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科技创新与人才强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9&rec=13&run=13

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实施科技创新与人才强市系列工程,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由"招远制造"向"招远智造"的跨越。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以上。
围绕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进行集中攻关,力争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热利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在产业链终端和高端领域实现突破,以重大产品的研发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人民健康,支持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健康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疫病防控等领域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围绕打造蓝色经济区,重点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保、海洋水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重点在全民健康、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民生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20家。
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地方高校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开展科技攻关,打造有影响的创新研究团队,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重点产业的创新发展,大力引进高层次科研机构和知名高校来招远设立分支机构或与地方共建研发机构;强化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开展全方位的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到2020年,新组建2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家,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
加快建立政府引导和投入激励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机制,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引导,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完善科技创新评价与奖励机制、科技信用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推动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促进科技进步、技术跨越与经济持续增长,增强科技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优化科技计划结构,科技经费重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核心技术研发等倾斜。创新科技项目支持方式,探索实施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经费支持方式,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健全创新法制环境。完善创业流程服务、创业辅导培训、技术转移与产权交易、创业投资等科技创业服务功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十三五"期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以上,省级科技奖励15项以上。发明专利授权新增18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件。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建成山东省乃至全国知名度较高的教育强市。"十三五"期间,教育工作综合指标保持烟台市前三名,单项指标争取一至二名。
严格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重点提高农村学校办学基础设施和硬件水平。扎实推进"全面改薄"工作,切实解决"大班额"问题。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学段教育的需求,对高中段学校、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布局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决策,制定新建、撤并学校调整规划方案,并按时实施,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加强师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不合格一票否决;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改革评价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
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探索实施0至3岁婴幼儿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继续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落实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遵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广聚人才智力,激发人才活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推动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到2020年,全市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达到18%。支柱产业专业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达到44%,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人才贡献率达到35%。
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需要,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引进、汇聚各类人才。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载体,深入实施"中国金都聚才计划",不断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开辟高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提高人才引进聚集力和吸引力,为经济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智力支持,引领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十三五"期间,引进各类人才350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500名,本科生1600名,引进国外人才智力70人次以上。
加强党政人才培养。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组织实施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党政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先发展企业人才。以提高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精管理、善经营、具备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开发。以提高专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培育一批处于科技前沿、学科领军地位的专家学者、学科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以普及科技、管理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为核心,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十三五"期间,在重点企业中培养EMBA学员10名,省经信委认证的职业经理人30名,培训经营管理人才22000人次。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3万人左右,培育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优秀创新团队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达到3家,柔性引进各类博士、院士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达到32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达到10名。年职业培训总量10000人次以上,绿色证书学员1100人,培训转移农民工3500人,培育创业型农民160人。
实施人才资本优先积累的投入政策。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研究制定财政、社会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增加对人才的投入。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流动政策。加强政府对人才市场的管理和对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加强网上市场硬件设施建设,创建宽领域、多渠道的网上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人才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健全完善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抓好经济开发区、滨海新区等各类"引才平台"的建设,落实土地、工商管理、配套资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开展投资创业。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市内外民间资本设立风险投资机构,加快发展专业性创业投资机构及各类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支持商业银行试办中小企业专利权抵押贷款等信贷新业务,解决人才创业资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