知名旅行社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引进著名饭店管理集团,促进旅游饭店品牌创造和管理模式创新,按照旅游标准化要求加大对现有旅游企业的改造和提升,实现旅游企业标准化和规模化。四是加快旅游商品开发,通过挖掘、包装,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4.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加快旅游产业化发展步伐。一是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制定我市旅游行业标准,把贯标与创标(贯标即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创标即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相结合,构建覆盖全面、科学实用、具有招远特色的旅游标准化体系。完善旅游集散网络,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引导、推介和咨询服务。二是改善交通设施。加快形成和完善以城市为中心的快速旅游交通网络,在城乡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建立起完善的连接通道,使旅客的活动畅通无阻。以现有的交通网络体系为依托,重点发展完善旅游专线交通,完善公交、巴士、出租车有效衔接、互为补充的市区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实现市区旅游无障碍通行,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环境,保证旅游者"进得来、出得去、游得快捷方便"。三是完善宾馆酒店服务体系。围绕全市范围内形成高中低档结合的旅游酒店接待网络这一建设目标,下大力气提升现有星级酒店、社会宾馆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形成以高星级酒店为核心、中低档星级酒店为骨干、经济型酒店为基础的旅游酒店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食宿需求。
5.积极造势,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建议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对全市文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进行统一组织、统一策划、统一宣传推介,在国家、省级重要媒体和网络平台上整体打包促销,生动展示我市优秀旅游城市形象。积极发挥旅行社和导游人员的宣传推介作用,以提升招远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外加强与周边旅游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借力打造文化旅游产品营销网络,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共享、游客资源互流;对内办好黄金节、皮草节等庆祝活动,做好景区间对接,不断提高我市文化旅游整体形象。
6.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旅游体制和奖励政策。一是加大扶持力度。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15〕41 号)、《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烟政发〔2015〕11号)等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省、烟台市出台的各项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并结合我市实际,出台含金量更高、切实可行的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二是探索理顺管理体制。在目前体制调整困难重重的情况下,积极探索文化旅游资源与行业管理一体化的新机制,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改变部分文化旅游资源多头管理现状,有效解决文化旅游资源与管理脱节问题,切实打破旅游资源地域、行政、所有制的界限,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促进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三是完善优惠奖励政策。强化全市旅游一盘棋意识,修改原有招徕客源的奖励政策,将旅游企业一视同仁、统筹考虑,统一奖励条件、奖励标准,做到奖励政策全覆盖,以调动旅游企业招徕客源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