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a&A=1&rec=764&run=13

盛易三

盛易三(1910—1945),原名盛云中,嘉祥县盛家庄村人。
盛易三自幼家贫,8岁领着弟弟沿街乞讨,10岁为地主放牛,13 岁随父
母逃荒到泰安楼德煤矿谋生。父子同做矿工,常遭监工毒打。为不受欺侮,
他练就一身武功。一天,监工又毒打工友,盛易三一气之下,将监工打倒在
地,因此被解雇。不久,盛易三前往龙口码头当装卸工。他联合工友,同资
本家斗争,成为当地的风云人物。1 938年2月,于黄县参加区中队,投身于
抗日武装斗争。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黄县二行署警卫连连长、
北海独立团二营副营长等职。1941年,正当日、伪、顽相互勾结,抗日斗争
异常艰苦,蓬莱县划分为蓬莱、蓬东两个县之际,盛易三受命担任蓬东县大
队副大队长(大队长由县长兼任)。蓬东县大队刚刚组建,约80人,干部不健
全,战斗力不强。盛易三将原三个连整编为一个连,边战斗,边训练,部队
战斗力迅速提高。五甲战斗首战告捷,士气大振。此后历战皆捷,有力地保
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942年5月,蓬东县并入蓬莱县,成立蓬莱独立营,盛易三任营长。 独
立营转战于蓬莱各地,经数十战,所向披靡,敌人闻风丧胆。1944年9月16日
白母庙一战,毙、伤、俘伪军副大队长以下230人,缴获轻机枪9挺,步枪、
手枪179支,掷弹筒4个,创地方武装模范战例,受到北海军分区通令嘉奖。
1945年春,蓬莱境内残敌全被围困于县城。5月2日,敌人出城偷袭城南
庙山阵地。庙山阵地失守。盛易三闻讯,立即率三连直奔庙山,将敌人击溃,
夺回阵地。正在这时,伪军大队长郝铭传派出三个伪军中队增援。盛易三指
挥三连战士与敌展开肉搏战,因敌我众寡悬殊,三连伤亡很大。盛易三亲率
数名警卫员掩护部队撤退,不幸腹部中弹。战士将他抬回营部驻地雨山刘家
村,抢救无效,于当日下午逝世,时年35岁。
1945年10月10日,蓬莱县党政军民3000多人于蓬莱阁前集会,安葬盛易三
等革命烈士遗骨,立"志为人民"纪念碑(后移葬蓬莱县革命烈士陵园,碑留原
处);同时,为纪念盛易三烈士,将城厢区命名为"易三区"。1953年将县城一
所小学命名为" 易三小学",以志永念。

赵保原

赵保原(1904—1946),字玉泉,后改玉全,蓬莱县大赵家村人。
赵保原少时就读于本村私塾和省立八中。17岁去沈阳学徒。1923年春,
参加奉系军阀张作霖部举办的军官讲习所,毕业后任通讯助理、排长、连长,
后任第八军营长, 进驻青岛, 曾参加直奉战争和抗拒北伐军的松江战役。
1932年伪满洲国建军,赵保原投靠大汉奸李寿山,成为其心腹,多次率部在
大孤山、长白山一带攻打东北抗日义勇军,凶残地屠杀抗日人民,被提升为
团长。"七?七"事变后,伪满洲国执政当局派遣伪军配合日军作战。赵保原部
以"满洲国派遣军李支队(旅)"的番号,于1938年2月抵山东胶县,受日本浪人张
宗援直接控制。张宗援自任 "山东省自治军"总司令,任命赵保原为旅长。同
年11月,赵保原率部反正,在昌邑接受山东省第八专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厉文
礼收编,改番号为山东省第八区保安第三旅。1939年1月,移驻莱阳城北贾家、
许家旺一带;3月,山东省政府委任赵保原为莱阳县长(后加委第十三区专员
兼保安司令);4月,与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国民党胶东游击队共同成
立鲁东抗日联军指挥部,赵保原任总指挥,曾与日伪军作战;11月上旬,胶
东反共顽固派以赵保原为首组织"抗八联军",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大肆捕杀
共产党员和八路军家属。1940年春,国民党苏鲁战区将赵保原部改编为陆军
暂编十二师,赵保原任师长;同年夏天,赵保原与青岛日伪军秘密勾结,在
青岛、莱阳互设办事处,互通情报,用掠夺来的物资与日军换取枪支弹药。
1942年,赵保原部三次配合日伪军大举进犯胶东抗日根据地,推行保甲制度,
策划组织"抗八小组",抓壮丁,强征民工,修筑据点,到处烧、杀、抢、掠。
抗日家属和进步人士遭杀戮、活埋者甚众,百姓家破人亡,成群结队逃往抗
日根据地。1945年2月,胶东抗日军民发起"讨赵战役",一举攻克赵保原老巢
万第及其在莱阳境内全部据点。 赵保原率残部逃往即墨。
日军投降后, 赵保原重新打出暂编十二师的旗号, 招降纳叛, 兵力近
2000人,进驻胶(县) 高(密)即(墨)一带,司令部驻胶县县城。1946年5月10日,
胶东军调部二十一小组高密小组举行会谈,赵保原以国民党代表身份参加。
共产党代表辛冠吾中校拒绝与其握手,并严辞质问美方代表摩尔:"这个汉奸、
民族的败卷有何资格参加会谈?"摩尔怕和谈破裂,不得不将赵保原"逐"出会场。
5月20日辛冠吾返部述职,途经赵保原驻地蔡家庄,被其绑架杀害。同年6月8
日,胶东军区主力部队攻克胶县县城,赵保原逃至奎光门时,被胶东军区十
三团四连击毙。

夏侯苏民

夏侯苏民(1919—1946),原名张培礼,蓬莱县夏侯村(原名兴村)人。胶东
战斗英雄。
夏侯苏民出生于农民家庭。少时就读于本村小学,15岁考入省立八中。
就学期间,阅读大量进步书刊,接受进步思想,先后参加反对国民党警察枪
杀女学生徐明娥的示威游行和驱逐学校训育主任等进步活动。"七?七"事变后,
他与同学共同组织抗日救亡服务团,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2 月参
加蓬莱县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三军二路";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中
队长、排长、连长、 营长、副团长、军分区参谋处长、参谋长、团长等职,
在蓝村、莱阳、塔耳埠、胶县、高密、即墨诸战役中,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
才能,多次荣立战功,受到过6 次嘉奖。战斗间隙,他刻苦学习军事理论,
总结战斗经验,著有《对顽村落作战的几点初步经验》、《攻城战斗的几点
经验》、《兵团作战指挥上的几点经验》、《平原地隐蔽游击战》、《白天
攻坚战的几点经验》等军事理论文章。
夏侯苏民英勇善战,有"智勇双全的虎将"之称。1939年5月,夏侯苏民任
连长,率领全连战士在蓬莱县二甲村与高炳旺部展开激战。他赤足光背,骑
在屋脊上指挥战斗,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1945年9月9日,已担任五师十三
团团长的夏侯苏民率部攻打平度城西门。平度城驻有日军一个中队和伪绥靖
第八集团军王铁相部,城防工事坚固,城墙上筑有碉堡30余座。夏侯苏民亲
自带领尖刀连炸开城门,首先攻入城里,接着他率二营向司令部发起强攻,
活捉敌中将司令王铁相。1946年6月, 夏侯苏民率十三团投入胶(县)、高(密)、
即(墨)战役。战前,他带领营连干部行军百里前往胶、高、即城外侦察敌情;
回营后,发动大家出谋划策,制定作战方案,指挥战士反复进行摹拟作战演
习。6月8日,攻打胶县县城,夏侯苏民率部很快扫清敌外围阵地;次日凌晨4
时攻进城里,将国民党陆军暂编十二师师长赵保原击毙。6月12日下午6时半,
夏侯苏民率部攻打高密城。 夏侯苏民冒着弹雨到前沿阵地察看地形,组织
突击队,亲自指挥攻坚。9时30分发起攻击,9时40分攻破南门,突进城里,
激战至中午,全歼守敌。即墨城久攻不克,许世友司令急命夏侯苏民率十三
团投入战斗。即墨城守敌得知十三团参战,16日下午弃城逃窜。历时8 天的
胶高即战役,十三团在夏侯苏民指挥下连战皆捷。同年10月9日,再次攻打高
密城, 十三团担任主攻,夏侯苏民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不幸头部中弹牺牲,
年仅27岁。
夏侯苏民参军9年, 经常战斗在家乡周围,屡过家门而不入。1939年,
其父被日伪军抓去,打得遍体鳞伤,从此卧床不起。上级批准夏侯苏民回家
探望,他只捎回书信一封,信中写道:"爹爹,儿战斗频繁,不能回家看你。
你受的折磨,儿全知道。爹爹,好好养病吧,等杀净了鬼子,儿再回家好好
侍候爹妈。"1945年, 他结婚,婚假7天,只住一天,即告别爱妻回到连队。
当年秋,他痔疮发作,无暇治疗,部队首长安排其妻到部队照顾,刚到半天,
他即动员妻子离开部队。
夏侯苏民牺牲后,胶东军区追授他"胶东战斗英雄"称号,蓬莱县政府将
他出生地兴村改名为"夏侯村"。

杨振声

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亦作金甫,笔名希声,蓬莱县水城村人。
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
杨振声少时在家乡读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18年与进步同
学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任编类部书记。1919年赴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留学,专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获博士学位。1924年回到祖国,投身
于教育事业,历任武昌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清华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教授。1930年任青岛大学校长,任职
期间,民主办学,广罗人才,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吸收国外先
进经验,一时间学者名流云集,人才济济,灿若群星,迎来青岛大学第一个
黄金时代。他不辞劳苦,亲自开设"小说作法"课。1933年,杨振声受教育部委
托,主编《高小实验国语教科书》和《中学国文教科书》;同时与沈从文合
作编类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1938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委员兼
秘书长、中文系教授, 后任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主任、 中文系教授。1946年
负责北京大学北迁筹备工作,并任教。同年与沈从文、冯至合作编类《现代
文录》,主编《经世日报?文艺周刊》。新中国成立后,杨振声仍于北京大
学任教,兼任北京市文联创作部部长。1952年调任长春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
教授兼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主任,当选为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长春市政
协委员、 九三学社长春分社委员。1956年,病逝于北京,终年66岁。临终,
唯一的遗嘱是将其全部藏书(2379册)捐给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图书馆。
杨振声思想开明,热爱祖国,同情革命,始终保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
气节。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与许德珩等同学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
捕入狱一周。"九?一八"事变,捐款数百元,支持学生南下请愿。担任青岛大
学校长时,为维护教育独立,抵制国民党和军阀干预,于1932年辞去大学校
长职务。1934年,杨振声受国民党委托,担任在英国举行的中国艺术国际展
览会主持人,当得知古物展出后将用来换取军火时,便立即辞去主持人职务。
建国前夕,国民政府为其送去到台湾的飞机票,他毫不动摇,坚守岗位。
杨振声不仅致力于教育事业,还创作了大量联系现实斗争的文学著述,
有中、短篇小说20余部(篇)和散文、杂文、诗歌等50余篇(首)存世,是一位具
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反帝、
反封建的战斗传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鲁迅称他是一位"极要描写
民间疾苦的作家",将他的作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流派"新潮派"小
说代表作选入《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小说集
《玉君》,收入小说12篇。198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杨振声选集》,收入
他的各卷文学作品56篇。

于学忠

于学忠(1890—1964),字孝侯,蓬莱县于家庄村人。国民党爱国将领。
于学忠少时就读于黄县崇实中学,后随父亲在军营中生活( 其父为毅军
宋庆部下)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宣统三年
(1911) 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入毅军任排长、连长等职。1914年任热河镇守使
公署中校副官长。1917年任北洋陆军第十八混成旅炮兵营营长。1921年秋川
鄂战起,川军大举进攻湖北,驻湖北的第十八旅参战失利。适两湖巡阅使吴
佩孚亲临督战,于学忠往见吴佩孚,面陈战策,被采纳,经5昼夜激战,获
全胜,得吴佩孚赏识,升任团长, 旋升任十八混成旅旅长。1925年10月任第
二十六师师长。1926年任长江上游警备副司令;同年冬任第九军军长兼荆襄
警备总司令。1926年吴佩孚兵败。于学忠于翌年6 月离开军队,返回故里。
不久,投张作霖部,任镇威军第四方面军团第二十军军长,后晋升为陆军中
将。1928 年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 临绥驻军司令。1930年
受命率第一军由沈阳出发,进驻北平,任平津卫戍司令。1931年任第一集团
军总司令。1932年8月任河北省主席兼北平军分会委员。1933年4月任华北军第
一军团总指挥兼陆军第五十一军军长,6月兼任天津市市长, 所行皆与日本
侵略军针锋相对。日军以于学忠为其侵略华北的障碍,多方利诱、威胁,甚
至使出暗杀手段,于学忠皆不为所动。1935年4月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6月
调任川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11月,任甘肃省主席,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
五届中央执行委员;冬,任西北"剿匪"第二路军总司令。
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于学忠由兰州抵西安参加张学良主持的高级将领
会议,在会上表示支持"兵谏",并在"八项抗日主张 "上签名,积极配合张学
良的行动。"西安事变"后,奉张学良手谕,全权负责东北军。1937年1月,与
杨虎城联合通电质问南京政府:"调兵西进是何居心?"并先后到杭州、奉化、南
京、上海等地积极活动,要求释放张学良,因此获罪,被撤职留任;4月,
五十一军调往蚌埠、淮阴、宿县,于学忠任江苏省绥靖公署主任;8月,五
十一军调往山东,负责海防守备, 于学忠任第三集团军副司令。1938年1月
任总司令;3月率部参加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保卫战,屡立战功,
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同年改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1月任苏鲁战区总司
令,指挥五十一、五十七军从大别山鄂豫皖地区越陇海、 津浦路向敌后鲁
南进发,于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与八路军并肩抗日。1941年底任山东省主
席。1942年5月兼任鲁南游击总指挥。1944年3月卸苏鲁战区总司令等职,任国
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945 年 5 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
委员。1947年5月任国民政府军事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8年4月,选为国民
大会主席团成员。1949年初,蒋介石曾胁迫其去台湾,他隐居四川乡间未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学忠以桑榆之年励精竭诚,积极参加新中国
的建设事业。1952年12月,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8月, 当选为第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2月任河北省人民
委员会委员兼河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 1956 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
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1964年9月22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4岁。

孙自平

孙自平(1910—1968),原名孙凤春,又名孙紫萍,蓬莱县湾子口村人。蓬
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发起人之一。
孙自平17岁入烟台正华商业学校读书,后转益文中学,阅读进步书刊,
接受革命思想,曾参加过"万县惨案"后的反英运动。后因病辍学回乡。
1932年在家乡小学任教,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5年秋经慕湘
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与于仲淑等人成立蓬莱县小学教师抗战服
务团,担任组织委员。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县队部组织委员。
1937年"七? 七"事变后,积极投身于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的组织发动工作。
1938年2月3日举行武装起义,建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不
久改称第三军第二路(简称"三军二路"),孙自平先后任宣传队长、政治部组织
科科长、第三大队政委。 1938年7月,"三军二路"整编后任一营政委,后任五
十五团政治处主任。不久肺病复发,离开部队休养。
1939年4月, 中共北海地委派孙自平创办理琪小学,收纳抗日军、工、
烈属子弟入学。他带病认真筹办,学校建成后任校长。1940年孙自平当选为
蓬莱县参议会参议长。1942年2月当选为北海专区参议会副参议长。1942年5月,
牙山抗日根据地创办北海中学,他被任命为校长,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9月,孙自平调任蓬莱县县长,带病深入新解放区, 发动群众开
展反奸反霸斗争,建立健全区、村政权,既广泛发动和真心依靠基本群众,
又注意团结各阶层开明人士,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1946年7
月, 他病情加重,中共北海地委令其去大连治疗,他才不得不离开工作岗
位。
1950年,孙自平受命担任山东水产养殖场场长,提出海带筏式人工养殖
法,亲自指导试验,获得成功,为开创我国海带筏式人工养殖做出了重要贡
献。 1954年1月,孙自平兼任青岛市科协副秘书长;12月调任山东省水产局
副局长。1957年2月,调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和党委书记。他尊重
科学,尊重爱护科技人才,曾冒着危险保护了一批专家学者。接到编写《海
带养殖学》一书的任务后,让专家、学者集中食宿,规定"任何人不准打扰",
3个月便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海带养殖专著。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亲自确定
重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计划,请老专家带徒弟,开办进修班,派员到大学
进修,培养出一批作风正派、工作勤恳、不计私利、忘我工作的科技干部。
"文化大革命"中,孙自平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残,1968年7月22 日
含冤去世,终年58岁。

杨朔

杨朔(1910—1968),原名杨毓,字莹叔,蓬莱县城里人。当代著名作家。
杨朔的父亲杨清泉是清末秀才。杨朔幼承家教,7岁入小学读书, 四五
年级时已写得一手好文章,倍受师生赞赏。1927年去哈尔滨,在太古洋行作
练习生、办事员,业余攻读英语,并受业于李仲都门下,研习中国古典诗文,
曾在《国际协报》、《五日画报》发表旧体诗。他清高狂放,纵情诗酒,常
与三位好友聚而豪饮,赋诗抒怀,号称"四酒徒"。"九?一八"事变的炮声惊醒
了他的诗人梦,"时常睡到半夜,忽然惊醒,耳边上轰隆轰隆响着敌人的过路
坦克",就象"从胸口碾过","心都碾碎了"。于苦闷中,他贪婪地阅读《铁流》、
《毁灭》等书籍, 接触中共地下党员金伯阳,"春风""透进精神里了"。他针
对日军建立伪满洲国,侵略、分裂中国的阴谋,有计划地选译美国作家赛珍
珠描写中国的小说《大地》部分章节,登载于《大同日报》副刊,不久,被
日军新闻检查机关勒令停载。1937年初,他被迫离开哈尔滨赴上海太古洋行
工作,其间集资筹办北雁出版社,出版郭沫若的《北伐》等进步书籍。1 937
年"七?七"事变后,他毅然辞去太古洋行工作,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同年9
月去武汉,与友人合资筹办文艺刊物《自由中国》和《光明周刊?战时号外》
副刊,"不为盈利,而为唤起民众"。同年末,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赴延
安。1938年春,奔赴山西抗战前线。临汾失陷前辗转到广州。1939年参加中
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奔赴华北各抗日根据地,随
八路军转战南北,写下许多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优秀作品,中篇小
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1942年春,杨朔奉命回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他从冀西出发,7 月
方至延安,会已开过,遂到延安文艺界协会,继续从事创作,后进中央党校
学习。先后发表《月黑夜》、《大旗》、《霜天》、《麦子黄时》等短篇小
说。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到宣化龙烟铁矿体验生活,创作了反
映矿工斗争与生活的中篇小说《红石山》。
1946年秋,杨朔以新华社随军记者身份随晋察冀野战军转战于华北各地,
参加清风店、石家庄和平津战役,于戎马倥偬中写下大量通讯报道和短篇小
说,创作了反映华北解放战争的中篇小说《北线》。
建国初,杨朔调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文艺部长,先后到东北和华南采访,
创作反映解放军战士、 铁路工人抢修铁路事迹的中篇小说《北黑线》 和
《锦绣山河》。1950年12月,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身份奔赴抗美援朝战
场,写出大量战地报道,创作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荣获朝鲜人民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1954年调中国作家
协会,先后任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到大西北及东南沿海等地采访,
发表《西北旅途散记》、《石油城》等散文、通讯。1956年后,先后任中国
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亚非人民理事会秘
书处中国书记、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秘书长等职,当选为第三、第四
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外事工作异常繁忙的情况下,创作大量反映亚非国家风
貌和人民争取独立、 自由、 解放的优秀散文作品,结集为《亚洲日出》、
《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
1959年杨朔于百忙中抽暇回故乡访问,应邀作了讲学报告,写下描写家
乡胜景的《蓬莱仙境》、《海市》等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故乡山水、
故乡人民的眷恋、热爱之情。
"文化大革命"中,杨朔遭到残酷折磨,于1968年8月3日含冤去世,终年58
岁。杨朔一生创作成就巨大,其散文最为突出。他的散文,充满革命激情,
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含蓄,极富诗意,为建国后人们公认的第一流散文作
品。197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杨朔散文选》,再版《三千里江山》;翌年
出版《杨朔短篇小说集》。

孙丹林

孙丹林(1886—1971),字汉尘,蓬莱县城里人。
光绪三十年(1904),孙丹林考入山东大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同盟会
山东支部负责人徐镜心介绍加入同盟会。此后,他以蓬莱城里华提士药房为
活动中心和联络点, 传播革命思想, 先后发展同盟会员20余人。 宣统三年
(1911),孙丹林遵照同盟会山东支部指示,组织蓬莱同盟会员进行攻打登州的
内应准备工作。 1912年1月11日,他亲赴大连,带领革命军乘船渡过渤海海
峡,于15日凌晨在蓬莱水城登陆,在蓬莱同盟会员的配合下,一举攻占蓬莱
城,成立登州军政府,孙丹林任军政府总秘书长兼军事参谋。登州军政府被
袁世凯解散后,孙丹林调任高苑知县。
1919年,孙丹林前往湖南充吴佩孚戎幕,力促吴佩孚支持五四学生运动,
为吴佩孚起草电文,通电全国。1921年秋,开始与中共党员李大钊交往,筹
商推翻徐世昌之伪国会。1922年,孙丹林任北洋政府内务次长、内务总长。
同年10月,黎元洪突然召开临时紧急国务会议,拟逮捕中共党员40余名,黎
展示名单,李大钊名列首位。众阁员皆不言语。黎元洪问孙丹林有何意见。
孙丹林不赞同。黎说:"维持治安秩序权归内务部,何以对此有异议?"孙答:"思
想自由、信仰自由乃人民之特权、各国之通例,研究共产主义即刷新政治之
贪污黑暗,实现人民生活自由,他们研究改良进步等,于国于民皆有裨益,
何必取缔?"黎说:"若有扰乱秩序,谁负其责?"孙回答:"我以身家性命负完全责
任。"黎元洪当即批以"缓办"二字。散会后, 孙丹林立即密告李大钊,建议"
暂缓活动"并嘱同志暂避。
1923年, 孙丹林因母丧脱离政界, 后任上海市中国兴业银行总经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人邀孙丹林任伪职,孙托辞推却。1943年冬去重
庆, 蒋介石委以国民政府顾问之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丹林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高级馆员。1971年病
逝,终年85岁。